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笛
(鹽城工學院,江蘇鹽城 224051)
戲劇翻譯中的編譯現象及其原因
鄧 笛
(鹽城工學院,江蘇鹽城 224051)
戲劇翻譯;語用學;編譯;直接效果
戲劇翻譯實踐中常??吹揭恍┳g者在翻譯時并未遵從傳統(tǒng)的翻譯理論,而進行了大膽編譯(刪除或增加某些內容)。從語用學理論和戲劇語言的特點出發(fā),通過對戲劇翻譯中的一些實例分析,認為戲劇語言的特點、文化差異的客觀存在以及戲劇對舞臺直接效果的追求,使得傳統(tǒng)的翻譯標準和翻譯方法有時在戲劇翻譯時失效,而編譯則在此領域有用武之地。
戲劇既是一種文學藝術,又是一門綜合表演藝術。然而在中國關于“戲劇”這一名稱的內涵上的界定產生了分歧和混亂。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公布的學科科目目錄中,在一級“藝術”學科下設有二級學科“戲劇戲曲學”。在《中國大百科全書》的“戲曲曲藝卷”將“戲曲”作為“中國傳統(tǒng)戲劇文化的統(tǒng)稱”;在“戲劇卷”條目下只介紹了有關話劇的內容。從以上兩個例子看來,戲劇顯然是指從西方引進的話劇。然而有的研究者認為戲劇應是一個統(tǒng)稱的概念,下面應包括戲曲和話劇兩類?!逗喢鲬騽≡~典》給出的定義是:戲劇是綜合藝術的一種。由演員扮演角色,當眾表演故事情節(jié)和情景的一種藝術。在中國,戲劇是戲曲、話劇、歌劇、舞劇等的總稱,也常指話劇。所以,戲劇應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戲劇應包括話劇、戲曲、歌、舞劇等。狹義上的戲劇指話劇。本文作者在探討戲劇翻譯時使用的是戲劇的狹義內涵,即指話劇。
每部戲劇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體現了不同的文化內涵及不同劇作者的個人風格。然而,無論何種文化、哪一位作家,其劇本都必須遵守戲劇語言的一些普遍特征,如口語化、個性化、動作性、簡約性、韻律性等等,才能獲得良好的舞臺效果。
(一)口語化的語言
口語化的戲劇語言源于舞臺表演的三個特點。第一,社會性。舞臺表演是社會化活動,需要引起觀眾群的共鳴。觀眾群并非只是文化水平較高的群體,而是包括各個層次,各種文化程度的廣大人民群眾。第二,即時性。每一次舞臺表演都是獨一無二、不可重復的。觀眾對于戲劇語言的理解需要一次完成。第三,舞臺語言的無注性。劇作者無法在演員表演的同時對其語言進行注解和說明。這就增加了大量使用書面語的困難。這三點都要求劇作者選用易于大眾理解的文字來創(chuàng)作劇本,而作為人民大眾智慧結晶的口語化語言無疑成為最佳選擇。
(二)動作化的語言
由于不能像小說家那樣使用細節(jié)描述等方式表現人物內心,劇作者必須把所要表現的全部生活轉化為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因此,戲劇語言具有豐富的動作性,使得演員可以通過閱讀劇本選擇恰當的身體語言來表現人物。語言的動作性不僅包括身體動作,還包括暗含于對話中的行為意圖、心情、心理狀態(tài)、感情、感覺等。
(三)簡潔清晰的語言
戲劇語言的簡潔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與小說相比,戲劇的情節(jié)發(fā)展較快,戲劇中的伏筆、懸念很快就得以解開;第二,戲劇中人物的語言表達也格外清楚明了,不像散文那樣的含蓄唯美,也不像小說那樣有很多的內心描述或懸疑。戲劇這種簡潔清晰的表現方式也是為了適應戲劇表演的時間限制。通常來說,劇作者要在短短的2~3小時內向觀眾完整地展現故事情節(jié)和豐富的戲劇沖突。要做到這一點,劇作者只能將大量信息壓縮在簡短的人物對話中。因此,戲劇是簡潔的藝術形式。
(四)節(jié)奏感強的語言
在書面閱讀時人們可能會忽略語言的節(jié)奏、語調、語氣等因素,但在舞臺表演時其重要性便立刻顯現出來。盡管各種文學作品都有可能被朗讀,但戲劇文字注定要為朗讀服務。好的戲劇語言讀起來應當富有節(jié)奏感、瑯瑯上口,不會結結巴巴,也沒有不必要的停頓。
(五)個性化的人物語言
語言是戲劇人物性情的符號和標志。小說在刻畫人物時,作者可以一邊敘述,一邊加上人物的對話,雙管齊下。但劇本通體都是對話,這就要求劇作者必須在人物頭一次開口時就凸現出他的性格來。
