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玲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英美文學史》課程能力型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
羅美玲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傳統(tǒng)《英美文學史》課程的內容體系存在著詳遠略近、封閉性的缺陷、欠可操作性,教學方式上以教材、教師、課堂講授為中心,導致教學過程枯燥、學習興趣和課程實施效率低。針對這一現(xiàn)狀,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意識和研究能力、實現(xiàn)由知識累積到能力提升的跨越、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和科研能力為宗旨,探討《英美文學史》課程研究型教學模式的構建和實施:課程教學內容體系——以詳近略遠的原則為指導,凸顯整體性、可操作性和前沿性;課程設計和實施——實現(xiàn)啟發(fā)式和交互式模式的優(yōu)化組合;課程考核與評價——知識測試和能力考核并重。
《英美文學史》課程 研究型教學 課程設計與課程實施
教育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把文學課程放在專業(yè)知識課程中,是高年級的必修課,通常包括《英國文學》、《美國文學》、《英美文學作品選讀》、《英美文學史》、《英美文學史及作品選讀》等子課程。其中,《英美文學史》是一門比較特殊的課程:既不是單純的歷史課,也非純粹的文學欣賞課,它有自身特殊的教學原則和規(guī)律[1]。該課程突出強調了幫助學生了解英美文學發(fā)生、發(fā)展及嬗變的歷史過程,培養(yǎng)他們閱讀、欣賞和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并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加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該課程通常作為其他文學課程的后續(xù)課程,這對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和文學研究能力有著重要意義。
20世紀80年代,西方學術界提出“再思文學史”或“重建文學史”,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外語教學理論已逐漸完成了一個新的轉向:從語言向教育的轉向[2]60~66。在此背景下,文學教育教學發(fā)生了深刻的變革。英美文學史研究也是國內當下學術史研究中的熱點課題,其表現(xiàn)有三:1)專著及教材成果迭出,強調提供大量的新的觀點和評論[3]73,凸顯編著者的自主意識和讀者對象,注意文學史的發(fā)展與演變,重視吸收國外同行所取得的經驗和成果[4]。2)相關研究與教學研討會廣泛召開?!靶聲r期外國文學經典的研究與教學”學術討論會(2005,武漢)、“近三十年來外國文學史研究及教學”全國學術研討會(2008,北京)、“外國文學教學改革與教材建設”學術研討會(2009,武漢)會議等就文學史觀念更新與世界變革、教學和研究以及教材與課程、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展開探討和交流。3)各高校大力開展外國文學課程的國家級、省級、校級教學改革研究,建設相關精品課程,集中在《外國文學史》、《英國文學史及選讀》、《美國文學史與作品選讀》等課程上,《英美文學史》僅在山東農業(yè)大學立項研究。上述成果為《英美文學史》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了物質基礎、理論指導和成功范例,也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zhàn)。充分利用國內國際發(fā)展研究成果和高校教學實踐研究成果,把握發(fā)展的契機,進行《英美文學史》課程改革與建設是大勢所趨,兼具學術研究和教學實踐的雙重意義。
《英美文學史》課程的教學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仍存在諸多壁壘。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1.教材的內容、篇幅、難度等不能很好地滿足普通高校英語專業(yè)本科生的教學需求。(1)詳遠略近,未納入現(xiàn)當代重要的研究成果、文學思潮現(xiàn)象。例如,《英國文學簡史》(劉炳善,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和《英國文學史及選讀》、《美國文學史及選讀》(吳偉仁,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8,1990)堪稱最具代表性的傳統(tǒng)教材,材料翔實、評介簡明、體例清晰。然而,隨著文學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新文學理論的出現(xiàn)以及國際上對作品和作家研究的創(chuàng)新,我國改革開放后吸收了不少一度被忽視、排斥的批評觀念和理論,這兩套教材已經不能滿足教學需要。(2)文學史與作品難兩全。例如,《美國文學大綱》(吳定柏,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概述美國從印第安人的口頭文學到本世紀末實驗性文學的發(fā)展過程及其基本特征,綱要性雖強,但缺少作品介紹。(3)篇幅過長、難度過高。例如,《英國文學教程》(張伯香,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1998,3冊,共計1500余頁)、《英國文學簡史》(劉炳善,新增訂本,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463頁 )以及《簡明英國文學史》(劉意青,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484頁)內容和觀點新穎且兼顧綱要性和作品性,但篇幅較長,不適宜作為普通高校英語專業(yè)本科生的文學史教材。而常耀信教授編著的《美國文學簡史》和《英國文學簡史》(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654頁;2006,587頁)雖然條理清晰,角度新穎,但內容精深,更適宜入選為碩士研究生教材。
