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湘梅
論莫言歷史小說的創(chuàng)作局限
■胡湘梅
在莫言近三十年的創(chuàng)作中,使他成為作品最多的當代作家之一。在喧囂與騷動的中國當代文壇上,莫言以其旺盛的創(chuàng)作精力和鮮明的創(chuàng)作個性,成為文壇上一個獨特的存在。他的作品也頗具特色,給新時代文學增添了很多亮麗的色彩,他的三部長篇歷史小說《豐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勞》為作者帶來了巨大聲譽,但在細讀之下,三部小說存在著不容忽視的缺陷。從整體上看,作品中作者所寄托的精神家園的理想是脆弱的;在描寫歷史的時候,作者迷失在自己的主觀臆想中,暴露出過多的丑陋與野蠻;并缺乏一些應有的人文關懷,表現(xiàn)出作者精神上的迷失。這樣就暴露了作者在創(chuàng)作指導思想、藝術思維、人文關懷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局限。
戀鄉(xiāng)情結(jié)也許是人類普遍具有的一種集體無意識。在講究天人合一的中國,抒寫鄉(xiāng)愁更是成為我們文學中一個自覺或不自覺的傳統(tǒng),對故鄉(xiāng)的渴望也漸漸升騰為精神家園的尋覓,為靈魂尋找棲息地。
1984年,在中篇小說《白狗秋千架》里,莫言第一次將“高密東北鄉(xiāng)”作為故事的舞臺,演繹時代的滄桑巨變。從此,莫言開始構建自己的文學地理版圖,同時也開始了漫長的精神回歸之旅,從家園來,到家園去。在以后的創(chuàng)作中,莫言以高密東北鄉(xiāng)為基點,展現(xiàn)了故鄉(xiāng)人們的世俗風情,為他們唱出了一曲曲挽歌和贊歌,也為自己漂泊不定的心靈尋找精神的安慰。
在莫言的三部長篇歷史小說《豐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勞》中,那些高密鄉(xiāng)的男男女女們寄托了莫言的鄉(xiāng)情。在作者飽蘸感情的刻畫背后,存在著理性的盲區(qū)。作品中弱勢的貧困者,如上官魯氏、藍解放等,他們盲目的與萬千苦難抗爭,奔向不確定的未來,在勤勞、善良、淳樸的光環(huán)下,他們頑強的生命力無目的、無方向的肆意流逝著。同樣,作者著意刻畫的民間梟雄們,如司馬庫、孫丙等,因著一個自由率性,張揚“著生命的粗蠻沖動”,粗狂、強悍、野性的外表更掩不住其根本上的盲目性與隨意性。無論是弱者還是民間梟雄,他們被動、盲目的依附于歷史的發(fā)展,在歷史的漩渦中迷失自己的方向。然作者在感嘆與盛贊的同時,并未能給他們指出一條屬于他們自己的真正的方向,顯示了作者對歷史留戀的一些盲目性,對未來的空虛與不確定性。
費孝通曾說:“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辟M孝通以此為切入點,概括了鄉(xiāng)土社會的特性尤其是孤立、隔閡、土氣、落后、閉塞的一面。陳思和在論述“民間”理論時,認為民間是“民主性的精華與封建性的糟粕交雜在一起,構成了獨特的藏污納垢的形態(tài)”。無論是費孝通的“鄉(xiāng)土性”的概括,還是陳思和的民間理論,都說明了中國的鄉(xiāng)村在過去、現(xiàn)在,也許將來都并非是一方凈土。莫言以主觀化、個性化去寫歷史,寫高密東北鄉(xiāng),雖寫出了鄉(xiāng)村的一面,但在泥沙俱下的語言里,在個人的感官中,遮蔽了民間的痼疾,也沒有寫出歷史和當下鄉(xiāng)村生活的真實場景。
在一曲曲挽歌、贊歌的合音中,在高密東北鄉(xiāng)這樣一個想象的文學歷史空間,莫言迷惘的靈魂重溫了久違的安全感和歸屬感。隨著時間的遠去,故鄉(xiāng)已物是人非,莫言仍以鄉(xiāng)村為精神的歸宿,以鄉(xiāng)村作為靈魂拯救的據(jù)點,表現(xiàn)出作者在面對物欲橫流、精神異化的洶涌大潮時,潛意識里的精神孱弱性、道德自信的脆弱性,這也注定了其精神家園的脆弱性,成為其生命永遠的痛處。敏感抑郁的卡夫卡將巴爾扎克手杖上的“我能摧毀一切障礙”的格言改成了“一切障礙都能摧毀我”,在物質(zhì)膨脹、傳統(tǒng)價值信仰解體的當下,莫言脆弱的精神家園又何以抵擋澎湃而至的“一切障礙”?
