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蔣平
話語背后的歷史存在
——貼著韓愈的心解讀《師說》
/[浙江]蔣平
作為議論文,大家讀《師說》時都有這么一個感覺,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不像有的文章那樣容易把握,如蘇洵的《六國論》一文中心論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很清楚,當(dāng)然其諷勸意圖很了然。然而,讀《師說》,對于文本的中心論點,大凡有這樣幾種說法:1.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3.吾師道也。
不過,這些說法經(jīng)過推敲也是有問題的。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需要讀者自己加以歸結(jié),如果貼著作者的心來讀此文,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的話語指向:針砭時弊(批判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不良風(fēng)氣),主倡從師。為什么這么說?
從文本的語言形式來看,《師說》尤其是第二段語言駢偶的特質(zhì)是很明顯的,而如果將第一段散文也進行駢偶化,可見其話語意圖更為清晰。
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今之學(xué)者乃無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學(xué)者,所以聞道曉業(yè)明惑也。
圣人固生而知之者,可無惑矣,其惑而猶從師,雖為惑也,遂得解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按:上文下劃線上之文字為筆者所加,意圖說明問題。)
有的學(xué)者如吳禮明等也已做出這樣的讀解,而再細讀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該句從語理上可以刪去,因為語意至此已明晰。然而作者為何要加一句呢?其意在強調(diào)“吾師道也”,頗有亞里士多德之“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之精神。言外之意是在求學(xué)的過程中,你們不要誤以為我以位高權(quán)重的人為師是“阿諛奉承”,不是的,請不要有這種誤解,我是以道為師!故點出擇師之原則:“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笨梢妳浅牡葘ⅰ拔釒煹酪病笨闯墒侨闹擖c:“通篇只是‘吾師道也’一句。言觸處皆師,無論長幼貴賤,惟人自擇。因借時人不肯從師,歷引童子、巫醫(yī)、孔子喻之,而作此以倡后學(xué)?!保ǎ矍澹輩浅摹钦{(diào)侯:《古文觀止》卷八)也是值得商榷的,至少從全文來看,不符合作者的話語指向。
依照駢偶的對稱性原則進行補足,其話語傾向更明確了。文章是針對誰而言說的?系針對今之學(xué)者,那些恥學(xué)于師的人!而士大夫之族當(dāng)然也在內(nèi)了。
所以作者一方面抨擊“師道之不復(fù)”的當(dāng)下,一方面力主從師,倡導(dǎo)古文。
作者出身寒門,正如他在《祭十二郎文》中所說的“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韓愈三歲喪父,其兄韓會及嫂撫養(yǎng)之。韓會能文章,對韓愈有影響。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jīng)世之志,雖孤貧卻刻苦好學(xué)。他三試不第,直到第四次應(yīng)考,才考中進士。按照唐律,考取進士以后還必須參加吏部博學(xué)宏辭科考試,韓愈又三次參加吏選,但都失??;三次給宰相上書,沒有得到一次回復(fù);三次登權(quán)者之門,均被拒之門外。當(dāng)時重門閥、輕師道的風(fēng)氣盛行,韓愈不為士大夫所重。貞元十二年(796)七月,韓愈二十九歲,受董晉推薦,出任宣武軍節(jié)度使觀察推官。這是韓愈從政的開始。貞元十六年冬,韓愈第四次參加吏部考試,第二年(801)通過銓選,被任命為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任職期間,他積極推薦文學(xué)青年,敢為人師,廣收門徒,人稱“韓門弟子”。貞元十九年(803)寫了《師說》。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xué),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笨梢婍n愈當(dāng)時的處境之難。遭到“士大夫之族”的圍攻,而能觸犯流俗,抗顏為師,倡言師道,勇氣可貴!在這種話語情景下,韓愈秉持正道,并沒有泄私憤,體現(xiàn)了知識分子的良知,《師說》既針砭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風(fēng)氣,也弘揚從師之道。
當(dāng)然作者不用駢偶之語寫出,而有意隱去這些信息,在語言表達一顯一隱之間,使行文顯得含蓄,在話語的表達上顯得有節(jié)制感,能掌握一定的“度”,不過火。
如果再進一步細讀文本,尤其是文章的第二段,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之所以慨嘆當(dāng)下“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的歷史現(xiàn)象,是在運用對比法,批判士大夫之族輕視師道的思想。先是將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進行比照,而事實上“今之眾人”這一人群是包括了士大夫之族的,其話語意欲表達古代圣人都猶且而問焉,而你們呢,恥于從師,乃愚者之舉!