在戲劇翻譯及其研究中,文學性和舞臺性都應該考慮,因為“古今中外那些經典的戲劇作品,都是既經得起讀,又經得起演的。只供閱讀而不能演出的戲劇作品與只能演出而無文學性可言的戲劇作品,都是跛足的藝術”。[1]那么,在戲劇翻譯中,如何才能譯出“既經得起讀,又經得起演的”翻譯戲劇作品呢?將一些成功的戲劇翻譯作品和它們所基于的文本進行比較,就能發(fā)現,編譯是這些翻譯作品的共同現象。本文對這一現象進行了研究,歸納出一些編譯的方式和譯者進行編譯的限制。編譯的方式可劃分如下:
改寫:對于源語文本的部分內容進行逐字變動,通常輔以直譯法;
省略:對原文的部分內容取消或減少;
擴張:明示原文中的暗示內容,或明示于正文,或明示于注腳,或明示于詞匯表;
異化:用目的語中粗略等同的詞語替換原作中的一些俚語、方言、荒謬之言等(有時以斜體或下劃線標注);
更新:用現代詞語替代過時或晦澀文字;
移境:植入比原文中更能為目的語讀者所熟悉的情景;
改編:從整體上對原作進行改寫,只保留原作的主要內容、中心思想、基本意圖。
從以上編譯的方式,我們可以看出,編譯是指翻譯時對原文作一定程度的“刪除”或“增加”,這種刪除或增加從質和量上都違背了傳統(tǒng)翻譯標準中的“信”的原則。研究發(fā)現,編譯現象在戲劇翻譯中非常普遍,而且越是成功的翻譯劇越是多編譯現象。我們可以通過語用學來分析其原因。從詞源學的角度講,語用學“pragmatics”的拉丁詞根“pragma”具有“做,行動”的意思。戲劇“drama”的拉丁詞根“dran”也是“行動”的意思。因此,“用行動的科學去研究行動的藝術,這真是再自然不過的了?!盵2]語用學是研究語言使用與理解的學問,既研究發(fā)話人利用語言和外部語境表達意義的過程,也研究聽話人對發(fā)話人說出的話語的解碼和推理過程。也就是說,語用學研究交際者在特定交際情景中的意義的傳達和理解。語用學之言語行為理論提出“以言行事”的概念,即人們實施某一言語行為的目的或言外之力。戲劇翻譯中,譯者所“關心的不僅是人物所說的話,還有這個人物說這些話干什么。”[3]言語行為理論可以幫助譯者區(qū)分人物語言的命題意義與言外之力,進而在譯文中再現戲劇語言的動作化。語用學之含意理論認為,對話中為了使對話順利進行,達到交際目的,會話雙方會自覺地進行合作,遵守一定的規(guī)則,即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含意理論的精髓在于它部分地依賴遵守準則,部分地依賴違反準則,以產生特殊效果。在戲劇翻譯中,譯者可以利用含意理論和合作原則來區(qū)分臺詞的字面意義與會話含意,從而在譯文中根據具體情況將其明朗化或保留。語用學之語境理論把語境分為語言語境、情景語境、文化語境。情景語境可以幫助譯者實現戲劇語言的性格化;對文化語境的敏感可以使譯者根據語境充分考語譯入語受眾的文化習慣、認知環(huán)境、理解能力以及舞臺演出的特點作出動態(tài)順應,選擇翻譯策略;語言語境要求戲劇翻譯與其他體裁的翻譯一樣要處理源語文本與目的語文本的語言上下文關系。下面謹以成功搬上國外舞臺的話劇《茶館》英譯本(老舍,《茶館》,英若誠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為例,從語用學的角度分析戲劇編譯現象。
(一)二德子:你管我當差不當差呢!
Erdez:Where I serve ain’t none of your bloody busi2 ness!
(一)中英若誠的翻譯加了“bloody”,看上去像是譯者畫蛇添足,實際上這一增加使這句話更加口語化,譯出了原文的情景語境,而且人物語言也符合作為打手的二德子的形象。
(二)劉麻子:告訴你,過了這個村可沒有這個店,耽誤了事別怨我!快去快來!
Pock2Mark Liu:I’m telling you,you won’t find another chance like this.If you lose it,don’t blame me!You’d better get a move on.
(三)中含有習語,譯者在處理這句話的文化語境時,為了更好地傳達原作語言的風格,舍棄了原文中的習語,采取了編譯,將“過了這個村可沒有這個店”譯成“you won’t find another chance like this.”使得譯文簡潔精練,口語化。譯者的這種靈活變通,是一種充分尊重原作的基礎上讓譯文更能被譯入語觀眾接受的作法。
《茶館》中的語言還有豐富的動作性,人物的內心活動常常通過語言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觀眾眼前,使得觀眾不僅聽到人物說出了什么,而且還看見了他在干什么;人物不僅講出了情節(jié),還讓觀眾看到了情節(jié)。這給翻譯帶來了挑戰(zhàn)。
(四)康六:劉大爺,把女兒給太監(jiān)作老婆,我怎么對得起人呢?