時間是一味強勁的消解劑,隨著時間的推移,農(nóng)村的鄉(xiāng)土氣息,對于莫言來說,漸行漸遠,然作為農(nóng)村出身的他,卻有著根深蒂固的農(nóng)村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情感趣味等;從社會現(xiàn)實來說,卻又不得不生活在城市,適應城市。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一方面豐富了其創(chuàng)作的生活體驗,另一方面也帶來了精神的漂泊感和無所皈依感:雖然生活在城市,固有的農(nóng)村特性,使他對城市文明的污垢極為反感,總是有意無意地將原來的生活空間美化,并作為自己的精神寄托。龔特爾·安德爾在評價卡夫卡的尷尬的精神處境時說:“作為猶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為不入幫會的猶太人,他在猶太人當中不是自己人;作為說德語的人,他在捷克人當中不是自己人;作為波希米亞人,他也不完全屬于奧地利人;作為勞工工傷保險公司的職員,他不完全屬于資產(chǎn)階級;作為資產(chǎn)者的兒子,他又不完全屬于勞動者;但他也不是公務員,因為他覺得自己是作家;而就作家來說,他也常把經(jīng)歷花在家庭方面;但在自己家里,他比陌生人還陌生??ǚ蚩ㄊ裁炊疾皇?,但他又什么都是,無所歸屬?!?/p>
在中國城鄉(xiāng)二元結(jié)構的體制下,莫言的身份處境和精神歸屬的尷尬性與卡夫卡有著相似性,不同的是,卡夫卡用“甲蟲”、“城堡”等表達了自己的精神苦悶,莫言在自己創(chuàng)造的高密東北鄉(xiāng)中找到了精神棲息所。在談到故鄉(xiāng)與創(chuàng)作的關系時,莫言曾說:“故鄉(xiāng)對我來說是一個久遠的夢境,是一種傷感的情緒,是一種精神的寄托,也是一個逃避現(xiàn)實的巢穴。那個地方會永遠存在下去,但我的精神卻注定了會飄來飄去?!蹦悦つ康囊脏l(xiāng)村為靈魂的寄托,這種寄托注定是一種無望的寄托,也注定了“飄來飄去”。
對我們民族劣根性概括最為準確、揭露最為徹底的也莫過于魯迅,他傾其一生關注著“國民性”,并孜孜不倦的尋求著改造國民性的途徑。當代的一些作家,如趙樹理、高曉聲等,接過魯迅之棒,繼續(xù)挖掘國民性尤其是農(nóng)民性格中的劣根性。他們對于國民性的揭露點到為止,恰到好處的引導讀者進行理性的思索。
新時期的莫言,在揭露民族性格方面,繼續(xù)著前人的腳步,在其作品中展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劣根性,展示了落后、野蠻、丑陋的一面?!敦S乳肥臀》中上官魯氏為傳宗接代,與姑父亂倫,與賒小鴨的、江湖郎中、賣肉的光棍、智通和尚、外籍牧師馬洛亞等私通,揭露了封建思想在農(nóng)村中的根深蒂固;《檀香刑》通過對幾次刑法的逼真描寫,展示了袁世凱、錢丁、趙甲等國民思想中的奴性,麻木、不覺醒的精神狀態(tài),以及中國百姓的看客心理;《生死疲勞》展示了農(nóng)民對土地盲目的眷戀,對權力的敬畏。他的這些揭露或展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更好的認清我們民族的性格。
莫言對于國民性的揭露,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在描寫的程度上,忘記了適度原則,存在著不容忽視的缺陷:莫言過多的描寫野蠻,沒有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沉疴?!敦S乳肥臀》中上官魯氏與幾個男人私通,作者沒有從心理上揭露其內(nèi)心的痛苦與無奈,而只寫其主動與馬洛亞私通時的性愛滿足的意識流描寫,更是消解了作品的力度,在有意無意的敘述中,這些私通仿佛成為上官魯氏值得炫耀的資本,而不是愚昧、麻木,從而模糊了是非善惡的界限,消減了批判的尖銳性和深刻性。
