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
(黃淮學院 外國語言文學系,河南 駐馬店 463000)
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干擾及教學策略研究
李怡
(黃淮學院 外國語言文學系,河南 駐馬店 463000)
文章分析了文化因素導致的跨文化交際障礙,并從中國外語教學方法改革的角度進行分析,闡述了教學方法對教學成效的影響。提倡通過教學改革,讓中國學生能夠通過外語教學真正掌握一門外語,并學會盡量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產生障礙,而達到有效的交際。
跨文化交際;外語;文化干擾;教學策略
跨文化交際是指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進行的一種交際活動,于20世紀60年代興起于美國??缥幕浑H是一門交叉學科,它主要致力于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際中產生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其中最關注的是文化差異。文化背景的不同導致有時即使語言準確無誤,也會產生誤會,從而影響交際的效果。
文化干擾是指學習者由于無意識地將本民族的文化模式套用或附加到所學語言當中,從而產生理解偏誤甚或導致交際失敗。
語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扎根于民族的文化之中,并且反映該民族的情感和信仰。在交際中,我們可能知道某個具體單詞的含義,也能分析出句子的語法結構,但卻聽不懂說話者真正想表達的意思,出現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對所學語言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中西方在稱謂語、贊美辭和致謝辭、禁忌語和委婉語及其他社交語言中都存在著明顯的文化差異。
1.1.1 稱謂語
由于漢英文化的差異,漢語里很有禮貌的稱謂語在英語里卻可能是很不禮貌的,因此在交際中很可能因為稱謂語帶來的障礙,引起不愉快的情感,導致交際失敗。由于幾千年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中國人大多數人都能尊敬老人,老人也享有特權,中國的老人多能以自身豐富的閱歷來幫助年輕人,因此,“老”在中國就成了智慧的代名詞,如老師、老板、老師傅、老張、老總等。這些詞中的“老”并沒有特定的年齡內涵,只是借“老”來表明說話人的敬意。而在西方,人們是不愿意被人說老的,因為在西方“老”就意味著“無用”或者是“死亡”,得不到別人的尊敬。還有如用“小姐”一詞稱謂婦女,在中國的婦女看來是騷擾,而在美國的中年婦女看來卻是恭維。
1.1.2 贊美和致謝
語言學家Geoffrey Leech認為,合作原則包括講真話和老實話的原則,禮貌原則包括贊譽準則和謙遜準則。中國人的傳統(tǒng)美德是謙虛謹慎,對別人的恭維和夸獎常加以一些否定或自貶言語,以示謙遜、禮貌與尊重。如:
“您的英語講得真好?!?/p>
“哪里,哪里,一點也不行?!?/p>
“菜做得很好吃?!?/p>
“過獎,過獎,做得不好,請原諒?!?/p>
中國人認為,在某種程度上自我貶低比講老實話和真話更有必要、更得體、更能維系一種友好和諧的人際關系。而在英美等國家,人們則注重講真話和老實話,對別人的稱贊或夸獎感到自豪,并立即表示謝意,表現出一種自強自信的信念。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Thank you.”
“It’s a wonderful dish!”
