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光永
非對稱信息下改善農民工公益教育資源利用效率的機制設計
□鄭光永
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政府投資的公益性農民工教育面臨逆向選擇問題,可能導致政府資源利用效率的損失;通過主動設計某種機制能夠阻止逆向選擇行為的發(fā)生,有效降低不對稱信息帶來的不利影響。
信息不對稱;逆向選擇;農民工;公益性教育
2011年5月深圳市新生代農民工素質教育狀況專題調查表明,在深新生代農民工中,明確未來要“返回家鄉(xiāng)”的僅占16.1%,47.5%的農民工將“謀求發(fā)展”作為出來打工的首要原因,84.6%的農民工最擔心“知識技能水平跟不上”社會發(fā)展和“沒有提升和發(fā)展的機會”,充分說明多數(shù)新生代農民工發(fā)展動機強烈,憂患意識濃厚。由于沒有務農經(jīng)歷,返回家鄉(xiāng)并不是他們必然的選擇;同時,對于工業(yè)化進程中的城市而言,農民工作為工業(yè)化中重要的人力資源要素,長期留在城市并成為高技能產業(yè)技術工人,既是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yè)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農民工融入城市的關鍵因素。
然而,調查顯示,85.5%在深務工的新生代農民工學歷為高中以下,83%的農民工從業(yè)崗位技術含量偏低,收入不高。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曾指出,改善窮人福利的決定性要素是人口質量的改善和知識的增進。人力資本投資是效益最大和回報率最高的投資,農民工參與教育培訓是其人力資源積累最有效的途徑。[1]但與城鎮(zhèn)職工相比,明顯偏低的收入直接影響了農民工在教育、技能、健康等方面的人力資本投資熱情與力度,30.1%的農民工甚至不愿意自己花錢參與學習,51.8%的農民工通過“自學”、“企業(yè)內部培訓”等投入較少時間和金錢的方式提升知識技能,因而他們的人力資本積累速度必定是緩慢的。結果是,在深工作6年以上者僅占19.1%,大多數(shù)人終將因為知識技能不夠導致收入不高而選擇離開,僅20%的農民工能逐漸成長為高技能產業(yè)工人。
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中國已經(jīng)開始從勞動力“無限供給”轉向“有限剩余”,由于技術工人的結構性短缺引起的“技工荒”問題,顯示了我國工業(yè)化升級對勞動要素素質的新要求。[2]解決這樣一個結構性不平衡問題,不能通過工業(yè)化的降級來平衡,只能依靠勞動要素的素質升級來解決。但是,由于城鄉(xiāng)二元制度所造成的農民工勞動力市場,對農民工的許多社會性、公共產品訴求如教育培訓等嚴重失靈,而市場失靈問題需要政府來解決。
貝克爾(1962)指出,人力資本的投資所產生的收益不僅僅限于給投資者本人帶來貨幣和心理收益,它常常會給投資者以外的其他人或組織帶來某種利益和好處,這種情況被稱作外部性。當組織或個人的行動為他人帶來了收益或好處而自己又未能取得相應的報酬時,便產生了正的外部性。通常情況下,涉及到農民工的人力資本投資表現(xiàn)為正的外部性。[3]
由于人力資本中相當大一部分屬于公共物品,如健康體質、知識、技能以及由此引起的文明、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新、發(fā)明等都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特征,企業(yè)不愿,農民工個人也沒有能力進行這方面的投資,市場不能發(fā)揮作用。因此,在市場經(jīng)濟下,政府對農民工的人力資本投資,其動機就是要治理市場缺陷、矯正市場失靈,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滿足社會的“公共需要”;第二,實現(xiàn)人力資本投資形成中的機會均等;第三,彌補和調節(jié)個人、企業(yè)在人力資本投資中的不足。[4]
近年來,政府對農民工的教育日益重視,農民工教育培訓規(guī)模不斷擴大。目前,政府公益性的農民工教育投資主要集中于前勞動力市場,①如開展正規(guī)學校中的中等或高等教育、職業(yè)技能培訓等。與勞動力市場相比,這種面向農民工的人力資本投資更具有根本性,具有強烈的外部特征,能在更高程度上實現(xiàn)人力資本的外部效益、規(guī)模效益和連鎖效應,改善收入分配狀況。農民工人力資本的外溢效應對于建設一支高素質產業(yè)工人隊伍,推進城市發(fā)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調查表明,政府公益性教育受到極大歡迎,78.9%的農民工對政府部門提供的免費學習機會持積極態(tài)度。
