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天府
(蘭州大學,蘭州 730000 )
淺論張季鸞的人生觀在其辦報實踐中的體現(xiàn)
曹天府
(蘭州大學,蘭州 730000 )
本文試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之上對民國報人張季鸞的人生觀進行概括總結(jié),并追溯其辦報實踐,探討張季鸞的人生觀在其辦報實踐中的體現(xiàn)。文章經(jīng)過論證確認張季鸞的人生觀為“報恩主義”,并通過列舉史實證實了張季鸞的人生觀對其辦報實踐的影響。
張季鸞;人生觀;辦報實踐;體現(xiàn)
有人說,張季鸞“生逢其時,死逢其時”。這是從張季鸞一生取得成就的角度對他所生、所死以及所生活的那個時間點及時間段的概括,這句話大概是說張在一個可以大展拳腳的時代出生,做出了一番杰出的成就,又趕在一個萎靡時代到來前帶著輝煌離開了人間。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張季鸞生活在亂世之中,所以就多占有了成為“英雄”的可能。然而,與張季鸞同時代生活者蕓蕓,張季鸞卻只有一個,他的成就不可復制。
張季鸞的成就不僅與時代有關(guān),還與其個人努力及所堅守的人生觀、價值觀相關(guān)。
張季鸞,原名張熾章,季鸞為其字,祖籍陜西榆林,1888年3月20日出生于山東鄒平。其父張楚林,少年時蒙總兵劉原基、知府蔡北槐賞識,棄武從文,考中進士,在山東任知縣。為報知遇之恩,張楚林在家中為劉、蔡設(shè)立牌位,令子孫后代不絕祭祀。這種知恩圖報的思想深刻的影響了張季鸞。
張楚林1901年去世,張季鸞與其母扶柩歸鄉(xiāng)?;貧w故里后,張季鸞得以師從關(guān)中大儒劉古愚學習古文經(jīng)史。1904年,張季鸞的母親去世。不久后,張蒙陜西學臺沈衛(wèi)賞識,官費渡日留學。從1906東渡日本到1911年初歸國,張在留日五年間與同盟會成員多有往來(有學者甚至認為張曾加入過同盟會①)民國成立后也曾兩度短暫從政,但張最終決定放棄政途、文章報國。于右任在張季鸞身后賦詩懷念曰“發(fā)愿終身做記者,春風吹動耐寒枝?!笔菍埣钧[一生的真實寫照。
張季鸞早在留日期間就曾為陜西進步青年期刊《夏聲》做過編輯,但其真正的報人生涯當從1911年參與《民立報》的編輯工作開始。辛亥革命后,張季鸞曾負責起草《臨時大總統(tǒng)就職宣言》等重要文件,并且發(fā)出了中國近代報業(yè)史上第一份新聞專電。袁世凱掌權(quán)后,張季鸞在上海先后擔任《大共和報》編譯和《民信日報》總編輯;1916年任上?!缎侣剤蟆否v北京記者;1916至1924年任北京、上海兩地的《中華新報》總編輯。在袁世凱和段祺瑞執(zhí)政期間,張季鸞曾因著文揭露袁、段的陰謀兩度系獄。
1926 年春,長期為安福系親日商人王郅隆控制的天津《大公報》??埣钧[、胡政之、吳鼎昌這三位都曾留學日本的老友經(jīng)過商議,決定接辦《大公報》。確定由吳鼎昌出資5萬元,改組為“新記”《大公報》,于是年9月1日復刊。吳鼎昌任社長,只負責采購白紙,不問具體社務。胡政之任總經(jīng)理兼副總編輯,總攬經(jīng)營及人事大權(quán)。張季鸞任總編輯兼副總經(jīng)理,主持編輯言論工作。報社大政方針,由三人共同商議決定;有分歧時,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三人意見均不同時,以張季鸞的意見為準。為保持獨立性,報館拒絕接受外股投資,并提出了著名的“四不”方針。入駐《大公報》館后,張季鸞的事業(yè)穩(wěn)定下來,并在其生命的最后15年中取得了中國近代新聞史上鮮有的輝煌成就。
