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寧
[摘要]在中國古代天人關系思想統(tǒng)轄下,自我、社會、自然和天道構(gòu)成災難發(fā)生不可分割的四維關系。儒釋道都反對孤立的看待自然災害,而主張將其定位在人天關系之中。本文認為,當今各種災害已經(jīng)形成一種具有群體文化精神反映的災難記憶。由于全球化和發(fā)達資訊技術(shù)的疊加效應,災難感已經(jīng)復制到全球各個角落,成為超過社會發(fā)展問題的人類生存狀況的關鍵問題,災難焦慮成為重要的生存焦慮。站在今天的角度審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災難問題的思考,應對其進行細致的辨析、釋義,尋找思想的啟迪和現(xiàn)實的意義。文章從四個方面論述:1.天人之和災難觀的本體論命題:物我一體,天下有道;2.“天人之和”災難觀的認識論命題:內(nèi)外之和、自然與人的整體性問題;3.方法論:天地為萬物之根,圣人學習天地,人身運度是天地之模擬;4.生態(tài)倫理:善惡報應與天、鬼、神、天神;5.災難焦慮感:征服,還是守望自然?
[關鍵詞]天人之和與災難焦慮;內(nèi)外之和;四維關系;生態(tài)美學
[中圖分類號]G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139(2011)02-0046-5
繼“5·12”汶川大地震、海地大地震、歐洲主權(quán)債務危機以及新近的新西蘭地震之后,各種自然、人為災難似已形成一種具有群體文化精神反映的災難記憶。借助全球化和發(fā)達的資訊技術(shù),災難焦慮已經(jīng)復制到全球各個角落,成為超過社會發(fā)展問題的人類生存狀況的關鍵問題之一。站在今天的角度審視可以救治災難焦慮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資源。對其辨析、釋義、重構(gòu),也許可以找到某些思想的啟迪并產(chǎn)生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一、從物我一體的思想中剝離出人的本體立場
在中國古代天人關系思想統(tǒng)轄下,自我、社會、自然和天道構(gòu)成災難發(fā)生不可分割的四維關系。儒釋道都反對孤立的看待自然災害,而主張將其定位在人天關系之中。儒家和道家都有類似的思想:通過修身(包括行善),人可以感悟天道,建立天人之和。
中國古代從《周易》開始的天人一體觀具有人文思想。它把個體性自我統(tǒng)一于宇宙整體之道,人與自然可以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真正的“物我一體”的關系。此說類似海德格爾的“共在”理論,對人類的災難生存狀況給予人類學意義的浪漫主義假設,其根源在于有一個符合最高理想的天道,所謂“人乃天之所賦”。在這種天人一體觀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種交融的關系。人是自然萬物中的人,自然是屬人的自然。人生活在世界之中不是選擇的,而是被規(guī)定的。這就根本不存在存在主義的選擇,自然萬物乃至災難也成為了人的規(guī)定性。
道的本體和自然萬物本來是不同的。本體是形而上的,萬物是形而下的;但在傳統(tǒng)天人·體觀念中本體和萬物是統(tǒng)一的。本體生成萬物,萬物顯現(xiàn)本體。儒家天人·體觀從人的角度來探求宇宙自然的和諧,人能通過自我教化而“參天地”,既然人能弘道,仰觀俯察之間就不應盲目擴張人的自我實現(xiàn)的能力。道家則從道的角度來探求宇宙自然的和諧,解決之道有陰陽平衡之說,老子認為人神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之所以能夠和諧在于保持天人存在之間的平衡。相互對立又相互聯(lián)系的陰陽二氣,通過相互激蕩、相互作用而“煙煴”出和諧之物。
