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霞
[作者通聯(lián):浙江寧波中學]
史鐵生是個不幸的人,他在二十歲上下忽地殘廢了雙腿;然而他又是個幸運的人,因為他有地壇,地壇給他提供了一個避難的場所、思考的場所,讓他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去看清時間、看清自己的身影、看清自己的靈魂,同時,他還有一個偉大的母親來幫他普度人生的苦難。歷盡苦難的母親以聰慧堅韌的心默默關(guān)愛、理解、寬容著茫然失措的史鐵生。母親是史鐵生的人生導師,但是,那個時候的史鐵生不懂,“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只是等到母親去世之后,“母親的苦難與偉大才在我的心中滲透得深徹”,“我已經(jīng)懂了可我已經(jīng)來不及了”。所以,作者在寫《我與地壇》第二部分的時候是懷著一種對母親深深的歉意、遺憾和無盡的悔恨之情的。
每次讀到這一部分的時候,我總是特別感動,尤其是自己做了母親之后更能理解“母親”這個包容我們的放縱和任性的人,這個常常被疏忽的人,這個將所有的痛苦掩埋、將所有的快樂釀出的人。
那么,怎么幫助學生來體會作者母親的那種苦難,理解作者對母親的這種情感呢?學生沒有史鐵生這樣的經(jīng)歷,自然無法體驗殘疾人內(nèi)心深處的痛苦,更無法體會作為一個殘疾人的母親的悲苦。于是,我一遍一遍地讀這段文字,沉浸其中,希望找到解讀的良方。漸漸地,有一行字在我的眼前跳了出來,越來越清晰?!俺鋈セ顒踊顒?,去地壇看看書,我說這挺好?!蹦赣H知道兒子需要地壇,需要一個寧靜的去處,需要一個完成人生再認識的地方。所以,“我”去地壇,母親送“我”,“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去,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著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墻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待她再次送“我”出門的時候說了那樣的一句話。很簡單,很樸實的一句話,卻包蘊著母親的理解、尊重、懇求、囑咐。何不把這句話作為解讀這一部分內(nèi)容的切入口呢?于是便有了以下的教學片斷:
師:母親說的這句話包含了哪些意思?
生:作為兒子的母親,她是左右為難的。她愛兒子同時也理解兒子。因為愛兒子,所以她說了這句話來表達自己對兒子的關(guān)心,因為理解兒子,所以她說這句話來給兒子寬慰。同時,也是在說給自己聽,讓自己放心。母親最終沒有說出一絲自己的苦楚以及對兒子多大的期望,因為她擔心自己的話語會不小心傷害兒子。在巨大的痛苦和焦慮之下,她只得時時安慰自己,并小心地祈求兒子。
師:正如史鐵生所說“母親不是那種光會疼愛兒子而不懂得理解兒子的母親”。
生:我覺得母親說這句話時有兩個想法,一是很心疼兒子,因為兒子去地壇能做的只有看書,平常人去地壇時所做的一切兒子都做不到;二是在自我安慰,母親認為只要兒子能平安無事,就讓他去看書好了……
師:母親的祈求是最低限度的,只要兒子不做傻事能安全地活著回來就好。
師:剛才,同學們都是從讀者的角度,作為局外人來體會母親的這句話,其實學習這篇文章,還要設身處地地進行聯(lián)想,才能更好的體會作者的情感。現(xiàn)在我們來假設一下,假如你是說這句話的母親,你說這句話,是想要告訴兒子什么。
(四人小組討論)
生:假如我是母親,我只是希望我的兒子能夠知道我是在乎他的,無論他做什么我都會支持他,只是希望兒子能夠明白自己生命的珍貴,滿足我最低限度的祈求,但也害怕觸摸他心底的痛處而進行自我摧殘,其實母親心里很苦。
生:假如我是母親,我說這句話時是想給兒子一些暗示,因為當時的兒子是不愿多說什么話的,我的話只是想告訴兒子:其實我知道你一直在地壇,雖然你什么都不說,也不允許我陪著你去,可是媽媽一直在你的身后,一直在陪伴著你,還是像以前那樣的愛你,媽媽會一直愛你,不會放棄你的。
生:害怕,我怕傷害了孩子的心,在兒子的心上再插一把刀,害怕自己的話不妥;擔心,即使害怕,但我也一定要說,因為我不知兒子此時的狀態(tài),我擔心兒子,我得試驗。
生:母親其實什么也沒多想,母親已經(jīng)習慣了兒子經(jīng)常這樣子一聲不吭地去地壇,這是母親下意識的一句話,就是希望兒子出去走走。
師:當“我”在地壇的時候,母親是怎樣的“憂”著?。⊥瑢W們現(xiàn)在能體會到母親的苦難了吧,只要兒子能堅強地活下來,她就滿足了。
師:那么假如你是聽到這句話的作者呢,你從母親的話里聽到了什么?
