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
● 吡格列酮可能有助于降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炎癥,并且,此作用獨立于其降血糖作用。
● 值得注意的是,吡格列酮不僅可以降低炎癥,它作為獨立的預測因子,和格列美脲相比,還可顯著增加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
一項來自日本的前瞻性隨機試驗結果表明,吡格列酮可能降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炎癥,并且,此作用獨立于其降血糖作用。
對于伴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糖耐量受損或2型糖尿病患者,隨機給予吡格列酮或格列美脲治療,4個月后,吡格列酮組和格列美脲組患者的空腹血糖下降程度類似,據(jù)Nobuhiro Tahara博士(Kurume大學,日本)等人報道。
但是,使用葡萄糖代謝示蹤劑F-FDG聯(lián)合PET-CT掃描(FDG-PET)后發(fā)現(xiàn),只有吡格列酮組患者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炎癥減少(P<0.01);該研究結果已于今年10月發(fā)表在JACC心血管影像雜志上。
值得注意的是,吡格列酮不僅可以降低炎癥,它作為獨立的預測因子,和格列美脲相比,還可顯著增加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
研究者認為,吡格列酮升高HDL-C水平的作用可能是抑制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炎癥的主要原因,但不排除還存在其他機制的可能。
他們指出,以往的研究結果,并沒有顯示出HDL-C水平增加對嚴重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有任何益處。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一般情況下,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炎癥的減少可能會使患者在臨床上受益;但是,他汀類藥物和吡格列酮使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減少的機制,現(xiàn)在還不能確定是不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炎癥的減少。”
已證明,吡格列酮在預防糖尿病患者的動脈粥樣硬化上優(yōu)于格列美脲。有試驗(PROactive trial)結果表明,吡格列酮可能有穩(wěn)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作用。但是目前并沒有數(shù)據(jù)表明,存在一種口服降糖藥在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炎癥方面可以作為首選藥物。
為了比較吡格列酮和格列美脲的差異性,Tahara及其同事納入了52例糖耐量受損或2型糖尿病患者。這些患者同時還伴有頸動脈粥樣硬化。
患者被隨機分配到吡格列酮組(劑量為15mg~30mg)或格列美脲組(劑量為0.5mg~4mg),為期4個月,治療目標是保持空腹血糖在110mg/dL或更低。
基線時和研究結束時都采用了FDG-PET方法來評估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炎癥情況。掃描部位包括頸動脈和升主動脈-主動脈弓,這些部位涉及到動脈粥樣硬化相關中風的發(fā)生,研究人員說。
四個月研究結束時,吡格列酮組和格列美脲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的降幅相當。
吡格列酮組患者的體重和腰圍增加。另外,吡格列酮組的高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降低,而格列美脲組升高。多元逐步回歸分析顯示,HDL-C水平與斑塊炎癥減輕獨立相關。
兩組之間在血壓水平、空腹血漿胰島素水平、LDL-C水平和甘油三酯水平都沒有顯著性差異。
吡格列酮組使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炎癥顯著下降,而格列美脲組沒有類似的結果。
因此,研究人員指出,“對于糖耐量受損或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吡格列酮可能有助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炎癥的降低。”但他們承認該研究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包括:樣本量偏小,藥物可能被混淆使用,研究的持續(xù)時間短和統(tǒng)計力度不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