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點校本《明史》補(bǔ)???/h1>
2011-08-15 00:42劉渝龍
遵義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11年6期
關(guān)鍵詞:黎民文淵閣上海古籍出版社

劉渝龍

(湖南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湖南長沙410081)

現(xiàn)行清修《明史》諸版本中,中華書局點校本是學(xué)界所公認(rèn)的最佳本子。盡管如此,但該書在史事記載和字詞表述方面尚存在一些失校、誤改、??蔽幢M之處,本文試就這些問題進(jìn)行舉例匡補(bǔ)。不當(dāng)之處,敬祈有關(guān)專家賜正。

一、失校

1.卷一三三《濮英傳附孫虎傳》:“孫虎,……克新城、桐、廬,進(jìn)海寧衛(wèi)指揮使。”

按:“指揮使”,《太祖實錄》卷五二洪武三年五月丁酉條、《弇山堂別集》卷一二《皇明異典述七》“勛臣超贈”條及卷四○《追封王公侯伯表》、《皇明史概·大事記》卷一《江南定鼎》附錄《孫虎》、《明史紀(jì)事本末》卷一○《故元遺兵》、雍正《浙江通志》卷一四九《名宦四·孫虎》引嘉靖《浙江通志》都作“指揮副使”,顯然傳文誤“指揮副使”為“指揮使”也,當(dāng)依諸書訂正。

2.卷一三七《趙俶傳》:“趙俶,……洪武六年,征授國子博士?!?/p>

按:“國子博士”誤,當(dāng)作“國子助教”?!短鎸嶄洝肪戆恕鸷槲淞耆乱页髼l云:“以儒士趙俶、錢宰、貝瓊、鄭濤、馬盛、金珉、謝徽為國子助教?!薄肚褰募肪矶稹端椭苓d學(xué)赴長洲儒學(xué)教諭序》稱:“今年春,余與會稽趙俶、錢宰,金華鄭濤同被召至京師,授國子助教”,落款時間為“洪武六年歲在癸丑冬十月初吉”。又,《萬姓統(tǒng)譜》卷八三《趙俶》、《浙江通志》卷一八○《人物六·趙俶》都作“國子助教”。

3.卷一三七《趙俶傳附錢宰傳》:“錢宰,……洪武二年,征為國子助教?!?/p>

按:“洪武二年”誤,當(dāng)作“洪武六年”。依據(jù)見上條。黃云眉《明史考證》冊四頁一一七九引《曝書亭集》卷六三《錢宰傳》所言“洪武初,征修禮樂書,尋以病還,六年授國子監(jiān)助教”,亦指出:“此作二年,非是?!庇帧稓J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六九“《臨安集》六卷”條作“洪武六年”,也可佐證。

4.卷一四四《顧成傳》:“子寰嗣,守備南京,……萬歷九年卒。贈太傅,謚榮僖。”

按:“太傅”,《神宗實錄》卷一一九萬歷九年十二月甲午條、《國朝獻(xiàn)征錄》卷一所錄謝廷諒《鎮(zhèn)遠(yuǎn)侯榮僖公顧寰》、《明臣謚考》卷下、《明謚紀(jì)匯編》卷一八《臣謚下》俱作“太?!?據(jù)此可證傳文作“太傅”誤,宜改作“太?!?。

5.卷二○二《李默傳》:“錮于獄,默竟瘐死。時三十五年二月也?!?/p>

按:“三十五年二月”,此當(dāng)源自《世宗實錄》卷四三二所記,但該書僅將李默下獄之事系于嘉靖三十五年二月戊午,并未明言李默死于何時。《國榷》卷六一頁三八七○、本書卷一八《世宗紀(jì)二》的記載與該書大致相同,稱李默于嘉靖三十五年二月戊午下獄、“論死”。此處“論死”是法司的判決意見,而非意味為世宗作出的最終裁決。因此,傳文關(guān)于李默死亡時間的記載曲解了《世宗實錄》的原意。實際上,李默死于嘉靖三十七年正月二十三日。對此,陳旭東《明代閩人著作12種提要》已做考證,其依據(jù)是葛守禮《明故太子少保吏部尚書兼翰林院學(xué)士古沖李公墓志銘》明確記載李默“生弘治己未四月十一日,卒嘉靖戊午正月二十三日”。嘉靖戊午即嘉靖三十七年。又,福建師范大學(xué)圖書館藏明末清初刻本《群玉樓稿》卷首附《魏氏夫人請謚蔭表》亦言:李默“于嘉靖三十七年正月二十三日冤死獄中”。故本書傳文宜更正時間為“三十七年正月”。

