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維加,席燕暉,邵敏加
(1.東華理工大學文法與藝術(shù)學院,江西撫州 344000;2.渝州科技職業(yè)學院大專部,江西新余 338000;3.黎川縣德勝中學,江西撫州 344600)
詩性的超越與詩美的構(gòu)建
——黎國華長篇小說《生命之手》解讀
邵維加1,席燕暉2,邵敏加3
(1.東華理工大學文法與藝術(shù)學院,江西撫州 344000;2.渝州科技職業(yè)學院大專部,江西新余 338000;3.黎川縣德勝中學,江西撫州 344600)
分析了黎國華的長篇小說《生命之手》,認為其在總體寫實性地反映贛東一群人物的命運變遷和時代發(fā)展的同時,用一種不自覺的詩性手段調(diào)節(jié)構(gòu)思對象,對對象世界進行了詩性超越,對文本世界的結(jié)構(gòu)、視角、語言等進行了詩美構(gòu)建,通篇洋溢著一種亦實亦虛的詩情詩韻。
黎國華;《生命之手》;詩性超越;詩美構(gòu)建
《生命之手》的故事并不十分復雜,它以主人公常林的創(chuàng)業(yè)興衰和“寧溪十三鷹”(指當年參加老山陰山戰(zhàn)斗的寧溪籍十三位生死戰(zhàn)友)的命運沉浮為主線,反映了商品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社會大背景下,一方土地、一群人物的命運變遷。作者對贛東大地的人文風情、時代風貌進行了亦實亦虛的描寫,通篇洋溢著詩美情意。
黎國華是一位“草根作家”,他自己也承認是個算不上“半個文化人”[1]627的小說作家。一般地說,寫實或者說從寫實出發(fā)的寫作是這些作家的創(chuàng)作起點與歸屬,這點可以從《生命之手》比較規(guī)矩地寫人,不太善于寫景或者說并不刻意寫景和幾乎直白地寫事中找到印證。但黎國華有一種細心觀察事物、捕捉人物心靈、直接用詩性調(diào)節(jié)構(gòu)思現(xiàn)實對象的能力。因此,作為一部寫實的長篇小說,《生命之手》具有一種獨特的詩情與詩韻。
(1)“手”的詩性超越?!笆帧毕騺矶际撬囆g(shù)家深情關(guān)注的對象,如:賭徒的手(茨威格小說《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托舉明天的“手”(上海龍華烈士陵園雕塑之一);舞臺上千手觀音的“手”……對“手”的神奇應用,充分彰顯了藝術(shù)家極富創(chuàng)作個性并刻意命題的藝術(shù)震撼力量和詩性智慧。在《生命之手》中,黎國華同樣讓我們看到了“手”的巨大表現(xiàn)力和蘊含力。小說通過對“手”的三次突出描寫,將主人公民營企業(yè)家常林與他生命旅程中的三個女人的關(guān)系凸顯出來。
一次是寧溪河發(fā)洪水月娥不幸落入水中。“月娥,別怕,快抓住我的手!”“一個激浪迎面將月娥卷入水底,可她并不感到恐懼,因為她清醒地聽到了常林的叫聲,并看到了常林伸向自己的生命之手。”[1]41但后來兩人的發(fā)展正如故事敘述者所評述的那樣:“在洪水中,常林將共患難的手伸向王月娥,毫不猶豫,奮不顧身;但在生活的場合里。他卻拋棄了二人共同撐劃的小船,也是毫不猶豫、奮不顧身地將王月娥推到水中,讓她自尋生路,或再去找載她的另一條小船?!盵1]112“救”之與“推”之是同一只手,作者似乎在向我們設問:這僅僅是一種軀體的表演嗎?一次是通過夏曉荷的心理活動。她“當然知道王月娥是常林從水中撈起的女人,她要讓常林成為自己從情感中撈住的男人。”[1]115夏曉荷一心想強制自己的生命之手,來擺脫困在農(nóng)村底層苦渡的窮日子,企望融入城市上層享受好年華,但結(jié)果還是被城市把她作為一個任人玩弄于股掌之上的“花瓶”,殘酷地摔碎在了農(nóng)村的窮鄉(xiāng)僻壤。從她身上,我們似乎看到,一個人的看不見的生命之“手”,比看似運用自如的有形之手有力得多。一次是兩次感情生活的失敗以及發(fā)現(xiàn)王諫喜歡上了王月娥,使常林重新考慮了自己與王欣(王諫的妹妹)的關(guān)系?!叭绻G子(王諫)喜歡月娥,我就向王欣求婚?!盵1]537最終沒有回避自己的真愛和眾人的衷心祝福,這對志同道合的伙伴終于“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
