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昊鷗
書里的朋友(三則)
□楊昊鷗
宋人蘇籀曾記載了他的爺爺蘇轍說的他大爺爺蘇軾的一則逸事:“《申包胥哭秦庭》一章,子瞻誦之,得為文之法?!鄙臧憧耷赝サ墓适?《左傳》里面有,《史記》里面也有。不過《史記》是放在《伍子胥列傳》里順帶提了提,不能單獨成章,加上蘇軾口頭上極不喜歡《史記》,所以這里應(yīng)該說的是《左傳·定公四年》那一段。
申包胥的故事,我個人卻是極喜歡《史記》里的寫法?;蛘哒f,我極喜歡《史記》里申包胥和伍子胥這對朋友。
伍子胥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人們都知道他過昭關(guān)一夜白須,但未必符合他的早期形象。比如京劇《文昭關(guān)》里的經(jīng)典段子“一輪明月早東升”,那詞兒唱得真是倒霉透頂:“俺伍員好一似喪家犬/滿腹的冤恨我向誰言/我好比哀哀長空雁/我好比龍游在淺沙灘/我好比魚兒吞了鉤線/我好比波浪中失舵的舟船……”我們順便說一下,京劇這個東西當年是很大眾化、很潮的玩意兒,所以它里面大多投射的是最大眾的情懷。比如我們把《文昭關(guān)》里的伍子胥,《野豬林》里的林沖,《清官冊》里的寇準,《三家店》里的秦瓊……這些老生段子放在一起,扒了馬甲都是一樣的倒霉蛋子。電影《霸王別姬》里關(guān)老師父臨死前雄赳赳氣昂昂地教訓(xùn)徒弟:“林沖(三聲),那是蓋世英雄!不是小蟊賊!”說白了,伍子胥、林沖只不過是這些在日常生活中倒霉慣了的小老百姓臆想的落魄英雄,表明自己雖不是英雄,落魄的倒霉樣子倒是一樣的。當然我不是說京劇不好,人都要有這么個東西來投射基于自身的幻想,今天京劇不時興了還有偶像劇。
《史記》里面的伍子胥其實并不是一個討大眾喜歡的角色,他是一個不計后果的狠角兒。伍子胥的老爹楚國太傅伍奢遭同僚陷害,被潛規(guī)則判成了死緩。歹人同僚聽說伍奢的兩個兒子都不是省油的燈,于是要伍奢寫信把他們騙過來斬草除根。伍奢當時很明確地說他的其中一個兒子伍子胥為人陰戾,而且智商很高,你把他當傻子騙他肯定不上當。后來果然如他所說,伍子胥一得到消息就跑了。后來在外面政治避難流亡了一大圈,人生所有努力的終極追求就是報仇報仇。最后果真讓他在吳國得了勢,率軍打回楚國,還把搞死他爹的楚平王從地里扒出來鞭尸。司馬遷評價伍子胥用了“怨毒”二字,真是精當?shù)搅藰O點。后來金圣嘆點評《水滸》里的林沖,也用了個“毒”字,應(yīng)該是從司馬遷這里來,而著一“怨”字更加意境全出??v觀整個《伍子胥列傳》,伍子胥的所有智力都耗盡在了復(fù)仇上面,以至于鞭完平王的尸以后(尚不說鞭尸這件事理智不理智),智力一路狂跌,再也沒有什么過人之舉,最后自己也沒能得了善終,被砍了腦袋。被砍之前他說了一句發(fā)自肺腑的話:“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yè)——為給老爹報仇而斗爭!”這句話不是出自《史記》,而出自小說《怨毒是怎樣煉成的》。
我以為在《史記》里面,伍子胥一生最大的閃光點,除了鞭楚平王的尸,另外一件就是交了申包胥這么一個朋友?!妒酚洝防锸沁@樣說的:
始伍員與申包胥為交,員之亡也,謂包胥曰:“我必覆楚?!卑阍唬骸拔冶卮嬷!奔皡潜脎?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後已。申包胥亡於山中,使人謂子胥曰:“子之報讎,其以甚乎!吾聞之,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親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豈其無天道之極乎!”伍子胥曰:“為我謝申包胥曰,吾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膘妒巧臧阕咔馗婕?求救於秦。秦不許。包胥立於秦廷,晝夜哭,七日七夜不絕其聲。秦哀公憐之,曰:“楚雖無道,有臣若是,可無存乎!”乃遣車五百乘救楚擊吳。六月,敗吳兵於稷。
伍子胥和申包胥是好朋友。伍子胥流亡的時候?qū)ι臧阏f:“我一定要滅亡楚國。”申包胥回答說:“那我就一定要保全楚國。”后來伍子胥帶吳兵攻入楚國都城郢,鞭了楚平王的尸。這時流亡的申包胥找人帶話給伍子胥,說:“你太過分了。不管怎么說你也曾是楚平王的臣子,現(xiàn)在鞭故主的尸,簡直是翻了天了?!蔽樽玉阋沧屓藥г捊o申包胥,說:“幫我給申包胥致歉。我是個沒有前途的人,所以才敢倒行逆施?!焙髞砩臧銓iT跑到秦國求救兵,站在秦國的大殿里哭了七天七夜,終于感動了秦哀公,派出五百兵車抗擊吳軍。最終打敗吳軍,保全了楚國。
這對朋友之間的全部故事就這么簡簡單單兩次對話,干凈利落,半點廢話沒有。道不同不相為謀,但不是說道不同不可以做朋友。第一次對話里,伍子胥聲言要亡楚國,作為朋友的申包胥知道他身負父兄的血仇,非如此不能磨滅心中的怨氣,于是他沒有反駁,也沒有阻止,卻立場鮮明地表示自己一定要保全楚國。我真是想不出還有什么回答還能如此擲地有聲。第二次對話中,申包胥明知伍子胥已經(jīng)得勢,在流亡的危急關(guān)頭托人給伍子胥帶話,直斥他鞭平王尸這件事無法無天到了極點。這是申包胥的底線,他可以容忍朋友心挾私仇,但不能接受鞭尸故主這么過分的事情。而伍子胥的回答更加震撼人心——“為我謝申包胥”。謝,就是道歉。道歉,就是意味著他接受朋友申包胥的指責(zé),意味著他知道自己做得不對。試問一個極其怨毒之人什么時候會覺得自己做得不對,什么時候需要對自己的怨毒道歉?只有在他面對真正理解自己的朋友的時候。
其實,道不同是很表面的東西。伍子胥和申包胥在性格深處是非常接近的,那就是真氣充沛,較真認死理。在那個紛亂的春秋,熙熙為利的時代,還有幾個人為了信念而較真,而認死理。而又有幾個人有這樣的幸運,遇到和自己一樣較真的人?伍子胥真是一個幸運的人,他的執(zhí)著得到了預(yù)想的回報,他為何執(zhí)著為申包胥所知,更重要的是,他的執(zhí)著本身在申包胥身上得到了印證。金圣嘆在《水滸》里鉤稽出來的那點映照的法子,早在《史記》里登峰造極,讀者何愁悟不到文法?
電影《莫扎特傳》里有一個情節(jié)給人印象非常深刻,自負才華的御用宮廷樂師薩利埃里嫉妒新星莫扎特驚人的天才,背地里對莫扎特施加了極為陰狠的陷害。而另一方面,他又被莫扎特那些才華橫溢的音樂作品徹底征服,以至于每次劇院上演莫扎特新創(chuàng)作的歌劇,他都會偷偷躲在劇院角落的位置一臉沉醉地融化在莫扎特的音樂之中。
當一個天才碰上另一個天才,這種火星撞地球的事情我們中國也常常有。比如歐陽修和蘇軾,他們之間的故事同樣富有戲劇性,但呈現(xiàn)出的形態(tài)卻完全不一樣。
