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芳
叛離與妥協:解讀哈代《遠離塵囂》中的女權主義觀
李 芳
托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是英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曾被譽為“英國小說中的莎士比亞”(李華田,1999:1)。雖然哈代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個詩人,而寫小說只不過是為了謀生,但他最著名的作品卻是一系列小說,尤其是“性格和環(huán)境小說”系列(丁世忠,2008:4):《遠離塵囂》、《還鄉(xiāng)》、《卡斯特橋市長》、《德伯家的苔絲》、《無名的裘德》等。其中,發(fā)表于1874年的《遠離塵囂》是他的成名作,該書出版后的二十年間,評論家們一再告訴哈代:“that simplerural scenes were his proper subj ect-matter,and his best novel was Far fromt he Madding Crowd.”(“簡單淳樸的鄉(xiāng)村生活是他最擅長的創(chuàng)作主題,而其中最優(yōu)秀的就是《遠離塵囂》”)(Merryn Williams,2005:23)。
《遠離塵囂》敘述了19世紀中葉英格蘭威塞克斯地區(qū)年輕貌美的女農場主芭思希芭·埃弗汀與三個男人——牧羊人伽百列·奧克、農場主威廉·波德伍德、中士弗蘭克·特洛伊之間的愛情糾葛。小說1874年剛一問世,就以其迷人的景色描寫、跌宕的故事情節(jié)而大獲成功。新婚的哈代驚喜地發(fā)現自己的事業(yè)有了一個巨大的突破。Merryn Williams寫道:“每當哈代攜妻子前往倫敦,總能看到人們在爭閱此書,而在大西洋兩岸這本小說也是好評如潮。”(Merryn Williams,2005:24)。
哈代女權主義的先鋒之作《遠離塵囂》出版于1874年,屬于英國維多利亞(1837-1901)時期,當時文學中的女性多被定義為優(yōu)雅、忠誠、順從、沒有欲念的“家庭天使”。那一時代的很多作家筆下,不乏天真無邪、一心按照傳統(tǒng)社會習俗和道德標準生活的典型維多利亞女性形象,而哈代《遠離塵囂》中的女主人公芭思希芭,卻大膽叛離了維多利亞女性的標準,而更趨同于21世紀的現代女性:勇敢、果斷、自信、獨立。芭思希芭的婚戀事業(yè)觀與她的點滴生活細節(jié)均反映出哈代超越時代的進步女權意識。
2.1 超前的婚戀觀
小說的開篇,芭思希芭只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卻身無分文的年輕姑娘,而奧克是一個薄有資產的年輕農夫。當芭思希芭面對他的求婚,如果是同時代相同背景的其他維多利亞女性,必然會欣然接受。因為在維多利亞時代,婚姻總被視作女性的最好歸宿。女性在男權社會中無權無錢無機會,只能通過婚姻保障衣食,提高社會地位。波伏娃評析道,“婚姻是一種光榮的事業(yè)”,“既是周圍的人為她設想的前途,又是她本人的夢想”(朱望,2009:39)。而芭思希芭卻出人意料地拒絕了奧克,理由是她不愛奧克,還說自己痛恨被看作男人的財產。芭思希芭不愿趨同以財產為擇偶標準的傳統(tǒng)觀念,而把愛情視為婚姻的首要基礎。
