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新月 蔡景浩
公司盈余管理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文/張新月 蔡景浩
本文基于對盈余管理概念及不同受益者的分析,探討盈余管理對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多方面影響。
盈余管理;會計信息質量
關于盈余管理的概念會計界一直眾說紛紜,現今學術界對盈余管理較為權威的定義主要有:盈余管理是指在公認會計原則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使經營者自身利益或企業(yè)市場價值達到最大化的行為(威廉姆·R·斯可特)及盈余管理實際上是企業(yè)管理人員通過有目的地控制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凱瑟琳·雪拍)。
圍繞定義的討論也可以總結成為兩種觀點,就是盈余管理到底是“經濟收益觀”還是“信息觀”。持“經濟收益觀”的部分學者認為,盈余管理旨在有目的地干預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在該定義中,盈余管理的出發(fā)點是局部利益、部分利益或某些人的利益,它無疑會損害公眾利益(張永奎,劉峰)。持“信息觀”的學者在信息觀下,盈利僅僅是許多用作決策和判斷的信號中的一個(陸建橋)。信息觀意味著會計數據的重要屬性是其“信息含量”這一統計特性。但在信息觀下,人們并不需要作為真實價值的盈利概念,與真實收益基準有關的計量偏差問題也不復存在。數據的真實價值在經濟收益觀下至關重要,但在信息觀下則不再是第一位的屬性了。所以,信息觀對盈余管理的定位是比較中立的。
筆者對盈余管理持有更為中立的看法,即盈余管理只是一種利潤的調節(jié)方式,它同時具有積極和消極的作用。一方面盈余管理超過一個合理的度時,就會使會計信息失去公允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從而誤導投資者,并影響證券市場資源優(yōu)化配置的功能;盈余管理使盈余信息失去其基本的可靠性,嚴重破壞了會計信息的質量;但是,另一方面根據信息傳遞論,盈余管理后的財務報表會向投資者、債權人以及政府傳達出更為穩(wěn)定利好的經營表現,結果就是會促進企業(yè)吸引投資或利于籌資、甚至得到政府扶持。這都是一個“度”的問題。我們可以有更極端的觀點:一旦盈余管理超過限度,就成為了盈余操縱或者會計舞弊,那么所有沒有被定義為違法行為的利潤粉飾都是盈余管理,那么盈余管理的作用就都完全成為積極面。
盈余管理的主體一定是管理層,但是并非說,所有的盈余管理都出于管理層的主觀意愿。盈余管理的其他受益者,也可能出于自身的目的,迫使管理層當局做出盈余管理的行為。盈余管理的動因不同,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方面就不同。
(一)管理層的動機。委托代理關系是解釋管理層主動進行盈余管理的基礎理論。由于契約的簽訂總是不夠完全嚴謹,只要委托人與代理人當局目標不一致時,代理人就可以利用信息的不對稱,侵犯股東權益,從而產生盈余管理行為。一般管理者盈余管理的動機可以總結為兩種情況:1、管理層為了獲得更高的薪資獎金或者升遷獎勵等,則有可能采用將幾年的利潤集中在任期或者設計任期內利潤逐年增加的表象;2、當企業(yè)的經營發(fā)生困難,甚至面臨破產,企業(yè)的管理者會出于避免被解雇或者免職的目的,盡量會采取美化財務狀況,提高利潤的盈余管理方式。
(二)所有者的動機。股東希望實行盈余管理有如下幾個原因:1、上市驅動:由于《公司法》對企業(yè)首次發(fā)行股票上市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很多企業(yè)在上市之前需要粉飾報表,進行盈余管理操縱,實現上市目標;2、維持或者改善上市后的境況:公司上市后面臨配股以及維持上市生存資格的問題,這成為上市公司經常被爆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總起來說,企業(yè)的真正所有者雖然會為了巨大的利益進行盈余管理,但是出于企業(yè)長遠的發(fā)展,股東在正常情況下還是不愿意濫用盈余管理,以免被發(fā)現,影響公司的聲譽。
(三)企業(yè)所在地政府。政府在現代經濟發(fā)展中主要負有宏觀調控的功能,從理論上講,不應該涉入企業(yè)微觀經營管理中。但是在現實中,企業(yè)與政府之間的裙帶關系嚴重,一方面企業(yè)在資金、市場方面依賴政府的扶持;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大多是當地納稅大戶,其每年納稅額通常占到當地所有納稅額的重要比重,企業(yè)發(fā)展的好壞,會影響政府當年的納稅任務。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通常非常重視企業(yè)當年的利潤報告,一旦當年的利潤過低,所納稅額低于稅務部門的預期,達不到上繳稅款的額度,政府就很有可能對企業(yè)進行施壓,迫使企業(yè)進行盈余管理,將未來可實現的利潤調至當年,完成指標額度。在企業(yè)利潤大增的年份,政府可能也會出于緩中有增的納稅原則,建議企業(yè)調低當年的利潤,以免對來年的納稅任務設置過高的門檻。與此同時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在任的政府首要有升遷的意愿,迫切需要當地經濟的發(fā)展作為其在任業(yè)績的籌碼。這種情況下,政府的要員就很有可能會出于私利,強迫或者勾結企業(yè)高管,進行盈余管理操作,將利潤作高。
與其他學者提到的政治成本不同,政治成本假設是指企業(yè)的政治成本越大,其經理人員就越可能選擇將報告收益從當期遞延至以后各期的會計程序。企業(yè)規(guī)模越大,則面臨的政治成本越大,管理者越有可能調整當期報告盈余(一般是調減當期報告盈余)。規(guī)模偏小的企業(yè)則為了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一般會調增當期報告盈余。這樣的政治成本,依然是出于管理層的意愿,而筆者提到的是政府直接暗地施壓,有可能違背管理者意愿的盈余管理操作。
