汪懷君,汝緒華
(中國石油大學 人文學院,山東 東營 257061)
試析“市民社會”倫理嬗變的三種形態(tài)
汪懷君,汝緒華
(中國石油大學 人文學院,山東 東營 257061)
“市民社會”概念發(fā)生著倫理嬗變,呈現(xiàn)為三種形態(tài),即文明意義上的、經(jīng)濟意義上的與文化意義上的。從古希臘到近代形成了一脈相承的古典市民社會的文明形態(tài)概念;而黑格爾的市民社會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概念,它與古典市民社會概念有著本質的差異,是與政治社會相剝離的經(jīng)濟形態(tài);市民社會并不單純是一個社會勞動和商品交換的市場經(jīng)濟體系,它還是一個由自愿交往的社團和組織所構成的社會文化生活領域,這種文化形態(tài)的市民社會概念代表了當代西方社會新思想的變化,它是由葛蘭西、哈貝馬斯等思想家突顯出來的。
市民社會;倫理嬗變;文明形態(tài);經(jīng)濟形態(tài);文化形態(tài)
在黑格爾法哲學的邏輯意義上,家庭的解體就是市民社會的出現(xiàn)。黑格爾的市民社會概念是從現(xiàn)代性意義上講的,是與政治社會相剝離的經(jīng)濟形態(tài)概念。其實,市民社會的最早含義是與野蠻社會相對的文明社會。而在當代西方思想家那里,它還是一個由自愿交往的社團和組織所構成的社會文化生活領域。市民社會概念經(jīng)歷了一個歷史流變的過程:從文明形態(tài)到經(jīng)濟形態(tài),從經(jīng)濟形態(tài)再到文化形態(tài),這一過程揭示了文化價值、倫理道德在人類社會交往中越來越占據(jù)重要位置。
“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的最早含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學》一書中首先提出了“Politike Koinonia”(Political Society/Community)的概念,“Politike Koinonia”在亞里士多德那里是指政治共同體或城邦國家,具體是指自由和平等的公民在一個合法界定的法律體系之下結成的倫理政治共同體[1]。這一概念后經(jīng)西塞羅于公元1世紀將其轉譯成拉丁文Societas Civilis。市民社會“不僅指單個國家,而且也指業(yè)已發(fā)達到出現(xiàn)城市的文明政治共同體的生活狀況,這些共同體有自己的法典(民法),有一定程度的禮儀和都市特性(野蠻人和前城市文化不屬于市民社會),市民合作并依據(jù)民法生活并受其調整`以及‘城市生活’和‘商業(yè)藝術’的優(yōu)雅情致”[2]。作為一種城市的文明政治共同體,市民社會與野蠻人的社會或野蠻狀態(tài)有著重要的區(qū)別。市民社會有著自己的法律和政府,有著都市文化、工商業(yè)生活;作為一種道德集體,其目的在于公平和正義,通過道德紐帶把人聯(lián)系起來,過著一種符合倫理要求的生活。
在近代,啟蒙思想家廣泛使用“市民社會”一詞,但其含義是指與自然狀態(tài)相對的政治社會或國家,而不是指與國家相對的實體社會。契約論思想家借助自然權利和自然法的概念提出了關于國家和社會起源的“社會契約論”。他們認為人類最初處于前國家社會的自然狀態(tài)或自然社會中,然而,自然社會有著自身不可克服的諸多弊端,人們?yōu)榱吮Wo自己的生命和財產(chǎn)不受侵害,自愿簽訂契約,將部分或全部自然權利讓渡給國家以獲得保障。這樣自然社會就過渡到了市民社會,在這里,市民社會實質上是同自然狀態(tài)相對的文明狀態(tài),它和政治社會是同一含義。格勞秀斯、斯賓諾莎、洛克、盧梭等思想家都是在這一意義上使用市民社會一詞的。如盧梭在其《社會契約論》中指出,社會契約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就是找出一種結合的形式來衛(wèi)護和保障每個結合者的人身與財富,訂立契約就是每個結合者及其自身一切權利全部轉讓給整個集體。這一結合行為就產(chǎn)生了一個道德的與集體的共同體,這一由全體個人的結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以前稱為城邦,現(xiàn)在稱為共和國或政治體[3]。受盧梭影響至深的康德,以(個人)權利和公共權力的公設來說明從自然狀態(tài)向市民狀態(tài)的過渡,自然狀態(tài)可以看作是個人權力的狀態(tài),市民狀態(tài)可看作是公共權利的狀態(tài)。因而,市民社會是一種法律的聯(lián)合體,它是“通過公共法律來保障我的和你的所有的社會”。可見在康德那里,市民社會仍然被等同于政治社會或國家。
