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瑾,劉邦凡,魏 瑋
(燕山大學文法學院,河北秦皇島 066004)
論因明、印度邏輯與佛教邏輯之關系
張 瑾,劉邦凡,魏 瑋
(燕山大學文法學院,河北秦皇島 066004)
“因明”概念具有濃厚的漢傳佛教色彩,但并不完全是佛教邏輯的代名詞。因明和正理這兩個詞都具有濃厚的歷史和教派特色,因明與正理都是印度邏輯的典型代表,具有鮮明的印度文化特征:以量論為認識論基礎,以追求正確知識為目的。研究因明應以印度邏輯為主線,總攝發(fā)端于印度文明之中并在印度本土、漢傳地區(qū)、藏傳地區(qū)都各有發(fā)展的邏輯,同時保留因明、佛教邏輯、印度邏輯之名稱,以因明標明其漢傳特色,以佛教邏輯標明其宗教特征,以量論標明其藏傳特色。
因明;印度邏輯;佛教邏輯;藏傳因明;漢傳因明
因明一詞來源于印度,是梵文HetuVidya的意譯。因明一詞最早由唐玄奘翻譯成中文?!懊鳌?,是佛教中對學問的分類,相當于中文的“學”,英文的“alogy”。
因明通常被認為是佛教邏輯,也常被認為是印度邏輯,因明分內(nèi)道因明和外道因明,即不只佛教有因明,耆那教、尼也耶教(即正理教)等印度其他各派都有因明,這似乎說明因明不僅指佛教邏輯,而是印度的古典邏輯,印度因明又分為因明和正理兩大類,那么印度邏輯、佛教邏輯、因明這三者之間又是什么關系呢?
印度邏輯是基于印度文明的思維方式所使用的規(guī)律,這種思維特質(zhì)為印度文明所特有,在印度文明里與邏輯有關的名稱主要有mimamsa、tarka、anumana、nyaya、hetu-vidya等。Mimamsa(討論)展現(xiàn)印度邏輯思想之起源,nyaya(正理)展示邏輯的體系,tarka(思擇)展示論諍的立場,hetu-vidya(因明)展示印度邏輯嚴密的論證之法。這些概念被賦予種種歷史性意味。Mimamsa成為“彌漫沙學派”的方法論,nyaya成為尼耶也派即正理派的中心課題[1]。
印度最古老的哲學起源于印度最古的經(jīng)典《吠陀》(Veda),其中的哲學思想又體現(xiàn)在其中《奧義書》(Upanishad)部分,后代學者因?qū)W義書的解釋不同而漸漸成為六個學派,印度哲學之目的在于于一切生死輪回之中求得解脫,解脫之道在于正確的祭祀,祭祀的正確性來自對rta(天則、規(guī)則、理法)的順應。Mimamsaka即是從事祭祀儀式研究的人們,mimamsaka也具有了“探究、討論、審查”等意義。
《吠陀》成書于公元前兩千年至公元前一千年間,是最早的印度文獻經(jīng)典。其內(nèi)容主要是一些關于神的頌歌和禱文?!胺屯印痹x是“知識”,特指不用理智工作就直接看見的知識,由諸神“天啟”,由先知們口頭流傳。
公元前6世紀前后,印度社會生產(chǎn)發(fā)展,奴隸制的種姓社會也踏入了繁榮階段。在政治上,奴隸主和奴隸的階級斗爭以及奴隸主階級內(nèi)部的斗爭形成“十六大國”的割據(jù)局面。在思想界,持不同見解的宗教家和哲學家相繼創(chuàng)立各種宗教團體和哲學派別,但這些哲學派別總體上來說可分為兩大對立思潮:一是婆羅門教的正統(tǒng)思潮,特點是承認吠陀經(jīng)典;二是非婆羅門教的沙門思潮,即不承認吠陀權威,從而形成印度傳統(tǒng)上的兩類宗教哲學派別,即正統(tǒng)派和非正統(tǒng)派(也稱異端派)。
正統(tǒng)派哲學包括僧佉派(數(shù)論派Samkhya)、瑜伽派(Yoga)、吠世史迦派(勝論派Vaisesika)、彌漫傞派(聲論派Mimsnsa前彌曼沙)、尼耶也派(正理派Nyaya)、吠檀多派(吠檀多派、后彌曼差Vedanta)等六大派。他們宣稱接受吠陀為唯一權威,每一派別都以“經(jīng)”的形式對自己的理論系統(tǒng)化,由諸經(jīng)在不同時期派生出大量的注釋,對其理論做進一步的闡發(fā)、補充,形成各自的理論體系。但由于它們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吠陀理論進行考察,因而又具有內(nèi)在的統(tǒng)一性,這在正理論和勝論,數(shù)論和瑜咖,彌曼差和吠檀多之間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
非正統(tǒng)派哲學指佛教(Buddhism)、耆那教(Jainism)、唯物論派(Carvaka)和其他小派,正統(tǒng)派稱之為異端外道。它們反對吠陀經(jīng)典的權威性,并從不同角度對正統(tǒng)派理論進行了質(zhì)疑和駁斥[2]。
印度的邏輯思想散存于以上正統(tǒng)、非正統(tǒng)派別的理論體系中,其中正理派、佛教、耆那教的邏輯思想較為系統(tǒng),影響深遠。其中正理派作為正統(tǒng)派在印度有著深遠的影響,而佛教作為非正統(tǒng)派,在印度的影響是有限的,伴隨著佛教的興亡而興亡,故其主要影響的地區(qū)乃是佛教廣泛傳播的地區(qū),主要是藏傳區(qū)和漢傳區(qū)。