遇到特洛伊之前,芭思希芭一直過著心滿意足的單身生活,對婚姻毫無概念。她覺得當一位新娘是一件不錯的事,但伴隨婚姻而來無處不在的“丈夫”這一想法卻令她很不快,因此她拒絕嫁給伽百列和波德伍德。但是芭思希芭發(fā)現如果不和特洛伊結婚,她就不能得到特洛伊這個對她充滿性吸引力的人。最終,芭思希芭向自己的欲望妥協,嫁給了特洛伊,成為自己沖動的受害者。
婚后,芭思希芭發(fā)現自己深愛的丈夫特洛伊并不愛她,而且他還殘忍地告訴她:他心目中真正的妻子是被他拋棄、和他并無婚約死在濟貧院的范妮。芭思希芭痛苦地質問特洛伊:“我沒有太多的要求——只要公正——就這些”(張沖,1997:292)。要求婚姻中的公正,這無疑是維多利亞傳統(tǒng)女性所不敢奢望的。
小說的結尾,芭思希芭拋開與奧克在地位及財富的巨大差異,深夜前往奧克的住處,向他委婉求婚。這一舉動也是對當時傳統(tǒng)的婚姻門第觀的大膽叛離。
2.2 前衛(wèi)的事業(yè)觀
芭思希芭所處的時代,傳統(tǒng)女性的最大夢想就是做一名賢妻良母,除此之外她們涉足的領域不外乎是裁縫、保姆、傭人等極具女性特征、不太需要拋頭露面的職業(yè)。而芭思希芭在繼承了叔叔的農場后,作為一名未婚的女農場主,勇敢地驅車前往集市。在集市上,作為唯一的女農場主,芭思希芭毫無懼色地與商人們周旋,絲毫沒有流露出低人一等的柔弱姿態(tài)。彼時,千里之外內戰(zhàn)后的美國,斯佳麗·奧哈拉(瑪格麗特·米切爾《飄》中的女主人公)也在憑借自己的美貌與智慧與商人們周旋。但她倆經商的驅動力并不相同:斯佳麗經商是生計所迫,她必須要維持塔拉莊園和家人的生活;而芭思希芭卻更多是出于對自己能力的自信,要證明自己不輸于任何男性的事業(yè)心與能力。
發(fā)現農場經理貪污后,芭思希芭果斷地開除了他,并且信心十足地說自己決定來擔當農場經理一職。她對農場的工人們說道:“你們還沒醒,我就已經起床;你們還沒起床,我就已經下地;你們還沒下地;我就已經吃了早飯。一句話,我會讓你們大吃一驚”(張沖,1997:86)。19世紀女性這樣的聲言是頗具魄力的。
面對特洛伊的背叛,芭思希芭沒有選擇離家出走或是自殺(當時公認的擺脫羞辱和贏得尊嚴的慣常做法),而是選擇留下,“千萬別往后縮。站穩(wěn)了腳,哪怕粉身碎骨”(張沖,1997:327)。離家出走的是特洛伊。得知特洛伊溺水身亡的消息后,芭思希芭強忍悲痛,繼續(xù)獨自經營農場,表現出超人的毅力。
在芭思希芭的塑造上,哈代經歷了一個對傳統(tǒng)的叛離與妥協的心路歷程:既充滿矛盾又必然地契合他男性作家的身份與19世紀的時代大背景。
3.1 象征型命名與宗教隱喻
哈代的祖父與父親都熱愛音樂,常在當地教堂里演奏,而哈代的母親也是一名虔誠的教徒。受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哈代在青少年時期篤信宗教,并一度想做一名神職人員。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也常??梢钥吹阶诮痰纳羁逃绊憽!哆h離塵囂》中很多角色的名字均帶有濃厚的宗教隱喻色彩,預示出人物的性格或命運,屬于“Aptr onym”,意為“象征型命名”(也稱作“標簽式命名”)?!癆ptr onym”一詞由當代美國專欄作家Frankl in Adams所創(chuàng),其定義為:適合于某人或某個人物職業(yè)、角色、性格等的名字(熊沐清,1995:63)。在各個時期、各個作家筆下都不乏這類象征型命名。如:英國喬叟所著的《坎塔布雷故事集》中的女修道院長Eglantyne與eglantine(野玫瑰)諧音且形近,語氣頗多抑揄,影射她的風流妖冶;莎士比亞《亨利四世》中的John Falstaff,一個肥胖的沒落騎士,吃喝嫖賭、吹牛拍馬卻又俏皮幽默,他的名字Falstaff意指“false stuff”(假貨色);黑色幽默作家馮尼庫特創(chuàng)作的《第五號屠場》主人公Bill Pilgrim頻繁往來于生命的不同時期,pilgrim(朝香客、流浪漢)一詞貼切地暗示了小說的結構與主題上的特點以及人物的活動特征,又具有反諷式的幽默和深重的歷史內蘊(熊沐清,1996:64-66)。