這種“手”的詩性超越就在于:前妻王月娥是常林用生命之手從洪水中“撈”來的好老婆,卻是事業(yè)上的“路人”;情婦夏曉荷是其用生命之手從商城中“俘”來的好助手,偏偏是情愛中的匆匆“過客”;只有戀人王欣,才是其用生命之手從人生苦旅中“牽”來的好伴侶。這時我們一定不會認為作者僅僅是在敘說“手”的故事了——作者將“手”的詩意性發(fā)揮得淋漓酣暢:常林事業(yè)的興衰、性格的剛?cè)帷⒒橐龅某蓴?與他和一生中三個女人的愛情休戚相關(guān),用生命之手奏出了一首“起步—失敗—成功”,“思考—抗爭—奮發(fā)”,“快樂—痛苦—幸?!比拷豁憳氛耓2]。黎國華恰恰就是以看似平實的手法,讓生活本身的邏輯去給出人性與詩性的形式與思考。
(2)“寫實”的詩性超越。就像抒情是詩歌的靈魂一樣,寫實是小說的靈魂。中國當代許多小說家至今仍專注于寫實,這似乎與當今世界眼花繚亂的小說創(chuàng)作實驗和時代的非歷史性出場并不合流。陶東風曾說,“在虛假理想主義和假大空意識形態(tài)盛行的時代,現(xiàn)實主義者是很不現(xiàn)實的?!?陶東風2009年2月9日博文《“現(xiàn)實主義”的吊詭》)黎國華們對寫實情有獨鐘,可以從數(shù)千年沿襲的國情、種族心理積淀、華夏創(chuàng)作群體的創(chuàng)作慣性中找到答案。而事實是,局限于寫實不僅是過時的也是難以寫出多變多元的人生的。作為“草根”作家,“寫實”是一種身不由己的選擇,但富有才情的作家,可以對“寫實”作一種不自覺的詩性超越,從而在并不十分看好的新世紀寫實文學語境中獲得美學上的生存權(quán)。
《生命之手》似乎在不經(jīng)意間給我們營造了一幅幅詩意的寫實生活畫卷:在主人公無法主宰自己的生活、命運、愛情和事業(yè),感到前景渺茫的時候,作者會“讓”他們“心想事成”:常林婚姻上的“三變?nèi)住?反而成就了他豐富多彩的人生;常林愛上王欣,而王諫(王欣的哥哥)與王月娥(常林的前妻)重修前緣,共結(jié)秦晉,讓人既感嘆不已又匪夷所思;正面形象的陳春海、常民寬歷經(jīng)仕險,幾遭翻船,最終走上更高的領(lǐng)導崗位,不禁讓人出了一口悶氣。關(guān)于“生命之手”的故事,更是一種富有禪意的生命暗示:世事萬物都是由各自的生命之手于冥冥之中締造和安排的。而且,由此衍生的相互因果效應,也隨之起伏跌宕,糾葛曲折,命運最終歸于任由評說的不同結(jié)局?!笆帧钡纳衿孢\用向人們訴說了“禪”的玄機,是對寫實的一種詩性升華。黎國華似乎懂得小說只注重寫實就容易陷入寫實的陷阱,他機智地在把現(xiàn)實生活捏得粉碎的同時,更注重創(chuàng)造一個整體性的精神世界。他起碼是以一種不自覺的書寫姿態(tài),將秀麗富饒的寧溪河兩岸近二十年發(fā)生的人事風物變遷,有零有整、零整結(jié)合地呈現(xiàn)于讀者面前:斷述零寫常林、陳春海、丁大軍、黃一民、付濤、陳冬明等人不同的人生軌跡,又整體把握“寧溪十三鷹”的群體形象:陽光、瀟灑、雄姿英發(fā)的群體影照,象征性地勾畫了一個有情有義、充滿活力的當代新生活群體;王月娥、常芳、馮小娟、高翠翠、劉燕、王欣等女性的形象與生活是鮮活各異的,她們整體精神的表現(xiàn),是“十三鷹”的女人們的友情、愛情、親情等人生真情,以及這種情感與“十三鷹”精神的完美配合。這種書寫,正如姚斯所說:“世俗法則終止之處,正是文學法則開始之時。”[3]
不敢說黎國華受到多少抒情文學的熏陶,但家鄉(xiāng)自然山水的長期孕育和作家充沛的想象,使他的小說顯示出難得的抒情文學般的詩性特質(zhì)。詩美般的敘事就構(gòu)建在這種創(chuàng)作背景之下。
