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棟 田國磊
(作者陳棟系經濟學博士后,湖北中煙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科技信息研究所;田國磊系《中國青年報》記者)
1904年6月12日,狄楚青奉康有為之命到上海創(chuàng)辦《時報》。不久,一個以“時評”命名的欄目在《時報》上登臺亮相,其“不隨流俗”的體裁,“明快冷刻”的風格,讓廣大讀者耳目一新。時評迅速走紅,成為報刊言論領域炙手可熱的“名角”。一個多世紀以來,特別是新時期以來,雖然時評的內容與形式不斷變遷,但其對社會發(fā)展的促進作用卻持續(xù)未斷、有目共睹。時評當之無愧地成為媒體品牌和核心競爭力塑造的一把重要利劍。
至今,關于新聞評論的定義眾說紛紜。對于時評的定義更是莫衷一是。大多人把時評作為時事評論的統(tǒng)稱,作為新聞評論的簡稱。
中國最早的“時評”,大致相當于現(xiàn)在報刊上的“短評”或“編后”,是言論中的輕騎兵。它抓住當天報上的一則新聞,題目具體,一事一議,開門見山,長則二百來字,短則幾十字?!皶r評”大量且集中地出現(xiàn),是在 1904年上海的《時報》上。這份近代有影響的全國性日報,獨樹一幟地配合新聞,專設“時評”欄,每日數篇,短小靈活,馳騁自如。
狄楚青有言:“時評者,《時報》之評論也。”但時評并非《時報》首創(chuàng),亦非獨此一家。據復旦大學教授李良榮考證:從歷史淵源上說,時評是把《史記》中每一篇傳記后面的一段評論即“太史公曰”、《聊齋志異》中有些故事后面的一段評論即“異史氏曰”單獨劃出來,并加以改造,使之獨立成篇。它十分清楚地顯示出報紙文體對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揚棄過程。在《時報》之前,梁啟超先后在日本橫濱創(chuàng)辦并主編《清議報》、《新民叢報》,創(chuàng)時事短評欄目。1898年,自第26期起,開短評之先河,創(chuàng)設了時評性的“國聞短評”專欄,一直維系到《新民叢報》,專門刊載針對當前時局或某些熱點問題發(fā)表見解的短評、時評。
當時《清議報》、《新民叢報》上的“國聞短評”專欄還不怎么出名,社會影響也不大。時評之所以能走上中國報刊舞臺,得力于梁啟超的倡導與謀劃。因為以時評名聞中國近代報壇的《時報》,正是根據梁啟超的設想,自創(chuàng)刊伊始就重視運用這種言論體裁。這種應時而發(fā)、短小精悍、冷雋明利的時評,很受讀者歡迎。
“時評”的問世,使報紙找到了一個新聞和評論相配合的好形式,順應了報紙業(yè)務改革的要求,各報競起模仿,風靡一時。當時無論大報小報,絕大多數有時評或類似時評的專欄。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不少報紙還設此專欄。這當中,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報刊把時評當作銳利的匕首,對敵人嘲諷笑罵,對革命滿腔激情。1911年7月26日,武漢《大江報》刊出的時評《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是當時影響較大的作品之一。
“時評”的興盛對“論說”文體提出了挑戰(zhàn)。在報刊上,那種坐而論道的長篇論說文章在后來逐漸被時評文章取代。環(huán)顧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報業(yè),大家級的時評高手至今歷歷在目:梁啟超、黃遠生、邵飄萍、陳布雷、邵力子、張季鸞、鄒韜奮……不僅專業(yè)報人寫政論、時評,一些知名人士、作家的政論、時評也寫得很好。
近代報刊的時評運作實踐表明,“時評”不一定要寫國家大事,還可以寫一些身邊小事,成為民眾表達自我的平臺。
時報