《遠離塵囂》的女主人公芭思希芭·埃弗汀的名字源出《圣經》中的人物拔示巴(Bathsheba)。根據《圣經》中《撒母耳記下》:拔示巴本來是戰(zhàn)士烏利亞的妻子,后來大衛(wèi)王愛上了她,在拔示巴懷上了他的孩子之后,大衛(wèi)王設計讓烏利亞戰(zhàn)死,然后娶了拔示巴。這段奸情觸怒了神,他懲罰了大衛(wèi)王和拔示巴,令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夭折?!鞍潘枷0拧币庵浮皏oluptuous”(耽于奢華或感官享受的(女子))(哈代,1995:432)?!哆h離塵囂》中的芭思希芭也是一個美貌虛榮的女子。她看不上牧羊人奧克的忠實憨厚、對農場主波德伍德的一腔癡情也毫不動心,反倒是青年軍官特洛伊憑借他風流瀟灑的外表,一點上流社會的血統(tǒng),幾句花言巧語和一場精彩的擊劍表演就迅速地虜獲了芭思希芭的心。她匆匆嫁給了特洛伊,從而導致了她自己、特洛伊、波德伍德和范妮幾人的悲劇命運。
而書中的男主人公伽百列·奧克(Gabriel Oak)也源出《圣經》。Gabriel是《圣經》中的大天使伽百列,意為“上帝是全能的”。他最著名的事跡即為向圣約翰的父親報告約翰誕生及向童女瑪麗亞報告她將懷孕圣子耶穌。在《遠離塵囂》中,伽百列也是一個像天使一樣的人物:忠誠、善良、寬厚、執(zhí)著,有極強的是非感和正義感。他毫無保留地幫助陌生人范妮,挺身而出譴責特洛伊的不負責任,無私地開導情敵波德伍德,默默地守護并多次不計前嫌地解救芭思希芭。正像基督教中的伽百列是“復活的天使”、“真理的天使”、“啟示的天使”,伽百列在書中作為牧羊人,不僅照看了羊群,也擔當了上帝的牧羊人,成為迷途人們的守護天使,為他們指點迷津、解難幫困。
3.2 男性權力話語模式
“芭思希芭”這一命名,以及開篇對芭思希芭傲慢與虛榮的描繪,都表明哈代原意欲刻畫一個如拔示巴般美貌虛榮、耽于享樂的女子。而后,哈代的筆下出現了一位大膽叛離傳統(tǒng)、獨立自信又堅強的女性形象。
芭思希芭勇敢、能干、自信、獨立,充滿現代色彩,但同時她又具有自負、虛榮、沖動等諸多品德上的缺陷。伽百列斷言“最糟糕的總是與女人為伴的毛病,就是虛榮”(張沖,1997:8),這也正是哈代男性主義的視點所致。
因為美貌,芭思希芭就不可避免地自負虛榮。但同樣的邏輯并沒有應用到英俊依然沉默內斂的波德伍德身上。此外,芭思希芭用自己的美貌有意或無意地誘惑了三個男人,奧克因為自己天使般的美德沒有成為她美貌的犧牲品,而波德伍德卻因為對她的愛戀最終淪為殺人兇手,特洛伊也為她拋棄了范妮。男人被美色誘惑而導致悲劇正是套用了《圣經》原罪的故事原型:《創(chuàng)世紀》中,亞當被夏娃誘惑并被逐出伊甸園?!芭缘臎_動得到的不是眼睛的明亮,不是智慧對善惡的分辨,而是由欲望直接帶來的罪惡與懲罰。不是亞當的軟弱,而是夏娃的軟弱,直接導致悲劇的產生”(鄒廣勝,2008:104)。這是哈代典型的男性權力話語模式。女權主義者不由得質問:波德伍德和特洛伊的悲劇為何不是他們自身沒有戰(zhàn)勝芭思希芭的誘惑,沒有戰(zhàn)勝自己的欲望,純粹由于自己的軟弱而導致的呢?