總之,古代市民社會的概念描述的是人們的城市生活或城邦生活,是古希臘羅馬從野蠻走向文明、從部落走向國家的標志。市民社會是與野蠻狀態(tài)相剝離而出現(xiàn)的文明形態(tài)。人們認為,人在家庭、村落、部落等社會共同體中從事狹隘的交往活動,過的只是野蠻人也會有的低級的生活,只有作為城邦與政治共同體中的一員參與公共交往生活,過的才是一種道德的、最美好的生活。公民角色在道德上要高于個人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是政治的動物和社會的動物,政治生活是人的最理性、最智慧的生活。近代市民社會的概念是政治社會或國家的含義,是資本主義啟蒙運動的旗幟與市民資產(chǎn)階級的社會理想。雖然啟蒙思想家用“社會契約論”來說明國家和社會的起源是缺乏根據(jù)的,甚至是荒謬的,但它卻有著十分重要的實踐價值,那就是用以說明國家必須以保護公民個人權利作為自己的唯一目的。人們在共和國中的交往活動是為了實現(xiàn)生來就具有的自由平等的個人權利。市民社會是先于并外在于國家而存在的,而國家只是社會需要的產(chǎn)物,是社會的工具。從古希臘到近代形成了一脈相承的古典市民社會的文明形態(tài)概念,雖然契約論思想家那里已經(jīng)蘊涵著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相分離的思想,但顛覆傳統(tǒng)并確立現(xiàn)代市民社會的概念是由黑格爾來完成的,在黑格爾那里市民社會是與政治社會相剝離的經(jīng)濟形態(tài)。
黑格爾的市民社會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概念,它與古典市民社會概念有著本質的差異,差異的關鍵點在于市民社會究竟是與政治國家相分離的存在,還是與國家相統(tǒng)一的存在。正如查爾斯·泰勒所指出的,現(xiàn)代社會理論中的市民社會“并不是那個使用了數(shù)個世紀的、與‘政治社會’具有相同含義的古老概念,而是體現(xiàn)在黑格爾哲學中的一個比較性概念。此一意義上的市民社會與國家相對,并部分獨立于國家。它包括了那些不能與國家相混淆或不能為國家所淹沒的社會生活領域”[4]??梢?,市民社會概念在黑格爾那里發(fā)生了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跨越,市民社會不再等同于政治社會或國家,它是外在于國家而獨立存在的社會領域。按照黑格爾絕對精神自我演進的邏輯,市民社會是人類社會倫理生活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或階段。家庭解體之后所形成的諸個人、諸家庭便構成了市民社會。“市民社會是處在家庭和國家之間的差別的階段”[5]197,在市民社會中,家庭所具有的直接的、自然的倫理精神喪失掉了,倫理的同一性為特殊性和差別性所代替。倫理的形式普遍性成為滿足特殊需要和特殊利益的手段。黑格爾的市民社會就是指各個成員作為獨立的單個人的聯(lián)合,因而也就是在形式普遍性中的聯(lián)合,這種聯(lián)合是通過成員的需要,通過保障人身和財產(chǎn)的法律制度,以及通過維護他們特殊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外部秩序而建立起來的,與政治國家相區(qū)分的獨立領域[5]174。具體說來,市民社會由三個環(huán)節(jié)構成:“需要的體系”——司法——警察和同業(yè)工會。
