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萆薢,始載于《神農本草經》。綿萆薢與粉萆薢是從1995年版《中國藥典》收載至今的兩種藥材,兩者利濕祛濁、祛風通痹之功效較為相似,名稱也易混淆。本文從中藥材植物的來源、形態(tài)、性狀、功能主治等方面對二者作了對比鑒別。
綿萆薢為薯蕷科植物綿萆薢或福州薯蕷的干燥根莖,綿萆薢主產于浙江、福建、江西,福州薯蕷主產于浙江、福建、湖南等地。粉萆薢為薯蕷科植物粉背薯蕷的干燥根莖。
綿萆薢為多年生纏繞草質藤本。根莖橫生,分支粗大,直徑2~5cm,干后質地疏松,海棉狀,外皮灰黃色,生多數(shù)細長須根。莖左旋,圓柱形。單葉互生;葉片稍革質,形態(tài)變化較大,基部葉掌狀深心形,上部葉片卵形,邊緣波狀或全緣,下面網脈明顯,兩面疏被白硬毛。雄花序腋生,總狀,雄花有梗,與花被共長4~5mm;花被新鮮時橙黃色,干后褐色;雄蕊6,有時僅3枚發(fā)育。蒴果成熟時反曲,下垂,翅近半圓形,先端微凹,基部圓形,長1.5~1.8cm,寬約1.2cm。種子扁卵圓形,直徑4~5mm,四周圍有薄膜狀翅。花期6~8月,果期7~10月。生于山地疏林或灌叢中。
福州薯蕷與綿萆薢區(qū)別在于其根莖為不規(guī)則長圓柱形,基部葉掌狀心形7淺裂,上部葉卵狀三角形?;ㄆ?~7月,果期7~10月。
粉萆薢為多年生草質藤本。莖纖細,左旋。單葉互生;三角狀心形或矩圓狀心形,背面有白粉,葉脈7條,沿脈有疏毛,葉干后變黑褐色?;▎涡援愔?;雄花序穗狀;雌花序為下垂的穗狀花序。蒴果近圓形,有3翅,成熟后向上反曲,下垂,翅長超過寬。花期5~7月,果期6~9月。
▲綿萆薢
綿萆薢呈不規(guī)則的斜切片,邊緣不整齊,大小不一,厚2~5mm。外皮黃棕色至黃褐色,有稀疏的須根殘基,其基部呈圓錐狀凸起。質疏松,略呈海綿狀,切面灰白色至淺灰棕色,有黃棕色點狀維管束散在。氣微,味微苦。
綿萆薢根莖橫切面可見其外層為數(shù)列木栓細胞。皮層中散有黏液細胞,長100~140μm,直徑約100μm,內含草酸鈣針晶束,維管束散在,外韌型,皮層和中柱的薄壁細胞間有明顯的間隙,細胞中含淀粉粒,圓形或卵圓形,長17~25μm。其粉末淡黃棕色。淀粉粒眾多,單粒卵圓形、橢圓形、類圓形、類三角形或不規(guī)則形,有的一端尖突,有的呈瘤狀,直徑10~70μm,臍點裂縫狀、人字狀、點狀,層紋大多不明顯。草酸鈣針晶束,長90~210μm。薄壁細胞略增厚,紋孔明顯。具緣紋孔導管直徑17~84μm,紋孔明顯。木栓細胞棕黃色,多角形。
福州薯蕷與綿萆薢性狀相似,不同點是福州薯蕷木栓細胞層下方的皮層細胞木質化,具壁孔。
粉萆薢呈不規(guī)則的薄片。邊緣不整齊,大小不一,厚約0.5mm。有的有棕黑色或灰棕色的外皮。切面黃白色或淡灰棕色,維管束呈小點狀散在。質松,略有彈性。氣微,味辛、微苦。
粉萆薢根莖橫切面可見其外層多為數(shù)列木栓細胞。皮層較窄,細胞多切向延長,壁略增厚,木化壁紋孔明顯;黏液細胞散在,內含草酸鈣針晶束。中柱散生外韌型維管束和周木型維管束。薄壁細胞壁略增厚,具紋孔,細胞中含淀粉粒。其粉末黃白色。淀粉粒單粒圓形、卵圓形或長橢圓形,直徑5~32μm,長至40μm,臍點點狀或裂縫狀;復粒少數(shù),多由2分粒組成。壁厚細胞眾多,壁木化,孔溝明顯,有的類似石細胞,多角形、梭形或類長方形,直徑40~80μm,長至224μm。草酸鈣針晶束長64~84μm。
綿萆薢,利濕祛濁,祛風通痹。用于膏淋,白濁,白帶過多,風濕痹痛,關節(jié)不利,腰膝疼痛。用量9~15g。
粉萆薢,利濕祛濁,祛風除痹。用于膏淋,白濁,白帶過多,風寒痹痛,關節(jié)不利,腰膝疼痛。
腎虛陰虧者忌服。《本草經疏》中曾指出:“下部無濕,陰虛火熾,以致溺有余瀝,莖中痛,及腎虛腰痛,并不宜服”。《本經逢原》曰:“陰虛精滑及元氣下陷不能攝精,小便頻數(shù),大便引急者,誤用病必轉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