印度各派在辯論的風氣中逐漸發(fā)展出了邏輯思想,各派之間互相辯難,逐漸形成了相對統(tǒng)一的辯論規(guī)則與判斷辯論勝敗的辦法準則,以及如何追求真知以獲解脫,和它的反面辨別謬誤以遠離無明。
佛教邏輯按字面的理解應該是佛教徒的邏輯或者修習佛教所需的邏輯。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源出印度,但在傳播的過程中派別紛呈。佛教邏輯流傳到現(xiàn)在,主要有三大部分:漢傳佛教邏輯、藏傳佛教邏輯、印度的佛教邏輯。
因明被特稱為佛家邏輯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五明的學術分類就出自佛家,因明是佛教徒修習的必要路徑。佛家將世間所有學問分為五種,此種明確說法最早見于彌勒(足目)所著《瑜伽師地論》,其中第十三卷后半卷到第十五卷在說明本地分十七地中的第十聞所成地中詳說了五明處(panca vidyastkananl),五明處者:內(nèi)明處(Adhyatmavidyasthana)、醫(yī)方明處(ciktsavidyasthana)、因明處(Hetuvidyasthana)、聲明處(sabdavidyasthana)、工業(yè)明處(silpakarmavidyasthana)是也,五明處常略稱為五明,故因明處常簡稱因明(hetuvidya)?!奥暶鳌敝傅氖钦Z言語法這類知識,“工業(yè)明”指的是建筑設計這類學問,“醫(yī)方明”指的是醫(yī)學,“內(nèi)明”指的是各學派自己的教理,“因明”指的是正確推理的學問[3]。佛教認為要通五明才能成為菩薩,而學習佛法是依一定次第才行的,這個次第的第一步就是學習因明[4]。
另一方面,因明這一稱謂只為佛教徒認可。呂澂先生在《佛家邏輯——法稱的因明說》一文中對佛教因明的由來作了解釋。呂澂對“因明”這一名稱,特地進行了注釋:“‘因明’一詞為佛家所專用,他宗不一定同意,像晚近印度出版的《正理藏》(Nyāyakos'a)大辭匯第三版,里面搜羅有關正理學說的術語二千五百多個,卻沒有‘因明’一詞。”這個注釋非常有說服力,表明印度人自古以來以正理為正宗,而輕視甚至無視因明,在辭書中都不給它一點地位。
20世紀30年代,楊國賓先生留學印度,回國后翻譯了他的老師阿得利雅博士的《印度論理學綱要》一書。他在序言中說到:“這一本書雖是小,可是關于印度論理學方面的主要思想已搜集無余了。而且這本書體材簡明,印度大學預科用它當作印度論理課之課本的。”[5]論理學是邏輯學的舊譯??墒沁@本搜集了印度邏輯學方面主要思想的邏輯教科書基本上是闡述正理派的邏輯思想,古正理的內(nèi)容占了相當大篇幅。偶爾提及佛教、耆那教邏輯的異同。十分難得地提及了“佛教大論師”陳那的五相違宗過。陳那創(chuàng)建的九句因、因三相和新增設的同、異二喻都未提及。書中提及佛教的二支作法(法稱論式),但法稱對陳那因明的繼承和發(fā)展都未提及。這說明,印度的一般邏輯學說是忽視佛教理論家所創(chuàng)建的新因明理論體系的,印度本土的學者不重視佛教因明對印度邏輯的貢獻。
事實上,并非所有的佛教邏輯都叫“因明”。
藏族因明文獻中,與漢語“因明”相當?shù)挠腥齻€詞,分別是“擇瑪日巴”、“登茨日巴”和“搭吉日巴”?!叭瞻汀币庾g就是明、學,“擇瑪日巴”,意譯為“量學”或“量明”,從漢譯本譯成藏譯本的《因明入正理論》,從梵文譯成藏文的《因明正理門論》《集量論》等,以及藏族學者有代表性的因明著作,如宗喀巴的《因明七論入門》,工珠·元旦加措的《量學》等書名都有“擇瑪”。如果把“因明”作為一門學問來講,藏語應該叫做“擇瑪日巴”,直譯為“量學”或“量明”[6]。
依照藏族學者的習慣,西藏的學問門類分為十明處,除聲明、工巧明、醫(yī)方明、因明、內(nèi)明這“五明”外,另從聲明派生出“小五明”:歷算、詩、詞、韻、戲曲。這里的因明似乎即藏文的“量”。
“登茨日巴”其中“登茨”意為“抉擇節(jié)”,即分析環(huán)節(jié),具足三項的因都具有特定的內(nèi)容和范圍,當在建立因的時候,必須把它的三相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考察?!暗谴娜瞻汀本褪恰胺治霏h(huán)節(jié)之學”。
“搭吉日巴”的“搭”,有象征、標志、相狀等義,“吉”是一個表示表達領屬作用的虛詞,“搭吉日巴”可以理解為“相明”、“相學”,這里所說的“相”與“三相因”的“相”近似。但在解釋“登茨”和“搭”的時候,通常作為原因和理由講。因此,嚴格說來,“因明”只限于推理立論式部分,這正是產(chǎn)生比量知識不可缺少的推理、論證方法。