會計信息質量的主要特征包括: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及時性。公司進行適度盈余管理的前提應該是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不同于會計操作。于是,盈余管理對會計信息應該是不存在破壞其可理解性、實質重于形式以及重要性原則的。我們依據公司不同的盈余管理辦法,可以推斷其對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具體影響。
(一)會計盈余管理。即公司運用會計手段獨立實施的盈余管理,該種方法只會影響會計盈余在各期的分布,因此也可以將這種在會計準則和公司法允許的范圍內靈活運用會計選擇以達到影響盈余的目的或效果的行為和現象稱為“會計盈余管理”。主要包括三種:1、對收入進行盈余管理,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提前或者延后確認收入;2、對費用的盈余管理,主要包括提前或遞延確認當期費用或者費用資本化;3、利用對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變更進行盈余管理,這是企業(yè)最常用的手段,操作起來也是最簡單的。對于會計政策的選擇,企業(yè)站在信息不對稱角色中信息充分的一方,完全可以依據對當期利潤的要求,變更會計政策的選擇,達到盈余管理的目標。而會計估計的靈活性在引入公允價值后變得更高。
從會計盈余管理來看,他基本上會影響到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和及時性。從可靠性上來講,這是對會計信息最基本的要求,要求企業(yè)應當以實際發(fā)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例如,提前確認訂單收入,企業(yè)即使有簽訂的銷售合同在手,只要沒有正式銷售,都不能計入企業(yè)的收入。會計盈余管理經常會將即將發(fā)生的或者未發(fā)生的事件依據需要來安排,破壞了可靠性??杀刃砸笃髽I(yè)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相互可比,這包括同一企業(yè)不同時期可比與不同企業(yè)相同會計期間可比。而會計盈余的主要方式就是“拆了東墻補西墻”,將較長一段時期內的利潤總量和成本費用總和依照盈余管理受益者的意愿重新在各個會計期間進行分配。雖然從總量上看,盈余沒有受到影響,但是卻破壞了各個時期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對于其他的信息使用者來說,無法真正了解到企業(yè)各個期間的利潤走向,平滑后的利潤曲線,使得本來就處于信息不對稱弱勢的債權人和投資者容易做出錯誤判斷。同樣的道理,及時性要求企業(yè)對已經發(fā)生的交易或事項,應該及時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企業(yè)為了隱瞞利潤或者增加利潤,對于影響利潤的重大事件可能會被延后。而會計信息的價值就在于幫助其他信息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商場如戰(zhàn)場,會計信息具有實效性,會計盈余管理的操作導致一些信息無法正常地發(fā)揮作用,破壞了整個市場的靈敏性。
(二)實際盈余管理。即通過安排真實的交易來實現,該種方法會對企業(yè)未來的盈余總額產生影響,也會影響各期的盈余管理和現金流量,并且經常會損害企業(yè)的整體利益,如果不嚴格控制可能會演變?yōu)橛辔璞仔袨?。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削減酌量性費用。管理者可以通過減少當期的酌量性費用開支來降低當期的經營成本,雖然酌量性固定成本的支出額是由企業(yè)高層領導決定的,但絕非意味這種成本是可有可無的,一味降低它會削弱公司長期發(fā)展的能力;2、非經常性損益。這包括出售轉讓置換資產、債務重組、政府補貼和減免。非貨幣性交換中涉及公允價值的應用,一向是盈余管理的媒介。而債務重組過程中,由于準則規(guī)定債務重組中被豁免的金額可以計入營業(yè)外收入,這個規(guī)定致使一些瀕臨倒閉的企業(yè)由于債務重組的原因,一躍成為了盈利企業(yè);3、關聯交易。母子公司或者同宗兄弟公司常常會利用關聯方交易,為其中陷入財務危機的公司進行輸血,制造利潤,降低費用或成本。
實際盈余管理更加容易越出會計準則的規(guī)定,由于企業(yè)制造會計交易事項來達到盈余管理的目標,就會影響到會計信息的謹慎性和實質重于形式原則。謹慎性原則要求企業(yè)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該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費用。然而,在企業(yè)有目的的非貨幣性交換中,高估資產價值以達到提高自身獲利水平的做法時有發(fā)生。在關聯方交易中,企業(yè)資產的價值被隨意的定價,成為平衡母子公司或者關聯企業(yè)之間資金利潤流動的工具,嚴重地破壞了謹慎性的要求。對于酌量性成本而言,企業(yè)不顧自身的現實需要,一味地縮減費用降低成本,這是對企業(yè)發(fā)展的短見行為,這種行為通過會計信息傳達出來,會給信息使用者一個誤區(qū):認為企業(yè)的安全系數還是很高的。但是一旦危機來臨,謹慎性的缺失會讓企業(yè)面對更大的壓力。同時,關聯方交易完全顛覆了實質重于形式的意義。舉例來說,母公司為了提高子公司利潤,用很高的金額將子公司的地皮買下,又以低于市場價格很多的租賃費回租給子公司,在這一來一往中,企業(yè)的利潤很容易由虧轉盈。自然,企業(yè)傳達出的信息是含有大量水分的,沒有做到真正的實質重于形式。
[1]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論及其研究述評.會計研究,2000.
[2]吳德軍.盈余管理、盈余操縱和盈余質量.財會月刊,2009.12.
[3]湯丹.盈余管理理性辯證分析.財會通訊,2010.4.
[4]邵毅平.關于盈余管理“度”的研究和思路.會計之友,2008.10.
[5]袁建國.會計信息質量評價:綜述與展望.財會通訊,2010.2.
[6]張潔音.從會計信息供需博弈看我國盈余管理.商業(yè)時代,2006.2.
F23
A
(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