張季鸞的一生有30年主要作為“報人”而被社會認同,而其大部分的辦報思想是在加盟《大公報》后提出的。張季鸞主持報館的言論工作,因此,《大公報》的諸多觀點反映了張季鸞的個人意見。新聞史的論述對新記《大公報》的功過都有涉及。在負面評價中“小罵大幫忙”幾乎與《大公報》的名字同在,至于這種評價是否合理,則是見仁見智、莫衷一是。不可否認的是《大公報》是中國新聞史上唯一一份獲得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新聞獎的報紙,這份殊榮的獲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公報》的分量之重。
《大公報》雖一再宣揚“不黨、不私、不盲、不賣”的客觀獨立精神,但報紙既由人辦,便難免染上主觀的色彩,這也是后來《大公報》被貼上“小罵大幫忙”標簽的部分原因。主導一個人行動的是其價值觀、人生觀。所以有理由相信張季鸞在主持《大公報》期間,其辦報活動也受到其價值觀、人生觀的影響。
張季鸞在其文《歸鄉(xiāng)記》中自述其人生觀為“報恩主義”②。在所見到的已發(fā)表的研究張季鸞的文章中,有學者將張季鸞的人生觀總結(jié)為“報恩主義”和“國家中心主義”。從文章的內(nèi)容看,這種分法大概是從公與私這兩個層面去考慮的,即報恩主義指報私恩,國家中心主義指報國恩。這樣一來,這些新聞史研究者所概括的張季鸞人生觀的兩個方面本質(zhì)上與張氏本人表述的內(nèi)涵一致。因此,可以認為張季鸞的人生觀為:報國恩,報親恩,報一切恩——報恩主義。
當然,疑惑肯定是有的,比如:張季鸞自己所述的人生觀是不是他本人實際遵循的人生觀?關(guān)于張季鸞的研究文章會不會沿用了張本人對自己人生觀的概括,只是在表面做了處理?這種懷疑不僅是正常的,而且是有必要的。若想證明張季鸞的人生觀是否為己所述,就要從其行為中去發(fā)現(xiàn)。因此,對張季鸞在辦報活動中所體現(xiàn)的人生觀的發(fā)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張人生觀是否為“報恩主義”的驗證。當然,要探討張季鸞的人生觀在其辦報實踐中的體現(xiàn)須要列舉一些史實具體分析。
提到張季鸞,人們很快會想到其著名的“亂世三罵”。 生逢亂世的張季鸞在1926年12月4日發(fā)表社評《跌霸》,一罵軍閥吳佩孚。1927年11月4日,他在《嗚呼領(lǐng)袖欲之罪惡》中二罵汪精衛(wèi)“特以好為人上之故,可以舉國家利益,地方治安,人民生命財產(chǎn),以殉其變化無常目標不定之領(lǐng)袖欲,則直罪惡而已”。 接著在12月2日,他又以蔣介石在與宋美齡結(jié)婚時的發(fā)言觀點為由頭,發(fā)表社評《蔣介石之人生觀》,指控“不學無術(shù)”的蔣介石“自誤而復誤青年”,冷嘲熱諷,痛快淋漓,被奉為一時之經(jīng)典。
“四·一二”政變之后,他不斷發(fā)表有見地、有膽色的評論,批評蔣介石政府,反對屠殺青年,受到知識界及廣大讀者的贊賞。1927年4月29日,他在社評《黨禍》中寫道:“夫新中國之建設(shè),終須賴全國有志青年奮斗,而非自私自利之寄生階級所能辦。則對于各方殺機之開,勢不能不大聲疾呼,極端抗議?!彼J為“青年血氣方剛,不論其思想為左傾為右傾,凡能如其主張敢于冒險力行者,概屬民族之精英,非投機取巧者可比,輕加殺戮,無異殘害民族之精銳,將成為國家之罪人!”
