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金堂
(武鋼黨校管院 黨史黨建教研部,湖北武漢 430081)
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偉大的民族,這個偉大不僅在于勤勞,更在于肯學善思。正是勤勞和肯學善思,創(chuàng)造了偉大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創(chuàng)造了偉大的文化。成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并創(chuàng)造了世界唯一的一個延綿不絕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的偉大,得力于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不同于拼音文字的漢字。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記錄事件的書寫符號。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yōu)橛晒P畫構成的方塊形符號,所以漢字一般也叫“方塊字”。它由象形文字演變成為兼表音義的意音文字,但總的體系仍屬表意文字。所以,漢字具有集形象、聲音和辭義三者于一體的特性。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它具有獨特的魅力。漢字往往可以引起我們美妙而大膽的聯(lián)想,給人以美的享受。
孔子在《論語·為政》中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與思緊密相聯(lián)。只學不思越學越糊涂;只思不學思了也白思?!皩W”和“思”內容深刻,含意深遠。
“學”字的繁體為“學”。一個“學”字包含著為什么學,學什么,怎么學的學問。
學字的底部是“子”。子字的含義在詞典中有十一種之多。學字何以用子字作為支撐。其一,子作為人稱,在古代,不是誰都可以稱之為子的,只有著書立說代表一個流派的人才能稱之為子。如孔子、荀子、老子、莊子、孫子等。學問、學術是由他們開先河,由他們來支撐,由他們來傳承的。學就是要向他們學。其二,子是小的意思,學要從小學起,所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從小要打好學的基礎,也就是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學要從小事學起,不要好高騖遠,不要眼高手低。“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因為每個人身上都會有值得學習的東西,每個人身上的一小點,聚沙成塔,積聚起來就是大收獲,集腋成裘,就能形成大學問。學由小開始,從小起步。其三,子是一個中國的時間概念,子時是23點到1點。這是一個特殊的時間概念。在中國的十二個時辰單位中,子時既是一天的結束,也是一天的開始。子時即意味著結束,更意味著開始。學習任何時候開始都不為晚,因為上一輪的結束同時也就是下一輪的開始,學習的關鍵是要開始學。
學字的上部有左中右三塊。簡化的學將它變?yōu)槿c,其實,“學”字的要義和精髓就在這三塊。第一塊,“學”字的左邊是“習”字。中國的傳統(tǒng)左手為大,習是學的首要。因為有許多東西僅靠“照葫蘆畫瓢”的、生搬硬套的死學是不行的,邯鄲學步、東施效顰會適得其反。怎么去學?學的要義就在于習,古人曰:“學而時習之”,為什么要習?因為“溫故而知新”。學來的東西需要自己去溫習、去思考、去感受、去消化,才能變?yōu)樽约旱?才能真正掌握規(guī)律,進而舉一反三,也就是“知新”或自新。第二塊,“學”字的右邊是一個“反習”。所謂反習,是要翻過來倒過去的反復的習和反面的東西也要習,這是學的一個重要方法。世界永恒發(fā)展,新事物層出不窮,學也就永無止境,要“學習、學習、再學習”。只有反復的學習,才有深刻的領會和領悟。淺嘗輒止,則會不得要領。反面的東西也要習,一是對對立面要了解和認識。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有正確的判斷;否則,自說自話顯得蒼白無力,文不對題也就難有說服力的。二是對錯誤的教訓要總結和反思。人的一生既有“過五關斬六將”的輝煌,也會有“走麥城”的失誤。人們往往在嘴上講得多的是輝煌,而內心深處最深刻、最懊悔的是失誤。但輝煌是昨天取得的成績,今天的當務之急是要面對現(xiàn)存問題,在糾正以往的錯誤,從中汲取教訓、總結經驗,才能爭取更大的成績。反習是學的重要方法和內容。第三塊,“學”字的中間是“爻”字,爻是學的精髓。《易·系辭下》中有:“道有變動,故曰爻”。也就是聯(lián)系、運動、變化、生成、發(fā)展謂之“爻”。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生成萬事萬物。學不是孤立的學,而是在聯(lián)系中學;學不單是學,學是為了促進發(fā)展而學,即學有所獲。不是死讀書,而是活學習?!柏场弊钟袃蓚€“×”構成。爻是學的精髓,就在于“爻”字有兩個“×”,而不是一個“×”。錯為“×”,兩個“×”就是兩個錯,就是兩個否定。兩個“×”既可以是錯上加錯,也可以是錯了的錯了就是對了,所謂負負得正。不會學的人,一條道走到黑,闖了南墻不回頭,頑冥不化;會學的善于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使失敗成為成功之母,在否定之否定中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
“學”字的中部是“冖”?!摆ⅰ笨煽醋魇且粋€變形的、拉寬的門。學有入門和破門的需要。要入門,是因為學既是有規(guī)律的也是有竅門的。因此學有人的引導是可以少走彎路的,基礎的共同的東西是可以也需要教授的。要有由師傅引進門這個基礎,才有修行在個人的發(fā)展。正因如此,在中國是講究尊師重道的。要入門,還是因為入門有了一定的基礎,才知道其中的玄之又玄、妙之又妙的玄妙之處,才會有學的興趣,才可能有共同的語言,進行溝通和交流。但這個門是變形的、拓寬了的門。就是不要局限于狹隘的門戶之見,要拓寬視野和思路,借鑒其他門戶的東西來豐富自己,擴充自己的學識。最終破門而出,創(chuàng)立新的門戶,開拓新的學術領域,成為大家,成為名副其實的“子”。