晚清時期,為了推動變革運動,各類報刊如雨后春筍般創(chuàng)立。這些報刊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十分重視報刊評論的戰(zhàn)斗和引導功能。維新派和革命派的骨干人物大多是各種報刊的創(chuàng)辦者,也是撰寫報刊評論特別是政論的主筆。一時間,政論涌現(xiàn)于各大報刊。同時,政論的快速發(fā)展帶動了小型言論專欄的出現(xiàn)。
據史料記載,《時報》首創(chuàng)上海報紙的“時評”專欄,對上海報界影響極大。當時《時報》的新聞專欄,由三個主要的新聞編輯專門負責。陳景韓負責《時評一》,主評國內大事;包天笑負責《時評二》,主評各埠要聞;雷奮負責《時評三》,主評本埠新聞。每則短評文章雖然只有一、二百字,但是由于其文字流暢、言辭冷峻,因而很受讀者歡迎。
對老上海來說,《時報》給人影響最大的莫過于1937年“八一三”事變那天,《時報》封面上加印“難關”兩個極大的紅字。這種破天荒的版面安排足以令人觸目驚心。在此以前,日寇制造事端,大舉增兵上海,戰(zhàn)事已有一觸即發(fā)之勢。然而,當時的國民黨上海市政府卻委曲求全,粉飾太平,再三要求市民照常生活,不要驚慌。在這種情況下,8月13日當市民看到《時報》上“難關”這兩個血紅的大字時,不能不強烈地感受到戰(zhàn)爭已經迫在眉睫,于是虹口、閘北一帶的居民紛紛逃離。果然,當夜11時許,虹口、閘北一帶槍聲大作,炮火連天,日寇向中國軍隊發(fā)起了進攻,大批建筑物毀于一旦,而白天看了《時報》及時離開的人則幸免于難。從此,《時報》名聲大噪,發(fā)行量激增,日銷量超過2萬份,成為上海大報之一。
創(chuàng)辦初期的《時報》是康梁在國內重要的輿論陣地。后來,《時報》并未熱心改良宣傳。辛亥革命后,《時報》脫離了康梁的控制,成為狄楚青獨資經營的報紙,他主持《時報》長達17年之久。到了1928年,有研究者在《報紙評論的析類》中這樣寫道:“‘時報’在今日為報紙上短評最普通之名稱,吾國報紙,首設此欄者為時報。‘時評’之‘時’,蓋義取雙關也。自時報以‘時評’受人歡迎,各報踵為之。亦有另標‘新評’、‘時事小言’、‘暮鼓晨鐘’、‘隨感錄’等,要之,皆短評也?!?0多年后,“時評”二字已由一個專欄名稱演變?yōu)橐粋€文體泛稱,注定要在中國新聞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據考察,“時評”在當時被普遍定義為:時評,時事短評也,即一種具有新聞性和時效性的短評。作為一種新聞評論樣式,時評在近代報刊史上并非一家獨創(chuàng)。它的產生是一個偶然變異、長期積累、逐漸穩(wěn)定和一朝自覺的過程。而《時報》編輯在創(chuàng)辦“時評”專欄時也并非平地起高樓。與《時報》同步,《中國日報》和《東方雜志》也有過以“時評”命名的言論欄目。一種新的報章文體正在萌芽中。但它們或是沒有結合新聞事件進行評述,或是名氣和影響不大。1904年左右,在報刊政論中孕育產生的具有新聞評論性質的言論,日益頻繁地亮相于報端。報刊言論正處于從政論向新聞評論演變的重要時代。真正“生逢其時”且形成氣候的便是《時報》“時評”。當時的報紙言論欄目大多以“論說”為名,“政論”為旨,新聞評論與學術探討,甚至應試的八股文也都雜陳其中。而《時報》“時評”則屬于新聞評論欄目,成為新聞評論從政論中脫胎出來演進為獨立新聞體裁的重要標志。對于重大事件,《時報》都有很明決的主張,每日不但有“冷”的短評,有時還有幾個人的簽名短評,同時登出。
“時評”的問世,使報紙找到了一個新聞和評論相配合的好形式,順應了報紙業(yè)務改革的要求。各報紛紛模仿,風靡一時。《民報》、《神州日報》、《蘇報》等一批近代史上頗有影響的報紙都曾發(fā)表大量“時評”文章。這種短評在現(xiàn)在已成了日報的常態(tài),在當時卻是一種文體的革新。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