Kang Liu:But Master Liu,please,how couldI ever face my daughter again if I sold her to be the wife of eunuch?
此處康六哀求人販子劉麻子不要把自己的女兒賣給太監(jiān)作老婆,整句臺詞飽含哀憐乞求的言外之力,這些言外之力是留給演員用語氣與神情來表達的。譯者采用了“How could I…?”的疑問句式表現哀求和無奈的語氣,不失為很好的選擇。英若誠大膽增加了“please”一詞,加強并集中凸現了康六絕望、無奈和哀求的神態(tài)及語氣,突出了人物形象的悲劇色彩。英若誠采用的這種增詞的編譯方法,既有助于演員更準確地理解康六此時的心情,也為演員更生動地演繹這一人物提供了手段。
(五)明師傅:那有什么辦法呢,現而今就是獄里人多呀!……
Chef Ming:But what can I do?Nowadays you canonly find so many mouths to feed in clink…
此例中,英若誠用“mouths”而不用“people”來翻譯“人”,有明顯“編”的痕跡,其實這樣的翻譯既能讓人想起當時民不聊生、窮則生盜,以至監(jiān)獄里人滿為患,犯人們實則是“嗷嗷待哺”的饑民的言外之力,又增加了譯作的戲劇潛能,便于演員表演。
(六)王淑芬:……,可是呀,這兵荒馬亂的年月,能有個事兒也就得念佛!
Wang Shufen:…but these days you can thank your luck2 y stars if you have a job at all.
(七)常四爺:……連棺材還是我給他化緣化來的!
Chang:…I had to go and beg alms to get a coffin for him.
“念佛”指信佛的念“阿彌陀佛”或“南無阿彌陀佛”?!盎墶敝干峄虻朗肯蛉饲蟛际T诜g這兩個詞語時,由于無法在譯語中找到對等語,譯者過借鑒戲劇創(chuàng)作的語言特征采取了編譯,淡化了原文文化語境,讓譯語簡潔清晰,使觀眾更容易接受。
《茶館》的作者老舍十分注重語言的節(jié)奏感,同時十分重視戲劇語言的音樂性。他曾說,“話劇中的對話是要拿到舞臺上,通過演員的口,送到聽眾的耳中去的。由口到耳,必涉及語言的音樂性”。由于注意字音的安排,老舍在字的選擇上也就相應地十分講究。
(八)唐鐵嘴:(湊過來)這位爺好相貌,真是天庭飽滿,地閣方圓,雖無宰相之權,而有陶朱之富!
Tang the Orale:(edging his way closer)Oh,whataus2 picious features!Truly an inspired forehead and a command2 ing jaw!Not the makings of a prime minister,but the poten2 tials of fabulous wealth!
四字詞組是漢語言簡意賅、優(yōu)美對稱的典型體現。用在這里主要是體現以相面為生的唐鐵嘴的油滑的生意口?!疤罩臁敝复呵镌絿蠓蚍扼?相傳范蠡在春秋時著名的商業(yè)城市陶唐經商貿易,三致千金,故有“陶朱之富”的典故。譯者采取了編譯,用“the potentials of fabulous wealth”替換原文的典故形象,雖然失去了原文典故的文化內涵,卻譯出了原文的節(jié)奏,以節(jié)奏的朗朗上口留給演員表現言外之力的余地。
(九)王利發(fā):您怕什么呢?那么多的買賣,您的小指頭都比我的腰還粗!
Wang Lifa:But surely you’ve got nothing to worry a2 bout.With so many different interests,a mere trifle to you would be my entire fortune and more!
