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麗芳
天津理工大學 天津 300384
從美國通識教育理念看我國大類招生
郝麗芳
天津理工大學 天津 300384
美國高校自20世紀明確提出通識教育理念后,至今已經經歷近百年的發(fā)展歷程,并成為教育教學發(fā)展的重要內容。從美國通識教育理念入手,與我國教育實際相結合,提出對我國大類招生的幾點啟示。
通識教育;大類招生;培養(yǎng)模式
Author’s address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China 300384
大類招生模式被認為是近些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趨勢和新動向。追其根本,這種人才培養(yǎng)模式是受到美國通識教育理念的影響。教育部原部長周濟曾經指出:中國目前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需進一步深化。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必須推進人才培養(yǎng)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在通識教育實踐過程中,存在理念單一化、教育形式化、課程拼盤化、管理監(jiān)督不力等問題。我們有必要學習、借鑒美國大學通識教育的先進經驗,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
關于現(xiàn)代意義上“通識教育”概念的提出學界尚無確定答案,但“通識教育”的理念確實源遠流長。早在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就提出“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概念?!?828年耶魯報告”中強調大學的目的在于“提供心靈的訓練和教養(yǎng)”,“大學應著重培育現(xiàn)代社會的知識男女,使他們面對知識時,能具有充分自覺的主體意識,以融入人類文明創(chuàng)造活動,并協(xié)同其他人建立起未來社會的新價值與新秩序”。1823年美國博德因學院的帕卡德(A. S. Packard)教授在《北美評論》上提出學院預計給青年一種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一種古典的、文學的和科學的,一種盡可能綜合的教育,學院將為學生進行任何專業(yè)學習的準備,為學生提供所有知識分支的教學,這將使得學生在致力于學習一種特殊的、專門的知識之前對知識的總體狀況有一個綜合的、全面的了解[1]。當時通識教育的功能和目的被認為是:使學生對美國民族文化能夠總體把握;使學生感觸和體會深受文化影響的心智運行過程[2]。
耶魯大學為了應對二戰(zhàn)后學生成分變化這一新形勢,提出應該強調學生需要,拓寬知識面,以達到實現(xiàn)民主的使命。1945年發(fā)表著名的“紅皮書”——《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將大學教育直接分為通識教育和專業(yè)教育兩部分,學生至少應修讀6門通識教育課程,其中在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3個知識領域中至少各選一門。1956年《哈佛大學視覺藝術委員會報告》(《布朗報告》)中提出建議,在通識課程中增加藝術類科目。通識教育逐步開始擺脫教授特定學科性和課程引論形式,轉而促使學生在歷史意識、科學、價值觀、國際與多文化、藝術等方面經驗的整合,跨學科課程開始迅速發(fā)展[3]。
2004~2006年間成立的“二十一世紀通識教育委員會”成員涵蓋加州大學各校區(qū)、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等25人,歷時2年調查和15次研討,于2007年4月發(fā)表了題為《二十一世紀的通識教育》的報告。報告中從教育衛(wèi)華和制度架構的發(fā)展、外在環(huán)境變化、公民參與態(tài)度、資訊和傳播科技的發(fā)展、跨學科通識課程面臨的障礙等方面深刻論述了通識教育最新面臨的挑戰(zhàn),并提出具有很強針對性和適應性的多項建議[4]。
通識教育發(fā)展至今,已經深深嵌入美國高等教育理念中。各個高校應對不同時代要求,根據自身情況及教育理念分別開展、完善了不同的通識教育模式。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注重“史”“經”結合型的哥倫比亞大學、注重“經典名著”型的芝加哥大學和注重“核心課程”型的哈佛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內容也從最初的個別議題向價值、文化、信仰的多元化轉變。
歐洲的自由教育在美國逐漸演變?yōu)橥ㄗR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主張大學教育應是全民教育,應致力于培養(yǎng)有責任感的公民和民主制度的捍衛(wèi)者。通識教育在美國高等教育發(fā)展過程中地位突出,雖然關于專業(yè)教育、通識教育兩者孰輕孰重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息過,但對通識教育的關注同樣也一刻沒有停止過。
我國按照學科大類招收的學生,經過一段時間基礎課程的學習(一般為1~2年)后根據學生志愿、學習情況、高考成績等情況具體確認專業(yè),再進入專業(yè)領域的學習。大類招生不是簡單的相似或相近專業(yè)的疊加或合并,而涉及整個學校整體教學理念、培養(yǎng)方案的調整與改革。