新文化運動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這一新思潮帶動了新一輪思想解放。為了聲援新文化運動,推進思想解放,《新青年》、《湘江評論》、《共產黨》 月刊、《向導》、《紅星報》等一批無產階級革命報刊開始出現(xiàn),并逐步發(fā)展。這些報刊都十分重視時評,特別是社評,具體表現(xiàn)為:社評被放于首要位置刊載;設置社評、時論、短評等言論欄目;建立主筆制,邀請有名望、有才氣的政論作家擔任主筆,并建立穩(wěn)定的作者隊伍;時評的質量成為衡量報刊質量和影響力的重要指標。
正是這種高度重視,這一時期的報紙時評有了新的發(fā)展,除論辯式的長篇政論外,出現(xiàn)了大量短小精悍、尖銳潑辣的時事短評,涌現(xiàn)了傅斯年、儲安平、胡適、陳獨秀、李大釗、蕭楚女、毛澤東、瞿秋白、張季鸞等一大批有影響的報刊評論作家。其中,傅斯年的國際時評和儲安平的《觀察》政論是頗具特色的類別。這兩類時評是對《時報》“時評”的重大創(chuàng)新,是現(xiàn)代報刊評論向新聞評論的可貴升華,不僅滿足了讀者對評論的更深層次需求,也順應了報刊言論發(fā)展的客觀趨勢——視野開闊和立場獨立。
現(xiàn)代著名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傅斯年(1896—1950)的國際時評視野開闊,眼光前瞻,一度成為當時的民眾關注和認識世界動態(tài)的窗口。傅斯年對重大國際問題的評說,給后世留下了許多評析國際時事的論著。如:《朝鮮獨立運動中之新教訓》、[1]《法德問題一勺》、[2]《國聯(lián)態(tài)度轉變之推測》、[3]《今天和一九一四》、[4]《日俄沖突之可能》、[5]《一喜一懼的國際局面》、[6]《國聯(lián)之淪落和復興》、[7]《國際組織與世界和平》、[8]《歐洲兩集團對峙之再起》、[9]《波蘭外交方向之直角轉變》、[10]《第二戰(zhàn)場之前瞻》、[11]《羅斯福與新自由主義》、[12]《論美蘇對峙之基本性》、[13]《評英國大選》。[14]這些影響強烈的國際時評文章均被收入臺灣聯(lián)經出版事業(yè)公司印行的《傅斯年全集》第5冊。有研究者對傅斯年國際時評的幾個突出特點進行了歸納總結:一、搜羅宏富,視野開闊,謹嚴求實;二、濃厚的愛國主義色彩 ;三、追根溯源,求本尋根 ;四、實事求是的分析,準確的預見與判斷。[15]
傅斯年之所以能較準確地預見出一些重大國際時事的發(fā)展前景和結果,關鍵在于他占有了詳細的材料,在于他擁有淵博的學識,并能敏感地分析和解讀時局問題,還在于他對問題的敏銳觀察力以及對世界各國歷史和現(xiàn)狀的深刻理解。
與傅斯年的國際時評有所不同,著名評論家、《觀察》社長、主編儲安平(1909—1966)的《觀察》時評,卻以一種超然獨立的姿態(tài),對當局政權發(fā)表議論和看法,引來廣大讀者好評。與儲安平抗戰(zhàn)期間一起辦報的馮英子曾回憶說,儲安平一生對辦報辦刊有極高的熱情,他一直想辦一張類似英國《泰晤士報》那樣的報紙。[16]
1946春天,儲安平匆匆擱下在重慶辦了約半年的 《客觀》周刊,奔赴上?;I劃《觀察》的出版。38歲的儲安平,已經從英國留學歸來,思想深受著費邊主義的重要人物拉斯基的影響。整個抗戰(zhàn)期間,他在湖南,在重慶分別做過報紙主筆、大學教授??箲?zhàn)勝利到來,他開始一展他作為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理想:這個理想就是以言論政,靠言論的力量來影響政府的決策,“我們平日的職業(yè),就是議論政事”。[17]
儲安平在主持《觀察》時期寫下了許多重要的文字,比如每卷的報告書及其它一些時評。儲安平的《觀察》時評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對國民黨腐敗政治的批評;二是對學生運動的同情和支持;三是對言論自由價值的維護;四是對美國對華政策的態(tài)度。