(1)外穩(wěn)內(nèi)躍的謀篇機制,漫溢著生活韻味、折射出詩性哲理?!渡帧贩路鸶艚^著創(chuàng)作的流行色,放棄了時尚的進攻性和張力性文本結(jié)構(gòu):既沒有像專寫自我的私小說那樣對小說結(jié)構(gòu)惡意破壞,也沒有像形形色色的實驗小說那樣對小說結(jié)構(gòu)肆意擴張。它仿佛是一位坊間藝人營造的一個手工藝藝術(shù)之宮,將那些值得歌值得泣的故鄉(xiāng)故事按照自己的生活邏輯與藝術(shù)邏輯搭建起來,將“十三鷹”的命運沉浮故事編織為全文結(jié)構(gòu)的主體部分,以寧溪河兩岸的時代變遷為輔體部分。這個結(jié)構(gòu)看上去有些四平八穩(wěn),缺乏小說慣有的“高潮綜”和“懸念結(jié)”,換言之,讀者的期待難以遇挫。在這種“體制”下,作者似乎不經(jīng)意地安排了幾次“內(nèi)躍”(故事內(nèi)在的情節(jié)躍動),從而把讀者抓牢在故事之中。例如“十三鷹”中三位英雄的犧牲即是一個亮點。黃一民在老山前線,付濤在抗洪前線,陳冬明在緝毒前線。尤其是付濤在1998年長江抗洪搶險中英勇犧牲,最具心靈沖擊力——一位中校團副政委,為了人民的利益和戰(zhàn)友的安全,被吸進涵洞而失去鮮活的生命。敘述生動感人,真情涌現(xiàn),表現(xiàn)出一種局部“內(nèi)躍”的巧妙安排,這種安排機制會產(chǎn)生詩性的意象泛化,使讀者深深浸漬在“十三鷹”整體形象的魅力之中。又如,愛情婚姻是小說的母題,《生命之手》也不例外。但作者在寫常林的婚變情變的時候,卻顯得那樣波瀾不驚,一切似乎都是可以預料的。就在常林找到他的最佳伴侶王欣,愛情終于有了歸屬的時候,卻又跳出一個不大不小的人生插曲——王欣的哥哥王諫舊情萌發(fā),愛上了常林的前妻王月娥。從這里我們似乎體會到種種人生況味:愛情搭錯車,以情報恩,有情人終成眷屬,人生難測,等等,其用詩意的構(gòu)想凸顯了人生哲理。
(2)詩句韻文,使小說語言具有了詩的韻致與風采。作者的故鄉(xiāng)是地處贛東的一個古老望縣——崇仁。小說中那條迤邐山間、兩岸富饒的“寧溪河”,就是貫穿該縣東西、日夜奔流不息的西寧河。有“驢友”詩人北海交游此地寫下的《西寧河》為證:“綠岸含詩意,青山在畫中。扁舟搖淺影,浣女掠輕虹?!痹谶@樣一個山水如畫的地方,不出詩性不生詩情都不可能,何況是從老山歸來對故鄉(xiāng)情更深愛更切的小說家。他寫純情少女的身姿,就像畫一幅絕美的西方油畫:“月光下的常芳如出水芙蓉,一個活靈活現(xiàn)的法國著名寫實派畫家雷諾阿經(jīng)典油畫《泉》中的裸體少女就站在自己面前?!盵1]150他寫常民寬似乎看透了常林的心思:“山,致阻也,而人梯之;海致險也,而人航之。志之所向,何往不濟!”[1]461完全是知識分子官員的派頭,也是人物(雙方)形象的詩意化。他寫現(xiàn)代商人韓天涯巧用元朝大詩人虞集的詩句:“隨意且銜杯,莫惜春衣坐綠苔,若待明朝風雨過,人在天涯,春在天涯!”[1]582可謂人詩相映,背景自然延伸。他寫現(xiàn)實及心中的母親河:“寧溪河還在靜靜地流淌,她默默地滋潤著兩岸的土地。”[1]315是那樣地寓滿深情?!渡帧返墓适聛碜詫幭觾砂?這里發(fā)生的故事,有著泥土的氣息和近乎原生態(tài)的生命敘述,一旦與作者的才情結(jié)合,便呈現(xiàn)一種極富特色的詩性美。