市民社會具有兩個突出特征,首先,“市民”之所以能夠結合為聯(lián)合體是因為他們既各自獨立又相互依賴,其中有兩條原則在發(fā)揮作用。其一,市民社會的成員作為特殊的個體,都是相互獨立的,每個人以自身為目的,即“具體的人作為特殊的人本身就是目的;作為各種需要的整體以及自然必然性與任性的混合體來說,他是市民社會的一個原則”[5]197。其二,市民社會的成員個體之間在本質上具有相關性,為了滿足自我需要與自身目的,他們必須相互作為“中介”進行合作,即“特殊的人在本質上是同另一些這種特殊性相關的,所以每一個特殊的人都是通過他人的中介,同時也無條件地通過普遍性的中介的形式而肯定自己并得到滿足。這一普遍性的形式是市民社會的另一原則”[5]197。其次,“需要的體系”構成市民社會及其活動的主要內(nèi)容。而黑格爾是以勞動為核心來把握“需要的體系”的。個人需要的滿足是通過勞動來實現(xiàn)的,也就是說需要以勞動為中介:“人通過流汗和勞動而獲得滿足需要的手段?!盵5]209勞動創(chuàng)造出社會的財富,但是勞動的分工以及資本與技能的差別等因素造成了社會財富分享的不平等:“分享財富的可能性,即特殊財富,一方面受到自己的直接基礎(資本)的制約;另一方面受到技能的制約……這種差異在特殊性領域中表現(xiàn)在一切方面和一切階段,并且連同其他偶然性和任性,產(chǎn)生了各個人的財富和技能的不平等為其必然后果。”[5]211這種不平等使得個人分屬于不同的等級,等級作為一個社會共同體將人們聯(lián)系起來,使個人的權利、功績、尊嚴在相互之間得到承認。
上述個人之間相互為中介手段以及以勞動為中介的“需要的體系”是理解黑格爾市民社會理論的關鍵。王新生指出,黑格爾市民社會概念與理論之所以稱為現(xiàn)代的,就在于它揭示了現(xiàn)代社會的本質[6]。他認為,黑格爾已經(jīng)明確說明了“市民社會是在現(xiàn)代世界中形成的,現(xiàn)代世界第一次使理念的一切規(guī)定各得其所”[5]197。那么究竟是什么使現(xiàn)代世界成為市民社會的呢?黑格爾接著說:“在市民社會中,每個人都以自身為目的,其他一切在他看來都是虛無。但是,如果他不同別人發(fā)生關系,他就不能達到他的全部目的,因此,其他人便成為特殊的人達到目的的手段。但是,特殊目的通過同他人的關系就取得了普遍性的形式,并且在滿足他人福利的同時,滿足自己?!盵5]197黑格爾所規(guī)定的市民社會并不是存在于一切歷史時期的任何社會,而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市場經(jīng)濟社會,正是市場經(jīng)濟社會才以黑格爾所描述的方式把人與人聯(lián)系起來,而這恰恰是現(xiàn)代市民社會概念的真正含義,也是現(xiàn)代社會的本質特征以及它和傳統(tǒng)社會的根本區(qū)別。使黑格爾的市民社會理論成為現(xiàn)代意義上的市民社會理論的根本點,就在于黑格爾引入市民社會理論中的市場經(jīng)濟觀?,F(xiàn)代市民社會以市場經(jīng)濟社會為其本質規(guī)定,它作為“需要的體系”,是一個表現(xiàn)需求和滿足需求的實在體系。這種經(jīng)濟形式是一種生產(chǎn)商品、交換商品的體系。因此,黑格爾的市民社會是與政治國家相剝離的經(jīng)濟形態(tài)概念。
如果說在家庭的原始倫理實體中,成員間以倫理性的愛相互關懷,那么在市民社會中,這種人與人之間交往的互愛關系則為利益關系所取代。人們不再以家庭自然倫理精神的普遍性為交往的目的,而是以特殊需要、私人利益為根本目的,“市民社會是個人私利的戰(zhàn)場,是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zhàn)場,同樣,市民社會也是私人利益跟特殊公共事務沖突的舞臺,并且是它們二者共同跟國家的最高觀點和制度沖突的舞臺”[5]309。市民社會作為獨立個人的利益聯(lián)合體,它本來只是外在于人的工具性存在,然而,人們傾向于將其作為自身的唯一本質。這樣,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完全變成市場交換關系、契約關系之時,在交往中人們只會將他人當作獲得利益的手段加以利用,反過來,還造成了自身倫理精神的異化。市民社會對追逐個人私利的認同與它所張揚的特殊性原則是相輔相成的。市民社會中普遍性原則與特殊性原則是各自獨立的,它們的統(tǒng)一“不是倫理性的統(tǒng)一,正因為如此,它不是作為自由、而是作為必然性而存在的,因為特殊的東西必然要把自己提高到普遍性的形式,并在這種形式中尋找而獲得它的生存”[5]201。在市民社會中,特殊性原則獲得了全面發(fā)展和伸張的權利,然而,特殊性本身是沒有節(jié)制的,任其獨立發(fā)展而不加以引導與限制,就必然會導致道德淪喪與社會交往秩序的混亂。
