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大偉,秦克力,程衛(wèi)平,馬堅貞,吳文紅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Aarterio sclerosis obliterans ASO)是臨床最常見的周圍血管性疾病,它是全身血管動脈硬化的局部表現(xiàn),病理改變?yōu)閯用}中內(nèi)膜不均質(zhì)樣增厚,表面粗糙,血栓及斑塊形成,管腔狹窄不等,導致動脈閉塞,組織缺血壞死[1]。我們采用補陽還五湯對80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非常好的療效。
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Ⅰ期氣虛血瘀的住院患者156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80例,男63例,女17例;年齡最小32歲,最大70歲,平均51.42歲。對照組76例,男49例,女27例;年齡最小45,最大68歲,平均59.32歲。
超聲診斷下肢動脈內(nèi)-中膜局部增厚超過內(nèi)膜線1mm,能堅持服藥2個月,具備臨床隨訪條件70歲以下患者。
下肢動脈超聲顯示管腔內(nèi)斑塊嚴重導致血流阻塞,或完全無斑塊形成;腦血管意外,半身不遂,糖尿病患者,心腎功能不全患者;不能堅持服藥,不具備臨床隨訪條件及年齡在70歲以上者。
1.3 臨床檢查診斷及評價標準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周圍血管疾病專業(yè)委員會”1995年修訂標準。
1.4 檢查方法
采用全數(shù)字化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檢查前先休息0.5h,室溫控制在20℃ ~25℃ 。使用麥迪遜SA-8000Live型全數(shù)字彩色超聲診斷儀,線陣探頭5~9MHz,脈沖多普勒取樣容積開口1.5mm,θ角≤60°。統(tǒng)一固定探測右側脛后動脈、右側足背動脈。分別觀察并測量血管內(nèi)徑(d)、收縮期血流速度峰值(Vs)。觀察治療前后血脂、血液流變學等指標變化。
1.5 中醫(yī)癥狀記分法
觀察治療前后患者臨床間歇性跛行、肢體麻木、畏寒怕冷的表現(xiàn)。無癥狀為0分,輕、中、重度分別記2、4、6分,計算治療前后癥狀總積分,計算療效指數(shù)。
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癥狀積分-治療后癥狀積分)/治療前癥狀積分×100%
1.6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間歇性跛行、肢體麻木、畏寒怕冷明顯減輕,積分值下降≥66%。有效:間歇性跛行、肢體麻木、畏寒怕冷大部分減輕,積分值下降40% ~65%。無效:間歇性跛行、肢體麻木、畏寒怕冷改變不明顯或無改變,積分值下降≤40%。
1.7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Excel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和相關分析。數(shù)據(jù)以(±s)表示,P<0.05表示有顯著差異。
治療組:口服補陽還五湯。方劑組成:生黃芪120g,當歸尾 12g,赤芍 20g,地龍 12g,川芎 12g,紅花12g,桃仁12g,紅花12g,水煎劑。用法:由本院藥廠統(tǒng)一監(jiān)制,每次100ml,每日2次,2個月為1個療程。
對照組:口服脈絡通。
3.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由表1可見,經(jīng)治療后,治療組的顯效率(80%)及總有效率(100%)均明顯高于對照組(47%、80.26%),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P<0.0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3.2 兩組主要癥狀變化比較 結果見表2,治療后兩組主要癥狀的改善,治療組明顯好于對照組(P<0.01)。
3.3 兩組血脂指標變化比較 由表3可見,治療組治療后的 TC,TG,HDL-C,LDL-C,APO-A,APO-B的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
3.4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改變 由表4可見,兩組治療后治療組血液流變學大多數(shù)指標的改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或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變化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及脂蛋白變化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及脂蛋白變化比較(±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