(四人小組繼續(xù)討論)
生:在兒子生病的這段時間內(nèi),像這樣的話兒子肯定聽過了無數(shù)次,如果我是作者,以我那時的處境和心情,我一定會很黯然地接受這句話,不會想很多。
生:其實大家可以感受到,如果自己在悲傷的時候,任何安慰的話語都只會讓人更加難受。作者經(jīng)過了十五年想通了、釋懷了??梢韵胂螅谶@十五年里作者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tài)?心中填滿了委屈——為何上天給予他這樣的不公。作者心中有塊布滿地雷的禁區(qū),任何關(guān)于雙腿的字眼在那里都會引爆地雷。所以,此時的作者是絕對不理智的,他的心中已完全被憂愁抑郁填滿了,當他聽到母親的話時,或麻木不仁,或心中敏感的區(qū)域迫使他展開聯(lián)想、猜疑,不管對方是誰,他都會覺得被諷刺、憐憫。
生:每當我們讀到母親的那句話時,我們總是會感到心酸,會為那位偉大的母親感到悲傷,會覺得兒子當時也會感到心酸、后悔。可是,我認為當兒子聽到母親的那句話時,他并沒有感到心酸、后悔,當時的他根本不會去想母親的苦痛,他只會沉寂在自己的那個悲痛的世界里。母親的那句話當時只會換來他的不理解和厭煩,他只會覺得自己去哪里、做什么是和母親無關(guān)的,那只是自己的事,他沉浸在自己的苦難里,他不用母親去干涉,會覺得母親的所作所為很多余。
師:從讀者、母親、史鐵生這三個角度來解讀這句話,感受肯定是不一樣的,只有設身處地,才能融入其中去體驗作者內(nèi)心深處的痛苦及母親的悲苦,進而領(lǐng)悟到生命的真諦,體會母愛的偉大。
師:兒子曾經(jīng)給母親出了怎樣的一個難題,“我”去地壇之后,“她會怎樣,當年我不曾想過”。正是母親的行動和言語,使作者在母親猝然去世后,進行設想。
(請學生讀“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設想”至“如果他真的要在那院子里出什么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
師:讀得真感人啊,同學們都已經(jīng)深深地融入其中了。
生:作者能直接進入母親那復雜深沉的內(nèi)心世界描寫母親的心理活動過程,正面展示她那顆赤誠無私的愛心,作者能做這樣的設想,說明他已經(jīng)能充分理解母親的愛心了。
生:不僅作者讀懂母親的心了,我們也讀懂了。常聽年長的人說一句話:“父母的心在兒女身上,兒女的心在石頭上?!蹦菚r候的我不以為然,覺得那只是她們的想法,現(xiàn)在看來,年輕的我已失去太多為父母考慮的機會。我一心想著自己的快樂和虛榮,自己傷心、發(fā)脾氣的時候卻從來沒有想到父母的擔心和感受,其實他們更痛心,我愧疚了,以后的我決不能如此任性了。
生:看著作者的真言,想著剛剛才告別的母親,我不禁眼角掛著些許濕意。還曾記得回家時許下的諾言,再走時一定要抱抱母親,報答一點母親為我的辛勞與這一年中她的殷切期待。可誰知,作為男子漢的我,走時卻因為姑姑在身邊,我并未伸出自己的雙臂擁著母親,就這樣不痛不癢地上了車。坐在車上時雖還有些不甘心,但隨著旅途的漸行漸淡,并未想過母親是否也會像作者母親那樣久久看著我車行的痕跡發(fā)呆,作為兒子的我也未曾想過母親接下來又將怎樣度過這一年沒有我的寂寞時光。我還曾記得我與母親有一對子母的鑰匙扣,她將其中代表船舵的舵送給了我,而她留下了錨。我明白母親的意思,在這出門在外求學的日子里我永遠不會忘記我那溫暖的岸。
師:王國維說過,真正的文學在于能給人以心靈的慰藉,拓展人的精神空間。我們被這偉大的母愛感動了,被這母子之間的情愫震撼了。
