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西方作家筆下的成長小說

2011-08-15 00:49:44
山花 2011年20期
關鍵詞:邁斯特德國小說

引言

成長小說的產生可追溯到18世紀70年代的德國,受英法啟蒙思想的影響,參與狂飆突進運動的德國作家主張通過抒發(fā)個人在社會中的主觀感受來揭露社會,這種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促使了成長小說的誕生和發(fā)展。19世紀初期,Bildungsroman一詞已經出現(xiàn),但是直到德國都伯特大學教授莫爾根斯泰恩將其放進課程用語,文學家、哲學家狄爾泰引其為文學批評術語之后,Bildungsroman才開始廣泛地被評論者拿來探究及歸類可能的成長類文本。Bildung是德語,Roman是法語“小說”的意思,Bild德語中表示塑像,Bildung由此派生指一個復雜的建筑或實在物,這一建筑物的比喻已經指向心靈的構建和人的內在修養(yǎng)。Bildung一詞在教育學上指一個人成為同他的導師一模一樣的人,因此Bildung帶有強烈的道德概念色彩。“成長小說”稱謂就是與Bildungsroman這一德語原始詞匯相對應的。

目前的成長小說研究在資料積累、篇目厘定、主題探討和文本細讀等方面已有相當基礎,且有古代文學、現(xiàn)當代文學、外國文學、教育學等各方面學者共同參與,但總體來說,仍處于草創(chuàng)階段,仍有許多重要課題亟待解決。下面將以西方文學中幾部屬于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國家的成長小說為例,探討該類小說的藝術特征和思想內涵,以期勾畫出西方成長小說的概貌。

德國成長小說

成長小說起源于理想美學和哲學探索熱情高漲和創(chuàng)造力勃發(fā)的18世紀后期的德國,而且被認為是“德國小說中最重要的一個分支”。 成長小說力圖通過再現(xiàn)個別人的成長過程來表現(xiàn)帶有普遍社會意義的更多人的人生。在內容上采用“雙線型”路線:第一條表現(xiàn)為主人公面對現(xiàn)實表現(xiàn)出的不平衡、失意和受挫;第二條是精神上對重建的平衡的不放棄。兩條路線間的連接點即為“思考與行動”。 小說的主題是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發(fā)展,敘述主人公從幼年開始經歷的各種遭遇。主人公通常要遭遇矛盾心理,徘徊在獨立與依賴、自由與約束、夢想與現(xiàn)實、個人與社會、反叛與妥協(xié)、猶豫與抉擇之間,然后長大成人并認識到自己在人世間的位置和作用,完成個人的自我實現(xiàn)。德國成長小說多年來長盛不衰,誕生了很多經典。

傳統(tǒng)的德國成長小說常著眼于男性成長,重視男主人公的成長歷程。例如歌德成長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講述一個叫維特的青年追求自由,鄙視一切世俗的束縛,熱愛自然,渴望愛情的成長過程。作品采用書信體的形式,所寫的多是日常生活的現(xiàn)象和事件,故事情節(jié)很簡單,但小說中人物的熾熱情感和巨大感染力卻撲面而來?!渡倌昃S特之煩惱》描寫青年人理想與社會現(xiàn)實的矛盾與沖突,引起了廣大青年的共鳴。

《少年維特之煩惱》被不少學者稱作“少年歌德之煩惱”。它直接反映了歌德青年時代的經歷和感情,很大程度上帶有“自傳”色彩,折射出青年歌德的心路成長歷程。通過小說中的人物,描寫自身的經歷和感受,歌德開創(chuàng)了成長小說寫作的先河,這種創(chuàng)作手段后來被很多優(yōu)秀的成長小說作家所采用。

德國成長小說忠實于情節(jié),主人公的成長呈明晰的線性發(fā)展軌跡。歌德的杰作《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被公認為成長小說的經典之作,許多方面都近似于詩劇巨著《浮士德》。從一定意義上講,《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與巨著《浮士德》是一對孿生兄弟。小說里塑造了主人公威廉·邁斯特走出家門尋求人生意義,認識并且實現(xiàn)人生和自我價值的男性成長形象。威廉·邁斯特出身富商家庭,自幼就懷著要提高和完善自身的強烈的受教育愿望。他尊父親之命外出收賬,卻參加籌建了一個流浪戲班,后又成為一家劇院的演員和導演,希望滿足自幼對戲劇藝術的愛好,結果經歷了事業(yè)和感情上的無數挫折和失敗,不得不離開舞臺。而后,參加了以改良社會為己任的秘密團體塔樓兄弟會,最終走上做一個積極有為的人的正路。與《少年維特的煩惱》相比,《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內容更豐富,反映的社會生活面更廣闊,人物更加豐富多彩,稱得上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成長小說。文學史上,成長小說曾被定義為一種按照歌德《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的風格進行創(chuàng)作、關于一個人成長的小說。