一個“學”字奧妙無窮。
“思”字,可以從思什么和怎么思來聯(lián)想。
古人對思什么有深刻的說明。思要用心來思,“心”字有三點,古人有“三思”之說?!盾髯印しㄐ小?“孔子 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學,長無能;老而不教,死無思也;有而不施,窮無與也。是故君子少思長,則學;老思死,則教;有思窮,則施也'”?!叭肌笔巧偎奸L,老思死,有思窮。說的是不同階段思的內容有不同?!八肌弊止灿嬘芯殴P,古人提出有“九思”。在《論語·季氏篇第十六》中,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九思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為人處世的前提——視思明,聽思聰。先看先聽,看得明白,分清是非曲直;聽得聰明,獲取真知灼見。第二部分是為人的要求——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處變不驚,瀟灑自如;謙虛謹慎,恭敬有禮;忠厚坦誠,言行一致;敬重事業(yè),認真負責。第三部分是處世的態(tài)度——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有疑惑的時候要多方求問,不要放任自流;在憤怒的時候要想到后患,不可意氣用事;得利益的時候要堅守道義,不能見利忘義。“三思”和“九思”都是告訴我們思什么。
“思”字,拆解開來十口心。怎么思有十個口,即十個關節(jié)點:要思,聯(lián)系,發(fā)展,明確問題,確定方向,找到方法,由原因結果到必然性偶然性,由必然性偶然性到可能性現(xiàn)實性,由可能性現(xiàn)實性到形式內容,由形式內容到現(xiàn)象本質。十個關節(jié)點分為四個層面,要思、為什么思、思什么、怎么思。
第一,思的前提是要思?!拔宜脊饰以凇薄H耸钦嬲龝嫉母呒墑游?真正會思是一種理性的思、深刻的思、能夠把握規(guī)律從已知到未知的思。人在動物界中的優(yōu)勢,歸根到底是思的優(yōu)勢。人是在思想的支配下行動的,人要思和在思中才體現(xiàn)出人的存在。人如果不思就只是“行尸走肉”,如果不會思或思發(fā)生混亂就是廢人一個。怎么思?思的前提是要思,如果不思就沒有思的存在,也就不會有怎么思的問題,思也就失去了意義和作用。
第二,思的基礎是聯(lián)系和發(fā)展。為什么要思?“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夜有所夢是日有所思;日有所思是世有所變。物質世界在時間和空間中運動產生新的變化而不斷出現(xiàn)新的事物。新的變化和新的事物影響著人的生存,引起人的思,新的變化和新的事物就是思的根源。怎么思?就是追本溯源。思本源所在的地方——空間,時候——時間。上下四方謂之宇即空間,古往今來謂之宙即時間。思就要探求上下四方的關系即聯(lián)系,古往今來的過程即發(fā)展。用聯(lián)系的觀點和發(fā)展的觀點去思,才可能思明白。是聯(lián)系和發(fā)展形成的變化引起人的思,因此人的思必須以聯(lián)系和發(fā)展為基礎來追本溯源。
第三,思的指向是明確問題,確定方向,找到方法。究竟思什么?思有三大指向:是什么——明確問題,要怎樣——確定方向,怎么辦——找到方法。思的第一個指向是是什么的問題,就是明確思的對象。只有首先找到問題,確定問題,才能圍繞問題開始思是什么。探尋是什么是思的開始,不知道是什么是思最大的問題,也是思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思的第二個指向是要怎樣的問題,就是確定方向。在探尋是什么之后,就要知曉會怎樣。思從是什么開始,思的直接目的是要知曉會怎樣。只有知曉會怎樣,才能趨利避害,決定要怎樣。思的主要內容是第一個指向和第二個指向,也就是回答為什么,或者說把問題思清楚。但第一個指向和第二個指向絕不是思的全部內容,因為回答了為什么,或者說把問題思清楚了,還有一個關鍵,就是怎么辦,也就是找到解決的方法。因此,思的第三個指向是怎么辦,就是找到方法。認識問題的最終目的是解決問題,所以找到方法是思的最終目的。方法是在實踐中產生的,但方法隱藏在實踐中,只有想辦法、思辦法,才能找到辦法,才會有辦法。思辦法就是不斷地去比較、分析和總結。有了辦法解決問題就會事半功倍,更有效的解決問題。
第四,思的過程是由原因結果到必然性偶然性,再由由必然性偶然性到可能性現(xiàn)實性,進而由可能性現(xiàn)實性到形式內容,最后由形式內容到現(xiàn)象本質的四個階段。怎么思?思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的第一階段是由原因結果到必然性偶然性,人碰到問題開始思,從為什么即原因和怎么樣即結果起步,思其中的因果關系。在因果關系中透過偶然性發(fā)現(xiàn)必然性,揭示真實的因果關系;第二階段再由由必然性偶然性到可能性現(xiàn)實性,在必然性中區(qū)分可能性和現(xiàn)實性,確定可以實現(xiàn)的目標;第三階段進而由可能性現(xiàn)實性到形式內容,在現(xiàn)實性中把握形式和內容的關系,實現(xiàn)形式和內容的統(tǒng)一。第四階段最后由形式內容到現(xiàn)象本質,在形式和內容的統(tǒng)一中透過現(xiàn)象把握本質,把握事物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lián)系,就是對事物聯(lián)系發(fā)展的規(guī)律的把握。思最終是要把握規(guī)律,把握規(guī)律才能明確問題、確定方向、找到方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在學中思,在思中學。在學中思,才能學有所得;在思中學,才會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