《失敗的統(tǒng)治》是儲安平為《觀察》寫的第一篇時評,在這篇文章中,儲安平首先指出國民黨二十年的統(tǒng)治是一場“失敗的統(tǒng)治”,儲安平是以歐美政府的正常運作來比較國民黨的失敗的。他痛斥二十年來國民黨統(tǒng)治下國家在一切方面的毫無所成,一針見血地指出國民黨是“只知以加強‘政治的控制’來維護其既得利益的政權”。[18]他大聲疾呼:“要挽回黨的頹局,當前的執(zhí)政黨必須趕快改變作風,換條路走,下大決心,大刀闊斧做幾件福國利民的大事,以振人心。二十年的時間不算短;二十年的歷史說明單靠消極的政治控制維護不了既得的政權;這條路走不通,越走越近死路?!盵19]
儲安平批評國民黨政府的這部分時評,表現(xiàn)出他在政治上的態(tài)度和他極強的邏輯推理能力。半個多世紀后,他的這些時評,依然讓人激動。儲安平所處的時代是為他所特別痛恨的,但在那個時代里,他能夠獨立辦一份《觀察》并以自由的心靈對國事發(fā)表自己獨立的見解,卻是當下知識分子十分向往的。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時評在《時報》時事短評的基礎上有了一定的突破:評論視野更加開闊,評論內容更具針對性,評論立場更加獨立。這些是自由民主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國際時評、政務時評興起的主要原因。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時評由于社會形勢、輿論環(huán)境等多方面的原因,進入了沉默期。
建國后,面對新的形勢和新的任務,作為執(zhí)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十分注重報刊評論,特別是社論的特殊作用?!度嗣袢請蟆?、《光明日報》等報紙社論都是經過黨中央審定,有些是直接經過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同志修改定稿的。
黨中央還要求各級領導為報刊撰寫社論或論文。1950年3月,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各級黨委及政府負責同志應經常為報紙撰寫社論和論文的指示》。大批領導干部順應中央精神,參與到報紙社論的寫作中,如《學會管理企業(yè)》[20]由李立之同志撰寫,《為什么要統(tǒng)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21]出自陳云同志之手,《稅收在國家工作中的作用》[22]由薄一波同志執(zhí)筆。此外,《必須大張旗鼓地向農民宣傳過渡時期的總路線》、[23]《幫農民算三筆帳》[24]等一大批工作社論很好地服務了中心工作,但也占據了報紙的有限版面。正是一切都服務于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工作,使得作為民眾聲音的時評的發(fā)展空間極其有限。為此,黨報社論和工作評論繁榮的同時,時評因為種種原因而銷聲匿跡。
在改革開放前相當長的時間內,新聞評論的大部分體裁以及報刊上發(fā)表的大部分評論,大都代表媒體機構的意見,如編輯部文章、社論、評論員文章、短評等,或新聞從業(yè)者的意見,如編者按語、記者述評等。一些專欄評論或雜文雖以個人名義發(fā)表,但其比重和影響遠不能與前者相比?!拔母铩笔觊g,后一類評論則徹底銷聲匿跡?!拔母铩笔沟梦覈侣勈聵I(yè)遭到嚴重破壞,大多數報紙停辦,最少的時候全國只剩下42種省級以上的報紙。數據顯示,到1978年“文革”結束時,全國報紙總數不過1862種。期間,“四人幫”通過報紙報道和言論文章肆意煽動,盛氣凌人。民主遭遇踐踏,民主人士受到打壓,報刊言論被迫扭曲,時評幾乎失去了生存的空間。