6.卷二一○《謝瑜傳附王曄傳》:“明年秋,嵩入內(nèi)閣。吏科都給事中沈良才、御史喻時等交章劾嵩。……曄與同官陳塏、御史陳紹等章亦上?!?/p>

按:“王曄”,本書同卷《徐學(xué)詩傳》、卷二三一《薛敷教傳》及萬斯同《明史》卷二九八本傳、四庫全書本《明史》本傳同,《世宗實錄》卷二五五嘉靖二十年十一月癸卯條、卷二六七嘉靖二十一年十月庚寅條、卷二八一嘉靖二十二年十二月辛卯條、卷二八五嘉靖二十三年四月乙酉條及《明進(jìn)士題名碑錄》嘉靖十四年乙未科則作“王燁”。又,“明年”,即指嘉靖二十一年。是年十月,王燁與其他科道官交章彈劾嚴(yán)嵩,事見《世宗實錄》卷二六七嘉靖二十一年十月庚寅條。在這些科道官中,不可能有陳塏,因據(jù)《世宗實錄》卷二三九記載,他已于嘉靖十九年七月壬子由南京吏科給事中升任湖廣布政使司右參議。由上可知,本書傳文存在兩處失誤,一是誤“王燁”為“王曄”,萬斯同《明史》、武英殿本及四庫全書本《明史》改“燁”作“曄”乃為避清圣祖名諱之故,本書??闭邊s因不慎而對此失察;二是誤陳塏于嘉靖二十一年與王燁同為給事中。

7.卷二一一《石邦憲傳》:“湖廣溆浦瑤沈亞當(dāng)

等為亂,總督石勇檄邦憲討之,生擒亞當(dāng),斬獲二百有奇。浦甫溆平,銅仁、都勻苗相煽叛?!?/p>

按,“浦甫溆平”四字次序錯位,萬斯同《明史》卷二六四及四庫全書本《明史》卷二一一《石邦憲傳》作“溆浦甫平”是也?!秶丁肪砹撊潘亩鳌颁悠知r賊平”,可佐證。

8.卷二一二《俞大猷傳》附《湯克寬傳》:“尋赦免,赴蘇鎮(zhèn)立功。”

按:“蘇鎮(zhèn)”,四庫全書本《明史》本傳、萬斯同《明史》卷三二○本傳、《溫恭毅集》卷一《修實政圖治安疏》作“薊鎮(zhèn)”。《神宗實錄》卷五一云:萬歷四年六月壬午,“薊鎮(zhèn)屬夷炒蠻挾賞不遂,潛犯古北口。參將苑宗儒及原任總兵湯克寬、中軍傅楫千、把總高大朝、蘇學(xué)追至十八盤山,死之?!薄秶丁肪砹彭撍亩潘囊嘤邢嗤瑪⑹觥?梢姳緯鴤魑淖鳌疤K鎮(zhèn)”乃系“薊鎮(zhèn)”之訛,當(dāng)改。

9.卷二一四《劉體乾傳》:“累官通政使,遷刑部左侍郎?!?/p>

按:“刑部左侍郎”,四庫全書本《明史》本傳、萬斯同《明史》卷三○四本傳作“刑部右侍郎?!睋?jù)《世宗實錄》卷五三○及卷五五五、《國榷》卷六四頁三九九九及頁四○二四載,劉體乾自嘉靖四十三年二月乙巳始任通政使,至嘉靖四十五年二月丙戌升為刑部右侍郎。又,《神宗實錄》卷五十萬歷四年五月丙申條載劉體乾小傳,亦稱其“歷升通政使、刑部右侍郎”。凡此,皆可證本書傳文誤“刑部右侍郎”為“刑部左侍郎”,宜更正。