然而,這個多次“辱罵”蔣介石的人,非但沒有遭到蔣氏的刁難,反而受到蔣介石的垂青,奉其為座上賓。1928年夏,經(jīng)邵力子、陳布雷等引見,張季鸞與蔣介石“悅?cè)幻嫖颉?,乘專列一同進京,在北上的列車上一路交談甚歡。蔣為張的文采所折服,從此以“國士”之禮待之,極大地滿足了張季鸞的虛榮心③,張也以實際行動給以報答:從1928年直至1941年去世,張季鸞再沒有發(fā)表過責難蔣介石本人的文章。
據(jù)張季鸞的接班人王蕓生回憶,張季鸞曾關(guān)照他:“我和蔣介石先生有交情, 你寫社評, 只要不碰蔣先生, 任何人都可以罵!”
不論蔣介石是出于收買人心的目的,或僅僅只為士為知己一念,蔣對張季鸞的禮遇是隆裕的。張季鸞在私下對蔣雖有微詞④,但在公開場合卻給足了蔣介石面子,這也算是張季鸞對蔣介石知遇之恩的回饋。
1936年12 月12 日,張學良與楊虎城在西安發(fā)動兵變,囚禁蔣介石并上書逼諫蔣放棄內(nèi)戰(zhàn),團結(jié)抗日。事變發(fā)生后,國民黨內(nèi)部抱不同目的的派系對是否救蔣、如何救蔣產(chǎn)生了很大分歧。張季鸞及其主導的《大公報》對事件的和平解決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事變發(fā)生當晚,張季鸞匆忙趕回報館,經(jīng)過審慎考慮后撰寫了題為《西安事變之善后》的社評,發(fā)表在14日的《大公報》上,文章認為應當迅速恢復蔣的自由。
由于南京國民政府發(fā)布《討伐張學良令》,前方各軍即將發(fā)動進攻。見此情形,張季鸞接著寫了第二篇社評《再論西安事變》,刊于16日出版的《大公報》,提出應避免戰(zhàn)禍,望全國人士俱竭盡能力。緊接著,張季鸞寫了第三篇社評《給西安軍界的公開信》,見諸12月18日《大公報》,這篇他在事變發(fā)生后的代表作,對改變西安事變的走向,產(chǎn)生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南京政府把12月18日的《大公報》加印了40萬份,用專機空投到西安市區(qū)。 這篇社評首先對東北軍的境遇給予了深切的同情,提到蔣介石時這樣寫道:“蔣先生不是全知全能,自然也會有招致不平反對的事,但是他熱誠為國的精神與其領(lǐng)導全軍的能力,實際上早成了中國領(lǐng)袖,全世界各國都以他為對華外交的重心。這樣人才與資望,絕再找不出來,也沒有機會再培植?!蔽恼潞竺孢€寫道,如果兵變將士立即將蔣釋放并乞求饒恕,一定會得到蔣的寬恕,然而后來的事實并非如此。
此后連續(xù)八天,張季鸞在《大公報》繼續(xù)發(fā)表社評,論述“西安事變”及其可能產(chǎn)生的影響,強調(diào)“祖國利益高于一切”,呼吁國人吸取西班牙內(nèi)站的教訓?!拔靼彩伦儭焙?,張季鸞共寫下11篇社評。他的言論對促使事變最終和平解決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張季鸞與蔣介石的關(guān)系發(fā)展到了親密無間的頂峰,張在抗戰(zhàn)期間作為蔣的布衣宰相為其出謀劃策,蔣對張季鸞也更加器重,每天首讀的報紙不是《中央日報》,而是《大公報》。蔣在張季鸞彌留之際還親去探望。張去世后,蔣介石放下手頭事務親去吊唁,并悼以挽聯(lián)“天下幕正聲,千秋不朽;崇朝嗟永訣,四海同悲?!?/p>