“文革”結束后的頭兩年,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的新聞事業(yè)在徘徊中前進。在中國思想大討論中,報紙媒體參與其中,并積極宣傳。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一版刊發(fā)了署名為“本報特約評論員”的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掀起了一場空前的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這有力地批判了“兩個凡是”,并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思想在民眾中根植,做出了很大努力,從而為改革開放奠定了基礎。實事求是風氣的形成,空想烏托邦的破滅,推進了中國經濟的大翻身,也促進了思想文化風氣的寬容與開放,給新時評的萌芽和發(fā)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1978年12月1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隨著全黨工作重心轉移,新聞評論宣傳面臨著撥亂反正、恢復黨報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要任務和使命。我國報刊評論的品種及數量大幅度增加,直接代表政府和媒體意見的評論比例呈下降趨勢。言論走向小型化、多樣化,言論的針對性、新聞性和貼近性明顯增強,尤其是一些黨報言論已由原來的主體評論一花獨放發(fā)展為專欄評論、記者述評及短評競相爭艷的局面。平等交流、商榷研討的評論寫作姿態(tài)和風氣正在形成中。更重要的是,報刊評論已不再被當作“紅頭文件”,而逐漸被視為一類“意見性信息”;不僅擔負著“媒體意見發(fā)布”的功能,也日益承擔起“公眾意見整合”的功能。1980年1月2日,《人民日報》的“今日談”小言論專欄在頭版面世。隨后而至的包括:《天津日報》的“津門小議”、《四川日報》的“巴蜀小議”、《文匯報》的“虛實談”、《解放日報》“新世語”、《新華日報》的“細流集”和《羊城晚報》的“街談巷議”等小言論專欄。此后,全國新聞界掀起了一次興辦小言論專欄的熱潮。對于一些社會問題,以“本報編輯部”名義鄭重其事地發(fā)表評論似過于隆重,而小言論又不足以說明問題。這種情況下,以多側面、多角度、多層次地論述社會問題的論壇式評論開始出現(xiàn),其中較有影響力的有:《人民日報》“人民論壇”、《光明日報》“光明論壇”、《經濟日報》“每周經濟觀察”、《法制日報》“法制論壇”、《北京日報》“長安隨筆”、《新華日報》“新華論壇”、河北日報“燕趙論壇”等。這些專欄為媒體評論提供了更大的話語平臺和空間。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伴隨輿論環(huán)境的改變與傳播科技的革新,廣播電視評論節(jié)目快速興起。1994年4月1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的開播,以及同年10月1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縱橫”的創(chuàng)辦,使廣播電視評論的社會影響力得到空前增強。媒體評論從報刊評論“一枝獨秀”,到廣播、電視、網絡評論并存共榮。與此同時,在繼承和創(chuàng)新傳統(tǒng)評論體裁的基礎上,不同媒體特征的新興評論樣式先后出現(xiàn),并得到較快發(fā)展。
一篇文章,內容涉及當代人們關心的普通問題,這本身并不是新聞評論的標志。近代早期報刊上的“論說”,基本上是這樣。不同的是,不少評論專欄文章在時效性、針對性及公共表達上嘗試著做了一些創(chuàng)新與突破。于是,在這樣的傳統(tǒng)“新聞評論”堆里,一些具有現(xiàn)代形態(tài)特性的新時評開始零星出現(xiàn)了。