然而,由于政府與農民工雙方的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逆向選擇問題卻可能造成公益性教育資源利用效率的損失。
在現(xiàn)實世界中,個人搜集、獲得以及處理信息都是需要花費成本的,帕累托有效的均衡結果可能難以實現(xiàn)。對此,非對稱信息研究的先驅阿克洛夫(1970)認為訂立契約時或契約執(zhí)行過程中有些“私人信息”是一方知道而另一方并不清楚的,擁有私人信息的一方常被稱為“代理人”,而處于信息劣勢的一方稱為“委托人”。[5]顯然,在政府公益性農民工教育活動中,政府是委托人,農民工是代理人。私人信息的存在使農民工比政府擁有更多的信息,這種信息占有上的不同就稱為“不對稱信息”,由此引發(fā)的代理人(農民工)謊報真實情況的問題歸結為“逆向選擇”問題,這可能導致政府公益性教育資源利用效率的損失。
調查表明,由于大專以上高等教育學歷對工資提升作用明顯,其現(xiàn)實重要性超過了職業(yè)資格證書,87.3%的新生代農民工希望得到大專以上學歷。因此,政府部門面向工作優(yōu)秀、經(jīng)濟困難的農民工開展公益性的高等學歷教育活動,必定會受到農民工的熱烈歡迎。
然而,近年來中國高等教育助學貸款實踐中出現(xiàn)的問題告訴我們,政府部門由于很難鑒別到底誰是真正渴望學習而不是混文憑的農民工、誰能克服工學矛盾堅持學習而不會半途而廢、誰能誠信考試不違反紀律,因而面臨逆向選擇問題,可能會造成非常尷尬的局面,即政府花的錢沒有產生預期的人才培養(yǎng)效果甚至被浪費。
實際調查也顯示,如果學習的路途時間超過1小時,則43.3%的農民工就不能堅持到校參加學習;路途時間超過2小時,幾乎沒有農民工能夠堅持學習;68%的新生代農民工在工作之余的第一選擇是休息、上網(wǎng)、逛街、看電視或者加班掙錢等。說明多數(shù)新生代農民工觀念上并沒有樹立人力資本投資意識,雖有發(fā)展目標,卻沒有在當前切實地投入時間、精力和金錢去克服困難,放棄一些機會成本,為提高自己的知識技能水平付出努力。
由于政府公益性的農民工高等教育學習機會意味著能夠節(jié)省可觀的學習費用,而政府給予農民工的學習機會是一次性的,雙方合作關系不會長期維持,因此某些擁有私人信息的“低質量”農民工就可能通過“偽裝”來隱瞞自己的意志不堅定,路途很遠根本不能參加學習或不能克服困難堅持學習的情況,從而獲得公益性的免費學習機會,進而造成低質量的學習過程。在一些政府部門開展的公益性農民工教育活動中,少數(shù)農民工在面臨工學矛盾、加班收入損失、機會成本、時間成本時,難以克服困難,不能堅持學習,甚至在考試中采取作弊行為。
同時,政府要獲取農民工的私人信息,成本非常高,等到發(fā)現(xiàn)真實情況,已經(jīng)難以處理,從而造成政府資源利用效率的損失。
政府應該采取一些機制或者契約來主動識別農民工的私人信息,防止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逆向選擇問題對公益性教育資源利用效率的不利影響。只要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的努力不會導致太高的成本,這個機制就是可行的。
信號發(fā)送與信息甄別是屬于代理人和委托人各自主動采用的市場效率改善機制。信號發(fā)送指擁有私人信息的代理人通過采取某種可被觀察的行動(即發(fā)送信號)來向委托人顯示自己的真實信息;信息甄別則指委托人設計某種方案來主動識別代理人的私人信息。無論何種機制,均涉及到由代理人承擔成本的“信號”,信號之所以起作用是由于不同類型的代理人發(fā)送信號的成本不同。[5]
以政府公益性農民工高等教育為例,誰更有激勵通過信號發(fā)送的方式來降低信息的不對稱程度?其一是擁有高質量公益性教育資源的政府,這種資源最有可能因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存在而不為廣泛周知,如果多數(shù)農民工不知道或者不相信,則政府的選擇余地很小,資源利用效率受到損失。其二,由于資源有限,十分渴望學習也能堅持學習的農民工,他們不愿意看到市場失靈,希望自己能獲得寶貴的機會。
因此,一是政府部門應通過各種覆蓋面廣、互動有效和成本較低的方式,如移動網(wǎng)絡將公益性教育信息發(fā)布出去,廣而告之,鼓勵高學習質量的農民工積極響應。
二是文憑、工作經(jīng)歷、獲獎情況、經(jīng)濟狀況等都是有利于農民工獲得政府資助的信號。農民工通過準備各種證明材料,主動承擔“信號成本”來表明自己是最適合公益性教育的申請者。那些甚至不愿意花費時間精力去進行信號發(fā)送的農民工必然是“低質量”的,不應占有政府有限的公益性教育資源。
三是通過實施嚴格的教學管理與考試紀律約束,釋放對低質量申請者不利的信息。