“I am glad you like it.”所以,當說英語的人稱贊你時,千萬不要回答:“No,I don’t think so.”這種回答在西方人看來是不禮貌的,甚至是虛偽的,雖然他們也重視禮貌原則,但是如果二者難以相兼時,他們會犧牲禮貌原則,這是由西方人的自我價值觀決定的。
1.1.3 禁忌語和委婉語
中西文化對于禁忌語也有不同的范疇。中國人在日常交際中常常問及某人的年齡、收人、婚姻、政治立場、宗教信仰以及與隱私等有關的話題,并且把它看作很平常的用語,但在西方人眼里,以上都屬于禁忌語的范疇。英漢語在委婉語的選用上有不少相同之處。在中國人們“談性色變”,與性有關的語言也就成了禁忌語,從而引發(fā)了很多關于性的委婉語,如閨房之事、房事、男女之事、云雨之事、那種事等。在美國,人們在公眾場合也不會輕言性,于是也出現了關于性的一些委婉語,如make love,art of pleasure,to approach,do it,act of love等。
1.1.4 其他社交禮節(jié)用語
漢語和英語中都有表示感激、歉意的固定說法,如漢語里的“謝謝”、“對不起”、“請…”,英語里的Thank you,I’m sorry,Excuse me等。在回復別人的感謝之詞時,漢語是“沒什么”或“不用謝”,正確的英語表達應是“I’m glad to be of help.”或“It’s my pleasure.”英語則用“Not at al1.Don’t mention it.You are welcome.”來表示。另外,中國人通常認為對家人和朋友沒有必要客氣,尤其在一些小事上,向對方表示感謝會令人不自在,讓人覺得很虛偽。而在西方人看來,不說這些客氣話則有些失禮,是對別人的不尊重。這是由于中國屬高語境國家,而美國屬低語境國家,比如有人打了個噴嚏,中國人可能會說“有人想你了”、“有人說你了”或開玩笑地說“誰在罵你”;英國人或美國人則說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
非言語行為是指言語范疇之外的一切表現形式,主要包括目光控制、手勢、身勢、身體動作、頭部動作、面部表情、身體距離等肢體語言。這些富有表現力的肢體語言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也存在文化差異即意義及感情色彩上的差異,并容易由此造成交際者之間的誤解,甚至反感。
1.3.1 詞匯的文化內涵
詞匯的文化內涵一般指其感情色彩、風格意義和比喻意義等。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導致社會觀念不同,對同一事物會有不同認識,如不加比較地以母語文化模式去套用,就會引起誤解,甚至產生人們常說的“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例如英語中的adult textbooks,從字面上看,自然是“成年人用書”,然而從文化內涵上來講,它實際上是“色情書籍”的代名詞,因為在西方社會,淫穢書刊充斥市場,為了遮人耳目,這樣一個委婉用語便應運而生了。再如有的國人用“l(fā)over”一詞向外國人介紹自己的愛人(妻子),讓外國人大為吃驚,因為在英語文化中,“l(fā)over”是“情人”的意思。而同樣,當介紹美國總統(tǒng)夫人為“第一夫人”時,我國有些人也甚感疑惑,難道美國總統(tǒng)還有第二、第三……夫人嗎?
1.3.2 習語和俗語
“龍(dragon)”被譽為中華民族的圖騰,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西方人卻認為dragon(龍)是兇殘肆虐的怪物,是邪惡的象征,應予消滅。這說明龍(dragon)在中西文化中的內涵和文化感情色彩是截然相反的。還有,在中國文化中蝙蝠是幸福、吉祥、健康的象征,因為“蝠”與“?!蓖?,人們常把“蝙蝠”和“鹿”放在一起代表“福祿”,象征幸福、權位、吉祥。而在西方文化中蝙蝠(bat)會使人產生壞的聯想,這從習語“have bats in the belfry”(異想天開)就可見一斑。
社會語言能力是指能夠依據各種語境因素恰當地運用與理解適合于不同社會場合和環(huán)境的言語,其文化“濃度”顯然很高,在特定文化內的交往中,這方面的能力似乎比語法能力更加重要。可是,對于跨文化交際來說,由于來自不同文化群體的雙方常常會有不同的社會語言能力,即使他們的語法能力都相同,相互理解和溝通仍會有不少困難與障礙。
在中國,如果接受禮物的人當著送禮人的面打開禮物,就被視為小氣;送人“傘”會令人想到“分離”而使人不高興;而送人“鐘”,一定會由于讓人聯想到“送終”而遭人痛罵。在美國,贈送禮物時,接受禮物的人會當著送禮人的面將禮物打開,而且?guī)缀鯖]有禁忌,比如在老人過生日時送給他一個鐘面帶醒目黑字的小鐘,會體現送禮者的關愛與體貼。
中西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價值體系。中國受儒教文化的影響,其價值取向體現為以濃厚的親情意識與和為貴為基礎的傳統(tǒng)群體文化。群體取向文化以家庭為中心,認為群體利益重于個人利益。而美國是一個典型的個人主義取向國家,他們把個人看作是獨立的個體,強調個人目標和自我價值的實現,推崇靠自己奮斗成功的人(self-made man)。因此中西方文化中價值觀念的差別是導致其在交際中出現沖突的原因。
對西方文化缺乏全方位的了解,換言之,一些中國人過于簡單或是片面地看問題。比如部分學生認為所有的美國人都很富有、所有美國老年人都得不到照顧、美國人都很性感等。實際上,這是由于腦海中的固有印象造成的錯誤觀念。