20世紀末德國成長小說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本哈德·施林克的小說《朗讀者》,該作品出版于1995年,如今譽滿全球。以往的德國成長小說大多重視成長主人公“自外而內”的成長蛻變,而本哈德·施林克則重在描述米夏內在的感悟即“由內而外”成長的心路歷程。男主角米夏是德國特殊歷史時期的成長者,小說著力描寫成長于“二戰(zhàn)”時期的他在15歲那年的一段“不倫之戀”,及其對他此后人生的諸多決定性影響,整部小說反映了“二戰(zhàn)”后德國第二代人對他們的父輩、對戰(zhàn)爭的反思,描述了米夏成長的“受難”過程。

德國成長小說,迎合了中產階級在文學指導和思想啟迪上的趣味,非常適合他們的價值要求。德國成長小說鼓勵通過“個人內在的、獨特自我”和“社會中外在的、共同自我”之間的不斷互相作用,獲得完整自我。德國成長小說有時又被稱做“教育小說”,德國成長小說設法使個人和他周圍的社會達成某種調和,小說的結局可被視為回歸家庭和社會,可被視為主體分裂的結束,主體流放的終結,其結尾有時會帶有較強的幻想和童話的色彩。

英國成長小說

英國成長小說是德國成長小說的重要變體,傳承了德國成長小說很多風格,所不同的是英國文學中的成長小說包容性更強,小說對女性開始關注。對女性成長的關注,幾乎和英國成長小說的誕生是同步的。英國成長小說并不刻意刻畫女性豐富而細膩的心理活動,以迎合男性閱讀者的興趣,而注重探究女性情感與社會規(guī)范之間的距離。

19世紀以來,英國成長小說領域涌現(xiàn)出大量杰出的女性作家及描寫女性的成長小說,女性在小說中由男性的附庸和陪襯,成為男性的對立面乃至拯救者。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簡·愛》就是這樣一部獨特的女性成長小說。它描寫了女主人公成長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以及女主人公成長過程中,極力掙脫時代的監(jiān)禁,渴望獲得自由和獨立。表達了女性反抗壓迫、爭取平等自由、追求個人幸福的強烈呼聲。

英國女性主義作家擅長以自身的生活經驗和心理體驗為描寫對象,塑造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奧斯汀是英國文學史上第一位以女性的眼光來觀察女性情感成長的著名小說家。《愛瑪》是奧斯汀的作品,奧斯汀關注的不是愛情故事本身的傷感和曲折,而是注意表現(xiàn)女性愛情觀念的形成和變化,更多注意到人格發(fā)展和成長的層面,該作品被公認為奧斯汀最杰出的小說。它描寫的是女主人公愛瑪的自戀和完美主義傾向經歷了一系列打擊后,拋棄幻想,獲得自我并逐步成熟。在婚姻問題上,愛瑪從最初拒絕婚姻,把婚姻看做對自己個人生活的威脅,到最后接受婚姻和自己的女性身份,表明了其在社會層面的成長。愛瑪經歷了罪惡、懺悔、救贖和升華的成長過程。

在英國成長小說里,作者開始較多地采用內聚焦型第三人稱敘事,通過內聚焦視角觀察,每一件事都嚴格地按照一個或幾個人物的感受和意識來表述。這種敘述手法全憑一個或幾個人物的感官去看、去聽,只轉述這個人物從外部接受的信息和可能產生的內心活動,而對其他人物則像旁觀者那樣,僅憑接觸去猜度、臆測其思想感情,同時也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遐想空間,去思索人物的內心感受,分析人物的心路歷程。

英國成長小說關心現(xiàn)實生活中普通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由此產生的人性特征,主張小說必須廣泛透視人性,對人類精神文化頹廢的焦慮和擔憂,對性別問題以及情欲對女性事業(yè)成功的阻礙進行探討。讀者閱讀英國成長小說,如同上一堂關于人生、人性的教育課。

美國成長小說

19世紀中葉,德國成長小說經英國傳到了美國,美國作為一個年輕的國度,整個社會就像一位正在成長的年輕人一樣,充滿了對成長、成熟的渴望。成長小說正迎合了美國人思想,“成長”在美國小說中就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美國文學出現(xiàn)了以霍桑、麥爾維爾和馬克·吐溫等為代表的關注年輕人成長問題的作家。美國成長小說的創(chuàng)作,不僅反映了美國青少年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而且是年輕的美利堅民族成長的集體隱喻。

“一戰(zhàn)”后,美國社會向著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多樣性也成為美國成長小說發(fā)展的態(tài)勢。與傳統(tǒng)成長小說不同的是美國的成長小說傳承和發(fā)展深深地植根于美國的歷史和文化氛圍中,呈現(xiàn)出新的特點。特別是在民權運動和婦女解放運動思潮的影響下,出現(xiàn)了大量的女性成長小說和少數族裔成長小說,小說的主人公不僅有男性,還有女性,不僅有白人,也有眾多有色人種。這種背景下,美國女性成長小說,特別是少數族裔文學中的女性成長小說,力圖向讀者呈現(xiàn)女性在現(xiàn)代社會遭受的各種型態(tài)的壓迫,女性在現(xiàn)代社會追尋解放與自我的定位,例如,《棕色姑娘、棕色磚房》、《秀拉》等。