10.卷二一四《劉體乾傳》:“萬歷二年致仕,卒?!?/p>

按:此句應(yīng)作“萬歷二年致仕,四年卒?!薄渡褡趯嶄洝肪矶疲喝f歷二年六月甲子,“南京兵部尚書劉體干以衰病乞休,許之?!蓖瑫砦濉鹪疲喝f歷四年五月丙申,“原任南京兵部尚書劉體乾卒,贈太子少保,予祭葬,仍予謚?!?/p>

11.卷二一七《李廷機(jī)傳》:“三十五年夏,廷推閣臣,廷機(jī)果與焉。給事中曹于忭、宋一韓、御史陳宗契不可。”

按:“曹于忭”,本書卷二五四有《曹于汴傳》,且本書卷二三二《李三才傳》、卷二三五《蔣允儀傳》、卷三○六《崔呈秀傳》,《神宗實錄》卷四三○萬歷三十五年二月甲寅條、卷四三三萬歷三十五年五月己卯條及癸未條,《國榷》卷八五頁五二一六,《明史紀(jì)事本末》卷六六《東林黨議》、卷七一《魏忠賢亂政》,《明儒學(xué)案》卷五四《總憲曹貞予先生于汴》、卷五五《諫議吳朗公先生執(zhí)御》,《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七二《仰節(jié)堂集十四卷》及《明進(jìn)士題名碑錄》萬歷二十年壬辰科均作“曹于汴”,可證本書《李廷機(jī)傳》訛“曹于汴”為“曹于忭”,宜改。

12.卷二二二《張學(xué)顏傳》:“十一年四月,改兵部尚書,時方興內(nèi)操,選內(nèi)豎二千人雜廝養(yǎng)訓(xùn)練,發(fā)太仆寺馬三千給之?!?/p>

按:“二千人”,本書卷二三四《盧洪春傳附董基傳》作“三千人”,《神宗實錄》卷一四九萬歷二十年五月癸未條作“三千之眾”。據(jù)《畿輔通志》卷九三張學(xué)顏《請止內(nèi)操疏》,凡受訓(xùn)之內(nèi)豎,皆配給馬匹,共發(fā)馬三千。黃云眉《明史考證》冊六頁一七八六至頁一七八七對此兩種數(shù)據(jù)有所辨證,“疑以三千為是”。由此,傳文宜改“二千人”為“三千人”。

13.卷二二九《沈思孝傳》:“萬歷初,舉卓異,又為刑部主事”。

按:據(jù)本傳記載,沈思孝在隆慶年間由進(jìn)士授番禺知縣,因政績卓異,始于萬歷初入朝為刑部主事,故傳文稱其“又為刑部主事”不妥,“又”顯系“入”之訛。四庫全書本《明史》本傳作“入”是也,本書本傳宜改。

14.卷二二九《沈思孝傳》:“天啟中,贈太子少保。”

按:“太子少?!?四庫全書本《明史》本傳、《熹宗實錄》卷二六天啟二年九月乙未條、《大清一統(tǒng)志》卷二二一《人物·沈思孝》作“太子太保”,可定本書傳文有誤。

15.卷二三八《麻貴傳》:“固原總兵李昫攻其西”。

按:“固原總兵”,《神宗實錄》卷二四八萬歷二十年五月乙酉條、《國榷》卷七六頁四六七四作“寧夏副總兵”,本書卷二二《魏學(xué)曾傳》、《明史紀(jì)事本末》卷六三《平哱拜》、《御批歷代通鑒輯覽》卷一一一作“副總兵”,故宜以作“寧夏副總兵”為是。

16.卷二三九《蕭如薰傳》:“如薰亦能詩,士趨之若騖,賓座常滿?!?/p>

按:“騖”系“鶩”之誤。四庫全書本《明史》本傳作“鶩”,是。

17.卷二四九《朱燮元傳》:“十一年春卒于官,年七十三?!?/p>

按:“年七十三”誤,當(dāng)作“年七十二”。《劉宗周全集》冊四《文編七》頁二一四載《特進(jìn)左柱國光祿大夫少師兼太子太師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貴湖川云廣五省軍務(wù)兼巡撫貴州等處地方恒岳朱公墓志銘》云:“戊寅三月廿四日卒于官。祭葬如例,享年七十二,距生嘉靖丙寅?!蔽煲?即指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嘉靖丙寅即為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本書傳文宜以劉宗周所言年齡為準(zhǔn)。