2.教材的體例框架不具開放性,忽略了文學史總體的文學性特征,課堂教學的操作性較差。除《英美文學賞析教程》(羅選民,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外,現(xiàn)有教材大都按自然時段來劃分發(fā)展階段和板塊,先介紹歷史背景、流派思潮,再評價作家作品。在結構上不具開放性,內容沒有松動和彈性,沒有引人思考的余地和引起聯(lián)想的空間,割裂了文學演化的內在規(guī)律。課堂教學的操作性較差,既不便于教師作啟發(fā)性、創(chuàng)造性的講述,也不便于學生進行積極思考。學生學了文學史,只知文學史上的一個個作家和作品,不知作家與作家之間、作品與作品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不了解文學史總體的文學性特征、專題類別現(xiàn)象以及文學演化的內在規(guī)律。[5]29-30
3.教學方法和手段有待完善。英美文學史課程內容橫向長縱向深,知識點細瑣而龐雜。由于課時有限,教師往往只注重單一地講解、灌輸一些具體知識點,教學過程刻板枯燥,缺乏互動,教學效率低。近年來,文學史教學引進多媒體技術之后,在增強教學內容趣味性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不乏圖片和影像資料喧賓奪主、課程知識性靠邊站的情況;而且有些對原著內容改動較大的影像資料很容易誤導學生[6]123-124。
4.考核與評價體系偏重知識測試,忽視能力考核。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開設《英美文學史》課程的院校中,85%以上仍采用傳統(tǒng)的考核與評價體系:考核形式為筆試(閉卷),總成績由平時成績(30%)和考試成績(70%)組成,前者以課堂討論和課程論文為依據(jù),后者以客觀性試題為主。在這樣的評價體系中,終結性評價的比重過大,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不足。例如,有些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考問題,在科研活動中表現(xiàn)突出,但因考試成績一般,其總評成績可能遠遠低于只是死記硬背書本知識、科研能力平平的同學。這顯然不利于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也就無從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科研能力或提高綜合能力。
鑒于以上現(xiàn)狀,下文從內容體系、課程設計、課程實施以及課程考核與評價體系四個層面探討《英美文學史》課程研究型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意識和研究能力,實現(xiàn)由知識累積到能力提升的跨越,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和科研能力,提高課程的實施效率和建設水平。
研究型教學是通過引發(fā)和指導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促使他們自主地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在研討中積累知識、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新型教學模式[7]259?!队⒚牢膶W史》課程研究型教學模式以當代課程論和當代教學論為理論指導。在課程設計上,以促進學生各基本素質全面而各有差異的發(fā)展,特別是以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創(chuàng)新精神的提升作為目標,并以此作為研究和論述課程標準、教材編制和課程實施的價值取向。在課程實施中,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fā)展為根本原則來指導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展開、學習方式的選定、教學組織形式的變換以及教學評價的進行。
針對英美文學史教材詳遠略近、文學史與作品難兩全、篇幅過長、難度過高等現(xiàn)狀,英美文學史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的培養(yǎng)目標出發(fā),對教學內容體系進行整體性重構與優(yōu)化,以滿足普通高等院校英語專業(yè)本科生的教學需求。具體包括四個方面:
首先,詳近略遠,合理分配課時,把教學內容的重點從古代移到現(xiàn)代。在大部分普通院校,《英美文學史》只開設一個學期,共計32學時,英國文學史和美國文學史各占16學時。據(jù)此,可把英國文學史分為四個部分,各占4個學時:古英語、中古英語文學、文藝復興時期、新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文學時期;維多利亞時期;現(xiàn)當代文學時期。美國文學史分為六個部分:殖民地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4學時;現(xiàn)實主義時期,2學時;現(xiàn)代文學,4學時;黑人文學,2學時;美國戲劇,2學時;后現(xiàn)代文學,2學時。如此安排,既兼顧古代文學,又凸顯現(xiàn)當代文學,從而避免了學生對現(xiàn)當代文學流派以及作家作品和文學批評方法知之甚少、認為文學課沒有時代氣息的誤解。
