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峰
(江蘇省常熟市梅李中心衛(wèi)生院,江蘇 常熟 215511)
隨社會發(fā)展,人口老齡化加重,人們生活方式改變及環(huán)境變化等影響,我國糖尿病發(fā)病率逐年升高,而其中的老年糖尿病發(fā)病率也增速明顯。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14個省市46239名成年人(年齡≥20歲)年齡標化的總糖尿病患病率(包括既往診斷糖尿病和既往未診斷糖尿?。?.7%(男性中為10.6%,女性中為8.8%;在20~39歲、40~59歲和≥60歲年齡段得人群中分別為3.2%、11.5%和20.4%。老年糖尿病有其自身特點,其一般多有不同程度心、腎、腦等重要臟器功能減退,對于低血糖的反應差,易于發(fā)生低血糖情況,故安全有效地控制血糖很重要。
本組60例所選老年糖尿病為本院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門診住院初診患者。均符合WHO的糖尿病診斷標準。年齡≥60歲,無口服藥的禁忌證。隨機分為2組,瑞格列奈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71.2歲;格列吡嗪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齡72.3歲。2組患者年齡、性別及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瑞格列奈組給予孚來迪片(瑞格列奈,江蘇豪森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1.5mg/d,根據(jù)空腹血糖變化調(diào)整至3~6mg/d;格列吡嗪組給予格列吡嗪片(迪沙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5 mg/d,根據(jù)空腹血糖變化調(diào)整至5~20mg/d。2組均配合口服二甲雙胍0.75~1.5g/d。3個月后觀察2組空腹血糖(FBG)、餐后2h(2h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肝腎功能變化及低血糖情況進行比較。
各臨床參數(shù)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治療前后及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組治療后糖代謝指標變化,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代謝指標的變化
瑞格列奈組和格列吡嗪組的低血糖癥狀的發(fā)生率分別為[ 3.3%(1/30)vs20%(6/30)],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2組患者均未出現(xiàn)嚴重低血糖情況,治療前后患者肝腎功能均在正常范圍。
治療3個月后2組患者FBG、2hPG、HbA1c水平、均顯著下降(P<0.01)。瑞格列奈組2hPG下降較格列吡嗪組下降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瑞格列奈組HbA1c較格列吡嗪組下降明顯,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磺脲類藥物刺激胰島素分泌存在其自身缺陷?;请孱惔碳た崭挂葝u素和晚相胰島素分泌,因此主要降低FBG,對餐后血糖波動的直接作用較小,容易引起餐前及夜間低血糖。瑞格列奈為新型胰島素促泌劑,通過抑制ATP依賴性鉀離子通道,誘發(fā)胰島素分泌。不引起胰島素的直接分泌作用,也不進入B細胞內(nèi),不抑制細胞內(nèi)蛋白質(zhì)的合成,不升高2hPG的胰島素濃度,故而作用快,持續(xù)時間更短,促餐后早期胰島素分泌作用更顯著,更符合生理情況,且控制餐后高血糖的效果更好,低血糖的發(fā)生率更低。通過對2組60例初發(fā)2型糖尿病分組接受瑞格列奈與格列吡嗪治療前后的FBG、2hPG、HbA1c水平及低血糖情況的觀察,證實了瑞格列奈單藥或聯(lián)合二甲雙胍可明顯降低FBG、2hPG、HbA1c水平。與對照組的比較也顯示瑞格列奈組對2hPG水平控制在更低水平。2組患者治療中未發(fā)現(xiàn)嚴重低血糖情況,可能在治療過程中考慮到了老年患者情況,未將治療目標控制到理想狀況有關,但觀察到瑞格列奈組餐前低血糖癥狀明顯少于格列吡嗪組。同時在治療過程中還發(fā)現(xiàn),由于瑞格列奈的速效特點,可以在餐時或餐后立即服用,很大提高了治療的可靠性[1-3]。
老年糖尿病的治療目標是控制糖尿病的癥狀,防止出現(xiàn)急性代謝并發(fā)癥,預防慢性并發(fā)癥,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并延長壽命,盡量避免嚴重低血糖事件。相對于磺脲類而言,瑞格列奈在控制高血糖的同時低血糖發(fā)生率低,更值得作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安全有效的降糖藥物。
[1]Yang W,Lu J,Weng J,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2):1090-1101.
[2]瑞格列奈臨床試驗協(xié)作組.瑞格列奈治療2型糖尿病的療效及安全性[J].中華內(nèi)分泌代謝雜志,2001,17(3):135-138.
[3]潘長玉,朱禧星,李光偉,等.新型口服抗糖尿病藥物-瑞格列奈在中國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華內(nèi)分泌代謝雜志,1999,15(6):359-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