此例中,王利發(fā)夸大其詞以奉承其房東秦仲義。很顯然,他的話違反了對話合作原則,產生了夸張效果,其中的會話含意很明了:我所有的財產還抵不上你的一點點。如果將其直譯為“Your little figure is thicker than my waist.”目的語受眾只能理解字面意義而會話含意則會喪失。英若誠通過意譯將含意明朗化而喪失了其中生動的意象。
限于篇幅,以上僅引了八個譯例,但從這八個譯例的分析中已經可以清楚地看出,戲劇翻譯比起其他體裁的翻譯會更多地違背傳統(tǒng)的翻譯標準,而不時打破常規(guī),采用編譯的方法。編譯這種反傳統(tǒng)的翻譯方法符合語用學理論,是根據戲劇語言注重口語化、個性化、動作性、簡約性、韻律性等特征應運而生的,這種翻譯方法解決了因文化差異而影響舞臺直接效果等問題,在實踐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是必要的。
當然,在翻譯實踐中,譯者的編譯也必須受到某些限制,最明顯的有:
目的語觀眾的知識和希望:原文內容達到何種程度才能對潛在觀眾形成新的或共享內容,譯者必須對此作出評估;
目的語:譯者必須在目的語中找到與原文相對應的語篇類型并尋求合理、連貫的改編方式,以實現與目的語文本一致的意義和意圖。
翻譯理論不斷發(fā)展,翻譯標準自古至今經歷了不斷深入化、具體化和實用化的過程。從國內玄奘的“既須求真,又須喻俗”,嚴復的“信、達、雅”,魯迅的“保持原作的風姿”,錢鐘書的“化境”等,到國外奈達博士的“對等”理論,德國的雷斯(K.Reiss)、費米爾 (H.J.Vermeer)、諾德 (Christiane Nord)等學者提出的功能理論,以及費米爾對功能理論的發(fā)展——“目的論”等無不循著這一軌跡而來,但這些標準有的可提而不可及 ,如“信、達、雅”、“化境”、“對等”,有的較其他更適合于某一(些)題材或文體,如“保持原作的風姿”對文學翻譯來說更為實用,因而總的來說沒有適合于各種題材、各種文體、各種受眾,服務于各種翻譯目的的萬能標準。翻譯實踐中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將翻譯標準細化、具體化,以達到實用化的目的。[4][5][6]戲劇是一種獨特的文體,最注重舞臺直接效果,由于不同語言的文化差異,有些東西符合一國人的文化習慣和口味,但不符合另一國人的習慣和口味,因此傳統(tǒng)的“真”和“信”的翻譯標準會大大制約其舞臺直接效果,使戲劇文本的表演性功能大為喪失。因此有必要為戲劇翻譯定做一套標準,那就是語用學指導下的舞臺直接效果決定翻譯方法。為了使譯本的舞臺直接效果達到最佳,譯者有時不必遵循傳統(tǒng)翻譯標準,不必像翻譯其他文體那樣一定要做到“信”,而應根據不同文化各自的特點,對原文作必要“刪減”或“增補”(當然這些刪減和增補的內容是客觀的,而不是歪曲事實),即對原文進行編譯,把譯語受眾吸引到譯作上來,以適應和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7][8][9]
翻譯的標準是多元的。對于不同文體、不同題材、不同受眾,為追求不同效應的文本,應采取不同的翻譯標準,并選用與該標準相適應的某種(些)翻譯方法。戲劇與其他體裁的文本有著較大的差別,它的語言特征決定了語用學對戲劇翻譯有著很強的適用性,使編譯成為可能。此外,戲劇對舞臺直接效果的追求以及不同文化差異的客觀存在使編譯這種翻譯方法成為必要,編譯也會因此隨戲劇翻譯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并在翻譯理論和戲劇理論中占有一席之地。
[1] 董健,馬俊山.戲劇藝術十五講[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66.
[2] 王虹.戲劇文體分析——話語分析的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7.
[3] 周安華.戲劇藝術通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151.
[4] 鄧笛.意義多層性視角下的戲劇翻譯[J].沈陽大學學報,2009,(1):55258.
[5] 馬會娟.論英若誠譯《茶館》的動態(tài)表演性原則[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27,(5):49253.
[6] 陳小尉.翻譯功能理論的啟示[J].中國翻譯,2000,(4):9212.
[7] 鄧笛.美學與戲劇翻譯[J].蘇州大學學報,2009,(6):90292.
[8] Corrigan,Robert W.Translating for Actors[A].Arrowsmith,W&Shattuck,R.The Craftand Context of Translation[C].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61:95.
[9] Fotheringham,R.1984.The Last Translation:Stage to Audi2 ence.In:Zuber,O.(Ed).1984.29239.
Editing in Drama Translation
DEN G Di
(College English Department of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Yancheng Jiangsu 224051,China)
drama translation;pragmatics;editing translation;direct stage effect
In the drama translation practice,some translators edit out some contents in the translated version,hence called“edi2 ting translation”in this paper,which does not comply with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criteria.In this article,the author makes analysis on the textual features and communication functions of dramas,the incompetence of the direct stage effect re2creation of the source text in the target text due 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s,thus,he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it is the distinctive textual features of dramas,much emphasis laid on the direct stage effect of dramas,an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that make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criteria and techniques sometimes come to failure in drama translation,and that editing translation has much of its utility in this area.
H31519
A
167322804(2011)052015320004
2010212220
本文為江蘇省教育廳2010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戲劇翻譯研究”(編號:2010SJB740013)的系列論文之一,同時為2010年度人文江蘇外語類研究立項課題“戲劇翻譯的動態(tài)表演性研究”(編號:rwjsw10220)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