TC(mmol/L) 5.25 ±0.27 4.68 ±0.31*5.28 ±0.24 5.18 ±0.31 TG(mmol/L) 2.08 ±0.18 1.39 ±0.19* 1.88 ±0.17 1.59 ±0.21 HDL-C(mmol/L)1.27 ±0.27 1.61 ±0.29* 1.28 ±0.29 1.37 ±0.27 LDL-C(mmol/L) 3.84 ±0.37 2.81 ±0.31* 3.72 ±0.28 3.14 ±0.32 APO-A1(g/L) 1.21 ±0.46 1.11 ±0.23* 1.20 ±0.50 1.32 ±0.36 APO-B(g/L) 1.13 ±0.14 0.78 ±0.16*0.88 ±0.14 0.79 ±0.17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比較(±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 <0.05,**P <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P <0.05,▽▽P <0.01。
全血比粘度高切(mPa·s) 6.91 ±0.95 4.89 ±0.64*▽▽6.59 ±0.87 5.85 ±0.07全血比粘度低切(mPa·s) 13.89 ±2.62 9.01 ±2.63*▽▽ 13.63 ±2.89 12.11 ±2.43全血還原粘度高切(mPa·s) 13.80 ±2.75 10.76 ±1.35*▽▽ 13.68 ±1.9 11.82 ±1.30全血還原粘度低切(mPa·s) 18.26 ±3.39 14.77 ±2.03**▽▽ 19.33 ±4.2 16.82 ±2.83血漿比粘度(mPa·s) 2.22 ±0.18 1.58 ±0.22*▽▽ 2.14 ±0.19 1.89 ±0.32紅血胞壓積(%) 44.41 ±5.36 40.16 ±9.30* 45.22 ±4.47 43.49 ±7.38紅血胞聚集指數(shù) 3.95 ±0.37 2.39 ±0.46**▽▽ 3.91 ±0.49 2.75 ±0.44紅細胞電泳時間(s) 16.12 ±0.86 12.71 ±0.87 15.88 ±0.78 12.84 ±0.91纖維蛋自原(g/L) 5.18 ±1.55 3.35 ±1.18*▽▽ 4.86 ±1.66 3.87 ±1.39血沉(mm/h) 22.44 ±13.32 16.85 ±8.03*▽ 21.86 ±14.40 19.77 ±9.16紅細胞粘附率(%) 28.27 ±7.26 24.63 ±8.19 27.88 ±9.12 25.62 ±9.17
3.5 右側脛后動脈、足背動脈血管內(nèi)徑、收縮期血流速度峰值變化 結果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脛后動脈、足背動脈內(nèi)徑(mm)及收縮期血流速度峰值(m/s)比較(±s)
表5 兩組治療前后脛后動脈、足背動脈內(nèi)徑(mm)及收縮期血流速度峰值(m/s)比較(±s)
注:與治療組治療前比較,*P<0.01。
脛后動脈 d Vs 0.99 ±0.12足背動脈 d Vs 1.92 ±0.97 1.13 ±0.08 2.45 ±1.02*0.83 ±0.01*1.81 ±0.72 1.21 ±0.35 2.02 ±0.92 2.09 ±0.47 0.38 ±0.02 1.32 ±0.35 0.98 ±0.12 1.95 ±0.16*0.25 ±0.05*1.87 ±0.51 0.93 ±0.06
由表5可見,兩組治療前后右側脛后動脈、足背動脈內(nèi)徑均增寬,且治療組增寬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具有顯著差異(P<0.01)。兩組治療前后右側脛后動脈、足背動脈收縮期血流速度均降低,且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具有顯著差異(P<0.01)。
補陽還五湯方源自清代名醫(yī)王清任《醫(yī)林改錯·卷下·癱痿論》之補陽還五湯,是氣虛血瘀理論的代表方劑。
本研究提示,補陽還五湯能擴張周圍肌性血管,改善血液動力學,促進側枝循環(huán)建立,增加肢體遠端血供。治療后治療組數(shù)據(jù)說明,補陽還五湯具有降低血脂,改善血脂成份作用。TC、LDL-C和HDL-C與ASO的發(fā)生發(fā)展具有直接的關系。說明補陽還五湯能夠影響血脂的分布、運轉(zhuǎn)及清除,改善脂蛋白代謝,對于防止動脈硬化的發(fā)生起重要作用。
本課題數(shù)據(jù)分析證實,補陽還五湯對血液流變學參數(shù)有明顯改善,同時下肢動脈血流動力學檢測的結果同樣可以看出,ASO患者的血流狀態(tài)均有顯著改善,提示補陽還五湯對防治ASO具有重要的作用。
[1]趙鋼,呂勃川,孫秋.蓬子菜水溶液對股動脈硬化閉塞癥家兔模型血清 C-反應蛋白的影響[J].中醫(yī)藥學報,2010,38(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