以“今日的事情今日談”為主要特征的《人民日報》“今日談”欄目創(chuàng)立于1980年。90年代初期,“今日談”刊發(fā)的文章,如1992年下半年針對批租土地建開發(fā)區(qū)熱潮刊發(fā)的《熱中要清醒》,1993年8月16日針對國學熱刊發(fā)的 《久違了,“國學”》,時效性、針對性明顯增強,輿論監(jiān)督、引發(fā)議程設置討論的功能得到體現(xiàn),初步具備了新時評的某些屬性。
以“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為主要特征的《河北日報》“楊柳青”欄目于1988年2月16日正式恢復 (該報60年代曾有過“楊柳青”專欄)。從此,這個言論欄目由時任《雜文報》副總編輯的儲瑞耕主筆,署名為“楊柳青”??疾臁皸盍唷睂诘奈恼?,不難發(fā)現(xiàn):越到后來,刊發(fā)的言論與新時評越接近。1988年刊發(fā)的《凝聚力從何而來?》(11月15日)、《大麻沽啟示人們》(11月 21日)、《刮目看農民》(11月 25日)、《“怕吃虧”思想及解決辦法論》(11 月 29 日)、《論默契》(12月4日)等文章,大多屬于傳統(tǒng)新聞評論,但1995年刊發(fā)的《“搶花事件”隨想錄》(10月27日)、《三條信息引出的思考》(12 月 12 日)、《“硬”、“軟” 環(huán)境哪個重? 》(12 月 20日)等文章,與新聞事實聯(lián)系得更加緊密,并且民意廣場、公民寫作的特性也更加凸顯。
以“樸實語言評經濟”為主要特征的《經濟日報》“每周經濟觀察”欄目創(chuàng)辦于1988年。在專欄前期的寫作和編稿實踐中,其主筆閻卡林嘗試把評論員、專家、官員三位一體“擺”在一起,各取所長,優(yōu)勢互補,從而形成一種新聞性比較強,又有一定深度和高度的經濟專欄文章。[25]其中的代表作有 《工業(yè)生產是否趨于過熱》(1991年5月22日)、《科技人員也要進入市場》(1992年7月15日)、《機遇降臨中西部》(1995年4月19日)等。其實,到了90年代初期,“每周經濟觀察”刊發(fā)的文章,如《讓市場配置企業(yè)經營者》、《推進房改正當時》、《重新估量旅游業(yè)》、《發(fā)展旅游要開闊思路》等,不論是從形式上,還是從內容上看,與新時評都十分接近。
改革開放初期,一些評論專欄中不時會出現(xiàn)具有新聞性、指導性、實用性和可讀性于一體的好時評文章,但是并不穩(wěn)定,也不成氣候。除了新時評文章零星地見諸報刊外,新時評作家、作者逐步成長為一個龐大的群體。隨著輿論空間的逐步擴大,時評開始走向前臺,與雜文關系越來越密切。于是,像鄢烈山、劉洪波等資深雜文作者向新時評作者轉型的越來越多。
時評家的思想基因開始萌芽,公民意識開始成形,并更加明確。新時評剖析社會,批評世俗;理性思考,解讀人生;反思歷史,審視現(xiàn)實,預測未來,順應了自由民主的理念,為此獲得更多讀者的共鳴。
時評是近代報刊產生之初興起的一種文體。全面、系統(tǒng)考察時評的產生、發(fā)展、繁榮及轉折歷程后,筆者對當下的時評做了一個定義的表述。筆者認為:
廣義的時評,是時事評論與時政評論的簡稱,也是新聞評論的略指,包括報刊言論,廣播電視新聞評論及網絡評論等。狹義的時評,是民眾通過報刊、網絡等大眾傳媒,表達關于新近發(fā)生或發(fā)現(xiàn)的事實的看法和觀點的方式。其核心特征則為:由事而評、簡短明快、公民寫作。從這個意義上講,當前廣播電視新聞評論節(jié)目不能稱作為時評。因為它們缺乏意見廣場、公民寫作等特性。[26]
從這個定義中看,狹義的時評是新聞評論的子集,有別于雜文。很多新聞評論和雜文并不具備時評的由事而評、意見廣場、公民寫作等核心特性。