儒道都認為發(fā)生自然災害是人類自身造成的,其分歧在于神的介入。神有多種形態(tài),神所體現(xiàn)的超自然力量在何種關系中與人有關是重要分歧。另一個分歧在于天地鬼神到底對人有沒有懲罰作用。道教勸善書與《周易》相同的是:都有善惡報應思想;都有關于天、鬼、神、人關系方面的論述。《周易》中鬼神的態(tài)度是助善不助惡,但無懲罰人之善惡作用出現(xiàn)。道教《太平經(jīng)》則發(fā)展為承負說,明確講到懲罰作用?!俺胸摗闭f認為,人之善惡報應,與祖先后代皆有密切關聯(lián),承祖先之福殃,惡的力量可以數(shù)代相承。而“天”就是善惡的監(jiān)督力量。因此,強調(diào)要靠一己之苦修才能達到完善的道德境界,并獲得神賜之福。這里講了監(jiān)督作用,也涉及到懲罰作用。董仲舒人副天地論也涉及懲罰之說:“行有倫理副天地”,即人的行為倫理與天地相符。這個道德命題是儒家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確將人類的倫理視野推廣到天地之間,即認為道德倫理不僅存在于人際之間,也存在于天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之間,所謂“命與之相連”。董仲舒和《太平經(jīng)》所言善惡懲罰說的出現(xiàn),使倫理關系上升到“生態(tài)倫理”層面。
儒道二家實際上都肯定了人的自身給予性,即人本立場。但這里“道”的立場與神的立場是可以轉(zhuǎn)換的,自然一旦被賦予了“道”的立場,人本立場就成為神性立場的奴仆。站在神的立場從自然、天道的解釋中見出天人·體災難論,如此僅能做到人在災難面前的順從、忍耐、堅韌、自強不息,與天地共施仁義道德以抗擊災難。但如果以人為尺度,從物我一體的思想中剝離出人的本體立場,“人是萬物的尺度”,則必須經(jīng)過從原始的主客融合,到主客二分,再到新的或后主客二分的天人之和狀態(tài),即黑格爾所說“徹底擺脫自然束縛的精神性”狀態(tài),逐漸從萬物融通的傳統(tǒng)中走出來。這里,關鍵在于對災難的解釋應如何擺脫人與萬物融通的宗教感情和神學目的論,如何在構(gòu)成人類社會空間的天道中尋找并順應自然的內(nèi)在靈性,強化人類的“超物”責任意識。
二、認識論命題:自然與人的整體性問題
從認識論角度看,天人之和思想在認識關系中提出了自然與人的整體性問題。從宇宙之和(天地、陰陽、,四時之和)、天人之和等角度,通過對自然地體認,求得自然的規(guī)律,并順勢而為。這樣來闡述儒家理想的生態(tài)社會思想,往往把災難的起因歸于人與天的關系出現(xiàn)了問題。
因此,一種觀點主張順應自然之說,如“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p>
另一種觀點則主張?zhí)斓雷匀慌c人無干:“黽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p>
這里很重要的一點:天人關系不僅僅是統(tǒng)一的,也有疏離、沖突和對立。如荀子就突顯人為的意義。他反對聽命自然,而要求以人治天。
從這里我們可以深入地思考:抽象地、孤立地講天人之“和”與災難的關系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它的反命題也可以成立,同大自然作斗爭,艱苦的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同樣是與天道“大化之流行”。如神農(nóng)氏“斫木為耜,揉木為耒”,教老百姓進行農(nóng)耕;嘗百草,察成苦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黃帝曾與蚩尤大戰(zhàn)于琢鹿之野。這些同樣是天人之和的表現(xiàn)。只說“和”,看不到與天地奮斗而抗擊的一面,顯然也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中國文學中的災難描寫,從古代神話開始就建立了“人與天斗”的宏大敘事母題。比如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和大禹治水,都是描寫天災中人與自然的抗爭。光和不斗不行,光斗不和也不行。人的現(xiàn)實的物質(zhì)生產(chǎn)本身即是以人與自然界共同存在為出發(fā)點的。人不再只是從自然界里直接地獲得生活資料,而是通過對于自然界的改造加工間接地獲得生存的所需。所謂生產(chǎn)就是人通過工具從自然界中制造出人所需要的產(chǎn)品,這就要承認自然有其客觀規(guī)