這樣,市民社會作為一個抽象、一個片面的環(huán)節(jié),就必須被否定并過渡到國家,國家將使市民社會擺脫外在必然性的限制。黑格爾把國家當作“倫理理念的現(xiàn)實”[5]253,當作“絕對自在自為的理性的東西”[5]253,認為“個人本身只有成為國家成員才具有客觀性、真理性、倫理性”[5]254。國家揚棄了市民社會的特殊利益,以普遍物為最終目的。在國家中,人與人之間不再以單個人本身的利益為結合的目的,結合本身就是真實的內(nèi)容和目的。人們進行著精神與理性的交往活動,在相互之間獲得了自在自為的自由。
黑格爾之所以用國家來克服市民社會的倫理生活的不足,是因為他已經(jīng)深刻洞察到了市民社會的內(nèi)在矛盾,認識到人與人的交往關系在市民社會中必然會出現(xiàn)異化的現(xiàn)象。黑格爾認為,在市民社會中,單純的市場交換關系只是達到了獨立個人間自主交往關系外在的必然性,在其中,“任性的”個人意志之間的聯(lián)合是一種把他人當作手段的外在聯(lián)合。這種聯(lián)合必然導致人的本質和倫理精神的異化。單純的市場交換關系與社會倫理關懷之間存在著極大的緊張和沖突,不克服這種緊張和沖突,人類的社會交往關系就無法獲致倫理的普遍性。因此,只有在市民社會所代表的倫理精神被超越之后,才能達到自在自為的社會意識,才能使人過真正人的生活。黑格爾這一觀念,不但是對斯密等近代思想家們對“無形之手”的迷信的批判,也是極富遠見的“預言”。它“預言”了馬克思從經(jīng)濟關系出發(fā),從資本主義的內(nèi)在矛盾出發(fā)否定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的可能性,也“預言”了當代西方思想家從文化批判的維度尋求超越市場交換關系,從而追尋人的完滿性的努力的必然性[7]。
黑格爾深刻洞悉了市民社會理論中市場經(jīng)濟的本質規(guī)定,認為市民社會是爭奪個人私利的戰(zhàn)場,它存在著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矛盾與沖突,這是市民社會本身的力量所不能克服的,因此,黑格爾認為,只有依靠最完善的王權國家才能解決。黑格爾確實看到了支配市民社會的市場交換體系的倫理缺陷,但是他將市民社會完全等同于市場交換體系,這種認識是狹隘的,因為,市民社會并不單純是一個社會勞動和商品交換的市場經(jīng)濟體系,它還是一個由自愿交往的社團和組織所構成的社會文化生活領域。市民社會通過理性的話語論辯實現(xiàn)其文化批判的功能,它不但能夠克服市場交換關系所帶來的異化,而且為國家制度與政策的合法性提供理性根據(jù)。這種文化形態(tài)的市民社會概念代表了當代西方社會新思想的變化,它是由葛蘭西、哈貝馬斯等思想家突顯出來的。
當然,哈貝馬斯的市民社會概念自身也發(fā)生了一個變化過程,即前期市民社會概念是包含經(jīng)濟領域在內(nèi)的,而后期他主張將經(jīng)濟領域從市民社會中分離出去。哈貝馬斯前期市民社會概念是指隨著資本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而形成的、獨立于政治國家的私人自主領域。它由兩個領域所構成,一是私人領域,即以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為基礎的市場體系,包括勞動市場、資本市場和商品市場及其控制機制;二是公共領域,它是獨立于政治國家的、由各種非官方的組織或機構構成的私人有機體,它包括“教會、文化團體和學會,還包括了獨立的傳媒、運動和娛樂協(xié)會、辯證俱樂部、市民論壇和市民協(xié)會,此外還包括職業(yè)團體、政治黨派、工會和其他組織等”[8]29。公共領域實質上是社會文化生活領域。李佃來指出,哈貝馬斯所言的資產(chǎn)階級公共領域是以私人領域的充分發(fā)展為基礎的,也就是說,必須以商品交換和社會勞動領域的自主化,即不受政治權威的干涉為前提條件。但文化生活的公共領域又構成了市民社會的主體,它在一定程度上進入、參與國家公共權力機關,通過討論、辯論與批判與之相抗衡,以此防止資產(chǎn)階級私人經(jīng)濟地位受到政治權力的任意干預。同時,市民社會之公共領域的搭建,還為資產(chǎn)階級政治提供合法性基礎和依據(jù)。資本主義的法律的制定、民主的建制以及議會活動,都必須在自由溝通和相互交涉的機制下,通過公共討論、公眾輿論的方式,來獲得廣泛的認可或合法性支持[9]。