英語交際教學法是20世紀70年代在歐洲興起的外語教學法,其理論主要來自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和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法。英語交際教學法強調語言是交際的工具,學習語言的最佳方法是使用;強調課堂上以學生為中心,重點培養(yǎng)學生運用外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按照此教學法的要求,教師必須靈活處理和深化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聯系實際設計教學任務,把教材的內容按其交際原貌活化于課堂,變成不同層次、不同性質、不同形式的活動任務,師生共同投入,使學生逐步掌握英語這個交際工具?;诖耍處熆梢赃x擇有文化差異的典型現實生活情景,把語言形式與社會文化環(huán)境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課堂上模擬這些情景,扮演各種不同角色,并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雙向式或多向式的交際方法進行教學,加深對異族文化的理解,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全面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表明,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教授語言知識的同時必須闡明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實踐表明充分利用學生已掌握的本國文化知識與相應的外國文化知識進行對比,有效進行文化滲透教學能夠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概括起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 在學習外國民族、社會等方面的知識時,可與中國民族的特點進行對比。(2)內容為節(jié)假日的課文,可引導學生進行中外節(jié)假日典故和由來(如圣誕節(jié)與中國新年等)的比較。(3) 將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禮儀寒暄、風俗習慣等方面的教學內容進行具體的中外文化對比。(4) 中高級階段可進行東西方人們在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價值觀、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對比教學。選擇一些明顯帶有文化差異的項目讓學生操練,比較中外文化的差異,然后進行討論,提高教學效果。
教師根據實際教學需要,利用多媒體如投影、自制幻燈片、外臺廣播、原聲錄音、外版電影和錄像以及各種VCD光盤等將相關內容引進課堂,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在觀看、收聽、模擬真實的交際情景中增強對中西文化差異的辨別和體會,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效果。
為了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開拓目的語文化的視野,提高交際能力,應號召學生舉辦多種形式的英語活動,如組織收聽英文廣播,看原版電影;指導學生開展英語沙龍、英語角、辯論賽、詩歌朗誦會、英語晚會、專題講座、英語知識有獎問答、英語歌曲演唱比賽、英語戲劇小品表演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學生在準備的過程中必然會加深其對英語語言文化的理解。
另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利用互聯網參與國際交流,促進語言學習,幫助學生尋找、選擇外國筆友,通過E-mail或QQ共同討論,提出交流活動的要求,明確雙方合作目的及打算,并與現行課程相結合,設計一些符合實際的主題和范圍,了解不同環(huán)境下的語用交際規(guī)則,討論有關的社會文化問題,以達到原文化學習的目的。
總之,無論采取哪種形式,文化教育應與語言的教學相輔相成,使學生能在對異域文化把握中加深對語言的理解與掌握,最終達到在培養(yǎng)學生扎實的語言能力的基礎上,使他們能與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進行得體的、有效的交際,實現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
[1] Allen E D,Valette R M.Classroom Techniques∶ Foreign Languages and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2]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7.
[3] Barry,Tomalin and Susan,StempIeski. Cultural Awarenes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4] Byram,Michael,and Veronica Esarte-Sarries. Investigating Cultural Studies in Foreign.
[5] 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89.
[6] 陳申.語言文化教學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1.
H315.9,G642.0
A
1006-5261(2011)05-0125-03
2010-12-16
李怡(1982―),女,河南駐馬店人,講師,碩士.
〔責任編輯 楊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