律。在人與自然的交往過程中,人不是作為一個個體,而是作為整體才能去改造自然。在一個整體中,人作為類的整體與他物之整體的關系是多重性的,既有合作,也有矛盾。和諧與斗爭是分不開的。
因此。天人之和災難論的認識論基礎應該是“和而不同”,是“兼和”,而不是“同”、“和合”。從哲學角度來看,如何才能“和”既是現(xiàn)實問題,又是理論問題,起碼還有認識論層面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在前科學認識論的語境下,對如何達到“和”的認識與把握仍然只能通過懸置或還原來達到,懸置或還原的結(jié)果是回到意識之中的意向?qū)ο蟊旧?。隨著懸置或還原的層層深入,最終將現(xiàn)象追溯至純粹意識的觀念論。但這不是一個消極的否定步驟,懸置產(chǎn)生了一種關注態(tài)度的改變,即從自然態(tài)度轉(zhuǎn)變?yōu)橛^念論態(tài)度。懸置把世界從自然的經(jīng)驗變?yōu)檎軐W和歷史的經(jīng)驗,災難史與人類對自身認識的歷史共生。
三、方法論:天地為萬物之根。學習自然本身存在的既顯露又遮蔽的智慧
災難與人類思想文化發(fā)展的過程緊密相聯(lián)。追問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根本,是中華民族的信仰與思想。災難是生命的天敵,也就是信仰的天敵??咕転碾y的人本理想其實具有科學性、實證性。在強大的災難感中,它能既為脆弱的個體療治苦難又能為民族與災難的抗爭貫注力量。
在中國古代天人·體思想中,理想的實現(xiàn)要靠學習天地,但不是普通人,是“圣人”學習天地。因為“圣人們可以替天言說,代天立道?!笆ト恕蔽挥谔斓刈匀慌c大眾百姓之間,并將天地之道傳達給大眾。天地自然本身存在一種既顯露又遮蔽的智慧。災害的發(fā)生往往由于天地的真相被遮蔽了。它之所以遮蔽,是因為人們沒有發(fā)現(xiàn)它,認清它?!笆ト恕痹隗w悟天地之道時,能將天地的遮蔽的道理變得清明。
之所以學習天地,是因為“天地者,萬物之本、先祖之所出也。”從歷史上災難的精神形象中,我們看到對天地的敬畏:“天氣上,地氣下,人氣在其間。”
通過“圣人”學習天地,完成整個社會的修身、修心、修神之旅。這個觀點將災禍歸于受“天命”所轄的人道之中,含有對于神學目的論的解脫,影響深遠。人天關系各種類型,存在于天道倫理。社會運轉(zhuǎn)中,甚至人體身心內(nèi)外,都在天道倫理中相互滲透,不斷地形成、變化和消失。這些遠離科學主義的神秘主義邏輯,作為精神形象被顯現(xiàn)出來,長時段的占據(jù)著中華民族的心理意識,成為災難焦慮的形上基礎。
怎樣學習天地之法?總的來講即順應自然規(guī)律改造自然之法,它承認客觀事物有自身的規(guī)律。具體來講可以舉一些圣人學習天地的例子:
之一:順道而行的方法。
順道而行的關鍵在于“順承天道”、“順動”、“奉天時”(《周易》)等。
之二:反修自身與道感通的方法。
“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兇與民同患?!?/p>
“中正以觀天下”?!爸姓薄ⅰ梆B(yǎng)正”都是一種修己方法。
反修自身的目的是求與天地之道感通?!兑住分v道無所不在、感通天下,“《易》……,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感通”或“感應”也可以從兩個主體角度之間來講,如天與地;“剛”與“柔”:“剛?cè)嵯嗄Α?,“剛?cè)嵯嗤啤?;“圣人”與“人心”;“圣人感人心”等。
之三:“圣人教化天下之法。
“圣人”觀象、法道與象道之余,以“道”“教”、“化”“天下”。一方面是與自然偕同參與了天下之化成;另—方面是“神道設教”。
“圣人教化天下之人,主要方法是依循“神道”之大道,追求“順動”,順天地人之道、之理,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比丝梢载炌ㄌ斓?,法道修德;還可以感天動地,災難自然就能得到治理。
這些方法讓人從自然中體悟天地之道,在“圣人”的積極作用下,災難自然會減少,這仍是效法自然變化而得出的哲理,貫穿著中國文化既重人倫、又重內(nèi)在之心性之學的理念。它給我們的啟示是人可以從自然的奴役中解放出來。這些方法的實現(xiàn)堅定了我們對治災難焦慮的信心。它既重人事,又重自然與宇宙之理,艱難的做到主客二分使其“盡人之性”之外,還存“盡物之性”。
四、征服,還是守望?
