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俊昌 趙文剛 劉麗萍
著名德育專家魯潔先生指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體、整個生活之中,不會有脫離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養(yǎng)應當遵循一種生活的邏輯,而不是一種純學科的邏輯。”[1]道德教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為生活世界服務,才具有深厚的生命力?;诖耍綎|省東營市實驗學校探索實施了校本課程“生活德育”,并把德育生活化和生活德育化作為其應有之義。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學校將道德教育深深植根于學生生活的土壤,讓德育與學生的學習生活、交往生活、集體生活等緊密聯(lián)系,用學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動對其進行積極啟迪引導,以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讓學生在生活的所有時間與空間,主動或被動地接受各種積極的、健康的影響,嘗試或實踐符合其年齡特點的有益活動,在熱愛生活、了解生活、親歷生活的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德性,學會過有道德的生活,并自主建構道德經驗,成為有道德的人。
一、德育生活化:在“生活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實施中彰顯德育的要義
德育生活化要求德育必須從狹隘的功利主義、空洞的理想主義和異化的政治主義藩籬中擺脫出來,從教師強制性的灌輸轉向有意義的引領和學生主動的感悟與嘗試,讓學生通過親身的生活體驗生成真實的道德。
“生活德育”校本課程通過“日常養(yǎng)成”“課堂生成” “主題實踐” “文化引領”“家校互動”和“社區(qū)教育”六個內容板塊架構起了東營市實驗學?!吧畹掠狈终n程體系,確立了“生活德育”的實施途徑和活動向度。
(一)日常養(yǎng)成:日常生活是引領學生涵養(yǎng)德性的重要途徑
衣俊卿教授將日常生活視為同個體的生命延續(xù)即個體生存直接相關的各種活動,如衣食住行等。與此類似,阿瑟?阿薩?伯格也認為日常生活“指的是我們在典型的一天中的各種活動,包括進餐、工作和自我娛樂”[2]。日常生活在人的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個性的統(tǒng)一性總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并為日常生活所建立。正是在日常生活中,用歌德的話來說,人們經受著‘谷還是殼的檢驗?!盵3]良好習慣的形成是品德發(fā)展的基礎。心理學家林崇德認為,“良好習慣的形成,是一個人的完整品德結構發(fā)展中質變的核心”,“道德行為習慣是德性質變的標志”,應“從行為習慣入手培養(yǎng)德性”。
因此,從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入手,成為東營市實驗學校實施生活德育的有效突破口。
(二)課堂生成:課堂不只是學生認知發(fā)展的場所,也是學生道德發(fā)展的生活場域
有影響、有質量、有效果的德育必須借助學生生存與成長的所有時空,必須貫穿于所有的活動載體、手段和方式,滲透于學生的所有生活,包括課堂學習生活?!罢n堂不僅僅是知識的課堂,教學的課堂,還應該是理念、價值觀(特別是教育價值觀、道德價值觀)的課堂,是道德的課堂。”[4]這就是說,課堂除了是傳授知識的殿堂,更是師生生命發(fā)展、情誼交流的載體,也是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這是道德回歸生活的要求。所以,課堂教學應被看作師生重要的生命經歷,課堂教學目標不僅僅局限于認知方面的發(fā)展,還應促進學生道德認知與道德智慧的生成。這就需要教師有敏銳的教育意識,挖掘課堂中所蘊含的德育元素,恰到好處地把握教育契機和教育資源,在自然和諧的氛圍中實施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道德教育。
基于此,東營市實驗學校教師注重結合學科特點,深挖巧挖教學中的德育內涵,真正實現(xiàn)學生的課堂生活與道德教育的有效對接。
(三)主題實踐:以有意義的項目活動引領學生實踐,是實施生活德育的有效載體
人的道德意識的深化、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錘煉、道德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道德信念的確立,都離不開個體現(xiàn)實的道德生活和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實踐活動,不僅是未成年人喜聞樂見、積極參與的生活方式,也是由靜態(tài)的、單調的和知性的德育走向生動、具體的道德行動與體驗的良好載體,更是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學生自我對話的舞臺,是促進品德發(fā)展的動力。
東營市實驗學校燕全欣老師開展的“‘六個一快樂鄉(xiāng)村行”主題實踐活動(采訪一個農民,研究一種農作物,學會一種農具的使用方法,參與一天的農事勞動,提供一條現(xiàn)代農業(yè)信息,寫一篇體驗日記),讓孩子在實踐中了解農事、農民與農村,在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后,對農村、農業(yè)、農民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對勞動有了更深刻的體驗。
