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光凡
我懷著激動和欣喜的心情,讀完了譚仲池獻給中國共產(chǎn)黨90華誕的6000行抒情長詩——《東方的太陽》。
這位與共和國同齡,在“東方萊茵河”——湘江之畔一片紅色土壤上長大的詩人,青少年時代就沐浴著黨的雨露陽光。他從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汲取前進的精神力量,從屈原、周敦頤“兩巨子”為代表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浪漫主義詩風和湖湘文化精粹中汲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藝術(shù)精神的滋養(yǎng)。他曾經(jīng)在“文化大革命”中產(chǎn)生迷惘,但從未失去對共產(chǎn)主義理想的堅定信念。他也曾為“歐洲的太陽”——前蘇聯(lián)的殞落而感到悲切,但他高興地看到“東方的太陽”正“照耀著東方的新世紀”,深信中華文化、東方文化的燦爛光芒將永遠輝耀于人間。
詩人把自己比作暢游在“祖國的歷史和現(xiàn)實的河流”上的一條魚兒,它在尋覓。尋覓什么呢?“尋覓五千年文脈的蒼涼履痕;尋覓龍的化身和精神;尋覓母親帶著她的兒女走過的何其曲折、艱難,卻又是悲壯、雄渾的生命歷程……”他又把自己比作飛越中國現(xiàn)代歷史的蒼穹的一只信鴿,它看到了許多許多:從嘉興南湖碧波上的紅船,遵義城頭的朝霞,延水河畔的寶塔,天安門城樓的紅燈,深圳海灘卷起的澎湃春潮,一直到浦江月夜上海世博會慶典上空升起的禮花……他充滿了遐想,充滿了豪情和自信,決心“把每片羽毛都化作詩箋,給太陽寫一段史詩”,獻給黨,獻給祖國、時代和人民——一句話,獻給生我養(yǎng)我哺育我成長的母親,“像細數(shù)母親的發(fā)絲一樣,盡情地傾吐心中對母親的無限感激、依戀和忠誠”。
這就是詩人寫作這部抒情長詩的動力和初衷。
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的命題,是一次莊嚴、肅穆而又艱難的寫作。但巨大的歷史使命感和藝術(shù)家的勇氣,使詩人自信:詩神完全可以施展它的魔力,用詩的思想深邃、意境和富有音樂美的節(jié)奏韻律,來“構(gòu)畫一座中國現(xiàn)代文明的金字塔”,用以表現(xiàn)、闡釋和謳歌他所理解、感悟的“東方的太陽”。
從美學的歷史的角度,從思想性、藝術(shù)性和觀賞性的統(tǒng)一這個高標準來衡量,詩人這部謳心瀝血的宏篇巨構(gòu)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它是“東方巨龍”中華民族和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chǎn)黨的贊美詩,是英雄的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正氣歌??傊?,是回眸中國共產(chǎn)黨90年光輝歷程的大氣之作,深情之作——一部豪情似火氣如虹、具有史詩品格的力作。不但在詩人自己數(shù)十年詩歌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攀登到了一個高峰,而且在中國當代長篇政治抒情詩的發(fā)展史上也實現(xiàn)了新的跨越,是一個令人矚目的重要收獲。
詩人把思想深邃看作詩的魔力——也就是審美魅力的第一個因素。作為“詩的史”和“史的詩”,《東方的太陽》有著深邃、厚重的政治、文化思想內(nèi)涵和歷史的莊重感、滄桑感。這既來自于他作為一位從政多年的資深詩人所具有的開闊的政治視野,特別是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他深刻地認識到“文化是太陽光輝的內(nèi)核和原點”;也來自于他半個多世紀的生命旅途中所經(jīng)歷的“夢想、青春、生命的顛簸和人生道路的坎坷”,他有著太多的感想和激動,記憶和想象……可以說,詩人的種種頓悟、靈感和綺思,其源頭皆在生活中,在“小我”和“大我”融為一體的人生體驗中。
顯然,駕馭這類重大題材,不但需要詩人具有膽識和激情,而且需要有很深的學識功底和很高的美學功力。他必須擁有廣博的政治、歷史、文化知識,并且能立足于時代的制高點,把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和當下的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結(jié)合起來,在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一百多年的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史,乃至人類文明史的大視野、大背景下,深刻地認識和評價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和不斷發(fā)展壯大、勝利前進的必然性和偉大意義,正確地審視和表現(xiàn)黨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公正地評點重要的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而這一切,又都必須遵循“繆斯”的規(guī)則,用詩來表達。
詩人“始終堅守自己的理性、真誠和激情”,堅持“歷史是人民創(chuàng)造的”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把現(xiàn)代中國的脊梁——中國共產(chǎn)黨人和民主革命的先驅(qū),以及真正的英雄和上帝——普通的工人、農(nóng)民、軍人和知識分子等人民大眾,當作自己表現(xiàn)和謳歌的主要對象。中國革命、建設(shè)和改革的漫漫長途中那些“追求未來最美的夢想”的血性兒女——千千萬萬思想者、播種者和拓荒者中的代表性人物,從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到鄧小平、胡耀邦、江澤民、胡錦濤,從方志敏、葉挺、劉胡蘭、江竹筠到焦裕祿,從孫中山到張學良,還有那個“歷史曾選擇了他,但他背叛了選擇他的歷史”的蔣介石……都成了詩人評點的“風流人物”。盡管詳略不一,但大都能秉持“春秋筆法”,力求臧否得當,深刻有力。如對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詩人這樣寫道:
翠亨村誕生的太陽
沐浴著稼穡的泥土香
放射出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熱的光芒
他用真理和熱血之箭射落了中國
封建王朝的最后一頂皇冠
可謂字字千鈞,而又飽含詩意!