客觀的講,張季鸞在對待“西安事變”時是從大處著眼的,他并不僅僅只為救蔣一命,他行動的依據(jù)更多的是民族危亡、國難當頭的現(xiàn)實?!拔靼彩伦儭卑l(fā)生時,日軍的鐵蹄已踏上我國華北地區(qū),全面侵華行動眼看就要展開。是時,國民政府為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掌握著國家大部分武裝,蔣介石作為國民政府的首腦,掌軍政大權(quán)于一手。此時蔣若遭不測,必然全國大亂,那時局面,豈不正中侵略者下懷。張季鸞在事變一發(fā)生就敏銳的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因此,他在《西安事變之善后》中才會開宗明義地寫道:“解決時局,避免分崩,恢復蔣委員長自由為第一義?!?/p>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有賴于多種因素,張季鸞的評論文章掀起的輿論倒向?qū)Y(jié)局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張季鸞從全局出發(fā),撰文要求釋蔣,是踐行其文章報國的夙愿,同時他也救了對他有“恩”的蔣介石。無獨有偶,在“七君子”案中,張季鸞也做到了公私兼顧。
沈鈞儒在追述“七君子”事件時說:“他(指張季鸞:筆者注)主要為了營救我。當然,他對蔣介石這樣對待愛國者,也是不贊成的。論私交,我們是三十多年的老交情,張季鸞這個人,非常念舊。即使政治見解有事不同,他對我總是很尊重,很關(guān)心?!边@是徐鑄成先生在《報人張季鸞先生傳》中記錄的沈老的原話。時隔久矣,以上所記可能并非真正的原述,但意思是可信的。張季鸞與沈鈞儒相識相交是在1904年,當時沈鈞儒是位新點的進士,留在其叔父沈衛(wèi)(時任陜西學臺,前文有述)身邊佐理文牘,張季鸞在這一年參加陜西省士子會考。由于有事耽擱,張季鸞誤了考試時辰,沈衛(wèi)見其機智善辯,破例給了考試機會。后覺得張是可造之才,又將其列入官費渡日留學生之列。沈鈞儒也在官費留學生之列,于是便與小自己12歲的張季鸞成了忘年交。
1936 年“七君子”事件發(fā)生后,張季鸞私憂心之極,急忙去南京奔走解救,然《大公報》初期卻沒有營救的動作,因為張季鸞了解此事的內(nèi)幕⑤,為保持《大公報》的客觀獨立,不想?yún)⑴c葉楚傖等人設(shè)計的誘降計劃。后來救國會派遣的胡子嬰道明“七君子”拒降的決心后,張季鸞當即給蔣介石寫了一份“請三思”的信,并決定將“七君子”的答辯狀刊發(fā)在《大公報》上。事件就因這篇答辯狀引起的輿論壓力結(jié)束了:“七君子”獲釋,葉楚傖等人的計劃失敗。
張季鸞這次的“營救”行動,既報了朋友之恩,又報了國恩。因為“七君子”在全國各界影響巨大,他們是否獲釋對團結(jié)抗日的大局至關(guān)重要。
用沈鈞儒的話來說,張季鸞是個“念舊的人”。他用自己的行動踐行 “報恩主義”的人生觀。同時,當其人生觀與他自己提出的“四不”方針發(fā)生矛盾時,他又謹慎的發(fā)揮其“優(yōu)哉游哉”的風格進行處理?!洞蠊珗蟆吩谒念I(lǐng)導下所做的報道總體上是客觀的、針砭時弊的,這份在動亂時期難得的客觀和針砭時弊本身就報了國恩。他為母守喪延遲出國,功成名就時返鄉(xiāng)祭祖省親,歸來后以一篇《歸鄉(xiāng)記》見諸報端,是其報親恩的體現(xiàn)。他在《大公報》上發(fā)文對蔣介石、沈鈞儒等人進行營救又是其報友恩的體現(xiàn)。因此可以說,張季鸞報恩主義的人生觀在其辦報活動中時有體現(xiàn),這一人生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張季鸞的辦報實踐。
注釋:
①見劉耿《張季鸞先生入同盟會考》
②張季鸞1934年從陜西榆林老家省親歸來后著《歸鄉(xiāng)記》一文發(fā)表于《國聞周報》,文中說: “我的人生觀,很迂淺的。簡言之,可稱為報恩主義。就是報親恩,報國恩,報一切恩!我以為如此立志,一切只有責任問題,無權(quán)利問題,心安理得,省多少煩惱?!?/p>
③袁塵影在《張季鸞與〈大公報〉的“小罵大幫忙”》一文中說:“張季鸞是一位重感情、特別喜歡被人恭維的名記者?!辈⑶遗e出了一個實例:三十年代初,張季鸞回過一次榆林老家。當時,榆林正被“土皇帝”井岳秀統(tǒng)治著。這位“刀客”出身的井岳秀,荒淫殘暴,作惡多端,群眾敢怒而不敢言,可是當張那次榮歸故里后,井對張卻是“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小宴”,表現(xiàn)得極為殷勤恭敬。不知是張季鸞受了井的蒙蔽,沒有注意到人們的怒火,還是別的原因,張回到天津后,在《大公報》上寫了一篇《還鄉(xiāng)記》,大談故鄉(xiāng)對自己的養(yǎng)育之恩,對井的暴虐行為卻只字未提。