(請一位同學深情朗讀第二部分的內(nèi)容,其他同學趴在桌子上默想自己的母親,默想自己和母親的點點滴滴。下課鈴響了,沒有一位同學打斷同學的朗讀,每一位同學都在這樣的時空里想起了平日里司空見慣的又常常被我們忽略了的母愛,想起了母親為了自己而日漸滄桑的容顏。)
有一位學生在這節(jié)課后,寫了這樣一段讀后感:“我已不止一次讀這篇文章了。今天的語文課,我的心靈又被深深地震撼了。史鐵生每天坐著輪椅去地壇,只有在那里,他一刻不停息的痛苦才能緩減片刻,他的心才能靜下來思考,思考人生、思考生活、思考宿命。他那時不知道,原來前前后后他思考了那么多,唯獨沒有想到這個為他操心,整天坐臥難寧,需要小心翼翼的母親!這個偉大的人一直默默支持著他、關(guān)心著他。如果沒有母親的真情和祈禱,只依靠一個人在地壇的思前想后,是不可能讓他從絕望中蘇醒的。正是母親的苦心才讓他的情感荒蕪卻不衰敗啊!我不曾像作者那樣用紙筆寫寫母親的艱辛,我只是心里簡單地想,想著母親曾經(jīng)對我的好。記得第一次讀是聽姐姐念的,那時我只念小學,上了高中的姐姐讀著,我只是新奇,怎么也感受不到作者的感情。因為我不曾理解過我的母親。一直聽著這句話“等以后有些道理你自然就明白了”,長大了,我才發(fā)現(xiàn)這世界真有些事會讓你后悔。我記得初中時自己想象著離開父母的那天會如何美好,想象著屬于自己的自由??扇缃瘢以趺匆矡o法讓自己這樣想了。因為我經(jīng)歷了離開家的苦痛,所以我明白父母永遠是最疼愛我的那兩個人。暑假回家,我放縱著自己,吃最喜歡的菜,享受最美好的生活,可我卻從未對爸媽說過一句真誠的感謝。而今,讀罷這篇永遠讓我垂憐的文字,我的心再次被帶到了母愛的臂膀。如果上天再給我一輩子的時間,我寧愿永遠呆在父母身邊,讓他們看著我長大,我再看著他們慢慢變老,我將用我的一生去思念他們?!?/p>
學生能聯(lián)系文章,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寫出這樣的讀后感,說明她真的讀懂、讀通了,并且內(nèi)化為自己的東西。這樣的文本細讀,走到了語言文字的背后,感悟思想內(nèi)涵,讓學生感受到了語文的魅力,體味到了語言文字的滋味。這樣的文本細讀既閃爍教師智慧的光芒,又能提升學生的閱讀境界,往往會成為課堂教學的精彩之源。
我們常常說解讀文章不能肢解,因為那樣會把文章搞得支離破碎,但有的時候找到“片言居要“的關(guān)鍵句,精思妙悟,往往是解讀文章的突破口。課文中的一字、一詞、一句、一段,都有著一定的思想內(nèi)涵。尤其是作者著力、用心的重點字、詞、句、段,更是有著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老師的作用就是引領(lǐng)學生透過字面去探尋文字后面的“秘密”、文字后的“故事”,揣摩作者的用意,靜心細讀文章中精妙的細微之處,然后在聯(lián)系、想象、體驗之中品味語言文字的味道,通過設身處地、入情入境地讀,產(chǎn)生一種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閱讀心理“影像”,有了這種心理影像,就容易與文中人物共鳴、對話,悟到語言文字的內(nèi)在含義和作者的用意。如果學生在一篇篇課文的學習中能運用這種閱讀方式,并逐步形成閱讀習慣,就能達到“不待教師教”的理想境界。
古人寫文章就強調(diào)“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用一雙慧眼去發(fā)現(xiàn)作者蘊含其中的情感,才能真正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