筆者認為,新時評不僅是指新時期的時評,更是指新時期內時評呈現(xiàn)出的發(fā)展特性與內涵,這主要是相對“傳統(tǒng)時評”而言的。“傳統(tǒng)時評”的基本特征是:基于時事或時政的評論;文字簡短;表達風格直白、明快、雋利?!靶聲r評”除了具備這些特性外,還具有一個核心特征:公民寫作。換句話說,新時評不是一個政治概念,而是一個時代概念。因此,新時評的起點不一定是新時期的起點。新時評的起點比新時期的起點要晚。
新時評的真正開端是1996年1月12日《南方周末》新年改版時在“時事縱橫”版開辟的“閱報札記”專欄(后來更名為“縱橫談”)。 從此,該欄目每周推出一篇鄢烈山主筆的時評文章,直至2001年4月?!伴唸笤洝边@個名字已經凸顯出欄目的定位:一個來自于報紙的時事評論欄目。但鄢烈山仍有自己的寫作追求:重大主題,獨特視角,思辨色彩,文化意味。因為有新聞由頭,所以明顯區(qū)別于當時盛行的雜文;因為有寫作追求,所以帶有鮮明的“公民寫作”特點,明顯有別于傳統(tǒng)新聞評論。
以激濁揚清、針砭時弊為宗旨的“閱報札記”推出后,迅速獲得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與好評。為一個布衣作家公告健康信息,自建國以來,國內報紙幾乎沒有這樣的先例,但主筆“縱橫談”的鄢烈山實現(xiàn)了。1997和1998年,他兩度因病住院治療,引起許多讀者的強烈關注,以至于編輯部兩度公告其健康信息于報端。“曾幾何時,鄢氏時評的刊出或斷檔,竟成了政治氣候變化的‘晴雨表’,其為上下關注的‘緊張’程度是可想而知的?!盵27]
與傳統(tǒng)新聞評論不同,“閱報札記”、“縱橫談”點燃了新時評的星星之火。之后,《中國青年報》的“求實篇”從純雜文專欄轉型為雜文化時評專欄,“冰點時評”也于1998年11月問世,國內時評逐步興起??梢哉f,新時評專欄的出現(xiàn),推進了批判公共性的初步實現(xiàn)。人們從中清醒地認識到:爭取權利可以借助媒體表達平臺,采取話語與交流而非暴力形式。自“閱報札記”、“冰點時評”推出后,許多媒體開設的言論專欄,從欄目名稱到文章風格,都有所效仿。
1999年11月1日,《中國青年報》率先開辟時評專版——“青年話題”,開創(chuàng)了中國近代媒體設立獨立評論版的歷史。
2002年3月4日,就在《南方都市報》擴版為常規(guī)每日出報88版的當天,“南都時評”面世,開始了《南方都市報》邁向“有厚度,更有深度”的主流媒體之旅,開創(chuàng)了中國都市日報時評版的先例。
2003年前后,一股“網絡時評風”遍吹中國眾多網站,如搜狐網“搜狐星空”、新浪網“新浪時評”、網易“第三只眼”、人民網“人民時評”、千龍網“千龍時評”、紅網“紅辣椒評論”、東方網“東方評論”、四川在線“零點評論”等等,甚至出現(xiàn)了分門別類的時評網站(如法學時評網等)。在網絡時評轟轟烈烈發(fā)展的同時,全國城市黨報也紛紛開始開創(chuàng)時評版,并設立網絡版,與新華網、人民網等新聞網站合作,互相轉載、摘錄,加速了報網互動,深化了傳播效果。報網時評齊頭并進的局面清晰呈現(xiàn),并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不分、互相補充”的態(tài)勢。網絡的草根性和去中心性導致時評觀點的多元性和豐富性,從一定程度上也顯示了時評的個性光彩。
2005年至2006年,新浪、搜狐、網易等門戶網站的時評頻道紛紛停辦,《中國青年報》“青年話題”從每周五期縮水為三期,《武漢晚報》等媒體的時評版紛紛轉型,《南京日報》時評版開辦不到一年因經營狀況而停辦。時評面臨坎坷轉折。
中國青年報冰點
2007年以來,網絡時評及報刊時評經歷一段曲折后再次興起,《中國青年報》等媒體的時評版擴容,《楚天都市報》等都市報亦紛紛開辟時評版,門戶網站與地區(qū)新聞網站紛紛開辟時評頻道。時評再次成為媒體競爭的重要陣地。遺憾的是,門戶網站的原創(chuàng)時評依然未得到恢復。
1996年至今,新時評的發(fā)展勢頭良好,但其間也經歷了短暫坎坷。這是新時評的最佳發(fā)展期,也是最大挑戰(zhàn)期。時評能否真的成為媒體贏得市場競爭的重要武器,仍值得期待和考驗。