(四)文化引領:營建文化德育場,既是教化學生德性的重要途徑,又是提升生活德育效果的重要途徑
學生生活在怎樣的文化環(huán)境之中,就會受到怎樣的文化環(huán)境的熏陶。葉瀾教授認為:“在當代,文化在教育中的功能更被關注的將是形成學生對周圍世界和自己的一種積極而理智的,富有情感和探索、創(chuàng)造、超越意識的態(tài)度與作用方式,是開發(fā)學生生命潛能的一種力量,在一定的意義上超越了原來只作為教育內容構成的定位,上升到目的層次。學校將不僅要求每一門課程而是要求整個學校生活的每一項活動,都應滲透、彌漫著文化氣息和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弊鳛榈掠谋尘耙蛩?,各種文化滲透在學生德性成長的過程和結果之中,影響到學生道德實踐與道德體驗的總體狀態(tài)。生活德育就是借助文化的引領和教化力量,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yǎng),促進學生的道德發(fā)展,使學生成為一個秉承人類文化成果,具有智慧與力量,能夠擔當社會責任的人。
基于此,東營市實驗學校凝練形成并不懈踐行“以人為本、以質立?!钡睦砟钗幕罅霌P“樂、敬、愛、思”的教師文化,倡導“活、勤、信、究”的學生文化,努力營造“健康并快樂著,和諧并發(fā)展著,誠信并負責任”的良好校風,踐行“要從點滴小事做起”的校訓。可以說,強化理念,達成共識,形成文化,內化為師生自覺自愿的日常生活行為,是該校實施“生活德育”的基本思路。
(五)家校互動:重視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聯(lián)接與互動,是拓展生活德育時空的必然選擇
一個人的任何一種意識和行為的產生與變化,都離不開實踐中的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和實踐著的人的主體條件的變化。尤其一個自然人的人格形成與發(fā)展,更是在學校、家庭和社會等諸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之下而產生的。因而,家校和諧互動,最大限度地整合學校、家庭的教育影響,無疑是小學生知識能力發(fā)展、道德素質提升、健康人格形成的不可或缺的機制保障。
東營市實驗學校注重建設家校互通的教育框架,為生活德育提供了暢通的渠道,提高了生活德育的整體合力和有效性。其德育實踐和研究成果充分證明,只有家校目標一致、相互協(xié)調、緊密配合的教育,才有利于實現(xiàn)德育在時空上的拓展與銜接,有利于保證德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有利于實現(xiàn)各種教育間的互補功能,有利于形成最佳的教育合力、產生“合力效應”、發(fā)揮整體功能,有利于深入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健康和諧地成長。
(六)社區(qū)教育:積極拓展生活德育實踐的時空,為德育實踐更具實效提供重要的資源支持
新課程標準強調“在活動中學,在活動中教,在教與學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認為,必須通過實際生活才能獲得有效的經驗,才能真正學會生活,因此應把社會生活引入學校,凸顯自主生活、活動對于兒童成長的重要意義。
東營市實驗學校認真貫徹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充分挖掘社區(qū)資源,讓德育真正走向生活。學校成立了社區(qū)教育委員會,各參與單位明確職責,為了一個共同心愿——拓寬教育渠道,形成全社會關心未成年人成長的良好氛圍,分工協(xié)作。學校社區(qū)教育委員會成立后,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如成員單位市消防支隊每年定期讓孩子們感悟軍營生活、學習火場逃生方法等。此外,各成員單位積極建立校外教育陣地,利用人文景觀實施教育,黃河大橋、墾區(qū)抗日英雄紀念碑、駐地軍營等,都已成為該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二、生活德育化:在實施生活德育中彰顯德育的價值和魅力
生活德育化是對德育生活化的必要補充,因為真實的、自然的生活并非全都有助于孩子的道德生長,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營造健康的生活,讓生活具有德育的色彩和效力,讓孩子在有道德的生活中不知不覺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在享受健康生活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成長為有道德的人。東營市實驗學校把學生作為獨具生命色彩的“人”,并依據(jù)人的培養(yǎng)目標,著眼學生的“生活世界”,從真人、真事、真話入手,通過采用“情感體悟”“場景體驗”“對話感悟”“選擇判斷”“實踐探究”“親歷嘗試”等感性的六種活動方式,讓品德教育和品德培養(yǎng)回歸學生生活,回歸真實世界,讓德育真正散發(fā)出生活的馨香。
(一)把“情感體悟”作為生活德育實踐得以改善和提升的重要范式