在藏傳因明文獻里,有許多著作把“搭日”或“登茨日巴”作為書名,專門論述建立因明論式或推理的具體規(guī)則,而把“擇瑪”這部分歸納在《洛日(“心理學”或“認識論”)》里去介紹,《洛日》里主要論述標準的知覺和非標準的知覺等心識活動的分類、定義、作用等。在藏傳因明里,凡是在內(nèi)容上講到因明和認識兩方面的,其書名莫不冠以“擇瑪”。就拿漢譯本轉(zhuǎn)譯成藏文的《因明入正理論》來說,藏文本書名仍冠以“擇瑪”,而未冠以“登茨”或“搭”,這同漢文的書名所冠的“因明”似乎就對應不起來。因而在漢傳因明與藏傳因明這兩個“因明”的譯法上,就表現(xiàn)出詞義對應的實際問題[7]。
正理是印度古老的邏輯學說,也是印度正統(tǒng)六派哲學之一,其創(chuàng)始人是約公元前2世紀的足目,足目總結﹑整理出16個邏輯范疇──“十六諦”,五支論式并以此為提綱,寫了《正理經(jīng)》,為印度邏輯奠定了較為科學的基礎。該書是正理論的根本經(jīng)典,全書共有簡短的經(jīng)文530條,分為5篇,詳細闡述“十六諦”[8]。
此時,在大乘佛家廣泛流行以龍樹所著的《中論》為代表的辯證的思維方法,對正理學說采取反對的態(tài)度,在龍樹的五部主要著述里,就有兩部是專破正理的。但小乘佛家受到正理學說的影響,對此進行了專門研究。公元2世紀彌勒、無著等大乘論師認為正理學說可以采取,將佛教以外的正理派的材料搜集起來,并將新說補充進去,形成了自己的邏輯體系,所以不用“正理”或“尼也耶”,而用“因明”來命名他們的新學說。因明一詞可以表明與內(nèi)明相對應的佛家學問分類之特點,又可以表明辯論、論證的特質(zhì),還可以表明與之前正理派學說的不同。到了公元5世紀無著、世親等將正理派的五支論式發(fā)展簡化為三支論式。始于5世紀的陳那終于7世紀法稱將因明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峰,這一階段,史稱新因明。
12世紀印度東部米提拉地區(qū)一批以克伽自在為首的正理論家提出一種新的學說。這些正理論家受到當時正在輸入的西方哲學和科學的影響,開始采用一些新的觀點和方法論述正理學說?!靶抡怼币辉~,意在表示他們在闡述正理論的邏輯理論時與古正理論者有所區(qū)別。新正理論的主要代表作是《諦如意珠論》。
由以上敘述可見,因明是從佛家自己的角度對印度邏輯進行的命名,是佛教徒發(fā)展了的正理學說,《因明正理門論》《因明入正理論》的書名也可見明顯的正理論的痕跡。這些書之所以特名為因明,筆者認為主要出于三方面考慮:一是標明區(qū)別,二是與佛家之內(nèi)明相對,三是突出論辯的特質(zhì)即因是獲得正確的宗的必要條件,只有三項具足的因才能獲得正確之比量。
特名“正理”“因明”有鮮明的宗派色彩,但是其內(nèi)涵應該是相通的,作為超越了具體思維內(nèi)容的形式思維的邏輯學更應該是相通的[9]。
佛教在印度的傳播早已中斷,作為因明的佛教邏輯自然不被印度學者所記取,佛教不是印度哲學之正宗,故不可能在其思想中占據(jù)主要地位,而在后世接觸到印度邏輯的地區(qū)由于傳播者所屬的文化的不同被認為是印度邏輯和佛教邏輯的差別[10]。
對正理和因明的區(qū)分是歷史性的而非內(nèi)涵上的,因明即是使因明,關于因的學問,正理則是正確思維和推理的學問,這兩個詞所指代的關于思維的邏輯規(guī)律之性質(zhì)是一致的。因明、正理這些歷史意味更濃的詞應該統(tǒng)一于印度邏輯這一元層次的概念。佛教邏輯有鮮明的宗教色彩。按照舍爾巴茨基所著《佛教邏輯》,其所言的論式,是正理派的五支論式,而非陳那的三支論式,按照大英百科全書的解釋,佛教邏輯亦是采取舍爾巴茨基的解釋,并非佛教徒所發(fā)展的因明[11]。
因明和正理這兩個詞都具有濃厚的歷史和教派特色,在對文化進行現(xiàn)代整理時應該著重突出他們作為思維普遍規(guī)律的邏輯學性質(zhì),因明與正理都是印度邏輯的典型代表,具有鮮明的印度文化特征,即以量論為認識論基礎,以追求正確知識為解脫之目的的印度文化的典型特點。故此我們在研究因明時應采取求同存異的方針:以印度邏輯為題來總攝研究發(fā)端于印度文明之上并在印度本土、漢傳地區(qū)、藏傳地區(qū)都各有發(fā)展的邏輯,同時保留因明、佛教邏輯、印度邏輯之名稱,以因明標明其漢傳特色,以佛教邏輯標明其宗教特征,以量論標明其藏傳特色[12]。
[1][日]武邑尚邦.佛教邏輯學之研究[M].順真,何放,譯.北京:中華書局,2010.
[2][印]阿特里雅.印度因明學綱要[M].楊國賓,譯.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7.
[3]許地山.陳那以前之因明[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時,2009.
[4]釋剛曉.漢傳因明敘要[C]//珠璣古巷論因明.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