歐陽修是北宋劃時代的文章宗師,也是對中國文章學(xué)影響深遠的人物,從歐陽修開始,中正典雅、自然古質(zhì)的文風(fēng)被正式確立為中國古代文章寫作的最高境界。蘇軾是歐陽修的后輩門生。早在蘇軾二十歲參加科考那一年,作為主考官的歐陽修就被蘇軾文章那不可遏制的天縱奇才深深震驚。當時考卷實行糊名制,歐陽修在不知道蘇軾為何許人也的情況下,貿(mào)然斷定這種超高水平的文章只能出自于他的學(xué)生、唐宋八大家之中另一位文章大師曾鞏之手。為了避嫌,歐陽修將這篇文章降格判為第二,最終放榜的結(jié)果讓歐陽修自己也沒有想到,他的學(xué)生曾鞏仍然位居榜首,而那個從四川遠來的青年學(xué)子蘇軾才是那篇大手筆文章的真正作者。
歐陽修在給老友梅圣俞的一封信中寫道:“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歐陽修要放蘇軾出人頭地,反過來里面有一層意思是他可以不放,不僅可以不放,身居高位的歐陽修還有能力對青年蘇軾實施打壓,就像薩利埃里打壓莫扎特一樣。但這不是歐陽修的為人,他對蘇軾的愛護和推崇到了甚至在自己的兒子面前表示自嘆不如的地步:
東坡詩文,落筆輒為人傳誦。每一篇到,歐公為終日喜,前后類如此。一日,與子棐論文,因及東坡。公嘆曰:“汝記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我也。”崇寧間,海外詩盛行,后生不復(fù)有言歐公者。(明·何良俊《何氏語林》)
歐陽修之所以成為宋代文壇領(lǐng)袖,不僅僅在于他自己的文章高超絕妙,也不在于他身居高位。他對后學(xué)的提攜和宣揚,也絕不僅僅只體現(xiàn)他過人的文藝鑒賞能力。比如我們上面提到的那個故事,作為文壇領(lǐng)袖的歐陽修發(fā)自內(nèi)心地贊嘆門生蘇軾的作品,并斷言蘇軾日后的名聲將超過自己,他的心中沒有半點嫉妒,只有感到后浪推前浪的喜悅。這種廣闊的胸懷讓北宋一大批才華橫溢的文學(xué)之士像眾星拱月一般環(huán)繞在他身邊,構(gòu)成了中國文學(xué)史上璀璨的一幕。
蘇軾沒有辜負恩師歐陽修的厚望,繼歐陽修之后,蘇軾成為了宋代第二代文壇領(lǐng)袖,中國歷史上橫看成嶺側(cè)成峰式的文學(xué)巨匠,并將宋代文學(xué)推向了一個后世難以企及的高峰。在歐陽修去世后,蘇軾在祭文中真切而沉痛地為恩師獻上了八個沉甸甸的字,歐陽修當之無愧:
斯文有傳,學(xué)者有師。(蘇軾《祭歐陽文忠公文》)
如果說歐陽修和蘇軾之間的故事散發(fā)著濃濃的師生情誼,那么唐宋八大家中另一位文學(xué)大師王安石和蘇軾之間的碰撞則分明帶有嗆人的火藥味。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略帶煽情和夸張地說:
他(蘇軾)和王安石是狹路相逢了;他倆的沖突決定了蘇東坡一生的宦海生涯,也決定了宋朝帝國的命運。
林語堂這里所說的“狹路相逢”其實是指保守派和變法派的政治斗爭。有趣的是,為文和做人都高妙超逸的蘇軾在政治、思想上都是一個帶有復(fù)古主義傾向的保守派,而文風(fēng)嚴謹簡練的王安石卻是一個激進的變法領(lǐng)袖。
林語堂把這場政治斗爭說成是蘇軾和王安石的狹路相逢,多少帶有傳記家的言過其實。雖然蘇軾和王安石在政治觀念上是如此對立,蘇軾曾多次以激烈的言辭上書皇帝抨擊王安石新法,王安石也曾用嚴厲的政治手段打擊過包括蘇軾在內(nèi)的保守黨人,但蘇軾在政治上的地位無法和王安石相提并論,充其量不過是保守派中富有聲望的一員,而王安石兩度出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是宰相,可謂位極人臣。可以說,蘇軾始終不是王安石主要的政治對手。