可見,這一時期哈貝馬斯對市民社會之私人領域的界定,淵源于黑格爾與青年馬克思經(jīng)濟意義上的近代市民社會傳統(tǒng),他說:“我在論述國家和經(jīng)濟轉變時所依循的理論框架,是由黑格爾的法哲學初步勾勒出來的,并得到青年馬克思的加工?!盵8]29因此,市民社會是區(qū)別于政治國家的、以市場經(jīng)濟為核心的私人領域。他對市民社會之公共領域的界定,來源于葛蘭西文化意義上的當代市民社會傳統(tǒng)。市民社會被看作是包括政黨、工會、學校、教會、新聞機構等的各種民間組織的總和,它屬于政治國家執(zhí)行自己意志的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它實施“文化領導權”,以文化的形式與意識形態(tài)的力量統(tǒng)合著人們的觀念與行為。
哈貝馬斯后期市民社會概念與前期不同,他力圖將私人經(jīng)濟領域從市民社會中完全剔除出去,將市民社會建構為一個既獨立于政治系統(tǒng)又獨立于經(jīng)濟系統(tǒng)的社會文化系統(tǒng)。他說:“‘市民社會’這個詞同時擁有了一個與自由主義傳統(tǒng)中的那個‘資產(chǎn)階級社會’不同的含義——黑格爾說到底把后者從概念上理解為‘需要的體系’,也就是說社會勞動和商品交換的市場經(jīng)濟體系。今天稱為‘市民社會’的不再像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那里包括根據(jù)私法構成的,通過勞動市場、資本市場和商品市場之導控的經(jīng)濟。相反,構成其建制核心的是一些非政府的、非經(jīng)濟的聯(lián)系和自愿聯(lián)合,它們使公共領域的交往結構扎根于生活世界的社會成分之中。組成市民社會的是那些或多或少自發(fā)地出現(xiàn)的社團、組織和運動,它們對私人生活領域中形成共鳴的那些問題加以感受、選擇、濃縮,并經(jīng)過放大以后引入公共領域。旨在討論并解決公眾普遍關切之問題的那些商談,需要在有組織公共領域的框架中加以建制化,而實現(xiàn)這種建制化的那些聯(lián)合體,就構成了市民社會的核心。”[10]以上哈貝馬斯將市民社會描述為非政府、非經(jīng)濟的自愿聯(lián)合體,意在指明,市民社會是一個以語言為媒介的日常交往的文化領域,這也正是生活世界的本質內(nèi)涵,因此,市民社會實質上就是生活世界的現(xiàn)實形態(tài)。這樣,政治與經(jīng)濟相結合構成了制度系統(tǒng),文化形態(tài)的市民社會構成了生活世界,社會結構就被設定為“系統(tǒng)—生活世界”的雙層架構。
哈貝馬斯認為,在晚期資本主義階段,市民社會的公共領域正遭受著商業(yè)化原則和技術化政治的侵害,人們自主的公共生活越來越萎縮,這也表現(xiàn)為以權力和金錢為媒介的制度系統(tǒng)對生活世界的入侵。這不但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陷入沖突狀態(tài),而且使得遭到損害的社會文化系統(tǒng)無法為政治國家的合法性提供動力與源泉,必然導致動因危機與合法化危機。只有非政治化、非商業(yè)化的文化公共領域得以重建,以及在以協(xié)調互動為機制、以相互理解為目的的交往行為中,生活世界得以再生產(chǎn)的情況下,國家統(tǒng)治才能有不竭的合法性資源,才能使人們重新發(fā)現(xiàn)生活的價值與意義。也就是說,“保障市民社會的獨立性力量已經(jīng)主要不是建立在商品交換基礎上的私人財產(chǎn)所有權,而是建立在人們的文化交往基礎上的文化創(chuàng)生與抵制能力”[9]。哈貝馬強調將社會文化系統(tǒng)從政治系統(tǒng)、經(jīng)濟系統(tǒng)的控制和影響下解放出來,發(fā)揮其在社會再生產(chǎn)中作用和功能,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哈貝馬斯認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危機僅僅依靠社會文化系統(tǒng)的力量就可克服,過分夸大了文化的社會功能,體現(xiàn)了其改良主義的思想本質。
[1]何增科.市民社會概念的歷史演變[J].中國社會科學,1994(5).
[2]戴維·米勒,韋農(nóng)·波格丹諾.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125.
