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義偉[遼寧社會科學院, 沈陽 110031]
作 者:程義偉,遼寧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
東北是我的母土,我得了解它,懂它,然后描述它。
——素素《獨語東北》序
這是作家素素在《獨語東北》序中的一句話。
我引用這句話來解讀它的內涵,可以詮釋另一個文化的向度。
《獨語東北》獲得魯迅文學獎。在作家筆下的字里行間,在她生活中,她的情感領域和靈魂深處,甚至在潛意識里,都有著“東北在我心里的一片渾蒙,是一些零亂的意象”(《序》)。翻開《獨語東北》,我們和作家一樣,體驗著東北各民族的滄桑史,即東北各民族共同的痛苦,只不過作家心靈敏感、感情纖細、反應強烈,將這份痛苦凸現了出來,敘述著無窮的血海骨山的東北大地,承受著貧窮、拓荒、精神凌辱的人民與民族,這就是千百年來東北大地出現的歷史境遇??梢院敛豢鋸埖卣f,素素的《獨語東北》是一部東北文化精神史。關于素素的散文話題也已經遠遠超出素素的作品本身。
《獨語東北》是作家素素親身體驗和心靈感悟東北大地歷史與文化的散文集,如果從更宏闊的視野看,它表述著整個東北地域的歷史縮影,張揚著東北黑土地文化的精神形態(tài),作家在蒼莽雄闊的自然中,去尋找人文變遷和民族血脈。我理解素素這位作家的心境,“生在東北都不了解東北,想尋根都不知道根在哪里,這種文化責任的喪失,也使東北自己的文化光芒受到傷害”(《序》)。于是素素身體力行地在黑龍江走了兩個月,最北到過漠河北極村,到過黑龍江源頭的洛古河,還跟著一支車隊游遍了三江平原北大荒。之后,她用兩個月時間游走了吉林東部山地和遼寧西部丘陵。她走進大興安嶺,走進內蒙古的鄂倫春自治旗。當東北女人在她的眼前,在她的精神生命中悄然無息地流逝卻又牽腸掛肚的撕痛時,素素無不惶恐。她探知了北大荒人“不知怎么就學會了讓肉體與靈魂分離”(《追問北大荒》),她尋找過蕭紅(《無家的蕭紅》),尋找過婉容的墓地(《消失的女人》),尋找過朝鮮族女人的秋千(《女人的秋千》)……為了讓東北的概念更完整,她探訪中國長白山《最后的山》,她還分別在黑河,主要綏芬河加入陌生的民間旅行團,到布拉戈維申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去看望那塊幾百年前曾經屬于東北屬于中國的土地。
解讀《獨語東北》,在一定意義上說作品成為東北民族苦難與奮斗的見證與撫慰。這樣的作家不但需要歷史洞察力和文化探索的勇氣,而且需要東北人的蒼莽雄闊的氣魄和重造東北民族文化的驚人想象力。素素正是以這樣的氣魄作為抒寫文化基調,而且把東北文化喻為三幕“地域特色濃厚的悲喜交加的地方戲”(《序》)。
其第一幕是東北土著史。作家是這樣描述這塊土地的,東北大地孕育了太多強悍的民族,一個一個,崛起了,又消亡了,或者被拆散之后又融合。滿族的馬隊曾相繼入主中原,卻在中原的陷阱里沉落了。其實這是一種宿命,騎射者總是將悲壯印在東北的上空。其中還有另一種恥辱,就是做列強的殖民地。歷史記憶的東北,飽嘗了被蹂躪的痛苦。
第二幕是東北風俗史。作家通過史料挖掘了土著者,移民者,殖民者,雜交成獨特的東北文化,東北風情。作家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記錄者和表述者。她表述著土著發(fā)明了火墻火炕,表述著殖民者帶來了淘金熱(《老溝里》),表述著移民者一路唱著蓮花落闖關東,后來竟然改了鄉(xiāng)音唱起了二人轉大秧歌(《移民者的歌謠》),表述著東北民族心里也有陰暗的富于破壞性的因素。人參文化、土匪文化、冰雪文化相交織。
第三幕是東北山川史。東北首先是一個地域的概念,它在東北亞核心位置,白山黑水,三江平原,興安嶺森林,大慶油田,盤錦葦海,扎龍沼澤,是東北文化的最根本資源。正是這種文化資源賦予了東北民族一種任何地域民族所不可比擬的豪爽、博大以及“英雄加強盜的復雜性格”(《序》),“使東北的土匪具有地域的文化特征”(《空巢》)。
素素找到了東北文化的源頭。
作家張煒說:“最為重要的,就是先要明白自己是誰的兒子!這是一個尋找和認識血緣的、令人驚心動魄的過程?!保ā吨腥A讀書報》,1992年2月5日)素素就是這樣,開始了對自身精神資源的尋找和確認。在這種尋找中我們不難發(fā)現,素素尋找著“那些沒有生命的山,讓你感覺遼西是赤裸著的,那些山是被榨干了乳汁的女人的胴體,她們疲憊地仰臥在遼西,死了仍然在做遼西的母親”(《絕唱》)。我們細讀《永遠的關外》,方能真切感知東北地域文化的特征。《永遠的關外》或許是最能給《獨語東北》做出解答的文本。“山海關作為天下第一關,對東北人更具有特殊意味。當所有曾經行走在大東北的長城都沒有阻擋的力量了,在東北人面前,還有山海關。山海關不是風景,而是一扇沉重的很難開啟的門,它影響了自有它以后世世代代東北人的心理、觀念、行為乃至生活方式。它站在那里好像就是要對東北人說,你在關外,你進不來。它一面讓東北人因為人家閉關而自守,一面又使東北人困獸猶斗,更加的蠻氣十足。惰性養(yǎng)出了東北式懶漢,野性便養(yǎng)出了東北版土匪。東北人的粗獷和粗糙,東北人的自尊和知足,東北的肥沃和荒涼,因山海關而愈加生發(fā)開來?!薄伴L城已經成為中國人心靈的掩體,精神的盔甲。長城也成了中國先人最公開的隱私。它讓你永遠走不近別人,別人也永遠走不近你?!保ā队肋h的關外》)
我們能在多大的程度上理解素素的反思?
