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星
(大慶市松嫩工程管理處 黑龍江 大慶 163311)
我處于2008年承擔了農業(yè)部漁業(yè)局下達的“鹽堿地綜合開發(fā)養(yǎng)魚技術研究”課題,歷時3年,于2010年結束,并通過專家鑒定,現將實驗情況和結果報告如下:
該項試驗安排在鹽堿狀況較為嚴重、建在松嫩平原蘇打型鹽堿荒地上的大慶市松嫩工程管理處魚種試驗場、黑魚湖漁場和采油10廠漁場,結合生產進行,共有魚池3900畝。三處漁場分別位于大慶市轄區(qū)的南北,氣候條件見表1。
表1 試驗點、輻射點的氣候條件
三處漁場池水的pH值多數在8.08-9.68,個別低于7.86,個別高達12.8,總堿度5.3-20.68me/1。春季注水前,多數池塘的池底和池坡上結有一層白灰樣的堿皮或堿沫、有的厚達1cm以上。池底洼坑中的水成深茶褐色,注水后池水呈渾濁的灰白色。透明度極低,只有10cm左右。三處漁場的土壤、水源、池水的化學狀況見表2和表3。
1、洗堿:即在每年春天,在越冬池魚種出池時,排出池水帶出一部分堿。另一種洗堿是在春天化冰后,將魚種池先注滿一次水,浸泡10-15天后,將水排出,再注入新水。飼養(yǎng)期間勤注勤排(水)。
2、施有機肥:在春天放魚之前,畝放有機肥500-1000kg,以后在飼養(yǎng)期間每隔10-15天追施一次肥。無有機肥時畝施尿素2-4kg。
3、人工清除池子底表層堿皮和堿沫:在春天4月下旬5月上旬,將池子底部和池坡上表層的、白灰樣的堿皮或堿沫子,清除8cm厚,并且將清除的堿皮用車運到在雨季時不能被雨水沖回到魚池的地方。
4、向魚池中撒化學藥品中和堿性:在池子注水前,把磷石膏、石膏粉均勻撒在池子里。
5、在堿性池子試養(yǎng)鯰魚、梭魚:不經任何改良措施,直接投入堿性池中,觀察其生長情況、在堿性池塘中養(yǎng)殖的成活率。
6、加大鯉魚的放養(yǎng)比例:多數池子鯉魚占60%以上。三年的放養(yǎng)情況見表4。
7、每日采一次池水進行8大離子和pH、堿度、硬度等指標的化驗。
8、按操作規(guī)程進行。
表2 漁場土壤化學狀況
1、產量:試驗點和輻射點的產量情況見表5。
2、經濟效益:試驗點和輻射點投入產出情況見表6。
3、水化學狀況:表3
表3 漁場水化學狀況 單位:ml/l
上數是水源水,下數是池水
表4 試驗點、輻射點放養(yǎng)情況表畝放養(yǎng)量(尾、kg)
表5 試驗點和輻射點產量表
表6 投入產出情況表單位:畝/元
三年的測試分析結果表明,三處試驗點的魚池水,水源水全為CNaI。堿度的季節(jié)變化規(guī)律是5月初最高,以后開始逐步下降,一直到8月中旬開始回升。年度變化大慶市魚種試驗場和黑魚泡水庫漁場,池水堿度變化都不大,采油10廠漁場池水堿度變化相對比較,變化幅度稍大些,但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好轉。
4、耐鹽堿性魚類的試養(yǎng):2008年養(yǎng)的鯰魚因餌料不足,增重只有2倍多,成活率96%;當年放的梭魚夏花,到秋季體重達24.5gl尾,成活率83.5%;1993年放的梭魚大烏仔體長1.5cm,當年秋天每尾達到體重24.2g,成活率63.1%。
從試驗結果(表5、表6)可以看出,采油10廠漁場的效益最高,產量最高,黑魚湖漁場的最低,大慶松嫩魚種試驗場居中。這除了與各漁場的生產管理有一定的關系外,主要是池水的堿度大小影響的。而洗堿降堿效果的好壞與水源條件有很大的關系。我們從表2中可看出,三處漁場的土壤條件相差并不大。但從表3中可看出池水的堿度狀況相差懸殊。這是因為采油10廠漁場的水源除是松花江水之外,其更重要的原因是,引松花江水的水渠到漁場的路程短,只幾公里,而黑魚泡漁場和大慶魚種試驗場,雖然引的是嫩江水,但北引工程從嫩江汲水到漁場,中間水渠長度250km左右,是采油十廠漁場引松花江水渠長度的百倍,沿途又有許多地方是鹽堿荒地,引來的水又先入到兩座堿洼地上修建的水庫中,漁場再從水庫中提水,這就與采油10廠漁場的水源水質差的多了。從三處漁場三年的養(yǎng)殖試驗看,和我們對在“十一五”期間就進行修水利工程改水的龍江縣龍江湖漁場的調查看,換水洗堿是大中水面開發(fā)的重要技術手段之一。龍江湖水的堿度和pH值,在1999年采水化驗分析為18.1ml/1(9.42)。