黑格爾曾提出一切精神活動的目的都在于使人的主觀意圖與倫理世界和自然界的客觀規(guī)律的調(diào)合。調(diào)和即它的自由,并且成為有意識的。如果不能調(diào)和,則遁入自身。黑格爾解決問題的作法,出路只有一條,即到主體的內(nèi)心自由中去尋找避難所。在他之前羅馬人也曾企圖通過自我深化來擺脫社會分解為原子個體的狀態(tài)。從斯多嘴主義、伊壁鳩魯主義和懷疑論的流行,都是試圖探索人對于現(xiàn)實災難中發(fā)生的一切抱回避的態(tài)度。問題在于割斷了同客觀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災難仍然會在內(nèi)心生活中復制,甚至生成無限的精神主觀性。所以這條路是走不通的。
通過天人和諧而對治災難,是人類共同的理想追求,世界各民族文化中都有此思想?!昂蛯嵣铮瑒t不繼”是宇宙的普遍規(guī)律,世界各大宗教都有擺脫各種災難的關于“天國”的種種設想,雖然是虛幻不現(xiàn)實的,但也曲折地反映了人們對沒有災害的和諧社會的向往與追求。中國傳統(tǒng)天人一體思想的核心價值體系是從精神、觀念的層面維護了兩千多年的政權(quán)、神權(quán)對災難危害的統(tǒng)治意識,此次序與天道相通。而當下對治災難焦慮而建立的生態(tài)觀,就核心價值體系而言,與中國傳統(tǒng)災難倫理觀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區(qū)別就在于,抗災難主體的指導思想、建設目標不同,哲學本體觀不同,價值觀念不同,時代精神不同。
我們可以將天人-體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與馬克思人化自然思想聯(lián)系起來思考。馬克思認為“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為人這個過程的一個現(xiàn)實部分”(《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人產(chǎn)生于自然界并在改造自然界的過程中不斷發(fā)展、不斷人化自然界,這是一個根本事實。自然界作為對象世界是一個自然和歷史結(jié)合的存在者的整體,人和世界的主客體二分關系將是人設立世界、改造世界和創(chuàng)造世界前提。這是抗拒災難的人本主義理想。這個觀點與前文所述與人與自然一體、萬物融通的觀點,不僅是概念的不同,二者背后有深遠的文化背景差異。無論人本體還是神本體,從其背后的思想內(nèi)涵來看,對自然界所持的道德境界仍然停留在“推己及人的俯視境界。懲善楊惡的神是創(chuàng)造主,是洞曉世界生滅的因緣。
那么,有沒有可能并且如何通過人的行為對世界進行拯救?災難意識中強烈的角色焦慮感來自于人在天地間的作用和位置:應該從人的主體性尋找支撐點還是從我們尚未認知的自然界尋找支撐點?一方面,人被天地自然的普遍規(guī)律所規(guī)定;另一方面,人又有其超出天地自然的特殊法則。中國傳統(tǒng)天人之和理論含有的人作為天地之心的思想與馬克思人化自然思想相通。它并非人類中心主義,不主張人統(tǒng)治萬物,征服萬物,而是看守天地,順應天地規(guī)律。這才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應該把握的生態(tài)倫理意識。人和自然界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zhì)、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是歷史之謎的解答。這個思想開啟了治療災難焦慮癥新哲學的廣闊思路,盡管實現(xiàn)的路途還很遙遠。它啟發(fā)我們將災難啟示帶來的理性與自信變成一種穩(wěn)固的精神“常態(tài)”,學會在差異、矛盾、斗爭的關系來研究災難意識,在內(nèi)心自由的層面上守望自然,并重新定義人在自然法則中的位置。
(責任編輯李明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