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新剛
(黃岡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北黃岡438000)
考察日語時間指示的相對性
鄭新剛
(黃岡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北黃岡438000)
運用語用學的觀點,可以看到時間指示具有繼時性和指示性兩大特征,依據時間的流逝方向存在時間固定空間移動觀點和空間固定時間移動型觀點。本文探討了漢語和日語中時間指示的對立性,包括詞匯間的語義對立和詞匯內的語義對立。本文還探討了時間運動的水平型、垂直型和循環(huán)型運動方式,以及對時間的主觀性把握方式。
日語;時間指示;相對性
列文森(Levinson,1983)把指示劃分為五類:人稱指示、空間地點指示、時間指示、話語指示、社會指示。關于時間指示的研究,特勞古特(Traugott,1978)率先提出時間指示的標志可以根據遠近關系[±近](±Proximal)的特征進行分析。小泉保(1990)發(fā)展了特勞古特的觀點,認為時間指示體系可以由說話人正在講話的時間“現(xiàn)在時”為基準所構成,還提出了時間移動型和空間移動型兩種掌握時間的方法。余維(1997)把表示過去與未來表示為[-現(xiàn)在],并嘗試用[±過去](Before)兩個特征進行分類,發(fā)展了特勞古特和小泉保的時間指示體系圖式。
筆者擬對漢語和日語中時間指示的對立性進行探討,以期在時間指示領域拋磚引玉,開拓一個更廣闊的思考空間。
哲學上,未來在前,過去在后。漢語中,“明天的明天”是后天;“昨天的昨天”是前天。眼前的變成了“后”,已經過去的變成了“前”。另外,あさって(后天)的日語漢字為“明後日”,詞典的解釋為“明日の次の日”,顧名思義“后天”就是明天的后一天;反過來,おととい(前天)的日語漢字為“一昨日”,詞典的解釋為“昨日の前の日”,昨天的前一天是前天,這與漢語中前天的語義不謀而合。
再看“行く年來る年”這個的辭舊迎新的傳統(tǒng)活動。“行く年”是即將過去的一年,“來る年”是將要到來的一年。英語中,也把新的一年說成“the coming year”,而“in the years gone by”也可以翻譯成“從前”。
下面對上述兩種語言現(xiàn)象進行討論。特勞古特(Traugott,1978)認為將兩個事件按時間的方向排列時,問題就在于如何把握其繼時性關系。首先賦予第一事件[+初始]特征,賦予第二事件[-初始]特征,那么,介于兩事件之間的現(xiàn)在(說話人)就可以直覺地理解為第二事件(將來)的到來和第一事件(過去)的離去??梢詧D示為[1](P121)
據此,“行く年”可以解釋為未來向現(xiàn)在移動而來之年,而“來る年”則可以解釋為從現(xiàn)在過去移動而去之年。同時,例1的語言現(xiàn)象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釋。
例1.大前天←前天←昨天←今天←明天←后天←大后天
以“今天”為發(fā)話基準,“明天”向我們走來,“后天”緊隨“明天”之后;“昨天”已經離去,“前天”走在“昨天”之前。這顯然與我們把握時態(tài)的時間觀點截然相反。哲學的時間觀點認為,時間從過去經過現(xiàn)在向未來單方向直線流動,現(xiàn)在是過去與未來的連接點,是一種認為時間是向著自己的方向走過來的認知方式。這是我們解釋時態(tài)關系的基礎。因此,繼時性關系與時態(tài)關系的對立表現(xiàn)為:[1](P122)
繼時性關系:過去[+前方](before)vs[-前方](after)
時態(tài)關系:過去[-前方](behind)vs[+前方](forward)
本維尼斯特(Benveniste,1965)指出,事件可以其與現(xiàn)在的關系,從事件之前或事件之后的角度給予定位;也可以根據時間的前進方向,理解為人面向時間走去或時間面向人走來。由此可知,關于時間的運動方向可以從語言學上做出兩種不同的解釋。
語用學上,依據時間的前進方向,可以劃分為時間移動型和空間移動型。具體體現(xiàn)為時間運動方向的對立。
(一)時間移動型 時間移動型即空間固定而時間移動,是一種認為時間向著自己的方向走過來的認知方法。也就是認為時間從未來走來,通過現(xiàn)在,走向過去。[2](P29-30)
例2.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李白)