《檀香刑》津津樂道于刑法細節(jié)的逼真描述,渲染感官的刺激性,官場道德的淪落,而未能引導讀者在更高的層次上對國民的奴性、看客心理及其形成原因進行深度的思考。作品既缺乏對權力及體制背后所蘊含的不合理性進行挖掘,又缺乏對權力造成的巨大的民族心理傷害進行深遠的探析。
更令人遺憾的是,在《檀香刑》中,莫言沉醉于慘絕人寰的血腥場面,在毫無節(jié)制的敘述中,表現(xiàn)出欣賞的態(tài)度。在央視《讀書時間》節(jié)目中,女主持人李潘曾問莫言:“您寫酷刑的殘忍令人毛骨悚然。您為什么要如此不厭其煩的,精細地刻畫描寫那種殘酷的施刑細節(jié)?這樣的感官刺激有必要嗎?”莫言回答說:“很多人都這么說,我也想,是不是太殘酷了一點?其實中國的老百姓一向把酷刑看成是一種最隆重的戲劇。而劊子手在施以酷刑的時候,本身也認為是進行了一次戲劇表演……但對于作品來說,這樣的描述又是很必要的。”適度的描寫刑罰,只要能說明封建統(tǒng)治者的殘酷、不人道,分析刑罰對百姓的肉體、精神的傷害以及酷刑對人性的扭曲,這才是作家應該追求的方向。魯迅對于刑罰的描寫總是點到為止,也不影響其對國民劣根性的揭露。而莫言注重于酷刑的細節(jié)及殘酷性,《檀香刑》也可以說是幾種刑罰大展覽,過多的刑罰描寫,對作品的主題來說,是多余的不必要的。
然作家不只是一個看客,作者的責任是,應引導讀者認清美丑。無論是對苦難的描寫,還是對酷刑的描寫,莫言給讀者的感覺總是以一種看客的態(tài)度去敘述,去把玩。在《檀香刑》中,作者更像把刑罰“看成是一種最隆重的戲劇”來描寫,而不是所謂的零度寫作,有的只是對傷害和痛苦的麻木、冷漠。魯迅在揭露封建統(tǒng)治者刑罰的目的時說:“奴隸們受慣了‘酷刑’的教育,他只知道對人應該用酷刑?!薄翱岬慕逃谷藗円娍岫辉儆X其酷,例如無端殺死幾個民眾,先前是大家就會嚷起來的,現(xiàn)在卻只如見了日常茶飯事。人民真被治得好像厚皮的,沒有感覺的癩象一樣了,但正因為成了癩皮,所以又會踏著殘酷前進,這也是虎吏和暴君所不及料,而即使料及,也還是毫無辦法的?!?/p>
莫言津津樂道的血腥描寫,對大眾來說,更麻痹了他們,使讀者或人們“見酷而不再覺其酷”,使他們在人道主義的相反方向上越走越遠。不僅不能去掉民族的劣根性,反而加深了。《檀香刑》的血腥描寫,也許是為了追求感官,吸引讀者的眼球,也許是作者潛意識中的看客意識不自覺的流露。它不是撤退,而是竭力所作的一種掩飾。
《生死疲勞》中西門金龍與黃互助、黃合作姐妹的私通,藍開放與龐鳳凰的亂倫,作者更多注重其情欲的沖動,而沒有作出道德的評價和對情欲背后的心理、文化挖掘,同樣缺乏批判性和深刻性。
實現(xiàn)民族的自救,只有找到國民精神萎縮的根本原因,對癥下藥,我們的民族才有療救和進步的希望。莫言的本意也許是想揭發(fā)國民劣根性和民族精神的創(chuàng)傷,進而實行民族的自我審視與批判,但莫言迷失于對野蠻的描寫,僅止于表面的揭露,與莫言的本意是相背離的,從讀者方面來說,更多感受到血腥和愚昧。莫言缺乏對讀者美的引導和思考,由此看來,莫言做的還遠遠不夠。
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中提出作者、世界、作品、讀者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四要素,作者是把自己對客觀世界的印象和感受物化為作品的人,作品是主客觀的統(tǒng)一體。在創(chuàng)作時,作者需要客觀的理性約束內(nèi)在的激情,有愛憎分明,更要有悲天憫人的胸懷,普照作者喜愛或不喜愛的人物。