通識課程不單單是簡單的基礎課程,往往是設置一些跨學科、跨專業(yè),具有一定普識價值的課程,以此來系統(tǒng)奠定學生的知識基礎,培養(yǎng)完善的“人”。根據美國學者甘夫(G. J. Gaff)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時美國典型的通識教育課程已經包括2門寫作課、1門數(shù)學課、4門人文學科課程、1門藝術類課程、2門自然科學類課程以及3門社會科學類課程。50%左右的學校要求學生修讀平均3學分的外語課程,30%左右的學校要求學生修讀信息素養(yǎng)(computer literacy)課程。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通識課程涉獵范圍更廣,涵蓋了自然學科、數(shù)學、社會學科、人文學科、藝術、文學、歷史、哲學與倫理、外語、生活科學、物理科學、宗教、文化、體育等。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已經日益引起國內高校的關注,但以大類招生為契機所牽扯的相應培養(yǎng)計劃的完善工作仍舊有待加強。
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自1919年開始就為所有一年級學生開設了名為“當代文明”的課程,向學生介紹當代人類面臨的主要問題及處境,內容圍繞自然資源、人的本質及近代歷史等。美國芝加哥大學在赫欽斯擔任校長期間專門設置本科學院作為獨立部門,專門針對學生開展通識教育。波伊爾和萊文將20世紀80年代美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總結為三類:以傳統(tǒng)學術學科的知識與方法為主;以跨學科內容為主;主題型內容等。隨著社會發(fā)展,關于弱勢群體平等和權利等內容的關注逐漸改變西方價值觀,同時也進入到通識教育的課程范圍。大類招生模式是適應通識教育理念而探索的一種新型招生模式,而一些學校盲目響應大類招生改革趨勢,為了大類招生而大類招生,在原有基礎上簡單合并課程設置以滿足大類培養(yǎng)需求。結果就是,大類招生流于形式,學生培養(yǎng)毫無變化。這樣的大類招生,不招也罷。
通識教育被認為是能較好地適應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對人才培養(yǎng)需求的一種教育理念,但美國由來已久的通識教育發(fā)展過程表明:所謂通識教育并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美國高校針對通識教育的探討自產生之日起就一刻也沒有停止過。無論是關注經典,抑或是注重核心課程,都是高校通識教育改革過程中不斷探索的產物。大類招生只是踐行通識教育理念的其中一種方式,并不適合所有高等學校。在前些年大類招生風潮中,很多學科設置較為單一的地方性院校盲目跟風進行大類招生,結果不倫不類,不上不下。最后只能回歸到原有專業(yè)招生模式。這不是前進或后退的問題,而是適應與否的情況。需要較為齊全的學科設置和師資力量作為堅實后盾的大類招生不是適合所有學校的萬靈貼。
美國著名學者艾倫·布魯姆(Allan DavidBloom)所著的《走向封閉的美國精神》一書中,描述和分析了現(xiàn)代美國大學生的智力和道德下降的嚴重狀況,對大學生、大學和社會之間所應具有的恰當關系進行論證。他指出,要解決現(xiàn)代社會面臨的理性危機,就應該重視大學教育,完善大學生的天性,使大學生懂得關于人和人類的永恒的問題。這就需要在大學中開展通識教育,回到傳統(tǒng)、閱讀經典,讓學生接觸名著,以凈化他們的靈魂,懂得追求卓越與德行的完美。大學應該以理性為基石,抗拒來自社會的壓力,堅持學術自由的理念,幫助孤立無援的理性,提升大學生的精神水平[5]。
[1]趙涵,陳穎.通識教育在哈佛大學的發(fā)展[J].文教資料,2010(8):113-115
[2]王定華.走進美國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223
[3]王冬梅.美國的文化論爭與通識教育的變革[J].高教探索,2007(1):67-70
[4]黃鳳安,譯.二十一世紀的通識教育:以美國加州大學為例[EB/OL].http://www.cuhk.edu.hk/oge/rcge/publication/bulletin/0806/09-wongfungon.pdf
[5]王玉英.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理念與實踐[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0(1):41-43
Analyse of Classified Recruitment from American General Education
//Hao Lifang
It has a long history since the concept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 advanced in USA.Enforcing the general education to cultivate undergraduate is very important. The article will express some advices through combining the concept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 with the re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general education; classified recruitment; mode of education
G640
B
1671-489X(2011)12-0143-02
10.3969/j.issn.1671-489X.2011.1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