而就在這種極度對立的情況下,蘇軾和王安石卻并沒有因此積累出狹隘的個人恩怨,他們常常像朋友一樣進行詩文切磋。作為兩位心胸坦蕩的文學(xué)大師,他們的切磋有時甚至感覺比一般朋友更有味道:
王文公(王安石)居鐘山,有客自黃州來,公曰:“東坡近日有何作?”對曰:“東坡宿于林皋亭。醉,夢中而起,作《寶相藏記》千余言,才點定一兩字而已?!庇心具m留舟中,公遣健步往取而至。時月出東方,林影在地,公展讀于風(fēng)檐,喜見鬢眉。曰:“子瞻,人中龍也,然有一字未穩(wěn)?!笨驼垼骸霸嘎勚!惫唬骸啊談偃肇摗?不若‘日勝日貧’耳?!睎|坡聞之,撫掌大笑,以公為知言。(明·唐順之《文章雜論》)
王安石在政治失敗被罷相之后隱居在鐘山,位于今天的南京。他晚年無聊之際,以閱讀蘇軾的作品為樂。那時蘇軾也被貶官在黃州,即今天的湖北黃岡。有一次,王安石的一位朋友從黃州來鐘山看他,他問朋友:“蘇東坡最近有什么新作品?”朋友說:“他有一天酒后從醉夢中醒來,寫了一篇叫做《寶相藏記》的文章,洋洋灑灑寫了一千多字,事后定稿的時候只修改了一兩個字?!闭门笥训拇嫌幸环荨秾毾嗖赜洝返某?王安石大踏步走進船里取出來看,一邊看一邊高興得喜上眉梢,他說:“蘇子瞻啊,真是人中之龍,但這篇文章里面有一個字還不太穩(wěn)妥。”朋友就問他:“是哪一個字呢?”王安石說:“‘日勝日負’,不如改成‘日勝日貧’?!边@件事后來傳到了蘇軾的耳朵里,蘇軾撫掌大笑,認為王安石真是他的文章知音。
這段故事寫得非常生動,把王、蘇二人才華風(fēng)采都刻畫得很到位。王安石得知有蘇軾新作的抄本時興致盎然地“健步往取”,在“月出東方,林影在地”的幽靜環(huán)境中“展讀于風(fēng)檐”,不愧為大政治家健朗超邁的風(fēng)范。蘇軾寫文章的狀態(tài)是“醉,夢中而起,作《寶相藏記》千余言,才點定一兩字而已”,足見蘇軾的飄逸瀟灑,出類拔萃;被王安石點出有一個字用得不夠穩(wěn)妥的時候,蘇軾的反應(yīng)是“撫掌大笑”,又見他心胸廣闊。王安石對蘇軾的稱呼,一次稱呼他的號“東坡”,是對蘇軾的尊重,第二次稱呼他的字“子瞻”,這是同輩朋友之間非常親近的稱呼。要知道王安石比蘇軾年長十六歲,王安石對蘇軾才華的喜愛之情就在這兩次稱呼中被徹底地傳達了出來。
歐陽修和蘇軾是師生,也是朋友。王安石和蘇軾是政敵,他們同樣是朋友。不管他們的聲望輩分是高是低,不管他們的政治立場或左或右,他們都是富于才華的人,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是坦坦蕩蕩的人??鬃诱f:“君子坦蕩蕩”,中國文學(xué)根本上是一門君子之學(xué),沒有坦蕩之氣的人,終究是走不到最高境界。歐陽修和王安石對蘇軾的褒揚和贊嘆,不僅無損他們自身的名譽地位,更在另一個高度完善了他們的君子風(fēng)度,充養(yǎng)了他們的道德底氣,最終讓他們同樣躋身于第一流的文學(xué)家之列。
蘇軾是一個時代的幸運兒,他的成就不僅來自于他身上閃耀的天才,他更應(yīng)該感謝時代賜予他身邊的人物是坦蕩磊落的歐陽修、王安石諸公,而不是《莫扎特傳》里的薩利埃里。我們要明白這樣一個歷史告訴我們的道理——絕頂天才只產(chǎn)生于一群天才之中。
很多時候人們津津樂道的《聊齋》故事,是沉醉于窮書生撞大運的離奇際遇。一個無足稱道的窮酸書生,總是能在落魄的時候被狐妖、女鬼主動找上門——我們當然知道這不是驚悚片的路子——美貌癡情的狐妖和女鬼總是義無反顧地將自己的胴體和黃酮體全數(shù)奉獻給書生,聶小倩、青鳳、花姑子、葛巾、辛三十娘……我們要知道蒲松齡自己就是個屢試不第的窮書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這些篇章往往寫得神采飛揚,作家本人也特別愿意在細節(jié)處多作停留,其實是一種自我玩味。
