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艷
(陜西理工學院教科系,陜西漢中 723000)
從心理韌性理論探析兒童自主性自我的形成與發(fā)展
陳紅艷
(陜西理工學院教科系,陜西漢中 723000)
心理韌性的研究為心理學工作者研究處境不利兒童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和范式,它關注的是兒童的積極保護力量和才能。心理韌性是個體良好適應不利環(huán)境及在遭遇挫折和逆境打擊后迅速恢復的能力,心理韌性對兒童期個體的自我認知、情緒管理、意志力的培養(yǎng)等有著深遠的影響。兒童期心理韌性的培養(yǎng)有助于促進兒童自主性自我的形成和發(fā)展,幫助兒童建立樂觀向上、堅韌的積極心理品質,使其活動和行為具備目的性、計劃性和意向性。
心理韌性;兒童;自主性自我
心理韌性 (resilience)是個人面對生活逆境、創(chuàng)傷、悲劇、威脅或其他生活重大壓力時的良好適應,它意味著面對生活壓力和挫折的“反彈能力”[1]902,近年來一直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熱點課題。
心理韌性的理論模型有人際情境影響模型、系統(tǒng)模型、社會建構模型、過程模型和動態(tài)模型[2]。人際情境影響模型認為:人際關系情境塑造了個體在特定文化環(huán)境中關于自身的信念,這些信念導致了個體不同的行為模式,不同的行為模式又導致了不同的結果。系統(tǒng)模型是一個專門針對兒童的心理韌性模型。由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構成個人的行為系統(tǒng)。內部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內因素和家庭外因素。社會建構模型是一個青少年心理韌性模型,強調自我在社會環(huán)境中進行同一性建構的重要性。心理韌性過程模型描述的是一個人身體、心理、精神在某一個時間點上適應了外界環(huán)境時的暫時平衡狀態(tài),它受到來自個體內外的各種保護因素和危險因素的聯合影響。動態(tài)模型認為,心理韌性是個體的一種天生潛能,個體在發(fā)展過程中具有安全、才能、價值等方面的心理需要,這些需要的滿足依賴于來自學校、家庭、社會等外部保護因素,即親密關系、高期望值和積極參與等。
心理韌性的形成與發(fā)展主要受如下四個因素的影響:一是個人能力和人格特質,個人能力包括體質、智力、社交等。人格特質包括自尊、自我效能感、控制感、幽默感等。二是支持系統(tǒng),支持系統(tǒng)涉及到個體與他人、社會的關系方面的特征[1]903。主要包括家庭支持系統(tǒng)和社會支持系統(tǒng)。家庭支持系統(tǒng)主要是來自父母的鼓勵和幫助、親密的關系、家庭內部的和諧、非責備的態(tài)度、物質的支持等。社會支持系統(tǒng)主要是社會經濟地位、學校經歷等。三是情境,情境因素表現為個人的認知評價技能、問題解決能力和主動面對情境的能力。具體包括對自己的行動能力及行動結果進行現實性評價的能力、自己能完成什么的能力、將目標具體化的能力、察覺世界變化的能力、問題為導向積極應對的能力及思考新情境的能力等。四是個人信念,信念是意志行為的基礎,是個體動機目標與其整體長遠目標相互的統(tǒng)一,沒有信念人們就不會有意志,更不會有積極主動性的行為。
2.1 心理韌性對兒童自我認知的影響
自我認知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特征的判斷與評估,這是自我調節(jié)的重要條件[3]。兒童期是一個人自我意識發(fā)展的關鍵時期,目前獨生子女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是每個家庭和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尤其是挫折教育更成為幫助兒童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必修課。面對挫折和困難,如果兒童能比較全面、正確地認識自我,看到自己的優(yōu)勢,逐漸能自己獨立應對和解決困難與挑戰(zhàn),這將有助于兒童自我調節(jié)能力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
2.2 心理韌性對兒童情緒管理的影響
情緒是一種主觀感受、生理的反應和認知的互動,它表達出一些特定行為[4]。情緒管理是將這些感受、反應、評估和特定行為挖掘并駕馭的一種手段。情緒管理是對個體情緒感知、控制、調節(jié)的過程。包括兩個方面:正面情緒是指以開心、樂觀、滿足、熱情等為特征的情緒;負面情緒是指以難過、委屈、傷心、害怕等為特征的情緒。在各種挑戰(zhàn)面前,種種的正面情緒如樂觀、熱情等等,不僅影響兒童對困難情境的正確認知與判斷,還會使兒童擁有面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2.3 心理韌性對兒童意志力的影響
心理學家通常認為,意志力既是靜態(tài)的,又是動態(tài)的。一方面,它是引導人類行動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它又是人們在這些行動中的行為。因此,當兒童能夠在某一事件或一連串事件中表現出極大的決心與力量時,就會被認為擁有很強的意志力,這是意志力靜態(tài)的一面;而他的意志力的特性,需要通過他的決心或行動的力度和持久性來體現出來,在這一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意志力就變?yōu)榱藙討B(tài)的意志力。心理韌性使得兒童有決心和力量自己引導其行為。
2.4 心理韌性對兒童人格的影響
每個兒童的心理活動總表現為一定的特點和傾向性。這些經常表現出來的穩(wěn)定的心理特點和心理傾向性的整合就是一個兒童總的精神面貌,是一個兒童不同于任何兒童的獨特的個性表現,即兒童的人格。兒童人格是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影響兒童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三個:一是生物學因素,包括遺傳、先天素質和氣質、體貌特點和成熟速率等;二是社會化因素,主要有家庭、學校、同伴、社會團體組織等;三是兒童的自我意識,即兒童對自己的狀況和活動的意識[5]。兒童的心理韌性和其人格的影響是相互的,心理韌性伴隨著其人格的發(fā)展而逐漸發(fā)展,同樣,人格的成長也慢慢地打上了心理韌性的烙印,心理韌性使兒童的人格不斷地堅韌、有彈性,增加了兒童適應新環(huán)境的能力。