接著以士大夫之族,于其子和于其身的兩種不同態(tài)度,兩種不同的求學(xué)途徑的對比,感喟:你們這些人“惑矣”,“小學(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再進一步將士大夫之族與那些地位卑微的“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也就是“草民”,進行比照,照見其“恥于從師”的猥瑣靈魂,自己不要從師,固且不說,卻還要“群聚而笑之”,實在是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都不如!“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情感強烈!
作者為何要擺出孔圣人這一歷史事實呢?“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雖然只兩句話,其文化內(nèi)涵相當(dāng)豐富。如果將話語進行還原,我們可以從以下文獻得到證實:
問禮于老聃,訪樂于萇弘,歷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則,察廟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與周之所以王也。”
(《孔子家語·卷三·觀周第十一》)
秋,郯子來朝,公與之宴。昭子問焉,曰:“少皞氏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自顓頊以來,不能紀遠,乃紀于近,為民師而命以民事,則不能故也?!敝倌崧勚?,見于郯子而學(xué)之。既而告人曰:“吾聞之:‘天子失官,學(xué)在四夷。’猶信?!?/p>
(《左傳·昭公十七年》)
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的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fēng)云而上天。吾今日見
老子,其猶龍邪!”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
孔子學(xué)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笨鬃釉唬骸扒鹨蚜?xí)其曲矣,未得其數(shù)也。”有間,曰:“已習(xí)其數(shù),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庇虚g,曰:“已習(xí)其志,可以益矣?!笨鬃釉唬骸扒鹞吹闷錇槿艘??!庇虚g,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睅熛遄颖傧侔?,曰:“師蓋云文王操也?!?/p>
(《史記·孔子世家》)
以上文獻確實表明了孔子虛心好學(xué)、轉(zhuǎn)益多師的人生經(jīng)歷:孔子問官,見于郯子而學(xué);適周訪樂于萇弘,問禮于老聃,乃曰:“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孔子學(xué)鼓琴師襄子,循序漸進,終有所獲。
因為這是史實,那些君子們是知道的,話語點到即可,毋庸贅言。事實勝于雄辯,孔子都這樣樂于從師,更何況士大夫之族呢?這就是作者為何要在篇首言說“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的道理所在,因為文中有一意脈承之,下文有“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 “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萇弘、師襄、老聃”等,是其立論之據(jù),無可辯駁!
而“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無非是對概念進行詮釋,顯然是不能作為本文的中心論點的。葉圣陶先生在談到說明文的寫法時說:“說明文大體也有一定的方式。開頭往往把所要說明的事物下一個詮釋,立一個定義……從下詮釋、立定義開了頭,接下去把詮釋和定義里頭的語義和內(nèi)容推闡明白,然后來一個結(jié)尾,這樣就是一篇有條有理的說明文?!保ㄚw文、陳天恩:《說明文十講》,海洋出版社1985年版,第101頁)《師說》雖說是議論文,但寫作的道理是相通的,誠如王安石所說“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天下之理得矣”。作者在文章開頭,一下子闡明了“師”的概念,表明了教師的功能,是“人師”而非“句讀之師”。
再看文末,作者敘述“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不拘于時”的事實,作者表明作《師說》的動因是“余嘉其能行古道”。其實這是明的,而話語又暗含了兩層語意:一是借此再批士大之族恥于從師的惡劣風(fēng)氣,你們這些人委實是比不上這十七歲的小青年,瞧他多么好學(xué),“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難能可貴的是“不拘于時”。二是宣揚學(xué)習(xí)古文的主張,倡導(dǎo)古文??芍^一石三鳥。
清代林云銘讀《師說》,獲得了這樣的語言直覺:“其文錯綜變化,反復(fù)引證,似無段落可尋。一氣讀之,只覺意味無窮。”(《韓文起》卷一)實際上,韓愈在文中隱藏了大量的信息,深得陰陽奇正虛實之道,將文本語言存在的歷史現(xiàn)象進行還原,還原出話語指向,還原出原生態(tài)話語情景,還原出歷史場景,還原出作者的想法。貼著作者的心去玩味,自然覺得意味無窮。
作 者:蔣平,浙江紹興魯迅中學(xué)語文教師。
編 輯:張玲玲 sdzll08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