在李白看來,天地即空間,是逆旅的旅館,光陰即旅客,時間的旅行者來到天地大旅館住宿,然后離開旅館匆匆離去。所以這是典型的空間固定,時間移動型觀點。芭蕉借用此句,在《奧の細道》中以“月日は百代の過客にして、行かふ年も又旅人也”作為開篇句,可見中日間的古典時間概念是一致的。
例3.陸士衡云:“來日苦短,去日苦長。今我不樂,蟋蟀在房?!?《對床夜語》范晞文)
例4.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浪淘沙》李煜)
例5.“孩子呀,來日方長,好多事情還等著你去做呀”。(《世上只有“媽媽”好》丁文禮)
例6.春の來るの日ももう間もない。(春天的來臨已經迫近)
例7.もうすぐ正月が來る。
這種關于時間的看法,與“從過去來,到未來去”的哲學時間觀點正好相反。具體表現(xiàn)為“去”與“來”的對立。結合特勞古特的繼時性理論,時間移動型可以圖示為:[3]
我們發(fā)現(xiàn),時間迎面而來,走在前面的便是過去的、以往的,走在后面的則是未來的、將來的。這就是“前”和“后”分別獲得時間意義的根據。這可以很好地解釋“5點50分”為什么可以說成“6時10前”。具體語境中表現(xiàn)為“前”與“后”的對立詞匯的產生。例如“前年/后年’,“前人/后人’,“前世/后世’,“前任/后任”“前半夜/后半夜’,“前晌/后晌”以及專職的時間詞“以前/以后’,“從前/往后”等。
例8.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登幽州臺歌》陳子昂)
例9.試験前の二日間/食事の後で散歩する。
總之,時間移動空間固定觀點的語義對立主要表現(xiàn)為“去-來”“前-后”的對立。
(二)空間移動型 空間移動型即時間固定而空間移動,是一種認為自己向著時間的方向走過去的認知方法。也就是認為時間從未來走來,通過現(xiàn)在,走向過去。
例10.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春江花月夜》張若虛)
上例中,“江月年年望相似”即時間固定,“人生代代無窮已”即空間移動。再看例10。
例11.知らず、生まれ死ぬる人、いづかたより來て、いづかたへか去る。(也不知生來死去之人,究竟是從何方而來,又將往何方而去。方丈記,鴨長明,余維譯)
余維(1997)[3]認為,“從何方而來”“往何方法而去”是基于“從過去來,到將來去”的思維方式,時間固定,說話人本身的空間,由過去走向未來移動。因此,例10和例11都是典型的時間固定空間移動的觀點。
例12.他有一肚子苦水要倒,從小到大,從過去到現(xiàn)在到未來,他想說的話太多了,根本不用打腹稿,完全可以脫口而出。(《我是你爸爸》王朔)
例13.ああ、汝漂泊者!過去より來りて未來を過ぎ、久遠の郷愁を追い行くもの。(『萩原朔太郎詩集』)
對照時間移動型觀點的圖示,我們可以把空間移動型觀點圖示為[3]
這種觀點認為,未來在前方,過去在后方。這是我們理解語法時間的基礎。也是關于時間流向的普遍觀點。綜上所述,詞匯間語義的對立主要體現(xiàn)為“去-來”“前-后”“過去-未來”的對立。下面考察詞匯內部語義的對立。
(一)“先” 如前所述,“行く年”是即將過去的一年,“來る年”是將要到來的一年。所以,“先週”是已經過去的一周,“來週”是即將到來的一周。
例14.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范仲淹)
上例中,首先體現(xiàn)為“先-后”的對立,“先”被賦予將來義,“后”被賦予過去義。類似的表達還有女士優(yōu)先、先來后到、先賢、先哲、祖先、先生等。漢語中的“先”只有過去義,而沒有將來義,對于將來的表達多依靠“將來”“以后”“下”“后”等。
日語中的“先”則明顯地表現(xiàn)出過去義與將來義的對立?!度毡緡Z大辭典》(小學館)對“先”的第一種解釋為“時間的にそれより前、その時より前(?あと)。それが行われる前;今近い過去のある時”。第二種解釋為“時間的にそれより後、その時より後。今近い將來;現(xiàn)在より以後”。這種語義上的對立體現(xiàn)為例13與例14的對立。
例15.先ほどの話はなかったことにしてください。( 徐昌華)[4](P114)
例16.これから10年先、日本はどうなっているでしょう。(同15)
(二)“前” 如前所述,例8中的對立,首先體現(xiàn)為“前-后”的對立。我們還發(fā)現(xiàn),“前”與“古”語義對應,即“前”被賦予過去義,同理,“后”被賦予將來義。
例17.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高適)