道德情感是促使主體把道德知識、道德意志轉化為道德行為的精神動力,是推動人追求高尚人格的原動力。而情感體悟(體驗、領悟)作為人類特有的心理現(xiàn)象,不僅對道德學習過程有重要的啟動、激勵、維持、調控作用,而且與學生態(tài)度的形成、信仰的確立、個性的完善息息相關。情感體悟具有過程性、親歷性和不可傳授性的特點,且上述特征是相互聯(lián)系的?;诖耍瑬|營市實驗學校確定了開展情感體悟式生活德育的基本思路:把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角”的單一說教訓導的道德教育方式,變?yōu)榘褜W生置于特定情景之中,讓學生在與他人的心靈碰撞中感悟和體驗美好的情感、情愫與情意。如該校單老師設置的周末親情作業(yè)系列:“說一句發(fā)自肺腑的感謝媽媽的話”“親手給媽媽做個小禮物”“親自為媽媽做件事”“記下為媽媽做事的真實感想,與媽媽做一次心靈的交流”,不僅培養(yǎng)了孩子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的習慣,而且引領孩子為在家長服務的過程中懂得了感恩,體會到愛與付出的快樂和幸福。根據(jù)這種思路所進行的道德情感教育,不僅符合道德情感教育的本質特點,而且強化了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意識,使學生由被動的受教育者成為主動的自我心靈塑造者。
(二)把“場景體驗”作為引導學生在生活體驗中提高道德生活質量的有效形式
“體驗”是現(xiàn)代學校道德教育的本體。學生(體驗者)在回歸生活世界的前提下,以“親驗”和“想驗”的形式誘發(fā)和喚醒獨特的道德體驗,形成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系統(tǒng)及意義世界,且形成的過程中強調情感和認識的涵容互攝,學做合一、知行情合一?;诖?,東營市實驗學校提出并實施了體驗式生活德育,即在學校道德教育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讓學生通過道德實踐,包括模擬實踐、間接實踐等,獲得健康有益的道德情感體驗。如為了培養(yǎng)孩子們挑戰(zhàn)自我、磨煉意志的品質,該校投資近20萬元建立了機器人實驗室,先后購進了西覓亞樂高機器人套裝多套,以及通用依耐特和上海廣茂達的足球機器人、滅火機器人等。學校先后組隊參加了全國中小學創(chuàng)新與實踐比賽、山東省青少年機器人競賽、大中華區(qū)青少年機器人世界杯選拔賽、山東省中小學機器人比賽等。通過生活與實踐體驗,提高學生的道德生活質量,讓學生在生活中成為懂生活的人,已成為學校道德教育的使命所在。
(三)把“對話感悟”作為開展具有生命活力和生命意義的生活德育的重要實踐方式
生活德育追求的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這種對話,有利于學生情感融入,有利于學生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糾正、自我建構,更有利于學生在感悟生活情思和人生哲理的同時,逐步激發(fā)道德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實現(xiàn)教育的外在強制性逐漸向教育的內在需求性轉變。有德育專家研究指出,基于“對話”的生活德育的基本理念是:融于生活,回歸生命;目標指向是:穿透、怡養(yǎng)、覺悟、歷練;實施原則是:由“教”到“育”,創(chuàng)設“空白”,在“研究”中展開;主要特征有:平等性,引導性,生成性?;诖?,東營市實驗學校在學習借鑒先進德育經驗的基礎上,開辟了對話的三個通道,即情感對話通道,校園對話通道,社區(qū)對話通道;搭建了對話的十二個平臺:基于情感對話通道的與教師對話、與同學同伴對話、與家長等親人對話、與當?shù)孛藢υ挕⒆晕覍υ捚脚_;基于校園對話通道的與經典文本對話、與課堂對話、與藝體文衛(wèi)活動對話平臺;基于社區(qū)對話通道的與社會實踐基地對話、與石油企業(yè)對話、與黃三角文化古跡對話、與黃河對話平臺??傊?,對話式生活德育融于生活,以生活為世界,以社會為課堂,通過有效實施,推動校內外一批有形或無形德育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同時,依托這些德育資源,進一步打破德育的校園界限,把對話的情境或平臺拓展延伸到更廣闊的時空之中。
(四)把“選擇判斷”作為實施生活德育、提高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重要方法
朱小蔓教授指出:“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德育主體性,培養(yǎng)他們對現(xiàn)實道德問題的分析、判斷能力,對規(guī)范的選擇、創(chuàng)造能力。有的學校已經在這樣做了,如有的老師在課堂上引進現(xiàn)實的道德問題、道德兩難問題,讓學生分析、討論,進行價值澄清,鍛煉他們的道德思維、道德判斷能力?!盵5]生活德育必須重視學生的自我道德選擇能力、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控制能力的培養(yǎng)。為此,東營市實驗學校通過成立各種自主管理組織,建設各種自主活動陣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自主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在自主實踐中,律人律己,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思維素質和道德判斷能力。如該校始終認為“仁”“義”“禮”“智”“信”這一中華倫理道德體系不僅沒有過時,而且與時俱進,注入了現(xiàn)代理念,成為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和道德判斷能力培養(yǎng)的最佳內容。他們教導學生懂得善于明辨是非是“智”,善于取舍利害是“智”,善于去偽存真是“智”,善于求真務實是“智”;指導學生懂得“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是“信”,“言出必行”是“信”,卯時寅到是“信”……學校積極引導學生努力成為踐行“仁” “義”“禮”“智”“信”的講文明、講道德的智慧人,由此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五)把“實踐探究”作為激活蘊含于學科知識中德育因素的有效策略