天使般的奧克對愛的忠誠、隱忍最終得到的回報是芭思希芭的愛與順從,而勇敢美麗的芭思希芭對愛的忠誠、隱忍換來的卻是特洛伊的背叛、拋棄,變得沉靜、沉默,以及她最初并不甘愿接受的婚姻。芭思希芭與伽百列貌似美滿結局的婚姻,勇敢獨立的芭思希芭最終被伽百列“馴服”,成為“家庭天使”中的一員以及他們二人主仆地位的最終轉換,這種種安排恰恰反映出哈代的男性價值取向?!芭詮哪腥说睦吖侵挟a生的觀念,隱含了男性為整體,女性為部分的意念。從部分依附于整體,即可得出女性必然依附于男性的基本價值觀念”(鄒廣勝,2008:104)。“《圣經后典》認為只有賢惠的、沉默寡言的妻子才是男人所需要的,因為‘賢惠的妻子乃是丈夫的歡樂,她有能力使丈夫日益強壯。淑靜的妻子具有無限的魅力,這是一種高貴得無法形容的品質’”(鄒廣勝,2008:105)。由此,芭思希芭獨立自信的進步形象在小說結尾遭遇令人遺憾、逆轉性的改變,從一位反傳統(tǒng)的女性被馴服為一位傳統(tǒng)的維多利亞“家庭天使”。
盡管《遠離塵囂》的結局看來是一個喜劇結尾,但是從女權主義視角,不難發(fā)現這是哈代男性權力話語模式強加給芭思希芭的悲劇性命運。正如西蒙·加特里奧所言:“她(芭思希芭)不同尋常的舉止只能帶來傷痛,因為她是一個女人。”(Simon Gart rel l,1995:19)。
而書中另一女性范妮,雖然也因為自身的欲望受到懲罰,慘死在濟貧院。但是她的死卻似乎依傳統(tǒng)洗刷了她的罪過,為她贏得了特洛伊永遠的愛和他眼中真正妻子的身份。她美麗隱忍、始終逆來順受,這些維多利亞時代傳統(tǒng)女性的美德也使她得到哈代無意識的偏袒,并最終得到特洛伊與哈代的正名。這又是哈代男性權力話語模式的另一體現。
哈代在《遠離塵囂》中展示出遠超同時代其他作家的進步女權主義觀,從而塑造出芭思希芭這一美麗、勇敢、獨立、自信的進步女性角色。但由于哈代自身的男權意識和時代局限,最終未能將這一叛離秉承到底,而是向傳統(tǒng)的社會價值觀作出了妥協,使芭思希芭超越時代的進步性蒙上了令人遺憾的陰影。
[1]Merryn Williams A Preface to Hardy[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SimonGartrell“Introduction”,inThomasHardy FarfromtheMadding Crowd[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Research Press,1995.
[3]丁世忠.《哈代小說倫理思想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8.
[4]李華田、杜峰、余季英編著.《托馬斯·哈代作品導讀》[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
[5]熊沐清.從Aptronym看英美文學中人物命名藝術的嬗變[J].外語與翻譯,1995(1):63-67。
[6]張沖譯.《遠離塵囂》[M].南京:譯林出版社,1997.
[7]鄒廣勝.論女權主義解讀《圣經》的新視角[J].外國文學,2008(5):101-107.
[8]朱望.女權與階級:論曼斯菲爾德小說中的女人們[J].外國語文,2009(1):37-40.
李 芳(1973— ),女,湖南株洲人,上海海事大學浦東工商管理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漢互譯理論及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