20世紀的美國成長小說吸收了大量后現(xiàn)代主義元素,打破了傳統(tǒng)成長小說的“現(xiàn)實主義”寫作風格,補充、豐富了成長小說的內涵。托妮·莫瑞森《最藍的眼睛》描述了小主人公的成長,黑人女孩兒佩科拉一直夢想擁有一雙像白人一樣漂亮的藍眼睛,因為她相信有了這樣的眼睛,將不再會受到虐待和欺辱,以及各種社會對黑人女孩兒的不公平待遇。作者在書中把當時的社會比作“土壤”,黑人的人性比作“垃圾”,把黑人受害者比作“萬壽菊”、“果實”。

艾麗斯·沃克的《紫色》通過多封書信,向讀者展現(xiàn)了女主人公西莉成長過程中的困惑、覺醒、抗爭、獨立?!蹲仙返某霈F(xiàn)代表美國婦女文學的成熟,也是美國女性成長小說的成熟。這一時期的小說不再以反抗或仇恨來獲取自我認知,而是力圖化解男性和女性的矛盾沖突,將女性的愛和信心傳達給社會,渴求達到沒有痛苦和磨難的成長。

在美國現(xiàn)代成長小說中,審美的教育性被淡化,現(xiàn)實的殘酷性被暴露出來,帶有抨擊性、批判性的成長小說已占據了主導地位。同時,在思想深度進一步被挖掘的前提下,帶有現(xiàn)代藝術技巧特征的問題型、思考型成長小說大量涌現(xiàn)。美國成長小說中主人公渴望“成熟”而不是“拯救”, 主人公常選擇逃遁、反叛等與社會決裂的姿態(tài)。小說給人們的常常是對青年精神苦悶和心理困境的深刻體味,毫無幸福感可言。然而,這種描述并沒有使作品脫離成長小說的范疇,而是對經典成長小說中“自我教育”觀念的繼承和修復。

小 結

隨著社會的進步,西方成長小說在不斷發(fā)展。作為一種文學類別,成長小說也在成長,成長小說不再拘泥于一種傳統(tǒng)的模式。只要人們仍關注成長這一主題,它就會變化,甚至變異,但永遠不會消亡。因為,青年人面對這個善與惡、美與丑混雜的世界,會感到不知所措,遲疑不前,迷失方向,這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困境。正因如此,才成就了成長小說這一具有超越時代、地域、文化、人種的文學命題。

[1]Ted Hipple.Catcher as Core and Catalyst[A].Joan F.Kaywell(ed),Adolescent Literature as a Complement to the Classics[C].Norwood:Christopher-Gordon,1993.

[2]Mordecai Marcus,“What Is an Initiation Story?”[A]. in William Coyle(ed.),The Young Man in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Initiation Theme[C].NY:The Odyssey Press,1969.

[3]〔蘇聯(lián)〕巴赫金著. 白春仁,曉河譯.長篇小說的話語[M].巴赫金著作集:小說理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4]馮至.論歌德[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6.

[5]Coyle, William.The Young Man in the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Initiation Theme[M].New York:The Odyssey Press, 1969.

[6]楊武能.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逃避庸俗[J].外國文學研究,1999(2).

[7]殷企平等.英國小說批評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8]〔英國〕大衛(wèi)·莫那翰.簡·奧斯汀和婦女地位問題[A].朱虹選編.奧斯汀研究[C].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1985.336.

[9]孫勝忠.德國經典成長小說與美國成長小說之比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5.

[10]茵渝萍.美國成長小說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研究出版社,2004.

猜你喜歡
邁斯特德國小說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國豹2號
軍事文摘(2023年3期)2023-02-21 13:09:26
我們在德國怎么扔垃圾
文苑(2019年20期)2019-11-16 08:52:30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德國棄煤的煩惱
能源(2017年12期)2018-01-31 01:43:11
三一引入普茨邁斯特隧道施工利器
南投市| 京山县| 腾冲县| 光泽县| 株洲县| 明光市| 井陉县| 定安县| 大厂| 大石桥市| 南涧| 陆河县| 娱乐| 颍上县| 天峨县| 大姚县| 健康| 宜兰市| 桐城市| 文化| 怀化市| 临湘市| 汉川市| 枞阳县| 遂昌县| 祁门县| 黄骅市| 佛坪县| 双流县| 旌德县| 天镇县| 屯昌县| 西丰县| 巴林右旗| 积石山| 巴中市| 锡林郭勒盟| 宝应县| 横峰县| 慈利县| 东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