[3]盧梭.社會契約論[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18-22.
[4]鄧正來,亞歷山大.國家與市民社會:一種社會理論的研究路徑[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3.
[5]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6]王新生.現(xiàn)代市民社會概念的形成[J].南開大學學報,2000(3).
[7]王新生.黑格爾市民社會理論評析[J].哲學研究,2003(12).
[8]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曹衛(wèi)東,等,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9]李佃來.哈貝馬斯的市民社會理論[J].哲學研究,2004(6).
[10]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guī)范之間[M].童世駿,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453.
[責任編輯張家鹿]
AnalyzingThreeStatesEthicTransmutationofCivilSociety
WANG Huai-jun,et al
(Chinese Petroleum University,Dongying 257061,China)
The concept of Civil Society is changing ethically, which shows three states, including civilized, economical and cultural ones. First state is classical Civil Society, which is derived from ancient Greece to modern times. Second one, modern concept, is Civil Society of Hegel, which is economical state, peeled off from political society, and differs from first state intrinsically. Civil Society not only has intrinsic stipulation of market economy, but also is areas of society, culture and life. The third state is better highlighted by thinkers, such as Gramsci, Habermas, etc, and is representative of change of new thought in western society in modern times.
Civil Society;ethic transmutation;civilized state;economical state;cultural state
B82-052
A
1000-2359(2011)02-0022-05
汪懷君(1978—),女,山東臨清人,哲學博士,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人文學院哲學系副教授,主要從事社會倫理研究;汝緒華(1976—),男,山東濟南人,法學博士,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人文學院公共管理學系講師,主要從事當代中國政治研究。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資助創(chuàng)新科研計劃項目“儒道釋倫理精神與當代社會和諧交往”(09CX04089B)階段性成果;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
201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