④張季鸞曾嘆息著對徐鑄成說:“我的中心思想,是要抗戰(zhàn)救國,必須要有一個國家中心。蔣先生有很多地方也不盡如人意。但強敵當前,而且已侵入內(nèi)地了,沒有時間容許我們再另外建立一個中心。而沒有中心,打仗是要失敗的。所以,我近幾年,千方百計,委曲求全,總要全力維護國家這個中心。”他進而說:“當然,我仍希望蔣先生從一黨一派的小圈子里跳出來,真正成為全民的領(lǐng)袖。建國大業(yè)如果在他手里一手完成,可以順理成章,省事得多。但那時我們要堅持一個口號,即國家至上,民主第一。以此號召全國合作。”他著重考慮的是國家利益。(見徐鑄成《報人張季鸞先生傳》)
⑤當時國民黨宣傳部長葉楚傖等人,為解決“七君子”事件而精心策劃了一個誘降計劃,即讓江蘇高等法院審訊一下他們,然后押到南京反省院,再由杜月笙保釋出來,送到廬山開抗日會議。
[1]徐鑄成.報人張季鸞先生傳[M].修訂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
[2]方漢奇等.大公報百年史[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梁由之.百年五牛圖[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5.
[4]李彬,涂鳴華等.百年中國新聞人(上)[G].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431—437.
[5]王鵬.張季鸞與“七君子案”[N].中國國檔案報,2005(5).[6]高林.張季鸞與西安事變[N].東方早報,2010(9).
The embodiment of Chang Chi-luan 's view of life in his Newspaper practice
CAO Tian-fu
(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Chin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the basis of previous report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hang Chi-luan's life were summarized, and trace the newspaper practice of Chang Chi-luan's life in his newspaper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actice. Articles by Chang Chi-luan argument outlook on life is recognized as a "debt of gratitude doctrine" and cite facts confirmed by Chang Chi-luan's outlook on life of its newspaper practice.
Chang Chi-luan;View of life;Newspaper practice;Embodiment
G20
A
1008-9128(2011)03-0060-04
2011-04-07
曹天府(1987—),男,甘肅慶陽人,蘭州大學在讀碩士。研究方向:新聞傳播。
[責任編輯 自正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