其次,根據(jù)整體性原則,打破“歷史背景——流派思潮——評價作家作品”的傳統(tǒng)模式,采用“文學現(xiàn)象——流派思潮——歷史背景”的方式。例如,學習英國浪漫主義文學時,先引導學生閱讀、感受華茲華斯和約翰?濟慈的詩歌對自然主題的處理,體會消極浪漫主義詩人和積極浪漫主義詩人的異同,進而追溯社會政治歷史根源等因素對詩人個人傾向的影響。在此基礎上,講授美國浪漫主義詩歌時,引導學生比較艾米莉?狄金森和約翰?濟慈對于愛、美、死亡、自然等主題的處理及狄金森對濟慈的“客體感受力”等創(chuàng)作思想的傳承,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文學史的專題類別現(xiàn)象和文學發(fā)展總體性的歷史特征,把握文學規(guī)律的演化進程。如此,既遵循從微觀到宏觀的認知規(guī)律,又避免了教師滿堂灌導致的課堂刻板無趣、學生消極被動、學習興趣減退等現(xiàn)象的產生。
再次,根據(jù)可操作性原則,結合比較意識,選擇題材、語言、思想等層面“親和力”較強的作家作品。外國文學史教材的編者須有讀者意識。同理,外國文學史的授課教師在構建可操作性教學內容體系時也必須考慮到教學對象,因為學生接觸的是以外語表述的融匯了異域政治、經濟、文化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因素的文學史。因此,對學生是否有親和力是考察教學內容體系可操作性的一個重要參數(shù)。同時,比較意識對構建親和力強的教學內容體系意義重大。例如,講授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小說成就時,狄更斯、薩克雷、哈代等作家平分秋色,但因課時限制,難以兼顧。若以現(xiàn)階段研究熱度為依據(jù),則無疑首推哈代,但其作品題材相對精深且彌漫著濃郁的宿命論調,考慮到本科生的理解能力和心理特點,狄更斯的可操作性無疑更強。而狄更斯創(chuàng)作頗豐,《匹克威克外傳》、《霧都孤兒》、《荒涼山莊》、《艱難時世》、《雙城記》、《遠大前程》等無一不都是精品。同樣出于學生心理特點的考慮,《霧都孤兒》脫穎而出,因為奧立弗的遭遇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心理共鳴和參與興趣。親和力原則同樣適用于選取作品的具體章節(jié)內容。例如,《霧都孤兒》第二章奧立弗要求加粥的片段主要以對話形式展開,對掌勺的大師傅、白背心紳士等人的言行舉止描寫得栩栩如生,感染力極強,因而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再如,喬伊斯和勞倫斯同屬于英國現(xiàn)代主義文學大師,兩人分別為意識流小說和心理小說的開山鼻祖,至今仍然都穩(wěn)居西方經典之列。論其成就和影響,可謂難分伯仲,因課時所限,孰詳孰略,必有定奪。喬伊斯通過短篇小說描述都伯林普通市民麻木、苦悶、淪落的“精神癱瘓”狀態(tài),表現(xiàn)愛爾蘭的道德和精神史,飽含對民族對國家的熱愛;勞倫斯則通過長篇小說和詩歌從探索兩性關系變化的角度,表現(xiàn)人們的思想意識(如道德觀、價值觀、愛情觀、宗教觀)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深刻變化,揭示資本主義社會對人性的異化。兩相對比,前者的課堂教學可操作性較強。而喬伊斯的眾多作品中,《伊芙琳》和《阿拉比》也因其題材的親和力而備受學生青睞。在初學階段,親和力原則對于消解學生的陌生感和畏難情緒很有幫助。當然,隨著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提高,題材、語言、思想等方面的親和力的層次也應逐漸提高,以免課程失去嚴肅性和學術性而淪落為文學掃盲課,最終與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意識和研究能力的教學目的南轅北轍。
最后,在上述基礎上,根據(jù)前沿性原則,將重要作家作品的研究現(xiàn)狀、研究成果以及研究方法納入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以浪漫主義文學的自然主題為例,在引導學生關注該主題的表現(xiàn)形式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挖掘自然主題出現(xiàn)的歷史根源——英國工業(yè)革命對人的異化促使人向往回歸自然,繼而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階段國內外生態(tài)批評的前沿性研究,了解生態(tài)批評的內涵和方法,并嘗試用生態(tài)批評方法進行論文寫作。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外語教學理論已逐漸完成了從語言向教育的轉向。它突破了外語教學中的本體論、實踐論和方法論諸層次,將語言學習與素質教育相結合,將教師的教學實踐與人格修養(yǎng)、情感激發(fā)和專業(yè)能力相結合,提出了教師職業(yè)化和專業(yè)化的發(fā)展方向。教師不僅要知道教什么內容,用什么方法,還要知道自己教學的前因后果[1],課程設計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研究型《英美文學史》課程設計重在啟發(fā)學生思考,即在教學過程中將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相結合,拓展學生的學術視閾,激發(fā)其學習興趣、探索熱情和研究潛能,培養(yǎng)文學研究意識和能力。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教學方法上,突出問題意識,以“少而精”的原則,講思路、線索和知識點,并提煉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例如,在學習弗蘭西斯?培根的散文《論學習》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文章對知識、能力、智慧的關系和層次的論述,培養(yǎng)其在學習中積累知識并把知識轉化為應用知識的能力,繼而通過不斷提煉知識、綜合各種能力、使之升華為智慧的必要性。如此,學生在欣賞原文優(yōu)美文筆和嚴密論證的同時,通過在對知識、能力、智慧金字塔的攀登中定會悟出許多人生道理,思想境界得到了升華,而個人素質意識的提高自不待言。再如,學習《格列佛游記》時,可以引導學生由人類與小人國和大人國居民的身材差距思考其精神境界的差距,感受精彩故事的深層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培養(yǎng)提升個人精神境界的意識。又如,在結束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文學史的教學之后,可以引導學生從性格發(fā)展與社會環(huán)境的關系、人物階級地位與道德屬性、宿命論、女性角色等視角考察該階段作家作品的共性和個性,或者探討狄更斯和薩克雷的共性和個性。通過啟發(fā)式提問,教師引導學生感受文學的不朽魅力,變被動、消極的依附教師式的學習為主動、積極的自主式學習,達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目的。