3.1 增強兒童的優(yōu)勢和強勢,使兒童有能力自己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
心理韌性培養(yǎng)的首要問題就是發(fā)現個體的優(yōu)勢和強勢[6]。教育者要引導兒童積極地調控、整合自身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等素質,不斷深入認識自我、建設自我、超越自我、實現自我,使兒童產生自信心、成就感等積極心理體驗,進而發(fā)現自身的優(yōu)勢和強勢,并通過發(fā)展自身的優(yōu)勢和強勢,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并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會的認可。最終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這對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的發(fā)展,提升心理韌性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3.2 培養(yǎng)兒童堅韌的人格品質,使兒童有信心和勇氣迎接挫折
心理韌性培養(yǎng)的第二個問題就是關注兒童的積極品質。發(fā)現兒童人格品質中的積極因素有利于提升兒童應對困境的能力,例如有耐力、有恒心、勇敢、樂觀等這些積極品質可以幫助兒童在困難面前不退縮、不氣餒,在挫折面前不放棄、不拋棄,以豁達樂觀的態(tài)度迎接生活的挑戰(zhàn)與歷練。同時具備了樂觀、堅韌、力量等積極的人格品質可以使兒童更有信心和毅力。
3.3 通過實踐活動訓練兒童的積極認知,促進兒童自主性自我的發(fā)展
3.3.1 學校為兒童營造良好的人際氛圍,積極關注其心理發(fā)展
根據心理韌性動態(tài)模型,學??梢酝ㄟ^營造和諧友愛的人際關系來提高兒童的心理韌性。這種人際關系的基礎是教育者要有提高兒童心理韌性的積極態(tài)度。教育者通過提供和塑造三類保護因素 (即親密關系、高期望值和積極參與)來緩解負性事件的影響,并通過滿足他們在安全、愛、歸屬、尊敬、權力、成就和學習方面的基本需要來使他們獲得積極發(fā)展,同時,學校為兒童提供機會來發(fā)揮其技能和才華也會提高兒童的心理韌性。
3.3.2 教師為兒童提供和諧的溝通平臺,不斷培養(yǎng)兒童的自主性自我的發(fā)展
教師應該讓兒童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自主作出選擇、獨立解決問題、與別人合作、參加公益活動等,讓他們多參與學校的日常事務[7]。心理韌性研究的一個重要發(fā)現就是,成功發(fā)展和適應能力并不一定需要系統(tǒng)規(guī)范的訓練方法,更重要的是人際關系、信念、期望和分享等深層次的東西,學校應該積極營造親密關系的氛圍,既包括教師與學生之間,也包括學生與學生、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家長之間的關系,通過各方面的積極努力和相互配合共同為兒童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氛圍。
3.3.3 家庭為兒童的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自由的空間,鼓勵兒童學會表達自己和理解他人
家庭成員對他們表現出一種無私的愛,當兒童做了錯事進行懲罰的時候不要傷害或否定他們,可以通過取消其在某些方面的特權等方式讓他們懂得,自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當兒童通過自己的努力,在某些方面取得一些成就或表現良好時要及時鼓勵;鼓勵他們自己去嘗試或完成一些事情,成人在必要的情況下才提供幫助。引導兒童學會怎樣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鼓勵他們大膽表達出自己的情感體驗,并使他們懂得體會別人的喜、怒、哀、樂。鼓勵兒童自己堅強地去面對學習及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通過一些鼓勵或信任的話語、表情、手勢等來加強他們對自己解決問題能力的信心和勇氣。
[1]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的編制和效度驗證[J].心理科學,2008,40(8).
[2]李海壘,張文新.心理韌性研究綜述 [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6,51(3):149-152.
[3]沙蓮香.社會心理學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90-93.
[4]彭聃齡.普通心理學 [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355-357.
[5]劉金華.兒童發(fā)展心理學 [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52-288.
[6]辛小林,葛秀杰,施春艷,崔文香.大學生心理韌性研究[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9):47-49.
[7]李海壘.受欺負兒童的心理韌性與抑郁、焦慮的關系[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30.
B844.1
A
1001-7836(2011)02-0102-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2.041
2010-08-20
陳紅艷 (1980-),女,甘肅蘭州人,講師,心理學碩士,從事社會認知與心理發(fā)展研究。
(責任編輯: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