18.卷三○○《李偉傳》:“萬歷十一年卒,贈安國公,謚莊簡?!?/p>

按:“贈安國公”當(dāng)作“贈太傅、安國公”,“謚莊簡”當(dāng)作“謚恭簡”,其依據(jù)見于《神宗實錄》卷一四四萬歷十一年十二月甲戌條及乙亥條、《文物》1979年第4期所載《明故武清侯贈太傅安國公謚恭簡李公墓志銘》。

19.卷三○四《汪直傳》:“而左都御史李賓亦失直旨褫職,大學(xué)士輅亦罷去?!?/p>

按:“褫職”,四庫全書本《明史》作“致仕”?!稇椬趯嶄洝肪硪涣朔Q,成化十三年七月丁卯,“左都御史李賓自陳衰老,乞休致,許之?!薄秶丁肪砣唔摱宋逡喾Q李賓此時“引年致仕”。顯然,本書傳文作“褫職”誤,應(yīng)改作“致仕”。

20.卷三○五《魏忠賢傳》:“令御史郭鞏訐宗建、一燝、元標(biāo)及楊漣、周朝瑞等保舉熊廷弼,黨邪誤國?!?/p>

按:“御史”,四庫全書本《明史》作“給事中”。又,本書卷二四五《周宗建傳》、卷二四六《江秉謙傳》、卷二五九《熊廷弼傳》,《倪文貞集》卷一一《贈太子少保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浮丘左公行狀》、卷一四《周來玉先生傳》,《熹宗實錄》卷九天啟元年四月丙子條、卷二八天啟二年十一月辛酉條、卷三一天啟三年二月甲子條、卷三三天啟三年四月乙丑條,《崇禎長編》卷一○崇禎元年六月壬辰條及《東林列傳》卷四《周宗建傳》俱作“給事中”,《國榷》卷八五頁五二一六作“科臣”,《罪惟錄》列傳卷一一下《熊廷弼傳》作“給事”。綜上可知,本書《魏忠賢傳》作“御史”誤,當(dāng)更正為“給事中”。

二、校勘未盡

1.卷一三三《濮英傳》附《嚴(yán)德傳》:“嚴(yán)德,太平人?!毙?庇洠骸疤饺?《明史稿》傳一六《濮英附傳》作‘濠人’?!?/p>

按:“太平人”是。檢《萬姓統(tǒng)譜》卷六七《嚴(yán)德》、雍正《浙江通志》卷一四九《名宦四·嚴(yán)德》所引萬歷《杭州府志》、《江南通志》卷一五五《忠節(jié)三·嚴(yán)德》,均作“當(dāng)涂人”。據(jù)本書卷四○《地理志一》載,明代當(dāng)涂縣隸屬太平府,且為該府治所。依上所述,可知傳文作“太平人”不誤。

2.卷一三三《濮英傳附孫虎傳》:“孫虎,不知何許人?!诵鲁?、桐、廬,進(jìn)海寧衛(wèi)指揮使?!毙?庇洠骸安恢卧S人,《明史稿》傳一六《濮英附傳》作‘壽州人’?!?/p>

按:“壽州人”是。核《皇明史概·大事記》卷一《江南定鼎》附錄《孫虎》、《罪惟錄》列傳卷一二上《孫興祖?zhèn)鞲綄O虎傳》、《江南通志》卷一五六《忠節(jié)四·孫虎》、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一九《職官九》及卷一四九《名宦四·孫虎》所錄嘉靖《浙江通志》,都作“壽州人”,故傳文當(dāng)改“不知何許人”為“壽州人”。

3.卷一四一《卓敬傳》:“舉洪武二十一年進(jìn)士。”??庇洠骸昂槲涠荒?《明進(jìn)士題名碑錄》作‘洪武乙丑科’,即洪武十八年。”