知識原本就既有主體進行理智探究的智力活動成分,也有情感體驗和意志努力的成分,這兩方面是共生共長的完整統(tǒng)一體。生活德育要求將學科知識中包含的人類智慧、情感、意志等充滿生命樣態(tài)的東西挖掘出來。為此,東營市實驗學校將學科實踐活動與生活德育的實施進行有效糅合,激活蘊含于學科知識中的德育因素,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發(fā)展技能的同時,受到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的浸潤式教育。如語文學科實踐活動,低年級組織了“金筆桿(寫字)”“快樂識字”“口語交際”“小作家”等活動,中高年級組織了“讀名篇名著,做精美書簽” “成語小辭典”“詩歌創(chuàng)作”“課本劇表演”“社會一員”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感動學生,為其日后自覺成長、發(fā)展自己實力打下根基。
(六)把“親歷嘗試”作為實施生活德育、讓德育回歸原點的基本方略
生活德育伴隨著學生的生活,是充滿教育情境的實踐著的德育,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只有在生活情境中親身經歷事情,有所選擇,有所判斷,有所體驗,有所思考,才有可能獲得內心認可的道德知識,發(fā)展自我的德性素質。國外一些家長給學生布置的家庭作業(yè),對東營市實驗學校生活德育實踐提供了啟示。英國學生家長注重“多布置一些能夠讓孩子體驗到各種失敗滋味的作業(yè)”,孩子做某件事失敗了,英國人不會索性不讓孩子做了,或者干脆家長包辦了,而是再給孩子一次機會。比如孩子洗碗時將衣服弄濕了,他們就指導孩子再來一次,教給孩子避免失敗的方法。美國學生家長是“給孩子制訂一個家務勞動計劃,讓他們按照計劃做事”。所謂親歷嘗試,即為勞動。就勞動而言,它是生活德育實踐的重要內容和形式。作為德育“原點”的勞動德育,必須教導學生牢牢樹立“勞動創(chuàng)造生活”“勞動就是生活”“勞動創(chuàng)造美”的觀念。而勞動的內容很多,尤其是現(xiàn)代生活中的勞動,更是豐富多彩。東營市實驗學校除了通過創(chuàng)建紅領巾網(wǎng)吧,設立學校網(wǎng)站、班級主頁等特色項目外,還鼓勵學生在家多做家務,走進街道、工廠、農村體驗工人和農民的勞動,通過指導學生親歷嘗試不同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演好一種角色,學好一樣本領,體驗一種感受,明白一個道理,養(yǎng)成一種品質,循序漸進,提高自身綜合素養(yǎng)。
總之,東營市實驗學校探索并實踐的生活德育,強調以感受體驗為基礎,以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養(yǎng)成為表征,以良好的德性成長為目標,以生活情感與道德認知相互影響、彼此促進為發(fā)展過程,在德育中注入了新的內容和方法。在生活德育課程理念的引領下,德育的方法已由單一的傳遞轉向互動、參與、實踐、體驗,由過多的訴諸規(guī)范約束轉向了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德性,包括道德習慣、情感、行為、精神面貌、道德品質等方面的發(fā)展。生活德育課程的六大內容模塊和六種活動方式,彼此不是相隔相離的,而是相聯(lián)相系、互為補充的,每一個模塊都聚焦到激活、生成和滿足學生的道德需要和德性成長上,改變著學生的生活感受和生命感覺,使得一個被動的、自發(fā)的生命成為一個主動的、自覺的生命,并逐漸成為優(yōu)質自我。
參考文獻:
[1] 魯潔.在學習中找到通向生活的道路[N].中國教育報,2002-09-10(3).
[2] [美]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敘事[M].姚媛,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179.
[3] [匈]赫勒.日常生活[M].依俊卿,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8.
[4] 郅庭瑾.道德的課堂:問題與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07(1):53-57.
[5] 朱小蔓.德育——教師應扮演怎樣的角色[N].中國教育報,2004-06-04(5).
【季俊昌,山東省東營市教科院教科室副主任,中學高級教師,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趙文剛,山東省東營市實驗學校副校長,中學一級教師;劉麗萍,山東省東營市實驗學校辦公室主任,小學高級教師,省特級教師】
責任編輯/劉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