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國土資源局江東分局 梁俊林 呂蘇丹
關于正確界定集體土地上房屋買賣合法性問題的探討
寧波市國土資源局江東分局 梁俊林 呂蘇丹
近年來,隨著房價的不斷攀升,集體土地上房屋買賣反悔的官司層出不窮。在雙方買賣手續(xù)基本齊全的前提下,通過官司賣方重新贏回了或者部分贏回了房屋的所有權和土地使用權,獲得了非常豐厚的房產價值。實際上,1999年之前集體土地上房屋是明文允許買賣的,這個權利理應得到法律的保障。本文想通過下面粗淺的分析,對集體土地上房屋買賣是否合法給予探討,以引起政府和社會必要的重視,既可以減少行政資源的浪費,又有利于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
早在1962年《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簡稱60條)第四十五條規(guī)定:“社員的房屋,永遠歸社員所有。社員有買賣或者租賃房屋的權利。社員出租或者出賣房屋,可以經過中間人評議公平合理的租金或者房價,由買賣或者租賃的雙方訂立契約?!?963年3月8日的補充規(guī)定中說明:“房屋出賣以后,宅基地使用權即隨之轉移給新房主,但宅基地的所有權仍歸生產隊所有?!睆囊陨系囊罁锌梢钥闯觯稐l例》并沒有明文限制城鎮(zhèn)居民購買社員房屋。
原國家土地管理局印發(fā)的《關于確定土地權屬問題的若干意見》〔1989〕國土〔籍〕字第73號第六條規(guī)定:“農民集體經濟組織將原集體土地上的建筑物出售給全民所有制單位、城市集體所有制單位或城鎮(zhèn)非農業(yè)戶口居民,其用地屬于國家所有。城鎮(zhèn)及市郊農民集體土地上的房屋出售給本集體以外的農民集體或個人,其所售房占用的土地屬于國家所有?!币簿褪钦f,非農民集體的單位和個人購買農民集體土地上的房屋,可以申請土地使用權登記,并由土地登記部門確認土地使用者享有房屋的國有土地使用權。
1999年1月1日修正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以下簡稱《老法》)第二條第四款規(guī)定:“國有土地和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钡谒氖粭l規(guī)定:“城鎮(zhèn)非農業(yè)戶口居民建住宅,需要使用集體所有的土地的,必須經縣級人民政府批準,其用地面積不得超過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規(guī)定的標準,并參照國家建設征用土地的標準支付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也就是說,在1999年之前,允許城市居民依法使用集體所有土地建造住房,也允許城市居民購買農民多余的空閑房屋。
修正后的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以下簡稱《新法》)第六十三條規(guī)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于非農業(yè)建設;但是,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并依法取得建設用地的企業(yè),因破產、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權依法發(fā)生轉移的除外”。并且《新法》取消了“城鎮(zhèn)非農業(yè)戶口居民建住宅可以使用集體所有土地”的規(guī)定。國務院辦公廳于1999年5月6日下發(fā)了國辦發(fā)〔1999〕39號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土地轉讓管理嚴禁抄賣土地的通知”。通知中明確,農民的住宅不得向城市居民出售,也不得批準城市居民占用農民集體土地建住宅,有關部門不得為違法建造和購買的住宅發(fā)放土地使用證和房產證。直至1999年1月1日《新法》施行以后,才有法律明文規(guī)定,農村集體土地上的房屋及土地使用權只能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流轉。也就是說,農民將集體土地上多余或空閑的房屋出售給城市居民或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成員屬非法轉讓。
《寧波日報》2009年10月28日刊登了《22年前買的房子被判返還》。22年前的一樁房屋買賣,22年后竟被法院判決無效。這一陳年老賬之所以被改寫,原因在于當初雙方交易是建立在農村集體土地房屋買賣的基礎上。該案中買賣的房屋被判返回,這對一部分人利用特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土地登記意識的薄弱以及土地登記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不完善,以經濟利益驅使為誘餌,違背買賣事實而反悔著實打了一針強心劑。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國的房地產市場剛剛起步,市場房屋買賣價格起伏不大,買賣雙方因有買賣契約均心安理得,國家也沒有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來維護房屋買賣的正常秩序。隨著房地產市場的逐步成熟,《新法》的施行限制了集體土地宅基地上房屋的流轉。尤其近幾年來房地產價格的飛漲是賣方毀約的關鍵因素所在。幾十年以前甚至更久遠的時間點,買賣雙方就集體土地房屋買賣達成協(xié)議簽訂合同,大多數契約中最后寫有“恐后無憑特立此據為證”。且多數買方已依法納稅,只是當時我們的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沒有實行房產或土地使用權登記。后來開展房產和土地使用權登記后,大多數人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沒有即時登記,這為后來的賣方“毀約”埋下了隱患。賣方“毀約”違背了誠信公德原則,也給買方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導致社會交易公平秩序的混亂,以至于后來鄉(xiāng)村集體經濟組織利用集體土地建造房屋出售,產生了“小產權房”,農村集體土地權屬矛盾和糾紛頻繁不斷。集體土地權屬糾紛如通過人民法院民事訴訟解決會給雙方帶來原本不該有的精神的負擔以及經濟上的嚴重損失,形成農村社會的新的不安定因素。
我們應該本著尊重歷史、面對現實的原則,實事求是,依法行政。1999年之后新涌現出來的問題要依據《新法》解決,歷史遺留的錯綜復雜的問題應依據《老法》解決,操作中要有法律的延續(xù)性和可操作性,不能一概而論,否則會引起不必要的民事糾紛和民事訴訟,浪費公共行政資源和司法資源,也不利于新農村和諧社會的創(chuàng)建。
筆者認為,1999年1月1日《新法》實施行之日應該是界定非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居民購買本集體經濟組織宅基地上房屋是否合法有效的時間分界線。確認買賣雙方合同有效的時間分界線應該引起行政執(zhí)法部門和司法部門的高度重視,既要有法可依,又要合情合理,讓人心服口服,這有利于農村社會的安定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