窮書生的形象有很大的心理覆蓋面。在古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對于一般人來說,讀書科考是最正經(jīng)的事業(yè)。書生就是這個最主流最正經(jīng)的事業(yè)中具體的一分子,而窮書生,就是滾滾浪潮中失敗的大多數(shù)。所以迷戀窮書生撞大運的人們,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數(shù)量非常龐大的群體,不管他們從事的具體職業(yè)是工農(nóng)商學(xué)兵,不管他們的實際年齡是老是少,心理上都是一個失敗或準備失敗的男青年。這些窮書生撞大運的故事,是已經(jīng)失敗了的庸人的精神慰藉品,它們所流露出來的氣格弱勢的品味,實在是少兒不宜。
但蒲松齡究竟是一個深諳文章三昧的寫作高手,就好像高超的畫家,有時所畫的內(nèi)容并不一定格調(diào)太高,但勾勒、用色、鋪染這些技法卻可以運用得出神入化;還有些時候,如果恰好又找到了好的題材,就能創(chuàng)造出神形俱佳的偉大作品。
比如《聊齋志異》里面的《王六郎》。
《王六郎》講述了一個人鬼友情的故事。前面說過,《聊齋》里面人鬼,或人妖相戀的故事往往遵循著窮書生撞大運的模式。在多數(shù)時候,人與怪力亂神的友情故事也基本如此。但《王六郎》不是這樣。《王六郎》的故事被裁剪得非常簡潔干凈——漁民許某偶然與水鬼王六郎相識,每天相與飲酒為樂。后來王六郎因不忍心讓懷抱嬰兒的少婦落水死亡而施以援手,失去了自己投胎的大好機會,結(jié)果因此感動天帝被授予鄔鎮(zhèn)土地之職。王六郎赴職前囑咐許某前來探望,許某不遠路途異鄉(xiāng)訪友,最終在夢中與王六郎相會,完成了與朋友間的約定。
王六郎的故事是如此簡單,卻簡單得如此動人。它之所以動人,首先在于整個故事的基調(diào)保持了一種恰到好處的古淡。這種基調(diào)在故事的一開頭就被確立下來:
許姓,家淄之北郭,業(yè)漁。每夜攜酒河上,飲且漁。飲則酹酒于地,祝云:“河中溺鬼得飲?!币詾槌?。
許某是一個漁民,他每天晚上一邊喝酒一邊打漁,喝酒的時候倒一杯酒在江邊祭水鬼,還不無幽默感地禱告說:“河里的水鬼都來一起喝吧”。許某這個形象和一般的窮書生有很大不同,他沒有窮書生的迂腐和落魄,而非常富有生活氣息。每夜打漁,說明他是一個勤勞實在的人;且飲且漁,說明他是一個閑散無求的人;酹酒祭鬼,說明他是一個富有想象力和生活意趣的人,或許我們也可以由此說他是一個寂寞的人。他把酒倒在江邊的舉動,更在文字上有一種沖淡渾融之感,讓人不禁想起博爾赫斯的妙語:“仿佛水消失在水中”。如果這里的“酹酒于地”,換一個字改成“酹酒于江”,在細節(jié)上將會更加完美。而“以為常”三個字更加凸顯了許某平淡、真實生活的常態(tài)。
故事一開場以寥寥數(shù)筆勾勒出漁民許某的形象,平淡、真實而不失意趣,在寫法上著墨極為經(jīng)濟而富有層次感。
如果說蒲松齡對許某這個形象的安排是采用了勾勒的寫法,那么對水鬼王六郎則總體上采用了渲染的法子。勾勒雖然著墨不多,三筆兩筆總是寫實,渲染則看似所占篇幅較多,處處都是虛寫留白。作品中透露出來的王六郎的信息雖然看似較多,但總像渲染的淡水粉,若隱若現(xiàn)看不分明,總結(jié)起來我們只知道他是一個因為嗜酒而落水身亡的少年水鬼,除此以外竟沒有更多的身世背景可供參考。對許某的實寫和對王六郎的虛寫,非常符合作品中人與鬼的形象設(shè)定。