按:“洪武二十一年”是。茲檢《弇山堂別集》卷五五《卿貳表》、《萬姓統(tǒng)譜》卷一一四《卓敬》、《吾學(xué)編·遜國臣記》卷三《戶部侍郎卓敬》、《罪惟錄》列傳卷九上《卓敬傳》、萬斯同《明史》卷一八五《卓敬傳》、《明詩綜》卷一八《卓敬一首》、《忠貞錄》卷二所錄薛應(yīng)旂《憲章錄》及陳汝元《浙士登科考》、《明儒言行錄續(xù)編》卷一《卓敬》、《畿輔通志》卷八四《流寓·卓敬》、《浙江通志》卷一六六《人物二·卓敬》、《千頃堂書目》卷一八,俱以卓敬為洪武二十一年戊辰科進(jìn)士,故本書傳文不誤。

4.卷一八一《丘濬傳》:“八年卒,年七十六?!毙?庇洠骸澳昶呤?上文說丘濬于弘治四年入閣,時年七十一,弘治八年應(yīng)年七十五。傳文前后不符,當(dāng)有偽誤?!?/p>

按:“年七十六”,《弇山堂別集》卷四五《內(nèi)閣輔臣年表》、萬斯同《明史》卷二三七《丘濬傳》同,疑為本書傳文所本。四庫全書本《明史》本傳、《今獻(xiàn)備遺》卷二七《丘濬》則作“年七十五”。此兩說似皆不誤,疑“年七十五”為實齡,“年七十六”則為虛齡。

5.卷一八二《王恕傳》:“通政經(jīng)歷高祿,巒妹壻也,超遷本司參議?!毙?庇洠骸案叩?本書卷一八三《周經(jīng)傳》及《明史稿》傳六一《周經(jīng)傳》都作‘沈祿’。”

按:“高祿”誤。檢《明實錄》,盡管《孝宗實錄》卷七○弘治五年十二月丙辰條作“高祿”,但其卷一七八弘治十四年八月甲子條、卷一八五弘治十五年三月丁亥條、卷一八九弘治十五年七月乙酉條、卷一九五弘治十六年正月戊子條、卷二一二弘治十七年五月辛丑條,《武宗實錄》卷一九正德元年十一月甲辰條,《萬歷野獲編》卷五“孝穆后外家”條都作“沈祿”,結(jié)合??庇浰胁牧?可定作“沈祿”是。

6.卷一八三《閔珪傳》:“明年二月詔加少保,賜敕馳傳歸?!毙?庇洠骸岸?本書卷一一一《七卿年表》系于正德二年‘閏正月’,《武宗實錄》卷二二系于正德二年閏正月癸亥。”

按:“二月”誤。《國榷》卷四六頁二八八五、《明通鑒》卷四二頁一一三三皆稱閔珪致仕于正德二年閏正月,與校勘記所列材料合,故宜以作“閏正月”為是。

7.卷一八七《周南傳》:“明年起督南、贛軍務(wù)。南贛巡撫之設(shè),自南始。”??庇洠骸懊髂?指劉瑾被誅之明年,即正德六年。本書卷七三《職官志》稱南、贛等處地方,‘弘治十年始設(shè)巡撫,正德十一年改提督軍務(wù)?!c此互異?!?/p>

按:靳潤成《明朝總督巡撫轄區(qū)研究》第七章《湖廣、江西、南贛諸巡撫》據(jù)《孝宗實錄》卷九九弘治八年四月辛巳條、《國榷》卷四三、《明書》卷一一《孝宗紀(jì)》、《明經(jīng)世文編》卷五七所載何喬新《新建巡撫院記》考明南贛巡撫之設(shè)始于弘治八年,初任者為金澤。筆者則據(jù)《江西通志》卷三二《武事四·明》載云:“弘治八年(乙卯)夏四月,始設(shè)南贛巡撫”,以及據(jù)同書卷二○《公署·贛州府》“南贛道署”條謂:“在府城南,即舊南贛巡撫署,創(chuàng)始于弘治乙卯”,認(rèn)為該書也佐證了南贛巡撫始設(shè)于弘治八年之說的正確。因此,傳文應(yīng)刪去“南贛巡撫之設(shè)自南始”九字。