上例中的“前”則被賦予將來義。類似的對立請看下例
過去義: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前科;前任;前世等
將來義:前程似錦;前途無量等
日語中的“前”只有過去義,而沒有將來義。
例 18.1年前からの計畫。
例19.食事の前に手を洗う。
(三)“後” 漢語中,“后”只被賦予將來義,沒有過去義。日語中的“後”則體現(xiàn)為過去與將來的對立。表將來的用法較常用,不再贅述?!度毡緡Z大辭典》(小學館)[5]認為“後”除了具備將來義,表示“時間的な後”之外,還可以具備過去義,表示“現(xiàn)在から振り返ってみた過去の時點、以前、さき”。廣辭苑也認為,“後”具備“時間的な後”和“時間的な前”雙重語義。以下2例均為“後”的過去義。例21中“後の月”即“先月あとげつ”。
例20.後の宿でやどをとらうものを。(地蔵舞狂言)
例 21.後の月までは神田辺の學校に出る女教師が借りて居たが。(魔風戀風,小杉天外)
眾所周知,時間的計量是客觀的,鐘表的時針和分針的運動是等時的。但是,我們在主觀把握上卻有長短之分。
化短為長:度日如年;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二十年后又是一條好漢
化長為短:十年磨一劍;五百年前是一家;想了半天還是想不出來
另外,中日兩國似乎對“磐石”情有獨鐘。
例22.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孔雀東南飛》)
例23.(神功皇后摂政四九年三月)…唯千熊長彥與百濟王。至于百濟國登辟支山盟之。復登古沙山。共居磐石上。時百濟王盟之曰。若敷草爲坐??忠娀馃?。且取木爲坐??譅懰?。故居磐石而盟者。示長遠之不朽者也。是以自今以後。千秋萬歳。無絶無窮?!?『日本書紀』巻九)
例22中用磐石的堅固和蒲葦?shù)娜犴g來形容對愛情的忠貞不渝,體現(xiàn)出時間的永恒性。日本人對永恒時間的把握也是通過磐石的形象來實現(xiàn)的。例23中因為磐石不懼火燒、不怕水流,是“千秋萬歲”不朽的友好同盟的象征。大野晉[6](P182-188)還指出,“とこしなえ(永久)”中的“とこ”即“床∕土臺”,“し”即“石(いし)”,“な”即助詞“の”,“え”即“上(うえ)”,因此“とこしなえ”即“床石の上に”之意。由于“床石”與“盤石”同義,所以“とこしなえ”也可以理解為“盤石の上に”。從詞源學的角度來看,“常(とこ? つね)”“つね”音由“つな(綱)”音演變而來,大野晉把表示時間恒久的“?!迸c綿長堅韌的“綱”形象聯(lián)系到了一起。
藤堂明保(漢字語源辭典,1965)認為,“時”字部首之一的“士”是“之”的變形,即“時=日+之”。由于“之”即“進み行く”,所以“時”即“日の進み行く”之意。也就是說,時間隨太陽的運動而不停的運動。大野晉認為“とき”與四段動詞“とく”的連用形同形?!挨趣奔础熬啢蓼盲乒踏蓼盲皮い毪猡韦颏妞毪筏啤⒘鲃婴扦毪瑜Δ摔工搿敝?。其連用形とき即為“ものが溶けること、また崩れ流動していくもの”之意?!挨郅嗓怼奔础熬彜弑坤欷粕ⅳ毪丹?、そのころ”之意。“夜のほどろ”即“夜がゆるみ、崩れているころ”之意。古代日本人把“とき(時)”的運動直觀地看成真實的存在,并且在不斷的瓦解流逝走向崩潰的過程。
[1]小泉保.陳訪澤等譯.言外的語言學:日語語用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孟謹.日語語用學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余維.時間指示的語用對比分析[J].世界漢語教學,1997.
[4]徐昌華.語用、認知與日語學習(Ⅰ)[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5]日本大辭典刊行會.日本國語大辭典[Z].小學館,1972-1976.
[6]大野晉.日本語をさかのぼる[M].巖波書店,1974.
H036
A
1003-8078(2011)05-0046-03
2011-09-10
10.3969/j.issn.1003-8078.2011.05.16
鄭新剛(1979-),男,河北易縣人,黃岡師范學院講師,武漢大學2009級研究生。
黃岡師范學院2010年度教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0CE12。
責任編輯 張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