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李笑宇
互聯網與公共藝術
黑龍江 李笑宇
今天早晨登陸Google網站,目光直接被頁面logo吸引了。一個動畫的舞者,舞姿揮灑,節(jié)奏頓挫,在舞蹈的同時勾畫出Google字樣。這個logo平時總會更換,各樣的節(jié)日和紀念日都會有相關的涂鴉換上去。每天看一眼這個已經成為一個習慣。今天這個舞者名叫瑪莎·葛蘭姆(英語:Martha Graham),是現代舞蹈史上最早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一個值得紀念的人。感嘆精美的動畫之后不禁揣摩,此時此刻應該有很多人與我一同領略這迷人的藝術。
1960年美國國防部建立ARPA網,1973年英國和挪威的計算機接入ARPA擴展成互聯網。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建立了大學之間互聯的骨干網絡NSFnet,這是互聯網歷史上重要的一步。1991年html和http在瑞士被創(chuàng)立,從那時起人們能看到網頁了。http協議和html標簽語言共同構成了www(萬維網)的傳輸標準,各服務提供者據此開發(fā)網頁服務。1994年4月20日中國人第一次接入國際互聯網。世界在發(fā)展,中國在發(fā)展。如今的互聯網已經進入大部分的辦公室和家庭,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互聯網上應用最為廣泛的是http服務。它肩負著把我們日常訪問的所有網站:百度、谷歌、新浪、搜狐、人人網等等送抵我們屏幕的重要任務。今天的互聯網服務已經絕不單單是一個簡單文本數據的載體了。隨著技術的更新,各種各樣的網絡服務出現在這個精彩的世界中,它已經是一個公眾信息獲得與交流的重要平臺了。同時它也逐漸變成了一個藝術的載體。到目前為止,我認為互聯網可以作為一個藝術的載體,并且具有公共藝術的某些特性。以下便是筆者就此做的一些探究。
想要了解互聯網與公共藝術的關系,先得考慮公共藝術這個概念。Public Art中文譯作公共藝術,一個外來意譯詞,是一種公眾共同介入的,在公共場合下展示的藝術。作為一個特稱名詞,主要是在美術和視覺造型藝術領域內使用,更準確的名稱應是“公共造型藝術”。其中包括:雕塑、壁畫、裝置、環(huán)境藝術等。其中環(huán)境藝術包括藝術建筑及建筑配飾、藝術景觀園林及景觀園林配飾。在細分則包括有:廊、亭、架、柱、橋構、路鋪、門飾、窗飾、裝飾角線、臺塔、階梯、護欄、墻飾、照明燈具、景觀座凳、車站、旗幟、地下出入口、通風口、信話亭、郵筒、報欄、井蓋、路崖、樹池、下水道、消防栓、路障、自行車架、噴水池、飲水池、花缽、指示系統、解讀系統、地標、紀念碑等。在這個概念下“公共造型藝術”與人的聚居地——城市有著極其緊密的聯系。或者說,沒有了城市,“公共造型藝術”就無從談起。
然而,就互聯網的現狀來看,竟然能找出不少與城市相似的地方。首先要談的就是空間的問題。城市中的空間沒必要做過多解釋,1立方米的地方放不下一個路燈或者電話亭?;ヂ摼W服務需要磁盤空間來支持,如果用物理空間來解釋的話,一個再大的網站也不過幾立方厘米的占位。但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這幾立方厘米的物理空間卻可以容納大過圖書館幾十倍的可識別信息存儲量。可以說互聯網服務能夠具有城市一樣的空間來容納藝術的存在。
這里對可識別信息做一個簡單解釋,當你面對一個指路牌的時候你所接受到的最直接信息是指路牌所指目標與目標的方向,這是主要識別信息。次要識別信息是視覺上的,如指路牌的背景顏色、文字顏色、文字書寫體、指路牌邊框、支架樣式、整體材質、破損程度。其余的如,指路牌地球經緯坐標、內部支撐結構、材料熔點或者燃點、四季熱脹冷縮數值等等,都可視為無用信息。如果作為一個指路牌的備案,我相信只需要主要識別信息;但要用一張照片來記錄的話,那么保存下來的是主要識別信息與次要識別信息;當在博物館里作為一個歷史鑒證的時候上述的無用信息才會顯現出作用。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對物分級的識別辦法(僅用于此文,其他物理科學范圍不在討論之列)即:
1.主要識別信息——物的主要用途信息;
2.次要識別信息——視覺信息,物的初始設計觀念與當時的狀況;
3.全部識別信息——繼承1、2并包括物的視、觸覺以外信息。
如此的體系用來對物的造型藝術價值進行討論相信已經足夠。在1中無藝術價值可言,2是造型藝術的最小體現,3是造型藝術的全面體現。
互聯網服務平臺最初搭建目的就是傳輸文本,并無任何藝術元素。然而隨著網絡傳輸帶寬的增加,人們逐漸的把藝術帶入了這個平臺。圖片的目的不再是單單展示圖片本身,而是作為背景,作為按鈕,作為邊框來美化這個抽象交流平臺。用這些圖片,人們模擬信紙的效果,模擬石頭上的雕刻,模擬金屬上鑄造的效果。越來越多的傳達視覺信息和物的初始設計觀念與當時的狀況。如此,互聯網服務就具有了一些承載類似城市元素的能力,而且這類城市元素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由于互聯網服務的公共性是毋庸置疑的,所以現在來看,互聯網可以部分承載“公共造型藝術”的某些特性。
然而本文討論的并不單單是“公共造型藝術”,我更愿意從英文直譯和中文字面來理解公共藝術這個詞的廣泛意義。在這個范疇下,它應包含一切視聽藝術,如戲劇、電影、舞蹈、演唱、環(huán)境藝術、博物館藝術作品,甚至還應有行為藝術、大地藝術和觀念藝術等前衛(wèi)試驗性藝術。就公共藝術的一般特征來說,它具有參與性、互動性、過程性、問題性、觀念性、多樣性。
文學是一門大家熟知的藝術,報紙出現后文學得到了大眾的閱讀,但互聯網出現后更有趣的現象出現了,故事接龍網站可以讓文學作品同時具有參與性、互動性、過程性、問題性、觀念性和多樣性的特征。人們對于文學作品不單單是閱讀,還可以參與寫作并影響作品。以一款游戲為例,“Second Life”是游戲開發(fā)商林登實驗室開發(fā)的一款虛擬網絡游戲,在游戲的世界里,玩家?guī)缀蹩梢詣?chuàng)建一切,游戲主人公、建筑物乃至游戲人物的道具、裝備。游戲玩家要在這個虛擬的世界創(chuàng)建事物就必須向林登實驗室購買虛擬的土地,游戲玩家自己創(chuàng)建的各種道具也可以在游戲中通過林登幣進行交易。就像游戲的名字一樣,這里在試圖虛擬出你的第二個人生。每個人都可以是一個故事的發(fā)起者,在這里定制自己的世界和規(guī)則,并且也是“Second Life”這個大世界的一部分。筆者認為,互聯網提供的這一切使公共藝術有了新的解釋。
通過以上論述,可以得到的結論是:無論在狹義上還是廣義上,互聯網都已經變成了公共藝術的承載體,或者說互聯網本身已經是一個公共藝術作品。
【注】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編號:11552111,項目名稱:黑龍江省公共藝術地域性研究。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繪畫系)
(編輯 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