教學手段上,以教師面授和指導為主、多媒體技術運用為輔,實現(xiàn)優(yōu)化組合,在增強課程生動性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例如,介紹羅伯特?彭斯時,可以在課間給學生播放家喻戶曉的《美好的昔日》(即《友誼地久天長》)的音樂電視。在朋友們緊緊挽著手、歌唱永不相忘的友誼的畫面和優(yōu)美的旋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對這位莊稼漢兼詩歌天才產生了親切感和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學習簡?奧斯汀時,可以給學生觀看《傲慢與偏見》中牧師科林斯邀請伊麗莎白跳舞和向她求婚的兩個片段,學生在忍俊不禁中自然對作者幽默詼諧的筆調心有靈犀,進而更能體會到作者通過只言片語塑造“圓形人物”的匠心與技巧。再如,介紹《李爾王》時,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原劇本、莎士比亞的劇本以及相關電影作品對故事結局的安排。原劇:小女兒考妮狄婭得知李爾的困境之后,率軍大敗兩個姐姐帶領的軍隊,李爾復位。莎劇:戰(zhàn)事不利,考狄利婭被殺死,李爾王守著小女兒的尸體悲痛地死去。兩部流行較廣的電影,對結局的處理也各不相同:美國導演讓?呂克?戈達爾1987年拍攝的《李爾王》中,三姐妹并無戰(zhàn)事,兩個大女兒因爭風吃醋相繼死去,小女兒被惡人害死,李爾王在憂傷中死去。英國導演特雷弗?納恩2008年拍攝的《李爾王》則與莎劇高度一致。引導學生留意原劇、莎劇和電影版《李爾王》的異同,既能增加課堂教學生動形象性、越過研讀原著“深、冷”的障礙,又能因勢利導、加深學生對原作的理解,還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探討莎翁改編原劇的可能性的現(xiàn)實意義。
作業(yè)類型上,通過研究綜述或論文撰寫等多樣化的作業(yè)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意識和研究能力。具體而言,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安排,選定重要的流派及代表性體裁進行前期學習,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視角做研究綜述,繼而進行可操作性論文選題和寫作。例如,在講授英國浪漫主義文學時,先系統(tǒng)介紹詩歌賞析和評論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提醒學生留意自己感興趣的作家作品或題材,注意搜集、整理相關的前沿性研究資料,完成研究綜述。在做研究綜述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搜集和整理資料,增長了相關文學批評方法的常識并加深了對各種方法的更迭和共生現(xiàn)象的了解,為論文撰寫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前文提到過,目前《英美文學史》課程的問題之一是教學方法和手段有待提高。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圖表、卡片制作。英美文學史課時有限,但課程內容橫向長縱向深,知識點細瑣而龐雜,有些時代名家輩出、卷帙浩繁、流派眾多,有些作家作品眾多、思想復雜、風格多樣,有些名著結構龐大、人物眾多、情節(jié)復雜。因此,即便教師講解得細致入微,學生難免還是一頭霧水。為了加強學生對相關內容的把握,可以引導學生設計一些直觀的圖表,既理清線索,又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講解概述時,為了加深學生對文學史整體性進程的宏觀把握,可以制作“文學史分期、各期大事記、文學流派一覽表”,即在各個小卡片上分別寫上英美文學史各個階段的起止時間、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文學流派,將卡片分發(fā)給學生,由他們將各卡片放置到相應的位置,兼具知識性和趣味性。再如,在講解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時,可以指導學生列制圖表展示劇中人物之間的關系及各自性格特征,并配以影片中剪輯人物圖像,圖文并茂,輕松掌握且不易混淆或遺忘。
小組專題研討或實踐性活動。布置讀后感、研究綜述、經典作品的改寫或續(xù)寫、經典戲劇表演、PPT演示以及學生自主出題、考試、評分等多樣化的小組作業(yè),對小組分工合作等細節(jié)提出具體建議,全方位培養(yǎng)學生搜集整理資料、制作PPT等的方法和技能以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合作能力和自主研究能力。注意事項:1)在教師的指導、引導、參與和鼓勵下進行;2)教師逐漸退居臺后,學生慢慢主宰舞臺,成為主角;3)以匯報表演、比賽等競爭形式衡量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參與程度。
成果展示、互評互學。在專題研討或實踐性活動小組的活動基礎上,進一步開展成果展示、互評互學活動。例如,指導學生分組制作《威尼斯商人》的人物關系圖或扮演劇中的經典片段,在課堂上集體展示,學生互評,教師點評,以此促進師生互動、生生合作。同時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劇中角色,準確把握相互關系。教師進行小組活動評價時,應有足夠的鑒賞力和判斷力,以愛心、同情心和寬容的態(tài)度欣賞、評價學生的作品,以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扼殺富有想象力的作品[8]133。