8.卷一八八《徐文溥傳》:“十年四月復(fù)偕同官上疏曰”。??庇洠骸啊段渥趯嶄洝肪硪蝗荡耸掠谡率荒晁脑鹿镉稀!?/p>

按:“十年四月”誤?!睹魍ㄨb》卷四六頁一二四六至頁一二四七對此著有考異,斷定《明史》傳文“十”字下漏去“一”字。結(jié)合《武宗實錄》卷一三六所敘,本書傳文應(yīng)改“十年四月”為“十一年四月”。

9.卷二一二《俞大猷傳》:“廣西古田僮黃朝猛、韋銀豹等,嘉靖末嘗再劫會城庫,殺參政黎民表?!毙?庇浽疲豪杳癖?《世宗實錄》卷五四一嘉靖四十三年十二月壬辰條同,本書卷二二二及《明史稿》傳一○○《殷正茂傳》、本書卷三一七及《明史稿》傳一九一《桂林傳》、《國榷》卷六四頁四○○八作“黎民衷”。

按,“黎民表”誤。查《世宗實錄》卷五四二嘉靖四十四年正月甲子條、卷五四六嘉靖四十四年五月癸卯條,《廣東通志》卷三二《選舉志二》,《廣西通志》卷九五《諸蠻·韋銀豹傳》,《粵西叢載》卷二六《明朝馭蠻》、卷二八《古苗》亦作“黎民衷”。又,《廣東通志》卷四七《人物志四·忠烈》、《廣西通志》卷六七《名宦》、《粵西文載》卷六五《名宦》均有“黎民衷”傳,它們與《粵西文載》卷八所載張翰《議軍餉征剿古苗疏》都明確提到黎民衷在嘉靖四十三年十二月被害一事,與本書《俞大猷傳》所述相合。綜諸書所記,“黎民衷”之名當(dāng)可確信無疑,本書傳文作“黎民表”有訛,宜改。

10.卷二二二《殷正茂傳》:“嘉靖時,銀豹及朝猛劫殺參政黎民衷,提督侍郎吳桂芳遣典史廖元招降之?!毙?庇浽疲豪杳裰?或作“黎民表”,見本書卷二一二《俞大猷傳》校勘記。

按:校勘記所言差矣,本書《殷正茂傳》作“黎民衷”不誤,依據(jù)詳見上條“卷二一二《俞大猷傳》”按語。需要附帶指出的是,見于史料記載的明人同名同姓為“黎民表”者有三位:其一是本傳文中所提到的黎民衷之弟,廣東從化人,嘉靖十三年鄉(xiāng)試中舉,官至參議,善詩文,工書法,本書卷二八七有《黎民表傳》附于《黃佐傳》后,內(nèi)稱其“字惟敬,從化人,御史貫子也”?!稄V東通志》卷四七《人物志四·文苑》之《黎民表傳》也有同樣記載。該書卷四七《人物志四·忠烈》之《黎民衷傳》稱傳主“字惟和,貫次子”?!睹髟娋C》卷五二《黎民表十六首》、《千頃堂書目》卷二三《黎民表<瑤石山房集十六卷>》明言:“民表,……從化人,民衷弟”。其二是湖廣華容人,成化二十年進(jìn)士及第,歷任禮部儀制司郎中、云南參議、廣西布政使、山西布政使,其事跡見于《禮部志稿》卷四二《歷官表》、《云南通志》卷一八上《秩官》、《廣西通志》卷五三《秩官》、《山西通志》卷七八《職官六》。其三是江西南昌人,萬歷十七年考中舉人,歷官定海知縣、臺州政府,其事跡載于《江西通志》卷五五《選舉七》、《浙江通志》卷二三《城池上》、卷一一九《職官九》及卷一五二《名宦七》。

11.卷二二三《吳桂芳傳》:“降賊王西橋、吳平已撫復(fù)叛?!毙?庇洠骸巴跷鳂?本書卷二一二《愈大猶傳》作‘王世橋’?!?/p>

按:“王西橋”是。檢《世宗實錄》卷五五五嘉靖四十五年二月甲戌條、《穆宗實錄》卷八隆慶元年五月癸亥條、《明史稿》傳一○一《吳桂芳傳》,都作“王西橋”。據(jù)此,本書傳文作“王西橋”不誤。又,??庇涀髡卟簧鲗ⅰ坝岽箝唷睂懽鳌坝螵q”,宜改。