在《王六郎》中,勾勒與渲染的虛實之間并不完全截然分開而讓人感到呆板,它們互有穿插,虛中寫實,實中寫虛。比如說作為人的許某沒有具體的名字,而水鬼雖然也沒有真實的名字,但他自稱王六郎就在稱呼上比許某具象了很多。許某的心理描寫采用直敘,卻因為直敘無遺而顯得抽象,王六郎的人品性格多用具體的事件來反映,不說破,卻讓人感到栩栩如生。以一個很具體的例子來看,王六郎非常高興地告訴許某第二天會有人落水溺死,取代自己,而自己將因此而獲得投胎的機會,第二天許某躲在岸邊觀察:
(許某)明日敬伺河邊以覘其異。果有婦人抱嬰兒來,及河而墮。兒拋岸上,揚手擲足而啼。婦沉浮者屢矣,忽淋淋攀岸以出:藉地少息,抱兒徑去。當婦溺時,(許某)意良不忍,思欲奔救;轉(zhuǎn)念是所以代六郎者,故止不救。及婦自出,疑其言不驗。抵暮,漁舊處,少年復(fù)至,曰:“今又聚首,且不言別矣?!眴柶涔?。曰:“女子已相代矣;仆憐其抱中兒,代弟一人遂殘二命,故舍之。更代不知何期?;蛭醿扇酥壩幢M耶?”許感嘆曰:“此仁人之心,可以通上帝矣。”由此相聚如初。
在這里許某是一個在場的旁觀者,他的心理活動被寫得很具體,當他看到女人落水的時候,他也曾動過惻隱之心,但生怕影響到朋友的命運前程而罷手。王六郎在女人落水的過程中根本沒有出現(xiàn),卻通過女人在水中沉沉浮浮,非常精彩地折射出了王六郎內(nèi)心的善良與欲望的斗爭,最終仁人之心戰(zhàn)勝了一己私愿,把王六郎善良的品性實實在在地展現(xiàn)了出來。
這些在寫作上的虛實穿插,與其說是作者出于寫作技法上的經(jīng)營安排,毋寧說是體現(xiàn)了一種文字直覺上的輕重平衡感。我這里說輕重,為了避免文學(xué)系的好好學(xué)生批評我沒有理論高度和理論依據(jù),特別提一下意大利人卡爾維諾的《千年文學(xué)備忘錄》,他在里面講輕重講得很有趣,而且還是一個外國人。其實從我自己的師承來說,虛實輕重這一套東西是從宋代人那里學(xué)來的。說到底,寫作和書法、繪畫、燒陶器、捏泥人……一樣,都是手藝活兒,熟能生巧,巧能生感覺。
許某和王六郎之間的淡淡相交是非常草根,也是非常純粹的。草根不等同于純粹,但草根中未經(jīng)浸染的純粹成分始終要多一些。許某最后的生活不過是稍微富裕到不必打漁為生,王六郎則成功轉(zhuǎn)正成為了神界基層公務(wù)員,總的來說,他們?nèi)匀皇遣莞摹9适缕降?、真實的基調(diào)貫穿著始終,草根生活本身沒有因為他們的友情故事而天翻地覆、魚躍龍門,而他們身上草根品性中的豁達、善良卻因為這一段交往而展露出真實的生命之光。一人一鬼在一個又一個平淡的夜晚飲酒取樂,打發(fā)無聊,他們的友情并沒有承載過多過重的意義,而是像老酒一樣被平凡的日子發(fā)酵出生活原汁原味的醇香。在散淡中積淀出純粹的厚重,脫離開寫作這門手藝來說,生活自身也有一套以輕馭重的奧妙。
故事的結(jié)尾,許某啟程返鄉(xiāng),王六郎化作清風(fēng)遠遠地為他送行:
出村,欻有羊角風(fēng)起,隨行十余里。許再拜曰:“六郎珍重!勿勞遠涉。君心仁愛,自能造福一方,無庸故人囑也。”風(fēng)盤旋久之乃去。
有這樣一個朋友,愿意化作清風(fēng)為你送別,在你的身邊久久盤旋,那么他就永遠不會從你的心中離開。
責(zé)任編輯 張即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