《豐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勞》無論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還是一瀉千里的語言,都感覺到莫言飽滿的激情。莫言聲稱《豐乳肥臀》是為母親、為大地寫的贊歌,通過忍辱負重的母親形象的塑造,謳歌了母親的樸素與無私。《檀香刑》的“眉娘浪語”宣示了對情欲的渴望,也表達了作者對自由性愛的熱切肯定?!渡榔凇贰皩懗隽宿r(nóng)民對生命無比執(zhí)著的頌歌和悲歌”,也寫出了莫言對故鄉(xiāng)、對土地的深深眷戀。
隨激情撲面而來的同時,三部歷史小說也暴露了激情有余、理性不足的缺陷,更顯露了作者人文關懷的缺失。比如在《豐乳肥臀》中,為了突出生活的苦難,作者兩次寫了上官魯氏殺公婆的情節(jié)。第一次是用砒霜毒害未遂,第二次則是虛構上官呂氏欲加害玉女而被上官魯氏失手打死;為了張揚上官來弟不可抑制的性欲生命力而讓她打死孫不言。《檀香刑》中作者細細描述殺人細節(jié)和過程,《生死疲勞》中為了突出藍解放與龐春苗匪夷所思的愛情,使藍解放拋棄黃合作。作者在描寫這些暴力或拋棄時,缺乏合情合理的的德行標準。莫言不僅沒有譴責,而且字里行間顯現(xiàn)出一種贊美欣賞的態(tài)度,或輕描淡寫的掠過。莫言太局限于主觀的情緒或個人的好惡,缺少作家深厚、穩(wěn)重的情感力量和德行力量,缺失一種普世關懷,缺乏平等、博愛等現(xiàn)代人文意識。
作為一個小說家,應有客觀、慎重、清醒、內(nèi)斂的主體素質(zhì),拋卻個人雜念,從人類命運的高度出發(fā),關注人類的本質(zhì)存在和情感體驗,心系人類是否詩意的生存著,更應“以悲憫之心憐恤人心的陰暗、權謀的骯臟、暴力的血腥的,以光明之心照耀人心的陰暗、權謀的骯臟、暴力的血腥的,以仁愛之心拯救人心的陰暗、權謀的骯臟、暴力的血腥的,——我們需要的是這樣的作家,我們需要的是這樣的作品,我們需要的是這樣的靈魂?!痹诮?jīng)典作家中,無論是含淚微笑的契訶夫,熱情洋溢的狄更斯,還是冷眼旁觀的福樓拜,“怒其不爭、哀其不幸”的魯迅,他們在刻畫人物、描寫歷史苦難時,不管他們離作品人物的遠與近,都能感覺到作品之外的他們的“悲憫”“光明”“仁愛”之心、晶瑩的淚花。莫言的作品不乏鮮明的政治意識與昂揚的生命意識,但缺失了一種溫情的人性意識。
莫言聲稱“站在了超越階級的高度,用同情和悲憫的眼光來關注歷史進程中的人和人的命運”。但在三部歷史小說中,莫言雖部分地超越了階級的高度,卻未能跳出激情、主觀的圈界。為了突出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發(fā)展的需要,以及個人的喜好,莫言所注重的是上官魯氏、司馬庫、孫丙、西門鬧、西門金龍等人的命運,而對作品中那些來去匆匆的小人物,總使其草草收場。莫言缺乏像福樓拜、魯迅等那種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讀者也難以體會到那種超越階級、階層、國家、民族的博大的仁愛精神。
在這個世界上,只要文學存在,就有所謂的人文精神、文學道德、終極關懷、批判意識、作家使命等等,它們促使作家去面對、尋解人類的困惑。僅局限于一己的喜怒哀樂、自己的一方水土,只能映出自己的渺小,是不可能進入人類文學的歷史長廊的。
(作者單位:長沙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