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媛,端木琰
(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qū)中醫(yī)院內(nèi)科,江蘇南京,210006)
隨著近年來高血壓、糖尿病的發(fā)病人數(shù)逐年增加,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數(shù)目也呈逐漸上升之勢。高血壓合并糖尿病常伴有明顯的代謝紊亂和不同程度的血管內(nèi)皮功能障礙[1]。研究發(fā)現(xiàn)[2],對于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同時有治療高血壓和糖尿病特性的藥物具有很大的應(yīng)用前景。大量研究已證實,纈沙坦除具有拮抗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以及安全有效的降壓優(yōu)勢外,尚有利于抑制或逆轉(zhuǎn)心肌肥大,還具有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活化受體1(PPARy)激動劑的功能;纈沙坦在糖、脂代謝及胰島素敏感性相關(guān)基因、抑制炎癥因子的產(chǎn)生中發(fā)揮良性調(diào)節(jié)作用[3]。作者通過收集本院門診/住院的輕、中度高血壓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62例,探討纈沙坦在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應(yīng)用前景。
按照2003年美國國家聯(lián)合委員會關(guān)于高血壓預(yù)防、檢測、評估與治療第七次報告(JNC-7)推薦的高血壓診斷標準及WHO推薦的糖尿病診斷與分級報告,收集2010年5月~2011年2月在本院內(nèi)科就診的Ⅰ~Ⅱ高血壓患者90例,按有無合并2型糖尿病分為2組:高血壓合并2型糖尿病組(治療組)62例,其中男33例,女 29例,平均年齡(65.4±3.8)歲,體重指數(shù) 25~35 kg/m2;單純高血壓組(對照組)28例,其中男33例,女29例,平均年齡(65.4±3.8)歲,體重指數(shù) 25~35 kg/m2。2組間除血糖外其余各項指標經(jīng)檢驗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
1.2.1 樣本采集:血壓測量用標準袖帶式水銀柱血壓計,取3次非同日血壓的平均值。血糖測定:采用自動生化分析儀。標本采集:分別于清晨空腹和餐后2 h抽取靜脈血5 mL。降壓藥物選擇纈沙坦(商品名:代文,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降糖藥物仍使用之前方案。
1.2.2 監(jiān)測指標和方法:之前服用降糖藥的患者經(jīng)2周洗脫期后,所有患者于治療之日起應(yīng)用或改用纈沙坦80 mg,1次/d,晨起口服,口服降糖藥治療仍采用原治療方案。如2周后患者坐位血壓>140/90 mmHg,將纈沙坦加至160 mg/d,直至達到正常血壓。
分別測定治療前和治療后3個月分別檢測2組患者的收縮壓(SBP)、舒張壓(DBP)、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糖化血紅蛋白(HbAlc)。
2組間治療前血糖、血脂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治療3個月后高血壓組及高血壓合并糖尿病組的DBP、SBP均明顯降低,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1或P<0.05)。治療組治療后HbAlc、FPG、2hPG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而TG、LDL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對照組除DBP、SBP明顯降低外,其他各項生化指標無顯著性改變。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各項觀察指標的比較( ±s)
表1 治療前后各項觀察指標的比較( ±s)
與治療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前比較,##P<0.01
BP組別 n HbAlc FPG 2hPG TG LDL SBP DBP治療組 治療前 62 155.2±13.6 93.3±7.2 6.9±0.5 7.1±1.5 12.5±0.7 2.5±0.4 4.3±0.7治療后 62 141.1±9.3** 88.3±6.2** 5.9±0.7** 6.5±0.9* 8.9±1.1** 2.6±0.33.6±0.4**對照組 治療前 28 154.4±10.8 92.7±13.1 6.5±1.5 5.0±0.8 7.7±0.8 2.1±1.4 3.3±0.7治療后 28 130.9±7.7## 80.3±9.0## 6.2±1.1 4.8±0.6 7.5±0.8 2.3±0.4 3.1±0.6
治療過程中所有入選患者無明顯不良反應(yīng),治療組與對照組各出現(xiàn)咳嗽1例,但均能耐受,并順利完成治療,無1例退出試驗。
有調(diào)查研究表明[4],糖尿病患者中有20%~40%患者并發(fā)高血壓,而高血壓可加重糖尿病,2者相互作用,形成惡性循環(huán)。而多個臨床試驗提示[5]糖尿病伴高血壓患者嚴格控制血壓可使糖尿病相關(guān)的死亡、腦卒中、心肌梗死、外周血管病等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率的下降比嚴格控制血糖更明顯。因此,美國JNC7、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以及2007年歐洲高血壓協(xié)會(ESH)和心臟病協(xié)會(ESC)發(fā)布的高血壓診療指南均將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壓控制目標定為<130/80 mmHg,強調(diào)了降壓治療在高血壓合并糖尿病中治療的重要性。
