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地膚子原植物
地膚子為常用中藥。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其原植物莖赤葉青、分叉簇生,掩蓋地面,人們常取其莖苗為掃帚,故稱其為地膚,其種子稱為地膚子。地膚子的功效是清熱利濕,祛風止癢。用于小便澀痛、陰癢帶下、風疹、濕疹、皮膚瘙癢。因地膚子混亂品種較多,且形狀也近似,在鑒別時應加以注意。
藥材來源為黎科植物地膚的干燥成熟果實。主產(chǎn)于山東、江蘇、浙江、河南、河北等地。秋季果實成熟時割下植株,曬干,打下果實,除去枝葉等雜質(zhì)。別名又稱掃帚子。
▲地膚子
地膚子呈扁球形狀五角形,直徑1~3mm,厚約1mm,外面包有宿存花被。表面淺棕色或綠色,周圍有三角形膜質(zhì)小翅5枚,其先端具缺刻狀淺裂,下面中央有微突起的果柄痕及放射狀棱線5或10條,上面中央可見未被宿存花被包被的五角狀空隙。果皮灰棕色,膜質(zhì)狀,半透明,質(zhì)脆易剝離。種子褐棕色,扁卵圓形,長約1.5mm,邊緣稍隆起,中部稍下凹,表面有網(wǎng)狀皺紋,內(nèi)有馬蹄形胚,綠黃色,油質(zhì),胚乳白色,氣微,味微苦。
由于全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所用的地膚子為《中國藥典》收載的黎科植物地膚的胞果。但也有少數(shù)地區(qū)使用同科植物黎的胞果作為地膚子。如廣西地區(qū)以前用的地膚子為桃金娘科植物崗松的蒴果。四川及云南部分地區(qū)等地用豆科植物草木犀的莢果作地膚子。所以我們應按藥典收載的黎科植物地膚的干燥成熟果實作為正品地膚子用。只要能認清正品,對混亂品及偽品就很容易分清楚。筆者在本文中總結(jié)了幾種混亂品種的性狀特征。
黎,來源為黎科植物黎的干燥成熟的胞果。主產(chǎn)于遼寧、江蘇、安徽、福建、湖南、湖北、江西、廣東等地。胞果呈扁平五角形,直徑1~2mm。外面的宿存花被呈黃綠色或綠褐色,緊抱果實。頂端5裂,裂片近三角形,基部中央有果柄殘痕,可見放射狀排列的5條棱線,不具翅。內(nèi)藏果實一枚,果皮薄膜狀半透明,易剝離。種子扁圓形,黑色有光澤。內(nèi)有環(huán)狀彎曲的黃白色胚包圍乳白色的乳胚。氣微弱,味微苦。
崗松,來源為桃金娘科植物崗松的蒴果。別名掃把枝、掃把樹。主產(chǎn)于廣西等地。蒴果呈鐘形,帶有細小的果柄,萼筒直徑約2mm,下部呈黃綠色或綠棕色,上部紅棕色,萼先端具5裂片,常向內(nèi)卷。萼筒內(nèi)蒴果已開裂,子房3室,中央伸出細長的宿存花柱。種子常脫落,有的可見種子多數(shù),細小,扁平,圓形紅黃色。用放大鏡觀察萼筒表面具有許多油腺小點。質(zhì)硬而脆。手搓可聞有特殊的香氣。味澀而辛涼。
草木犀,來源為豆科植物草木犀的莢果。別名鐵掃把。主產(chǎn)于四川、云南等地。莢果呈倒卵形,扁平。長約3mm,寬約2mm。表面灰褐色,具網(wǎng)狀花紋。頂端漸尖,呈鳥嘴狀,基部常有宿存杯狀花萼,有5片披針形的裂片。莢果不開裂,內(nèi)含一粒淺棕色的種子,卵圓形,具有兩片黃色子葉。氣微,味微苦。
在采購地膚子時應以《中國藥典》收載的黎科植物地膚的胞果為正品。使用單位和生產(chǎn)單位在采購地膚子時,里面時常摻有以上幾種混亂品種,所以在驗質(zhì)時要特別注意,有的雖然是地方習慣用藥,但還是要按正品來采購,凡是摻有混亂品種的應予以退貨,堅決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