12.卷二四五《周宗建傳》:“給事中郭鞏者,先以劾廷弼被謫。”??庇浽疲航o事中,本書卷三○五《魏忠賢傳》作“御史”。

按:“給事中”是,依據(jù)見本文《失?!凡糠值?9條“卷三○五《魏忠賢傳》”按語。

13.卷二五一《錢龍錫傳》:“十二月逮至,下獄?!毙?庇洠骸笆?本書卷二三《莊烈帝紀(jì)》作‘九月己卯’。”

按:“十二月”誤。據(jù)《崇禎長編》卷三七、卷三八、卷四○載,思宗在崇禎三年八月命廷臣僉議錢龍錫“私結(jié)邊臣商囑情謀互蒙不舉”之罪,九月己卯命人赴錢家逮捕龍錫,十一月辛丑龍錫被扭解至京,“下法司究問,令詳招確擬以聞?!薄妒瘏T書后集》卷一亦明確記云,崇禎三年十一月,“下輔臣錢龍錫于獄。”另,《國榷》卷九一頁五五四五、《崇禎實錄》卷三、《烈皇小識》卷二都采用概述手法,將錢龍錫被法司確案、擬罪、逮捕、定刑等一系列過程集中系于崇禎三年八月,顯然有違史實之處。由此可定,本書《莊烈帝紀(jì)》作“九月己卯”亦不確,宜與本傳一并改作“十一月”。

三、誤改

1.卷二○六《魏良弼傳》:“劾罷提督五軍營保定伯梁永?!?。校勘記:“保定伯,原作‘保定侯’,據(jù)本書卷一○七《功臣世表》改。”

按:“保定伯”,四庫全書本《明史》本傳同。據(jù)《武宗實錄》卷九三及卷一○三記載,正德七年十月癸丑,保定侯梁任卒,其子永福于次年八月壬戌奉命襲爵。同書卷一一○正德九年三月己巳條、卷一二四正德十年閏四月乙丑條,《世宗實錄》卷一三嘉靖元年四月癸巳條、卷九四嘉靖七年閏十月己巳條、卷一一三嘉靖九年五月戊申條、卷一七七嘉靖十四年七月辛未條,《弇山堂別集》卷六四《南京守備協(xié)同年表》,《國榷》卷五六頁三五一八,萬斯同《明史》卷二八三《魏良弼傳》及《江西通志》卷六九《人物四·魏良弼》都記梁永福為“保定侯”。據(jù)此,本書《魏良弼傳》以原作“保定侯”為是。

2.卷三○九《張獻(xiàn)忠傳》:“諸將往復(fù)追逐,獻(xiàn)忠乃悉眾攻楚兵于土地嶺,副將汪之鳳戰(zhàn)死。”??庇洠骸巴糁P,原作‘潘之鳳’,據(jù)卷二六九《張令傳》附《汪之鳳傳》、《懷陵流寇始終錄》卷一三改?!秶丁肪砭牌唔撐灏似咚淖鳌粼气P’?!?/p>

按:“汪之鳳”,《楊嗣昌集》卷四一《備陳調(diào)度機(jī)宜疏》、《國榷》卷九七頁五八七四、《明史紀(jì)事本末》卷七七《張獻(xiàn)忠之亂》、《罪惟錄》列傳卷三一《王嘉胤高迎祥傳》及《羅汝才傳》俱作“汪云鳳”,可證本書本傳及《張令傳附汪之鳳傳》、《懷陵流寇始終錄》卷一三作“汪之鳳”皆誤,當(dāng)據(jù)諸書改為“汪云鳳”。

[1] (清)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 (明)胡廣.明太祖實錄[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3] (明)王世貞.弇山堂別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5.

[4] (明)朱國禎.皇明史概[M].揚(yáng)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2.

[5] (清)谷應(yīng)泰.明史紀(jì)事本末[M].北京:中華書局,1977.