時評的“時”是時事的“時”,更是“時代”的“時”。 時評就是“因時而評”、“合時而著”的時事短評。并且,伴隨社會的發(fā)展,時評會被賦予新的內涵。
觸及現(xiàn)實,是時評的生命力之所在,它的存在價值和社會作用取決于它與現(xiàn)實社會生活聯(lián)系的緊密程度。在我國近代報業(yè)史上,第一次“時評熱”是1904年上海創(chuàng)刊的《時報》掀起的。1996年以來,時評出現(xiàn)中興之勢,新時評隨之誕生,“新時評風”是由廣州的《南方周末》刮向全國的。1904年至今的一百多年來,時評的發(fā)展充滿曲折與坎坷,但是時評觸及現(xiàn)實的本質沒有改變,其對于媒體、對于社會的重要性也沒有改變。作為一種最可能產生反思力量的新聞文體,時評不能喪失合理批判社會現(xiàn)實的能力,不能喪失從對時事的觀照中產生“活的思想”的能力。在一個正在走向開放、昌明的時代里,時評的核心就是觸及這個時代的真相。了解不同階段時評的發(fā)展狀態(tài),特別是時評對現(xiàn)實的觸及與反思,是研究新時評的前提和基礎。
時評的成長之路是漫長的,新時評的孕育之路是曲折的。伴隨社會的發(fā)展變遷,時評的內容也不斷變化。比如,評論對象逐漸拓展,評論手法日漸成熟,評論方式直接有力,此外,文章在形式上更加精悍、雋利,一事一議,“攻其一點,不及其余”,與現(xiàn)代人緊張的生活節(jié)奏和獲取信息的方式一拍即合,等等。值得期待的是,新時評意見廣場、公民寫作的特性日漸突出,為推動中國社會的發(fā)展正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904年,中國現(xiàn)代報刊時評產生,1996年,中國新時評產生。每一個歷史事件的發(fā)生都不是偶然的。追尋時評的溯源,能為探究新時評的溯源做參照。
(感謝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博導吳廷俊、趙振宇對本文的指導)
注釋:
[1]《新潮》1919年4月1日第一卷4號
[2]《獨立評論》1932年7月10日第8號
[3]《獨立評論》1933年2月16日第39號[4]《大公報》1934年 2月 18 日
[5]《獨立評論》1934年9月2日第116號[6]《獨立評論》1935年10月7日
[7]《獨立評論》1936年5月10日第200號
[8]《中國國際聯(lián)盟同志會月刊》1936年5月15日第1卷第1期
[9]《獨立評論》1936年8月23日第215號
[10]《中央日報》1938年11月29日
[11]《大公報》1944年 7月 12日
[12]《大公報》1944年 4月 29日
[13]《正論》新 11 號
[14]《大公報》1945年 7月 30日
[15]陳德正:《民國時期傅斯年的國際時評》,《學?!?003年第2期
[16]馮英子:《回憶儲安平先生》,《黃河》1994 年第 2 期
[17]儲安平:《政治失?!?,《觀察》第 5 卷第 13 期
[18][19]儲安平:《失敗的統(tǒng)治》,《觀察》第 1 卷第 3 期
[20]《人民日報》1950年2月6日社論
[21《人民日報》1950年3月10日社論
[22]《人民日報》1950年3月22日社論
[23]《人民日報》1953年11月9日社論
[24]《人民日報》1950年11月15日社論
[25]胡文龍主編:《中國新聞評論發(fā)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
[26]陳棟:《我國新時評的發(fā)展歷史與現(xiàn)狀分析》,《今傳媒》2008年11期
[27]朱子慶:《重大主題:一種極限言說策略——鄢烈山雜文片論》,《唯實》2002 年 1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