通過安排課程輔導答疑或以電子郵件、QQ群、調查問卷等方式及時了解學生對教學的反映,既能給學生答疑解惑,又有助于改進教學,實現(xiàn)真正的教學相長。
針對傳統(tǒng)《英美文學史》課程考核方式與成績評定方式死板、偏重知識測試、忽視能力考核的現(xiàn)狀,注重形成性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以引導學生的獨特感悟和見解,逐步培養(yǎng)學生研究意識和研究能力為目的。具體而言,可以適當提高平時作業(yè)、討論和回答問題的成績比例。同時,設計多樣化的考試形式,將閉卷考試與開卷考試相結合,既考查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也以較高層次的主觀性試題考察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晒﹨⒖嫉脑u價體系:讀后感 (10分),研究綜述 (10分),論文 (20分),考試(50分),課堂發(fā)言和討論(10分),獎勵(5分)。
簡言之,進行《英美文學史》課程研究型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研究,有助于將知識的傳授與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相結合,引發(fā)和指導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自主地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拓展學生的學術視閾,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索熱情和研究潛能,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學研究意識和研究能力。由此,為其他英美文學類課程奠定基礎或在其基礎上進行知識和能力的提升,為學生撰寫畢業(yè)英美文學方向的論文提供必要的指導,并為英美文學類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參照。
[1]朱法榮.《英美文學史》課程的反思性教學個案研究[J].山東農業(yè)教育,2006(3).
[2]吳繼紅. 英語教師反思性教學實踐探索[J]. 外語界,2003(1):60~66.
[3]陶潔. 談談《新編美國文學史》[J]. 英美文學研究論叢,2004,(73).
[4]劉海平.文學史?美國文學史?《新編美國文學史》. 中華讀書報電子版.
[5]張世君.按文學規(guī)律重構外國文學史教材的設想[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S1):29-30.
[6]周倩. 高校外國文學史教學方法實踐探索[J]. 邢臺學院學報,2008,(4):123-124.
[7]蘇暉.“外國文學史”課程研究型教學探索[J]. 世界文學評論,2009,(2):259.
[8]林燕平,董俊峰.英美文學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133.
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Ability-Oriented Teaching Model in the Course of “History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LUO Mei-li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China)
The author discusses how to construct and implement ability-oriented teaching in the course of “History of Foreign Literature”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ly, the teacher penetrates the sense of question when design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combining the important teaching content with the step of literary research work. Secondly, the teacher penetrates carries out the teaching model of exchanging ideas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Thirdly, the teacher gives the student grade not only according to his (her) final score but also to his (her) routine behavior, so that students’study enthusiasm could be aroused, and their abilities of creative thinking and doing research work could be cultivated.
“History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bility-oriented teaching;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G642.4
A
1008-9128(2011)03-0108-05
2011-01-24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改項目。
羅美玲(1978-),女(彝族),云南楚雄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研究。
[責任編輯 姜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