[6] (清)稽曾筠.浙江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 (明)貝瓊.清江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 (明)凌迪知.萬姓統(tǒng)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 黃云眉.明史考證(冊四)[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0] (明)葉向高.明神宗實錄[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11] (明)焦竑.國朝獻(xiàn)征錄[M].上海:上海書店,1987.

[12] (明)鮑應(yīng)鰲.明臣謚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 (明)郭良翰.明謚紀(jì)匯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4] (明)張居正.明世宗實錄[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15] (清)談遷.國榷[M].北京:中華書局,1958.

[16] 陳旭東.明代閩人著作12種提要[J].古籍整理研究學(xué)刊,2006,(4).

[17] (明)李默.群玉樓稿(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本)[M].濟(jì)南:齊魯書社,1996.

[18] (清)萬斯同.明史(續(xù)修四庫全書影印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9] (清)張廷玉.明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0] 朱保烱,謝沛霖.明清進(jìn)士題名碑錄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1] (明)溫純.溫恭毅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2] (清)谷應(yīng)泰.明史紀(jì)事本末[M].北京:中華書局,1977.

[23] (清)黃宗羲.明儒學(xué)案[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4] (清)紀(jì)昀.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整理本)[M].北京:中華書局,1997.

[25] (清)李衛(wèi).畿輔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6] 黃云眉.明史考證(冊六)[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7] (明)溫體仁.明熹宗實錄[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28] (清)愛新覺羅·弘歷.御批歷代通鑒輯覽(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9] (明)劉宗周.劉宗周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30] (明)劉吉.明憲宗實錄[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31] (明)倪元璐.倪文貞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2] (清)汪楫.崇禎長編[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33] (清)陳鼎.東林列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4] (清)查繼佐.罪惟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35] (清)趙宏恩.江南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6] (清)鄭曉.吾學(xué)編(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印本)[M].北京:書目文獻(xiàn)出版社,2000.

[37] (清)朱彝尊.明詩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8] (明)李維樾,林增志.忠貞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9] (清)沈佳.明儒言行錄續(xù)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0] (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1] (明)李東陽.明孝宗實錄[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42] (明)費宏.明武宗實錄[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43] (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M].北京:中華書局,1958.

[44] (清)夏燮.明通鑒[M].長沙:岳麓書社,1999.

[45] 靳潤成.明朝總督巡撫轄區(qū)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46] (清)謝旻.江西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7] (清)郝玉麟.廣東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8] (清)金鉷.廣西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9] (清)汪森.粵西叢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0] (清)汪森.粵西文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1] (明)俞汝楫.禮部志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2] (清)鄂爾泰.云南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3] (清)覺羅石麟.山西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4] (明)張居正.明穆宗實錄[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55] (清)王鴻緒.明史稿[M].臺北:文海出版社,1962.

[56] (清)張岱.石匱書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7] (清)史館臣.崇禎實錄[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58] (清)文秉.烈皇小識[M].上海:上海書店,1982.

[59] (明)楊嗣昌.楊嗣昌集[M].長沙:岳麓書社,2005.

猜你喜歡
黎民文淵閣上海古籍出版社
公心與私意之間:《四庫全書珍本初集》影印始末考略
國祭
鄰父伐樹
山坡羊·瞻仰毛主席紀(jì)念堂
登樓
考古是“神馬”
看大唐歌舞
抗戰(zhàn)時期圍繞《四庫全書》閣書的文化掠奪戰(zhàn)
文淵閣《四庫全書》明人別集卷首提要辨證
贊群眾路線教育

崇文区| 长汀县| 遂川县| 寿宁县| 锡林浩特市| 太康县| 新津县| 林西县| 红安县| 苗栗市| 福州市| 巴林左旗| 漳州市| 博白县| 西盟| 抚顺县| 东乡县| 灌南县| 建瓯市| 文成县| 高淳县| 搜索| 宜都市| 黑山县| 德阳市| 平顺县| 江门市| 青龙| 许昌市| 故城县| 微山县| 连南| 永吉县| 长顺县| 额尔古纳市| 西林县| 沿河| 资讯 | 长子县| 葫芦岛市| 米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