作家對東北歷史文化的洞察在無意中凝縮,從而揭示了東北人的原始形態(tài)。作家的洞察角度,表述特征似乎極有個性,也就是說作家愈來愈從一種社會史、思想史、文學史、心態(tài)史學多方面知識加以研究,而且是獨立的、冷靜的,與現實等距離的客觀研究。
任何作家都要寫他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魯迅早年,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以文學為武器著重解剖國人的靈魂,醫(yī)治“國民的愚弱性”,喚起追求解放的覺醒。郭沫若早年,曾熱烈地歌頌“個性解放”,向封建宗法制進行猛烈沖擊。作家素素雖然生活在和平年代,沒有經歷過“外患”的重重災難以及國土淪喪、人民流離失所的社會,但素素正視苦難和揭示苦難。她去尋找昨天的瑗琿,尋找那座“人口四萬商賈三千”北門鎖鑰的瑗琿。她已經找不到她心中真正的瑗琿?!白呓ガq,是走近中國的一個痛處?!薄皻v史就是這么寫下的,尼布楚是一個禍根,是一個開始,中俄之間后來還將繼續(xù)簽訂中國大片割讓土地的條約。我始終不明白,史書上為什么小心翼翼地對尼布楚只說是‘讓步’而不直說是割讓土地?為什么說尼布楚‘還算是一個平等的條約’,卻不敢說這個‘平等條約’拉開了日后一系列悲劇的序幕,并且它本身就是一出悲???這是一種多么可怕的虛榮。這種虛榮的背面是一個大國的徒有其表,是一個王朝的落后和怯懦,它使這個國家從此就陷入了一種危機。使東北成為最早的犧牲品,使瑗琿在劫難逃。”(《走近瑗琿》)
關于瑗琿大火、溺死中國七千余人、凡沒有逃走的中國人全部被哥薩克人殺死,在這悲愴的樂章中,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位東北女作家素素的心在流血。“我的心被我敬而遠之的歷史燒成了一片焦土。”(《走近璦琿》)對于富有感性氣質的作家素素來說,認識與受難是同一件事。一個感受苦難的使徒,一個“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女作家。在《感悟東北》中,作家對于苦難的洞察,顯然是由一種自覺要求出發(fā)的。作家身臨其境“。那是歷史,歷史肯定是要留下什么的,遠不止薇說的這些,就像那些堅固的建筑一樣,歷史也有它的根基,有揮不去的影子。我之所以在這個下午想到了哈爾濱,并且為它寫了這么多文字,是因為我確實覺得它與大連有相似之處,兩個城市的歷史和文化都是同一命運,互為注解。它們使東北的面目不再那么單純,像文身,有了切入肉體的印記。它們曾經使東北遭難,像自家的兩個女孩子人被強暴,再美,也讓家族含羞蒙辱。”(《有浮雕和穹形門的城市》)正視苦難和揭示苦難,對作家自己而言也是極其悲愴的,因為她置身于曾經遭受過苦難的城市,她無法逃避,她和她筆下的城市,還有這個不失激情的“我和那些失卻了理智的球迷們一樣在心里喊,萬達,我的哥們兒,在未來的日子,不論你是輸是贏,我都為人驕傲”(《看球》)。
作家素素力求將深蘊在民族血液里的仇恨轉化為一種理性。為此,我們看到了她把生命的個體的自我像楔子一樣進民族痛苦的深處進了自己生命痛苦的深處。她用心靈去碰撞東北大地的歷史悲劇、精神悲劇、人生悲劇、文化悲劇、生命悲劇。她寫東北的歷史和文化寫得血氣奔涌,悲聲如訴?!吧胁荒艹惺苤p”(昆德拉語)。作家素素的《獨語東北》的散文寫作的意義或許在于,把握東北歷史的變遷和文化的解讀以及歷史的文化對中國發(fā)展產生的重大影響。這一寫作更是當下全球化語境的文化定位問題。就此而言,作家素素研究東北歷史和文化深入骨髓,給《獨語東北》以厚實的底色;東北歷史和文化浸透了她的肌理,給《獨語東北》以繽紛的姿彩,兩相配置整個交融,成就了《獨語東北》的地域歷史和文化鏡像。
作家素素的生活歷程,心靈歷程和寫作歷程完成了她對歷史價值和文化精神的追尋,同時也是個人的一種的體驗。素素的選擇并不是作家唯一的選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素素給我們的啟示在于,作為一個作家,你能否以你的心靈方式去與時代相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