目前認為,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RAS)在血壓調(diào)節(jié)中起著重要作用。當腎出球小動脈Na+減少或腎臟血液灌注減少時,可刺激腎球旁細胞分泌腎素增加最終經(jīng)過肝、腎內(nèi)等作用變成血管緊張素Ⅱ(AngⅡ),AngⅡ目前已知最強的內(nèi)源性血管收縮因子之一,有參與維持和升高血壓作用。纈沙坦是一種強效和特異性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6-7],可選擇性作用于血管緊張素Ⅱ1型(ATl)受體亞型,對AT1受體親和力比血管緊張素Ⅱ2型(AT2)受體大,對血管緊張素轉(zhuǎn)化酶(ACE)沒有抑制作用,較少引起干咳,不結(jié)合或阻斷影響心血管調(diào)節(jié)的激素受體或離子通道,不影響心率,也無促進P物質(zhì)和緩激肽生成的作用。因此,纈沙坦較血管緊張素轉(zhuǎn)化酶抑制劑(ACEI)類降壓藥降壓效果無明顯差異,但副作用較小。本研究也表明纈沙坦具有良好降低舒張壓效果同時,對收縮壓的降壓效果亦有提高。
研究發(fā)現(xiàn)[8],纈沙坦能通過促進胰島素和葡萄糖向外周骨骼肌運轉(zhuǎn),干擾葡萄糖轉(zhuǎn)換和胰島素信號途徑來降低胰島素耐受。本研究也表明,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患者應(yīng)用纈沙坦后其FPG、2hPG、HbAlc較治療前均有改善。因此,對于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在防治過程中首先選用ACEI和ARB類藥。另外,運用ARB類藥還可以起到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保護作用[9]。馬錦華等[10]研究發(fā)現(xiàn),厄貝沙坦能顯著改善早期糖尿病腎病的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和降低尿β2-微球蛋白的排泄,認為ARB主要通過阻斷ATl受體完全阻滯AngⅡ,從而調(diào)節(jié)腎小球血流流量,降低腎小球高灌注及高濾過,對腎臟起到保護作用。
[1]徐日新,李壽楨.纈沙坦對高血壓病伴陣發(fā)性房顫患者P波離散度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05,9(1):39.
[2]王曉霞.ARB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中的應(yīng)用[J].藥品評價,2009,6(4):145.
[3]李玉峰,王士雯,趙玉生,等.有氧運動對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07,11(1):42.
[4]Volpe M,Cosentino F,Tocci G,et al.Antihypertensive therapy in diabetes:the legacy effect and RAAS blockade[J].Curr Hypertens Rep,2011,13(4):318.
[5]Kjeldsen S E,Julius S,Mancia G.Effects of valsartan compared to amlodipine on preventing type 2 diabetes in highrisk hypertensive patients:the VALUE trial[J].J Hypertens,2006,24(7):1405.
[6]Jandeleit-Dahm K A M.Tikellis C.Reid CM.Why blockade of the renjn-angiotensin system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new-onset diabete[J].J Hypertens,2005,23(3):463.
[7]Chang C H,McNamara L A,Wu M S,et al.A novel selective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or receptor-gamma modulator-SPPARgammaM 5 improves insulin sensitivity with diminished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ffects[J].Eur J Pharmacol,2008,584(1):192.
[8]張宇靜.替米沙坦對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降壓作用[J].中國醫(yī)藥導(dǎo)報,2007,4(17):43.
[9]趙林雙,向光大,樂 嶺,等.糖尿病合并難治性高血壓抗AT1受體自身抗體陽性患者纈沙坦靶向治療療效研究[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8,16(10):607.
[10]馬錦華,劉 倩,宋 濤.厄貝沙坦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的臨床研究[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dǎo)報,2007,13(1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