[5]鄭偉宏.論印度佛教邏輯的兩個高峰[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81-86.
[6]楊化群.藏傳因明學[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
[7]楊化群.關于藏傳因明的幾個問題[C]//因明新探.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
[8]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劉邦凡.論黃展驥的大眾邏輯與邏輯研究——“形式”與“非形式”邏輯的普及[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12):61-67.
[10]劉邦凡.關于“知道”與“什么”的邏輯思考[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7(3):7-10.
[11]劉邦凡,歐陽貴望.論古典歸納邏輯的科學認知功能[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35-39.
[12]劉邦凡.中國邏輯的近代復興與未來發(fā)展[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1-7.
On the Relationship of HetuVidya&Indian Logic&Buddist Logic
ZHANG Jin,LIU Bang-fan,WEI Wei
(Humanities and Law college 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o 066004,China)
HetuVidya is a traditional concept of Chinese Buddh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hile it is not the counterpart of Buddist Logic.The two words,HetuVidya and Nyaya,have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y and denomination.And still,HetuVidya and Nyaya,which is the typical presentation of Indian Logic,obviously have the charater of Indian culture.With the epistemological basement of Pramana,they approach to correct knowledge.The study of HetuVidya should take Indian Logic as mainline,including the logics which origin in India and blossom in the Indian continent,Han Nationality area,and Tibetan area.The name of HetuVidya,Buddist Logic,and Indian Logic should be remained.HetuVidya presents its fea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Buddist Logic,its religious character.And Pramana,its Tibetan character.
Hetu Vidya;Indian Logic;Buddist Logic;Tibetan Hetu Vidya;Han Nationality Hetu Vidya
B81
A
1674-8425(2011)08-0099-04
2011-06-29
張瑾(1983—),女,山西榆次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邏輯學;劉邦凡(1967—),男,重慶涪陵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邏輯學等;魏瑋(1986—),女,山西長治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邏輯學。
(責任編輯 鄺坦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