(3)人性和生命視角,促成既憂郁悲情又樂觀理想的詩化情調(diào)?!笆棥敝腥挥⑿?黃一林、付濤、陳冬明)的死,是一種沉重的生命體驗視角。它藝術(shù)地告訴人們:在歷史變革和社會轉(zhuǎn)型時期,每一步前行都是要付出巨大代價的,盡管有時看來好像偶然,但是,有大師說“偶然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家”[4]。可惜這種“偶然”作者用得太少了,否則,詩性的生命體驗會更強?!笆棥奔捌渑藗冞@個群體大視角的設置,是作者人性美、正義感和人生愿景的寄托,它把抽象的理念形象化,把作家對生活的多元體驗對象化,同時,她們的愛恨情仇給小說帶來了既悲情又歡情的起伏變奏旋律,并推動著故事情節(jié)向前發(fā)展。主人公常林“快樂—痛苦—幸?!钡娜松壳?給人們補上了人生一課,是一種人性+生命的視角,因為人性總是會透露出生命的各種信息的——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接受?!霸谏值膿嵛肯?寧溪這塊土地可以承載太多的痛苦,更可以承載更多的歡樂。”[1]623作者在尾聲寫的這幾句話,實在是這種亦悲亦喜的詩化情調(diào)的最好注腳。
[1]黎國華.生命之手[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2]凡夫.生命之手:序[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1.
[3]堯斯.走向接受美學[M].周寧,金元浦,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68.
[4]巴爾扎克.人間喜劇:總序[M].傅雷,袁樹仁,張冠堯,等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2.
Transcendence of Poetry’s Nature and Construction of Poetry’s Beauty
SHAO Weijia1,XI Yanhui2,SHAO Minjia3
(1.College of Chinese Law and Arts,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Fuzhou 344000,China;2.Junior College,Jiangxi Yuzhou Scientific&Technological Institute,Xinyu 338000,China;3.Desheng Middle School,Fuzhou 344600,China)
Li Guohua’s novel The Hand of Lifeis analyzed.It is considered that,the novel realistically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changes of the fate of a group of people in eastern Jiangxi;the author adjusted the object with an unconscious poetic method;the poetry’s nature of the object world is transcended,and the poetry’s beauty of the structure,the visual angle and the language of the text world are constructed.The novel is filled with the poetic rhythm in the conversion of fantasy and reality.
Li Guohua;The Hand of Life;transcendence of poetry;construction of the poem’s beauty
I 247.5
A
1008-9225(2011)01-0095-03
【責任編輯:王立欣】
2010-07-23
江西省社會科學研究“十一五”規(guī)劃項目(08WX54)。
邵維加(1954-),男,上海人,東華理工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