但是僅僅依靠信號發(fā)送機制是有缺陷的,一是人類通常在利益的驅動下有可能主動發(fā)送對自己有利的信號或者隱藏自己的真實類型而偽裝成其他類型;二是信號發(fā)送成本是變化的,例如政府公益性教育的資助對象一般是那些工作表現(xiàn)優(yōu)秀且收入較低或經(jīng)濟困難的農民工。然而企業(yè)生產一線員工與辦公室人員在獲得企業(yè)的推薦證明方面顯然成本完全不同,政府僅憑企業(yè)證明無法分辨農民工的質量高低。因此,政府采取主動的信息甄別機制十分必要。
代理人之所以說假話,是因為在說假話機制下說真話不如說假話來得好。如果某種機制使說真話始終成為代理人的最優(yōu)選擇,代理人在這個機制下始終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決策,那么該機制就一定是個說真話機制。[5]政府在農民工公益性高等教育中,在不能窮盡所有可能機制的前提下,如何找出一個全局最優(yōu)的機制?顯示原理告訴我們,任何一個說假話機制都可以由一個說真話機制來取代并得到相同的均衡結果(Molho,1997)。因此,政府應將關注的范圍集中在那些讓農民工說真話的機制上,然后在這些說真話機制中尋找出對于政府而言最優(yōu)的機制,如成本最小。
信息甄別就是委托人(政府部門)處于壟斷地位時的一種最優(yōu)機制設計。此時,我們假定每個農民工都能夠決定自己的未來學習質量,只要說真話時獲得的效用足夠高于說假話時的效用,低質量類型就不會試圖偽裝成高質量類型。
以政府公益性農民工高等教育為例,一個可行的信息甄別方案是:
首先,政府采取強制性措施,提供一組契約,以制度化的方式,明確學習規(guī)則,要求繳納一定數(shù)額保證金,并將保證金與堅持到校學習、按時畢業(yè)和遵守考試紀律等因素聯(lián)系起來,來識別公益性學習申請者的私人信息,甄別出真正能克服困難,渴望學習并最終能夠學有所成的農民工,阻止逆向選擇行為的發(fā)生,降低非對稱信息的不利影響。此時,面對政府提供的契約,那些低學習質量的農民工,由于其不能保持高質量的學習過程,按時畢業(yè)幾乎不可能,此時說假話就意味著可觀的經(jīng)濟損失。
其次,政府可采用基礎知識測試的方式主動將高中階段學習過程不清晰的農民工甄別出來排除在外。
第三,雖然高等學歷教育最受新生代農民工歡迎,但相對于義務教育,高等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資本,其受益者首先是本人,其次才是社會,因此接受高等教育理應由農民工本人承擔一部分費用。這樣低學習質量的農民工就不得不在報名學習前認真思考,采取對于自己最正確的決策,從而將其真實的情況表現(xiàn)出來。
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政府投資的公益性農民工教育可能面臨逆向選擇問題帶來的政府資源利用效率的損失;通過建立完善的制度體系,主動設計信號發(fā)送和信息甄別機制,能夠有效阻止逆向選擇行為的發(fā)生,降低不對稱信息對公益性教育活動的負面影響。
注 釋:
①前勞動力市場指勞動力就業(yè)前的階段,對于前勞動力市場人力資本的投資更具根本性。以往政府對農民工這個階段的人力資本投資是隱性歧視的,目前狀況有所改變。
[1]簡新華,黃琨.中國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過程中的農民工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王德文,蔡昉,高文書.全球化與中國國內要素流動:新趨勢與政策含義[J].開放導報,2005(4).
[3]翁杰.企業(yè)專用性人力資本理論的發(fā)展及啟示[J].職業(yè)技術教育,2008(1).
[4]鄭英隆,黃振榮.工業(yè)化變革中的農民工勞動形態(tài)[M].北京:經(jīng)濟管理出版社,2009.
[5]陳釗.信息與激勵經(jīng)濟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鄭光永(1968-),男,安徽祁門人,廣東省深圳市職工繼續(xù)教育學院副院長,工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職工和農民工教育、企業(yè)管理、電子商務。
2009-2011深圳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課題“深圳市農民工素質教育狀況調查”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主持人:程立達。
G726
A
1001-7518(2011)25-0041-03
責任編輯 肖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