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彤,張 欣,陳家惠,張 翠
(沈陽市第七人民醫(yī)院,沈陽 110003)
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皰瘡是一種少見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泛發(fā)者罕見;肝、腎均有多發(fā)血管瘤者臨床少見,我院2009年7月診治1例晚發(fā)、泛發(fā)型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皰瘡合并肝、腎多發(fā)血管瘤病例,報道如下。
患者男,59歲。因腋窩等皺褶部位反復發(fā)生紅斑、糜爛、癢1年,加重10余天,于2009年7月來我院就診?;颊?年前無明顯誘因于腋窩、腹股溝等處反復起紅斑、糜爛、結痂,自覺略癢,伴有腥臭味。在當?shù)蒯t(yī)院以“濕疹”予口服抗過敏藥物及自制藥水(具體成分不詳)外用,皮疹可減輕,但經常反復。10余天前皮疹泛發(fā)加重遂來我院。否認家族成員有近親結婚史。既往史:14年前外傷脾切除,肝、腎多發(fā)血管瘤1個月。體格檢查:一般情況好,全身淺表淋巴結無腫大,系統(tǒng)檢查未見異常。皮膚科檢查:頸、腋下、肘窩、腘窩、腹股溝大片紅斑,其上見粟粒大水皰、糜爛、結痂,周邊有新發(fā)水皰,部分區(qū)域為濕潤的暗褐色柔軟的增殖面。腹部散在數(shù)個豆粒大小水皰,內液濁,尼氏征陽性??谇粌认麓筋a黏膜可見一黃豆大小淺表糜爛面,色紅。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14.22×109/L,中性粒細胞 9.92×109/L;血電解質、血糖、腎功正常;谷氨酰基轉肽酶:67IU/L;血沉:50mm/h。CT:肝臟、腎臟多發(fā)血管瘤(遼寧省腫瘤醫(yī)院)。皮膚組織病理:表皮增生,基底層水皰形成,棘層細胞松解如坍塌的磚墻,真皮內有中等量淋巴細胞浸潤。診斷: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皰瘡。治療:靜脈點滴復方甘草酸單胺及抗生素7d,輔以我院特色治療20d,皮疹大部消退出院。
家系調查:3代共14人中,發(fā)病2人,均為男性。
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皰瘡(familialbenignchronicpemphigous)又稱Hailey-Hailey病(HHD)通常始發(fā)于青春期,50歲以后病情減輕[1]。其組織學上具有特異性,表現(xiàn)為棘層松解及全棘細胞層細胞松解分離似一片“倒塌的磚墻”基底細胞層依然附著于真皮[2]。此病例診斷明確,其發(fā)病晚、泛發(fā),同時合并有肝、腎的多發(fā)性血管瘤為臨床罕見。肝、腎血管瘤的病因并不明確,多認為與先天畸形或激素水平有關[3],這是否與本病的晚發(fā)有一定的相關性還需進一步研究。
家族性良性天皰瘡的臨床治療多用抗生素聯(lián)合糖皮質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劑[4],本例患者僅用復方甘草酸單胺及抗生素便獲得良好效果,可能與患者發(fā)病年齡偏大有關。
[1] 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第4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1470-1471.
[2] 詹姆斯WD,伯杰TG,埃爾斯頓DM主編;徐世正主譯.安德魯斯臨床皮膚病學[M].第10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587.
[3] 黃家駟.外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1234-1235.
[4] 顧恒,常寶珠,陳煒,等.69例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皰瘡臨床分析[J].中華皮膚科雜志,1998,31(6):37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