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華 楊 珊 張小玲 羅云勇
重慶市萬州區(qū)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麻醉科,重慶 404140
硬膜外麻醉是基層醫(yī)院比較常見的麻醉方式,但是硬膜外用藥失誤或誤用會給患者帶來嚴重后果,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失誤的主要原因為:不同藥物外形相似安瓿的混放,用藥時錯拿安瓿或注射器,其主要與麻醉醫(yī)師工作不仔細、責任心差、未嚴格執(zhí)行查對制度有關。
患者,女,65歲,75 kg,因“胸悶、心悸伴右上腹脹痛2 d”入院。入院診斷:結石性膽囊炎、高血壓性心臟病、冠心病。擬在持續(xù)硬膜外麻醉下行膽囊切除術。曾行腰椎間盤摘除術。胸片未見明顯異常;頭部CT示腦萎縮;心臟彩超示室間膈及左室后壁增厚、左室順應性降低;胃鏡示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炎;ECG示竇性心律、偶發(fā)室性早搏;ASAⅡ級。麻醉前30 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5 mg及苯巴比妥0.1 g。入室后血壓(BP)170/80 mmHg(1 kpa=7.5 mmHg)、心率(HR)80次 /min、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95%。取左側臥位行T8~9間隙穿刺置管,常規(guī)麻醉操作順利,平臥后用20 mL注射器抽取1.73%碳酸利多卡因10 mL,經硬膜外導管推入時患者立即出現T8~9平面的腰背部劇烈疼痛,共注入3 mL,立即檢查安瓿發(fā)現注入硬膜外的是消痔靈,予以硬膜外推注維生素B12+地塞米松5 mg+生理鹽水共12 mL,改氣管內插管靜脈復合全身麻醉完成手術,術中生命體征平穩(wěn)。術后行靜脈自控鎮(zhèn)痛,并請神經外科會診,檢查無感覺運動異常,僅述右側腰背部脹痛,予以保留硬膜外導管,術后每天行硬膜外推注地塞米松5mg+維生素B12+生理鹽水共10 mL,一直述右腰背部脹痛,治療3 d后癥狀逐漸減輕。11 d后出院,出院時仍有輕微脹痛感。術后8個月再次來院住院,主訴T8~9平面的腰腹部束帶樣、燒灼感伴脹痛,間斷發(fā)作,難以忍受,查體示感覺運動正常。予以對癥、消炎、利膽、營養(yǎng)神經等治療后上述癥狀無明顯好轉,自動出院。術后9個月來門診服中藥治療,上述癥狀明顯好轉。
曾有硬膜外麻醉誤注藥物的報道,如甲醛、酒精、10%氯化鉀、枸椽酸鈉、硫噴妥納、10%氯乙烷、火棉膠液、氯琥珀膽堿等,提示臨床麻醉管理存在較多安全隱患,加強手術室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室內任何液體的標示、存放位置必須明確,麻醉醫(yī)師用藥前必須與巡回護士認真核對藥物名稱、劑量,切實保證麻醉安全,杜絕類似的低級錯誤[1]。本例為誤注消痔靈,其教訓值得深刻反思。消痔靈注射液pH為2.5~3.5,每支規(guī)格為10 mL(含硫酸鋁鉀0.4 g),為肛腸科治療內痔的常用藥物。本制劑是一種硬化劑,具有致炎、收斂、致痛、抑菌等作用,能使小動脈內血栓形成加快。注射1 h以后,可見表皮水腫,皮下組織中有中性白細胞浸潤的急性炎癥表現。3~7 h后出現局部血管的急性炎癥改變,主要是小動脈、小靜脈有炎癥細胞浸潤;24 h后可見增生性動脈內膜炎及動、靜脈血栓形成;對傷寒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副大腸桿菌、變形桿菌及綠膿桿菌都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注藥后有疼痛感。本例誤把3 mL消痔靈當作碳酸利多卡因推注,實屬工作不仔細,導致患者劇烈疼痛,增加患者費用,所幸及時發(fā)現并積極處理,有效避免了嚴重的后果,但對患者以后的生活質量可能造成一定影響。
本研究體會:①加強手術室的藥品管理,將麻醉藥物與其他科室用藥分開保存,每一種藥物做好標示,存放位置明確。②術中用藥認真核實藥品名稱劑量,做到三查七對,用藥前麻醉醫(yī)生必須與護士核對,避免造成嚴重后果[2]。③推注藥物時出現異常感覺,及時核對藥品名稱,用錯藥物要及時處理,避免造成嚴重損害。④上級醫(yī)師對新進人員的麻醉工作嚴格督查,加強各項規(guī)章制度的學習,嚴防醫(yī)療差錯事故的發(fā)生。
[1]易正明.對硬膜外麻醉并發(fā)癥11例的反思[J].臨床誤診誤治,2009,22(1):10.
[2]黃麗蓉,王宏梗,陳志遠.誤用間羥胺致室顫搶救成功1例[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6,6(2):391-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