經修水利工程用尼爾基河水后,堿度逐年降低,到2000年時堿度、pH值分別降到8.64ml/1(8.30)。從我們調查看,換水洗堿大中水面修好水利工程后,只要引來的水源水質好,效果要好于魚池。我們分析認為,我省的鹽堿地區(qū),多旱降水少、蒸發(fā)大,土壤含堿量高。在無水時,地下潛水運動,在蒸發(fā)過程中,含堿的水被帶到表土層,水份散發(fā),剩下堿。在大中水面無水源補給時,靠降水,其結果是水面逐漸縮小,堿度增大。在修水利工程后,補水擴大了面積,減少了蒸發(fā)對水域堿度變化的影響,大量的排水又可帶走部分堿。而魚池只是生產季節(jié)有水,出池后就空塘了,給蒸發(fā)積堿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生產季節(jié),水換的勤些,堿度就小些,但過勤又損失浮游生物,過多的帶走營養(yǎng)元素,也加大生產費用。
通過三年的試驗,我們也發(fā)現,越冬池的產量每年都是最高的,水質也好,這除了水深以外,我們還認為,這與我省的高寒、多風、降水少、蒸發(fā)量大有著一定的內在聯系。據我省水利部門的觀測,我省在11月下旬至翌年的3月上旬為土壤凍結期。從3月中旬開始進入凍層融化期,表土開始融化,一直到6月下旬整個凍土層基本化透。在這種特殊條件下,春季從凍層開始融化到凍層化透之前,凍層成了不透水的隔離層,凍層上的潛水在春季干旱多風的氣侯條件下,強烈蒸發(fā),使?jié)撍畮A上升、水份散失、鹽堿積累,形成春季的強烈蒸發(fā)積鹽堿期。冬季魚池注水(越冬池),冰蓋可以保持冰下的池水和池底的溫度,避免了凍土層的產生。池水的滲透作用還可以將鹽堿隨水下滲到深層,參加地下潛水運動,而由于濃度差的作用,溶解到水中的有害離子在春季魚種池排水時被水帶走,在春季高蒸發(fā)的積鹽期、越冬池池底裸露出的時間,也少于其它池子。因此建議在堿性池塘中,在有條件的漁場,冬季時應將池塘注滿水,盡量縮短蒸發(fā)積鹽堿過程。
施有機肥也是改良堿性池塘的一個有效辦法,施大量的有機底肥,在分解的過程中,除給水中浮游植物提供基本營養(yǎng)元素外,還產生大量的有機酸和CO2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中和一部分堿。有的有機肥,象新鮮的雞糞中還有一部分可以被魚直接食用,起到節(jié)約部分餌料的作用。但由于目前綠色食品的宣傳,農民也對農家肥重視起來,現在就雞糞而言,一立方米達到60-80元,這必將給漁業(yè)用肥帶來不利影響。
2008 年在大慶魚種試驗場搞的清堿、撒石膏粉,磷石膏等方法,都有一定效果,但經濟效益不好,費用過大,而且作用不持久,不宜推廣。因此,在以后的2009、2010年都沒有繼續(xù)試驗。
在鹽堿性水體中,引入些耐鹽堿能力強的魚類,也是鹽堿荒地漁業(yè)綜合開發(fā)利用的有效途徑。2008年我們在219池試養(yǎng)的鯰魚,9月23日出池,從成活率為96%的角度看,其耐堿能力還是可以的,但在試驗過程中,由于原定的提供餌料的單位,沒能保證供應,使鯰魚生長不理想。我們認為在有條件的漁場,養(yǎng)殖一部分(單養(yǎng))其經濟效益一定很可觀,因為在當地鯰魚的零售價一般是鯉魚的2-3倍以上。
梭魚在高鹽堿性水體中的生長速度,成活率都較好,2008年、2009年養(yǎng)的梭魚,魚種體重都達到24g,二齡成魚250g,2009年天津市水產研究所陳惠彬所長聽說后,說梭魚能在黑龍江省當年長這么大,已經很不錯了。而且在兩年的試驗中,養(yǎng)梭魚的池水堿度都在12ml/1以上,2008年9月7日一次采水化驗堿度達到19.68ml/1、pH值8.31,比我們在資料上看到的,梭魚能生活在堿為218mg/1(4.32ml/1)的水中的指標高出1倍以上。從兩年試驗,證明了梭魚可在12ml/1的水中生長、且生長良好。但兩年的越冬成活率都很低。1993年秋天出池時,2+齡梭魚大的接近250g,據資料介紹,梭魚是可以在冰下安全越冬的,由于經費的不足,2010年就沒有再繼續(xù)搞。如果能找到造成越冬死亡率極高的原因,這類魚就可在黑龍江省鹽堿水體中養(yǎng)殖,并且是大有前途的。
在魚類放養(yǎng)比例中,鯉魚應不低于60%,應采用顆粒餌料馴化喂養(yǎng)方式,勤換水洗堿,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