詩人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陳獨秀的評點更是實事求是,客觀公正,既不為尊者諱,又不脫離具體的歷史條件而苛責前賢。當寫到這位當初曾經(jīng)和李大釗一道,像普羅米修斯一樣,“盜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之火照亮中華大地,而他后來卻讓“初升的太陽”遭受過重創(chuàng)的悲劇性人物晚年在貧病交加中去世時,詩人深情地贊嘆:
他清瘦的影子
仍然像一個火把放射著照人的紅焰
他被風吹起的白發(fā)依然像飄飛的旗幟
留給人間無盡的懷念
詩歌記下了毛澤東曾路過安慶,想起了陳獨秀,他駐足凝神,問身邊的隨行:“陳獨秀家還有誰?”詩人心領(lǐng)神會地說,這聲音是在告訴歷史、世人、良知和歲月:
陳獨秀還活在人民心中,還活在太陽的光芒里,還活在滾滾不息的江河中。
對偉大領(lǐng)袖毛澤東的深切懷念和放聲歌唱,無疑是《東方的太陽》全部詩篇中的最強音。第四章《輝煌沉重》中第32節(jié),詩人用近100行詩,繪聲繪色地描畫了毛澤東和開國元勛們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的盛況,特別是酣暢淋漓地抒寫了毛澤東在中南海的那個不眠之夜,撫今追昔,涌動著萬里江山和牽掛著億萬人民的內(nèi)心活動,讓人民領(lǐng)袖的偉岸身影和博大胸懷深深刻印在讀者心中。本章的第39節(jié),當毛澤東“壯麗和凄然”地離去時,詩人更揮灑自己飽含敬仰和愛戴之情的彩筆,用217行詩悼念這位“中國人民心中的太陽”,對他的豐功偉績和人格魅力作了最充分、最真摯的禮贊:
他是中國人民永遠的信仰火炬
永遠的理想旗幟
永遠的意志豐碑
永遠的向往輝煌
他的至高至尊 如陽光燦爛
永遠藹藹撫四方 如明月皎皎
永遠赫赫出塵冥
盡管詩歌對這位人民的領(lǐng)袖、大地的兒子、東方的詩人贊揚備至,但對“由于歷史給他的近似佛光和神化的崇拜”而造成的“晚年的閃失”——鑄成了一段共和國和民族的不幸命運的“文革”浩劫,仍然以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的眼光,進行了深刻的反思。當然,這種反思依然是“對于真理的直感的觀察,或者說是寓于形象的思維?!痹娙隋谙肼?lián)翩,用毛澤東曾否“后悔自己就沒有能游一回黃河”這么一個懸念,來引發(fā)讀者對偉人晚年出現(xiàn)重大失誤的原因的思考。這不能不說是出于一種浪漫情懷的異想天開,但它又有著現(xiàn)實的依據(jù),不愧為神來之筆,令人擊節(jié)!
敘事文學,尤其是小說,塑造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是主要任務(wù),而抒情文學特別是詩歌,意境的創(chuàng)造則是其藝術(shù)追求的主要目標。意境是我國美學思想的一個重要范疇。所謂意境,也就是通過形象化的藝術(shù)描寫,把詩人主觀之“意”(思想、感情),與客觀之“境”(生活、景物)交融起來,造成一種簡潔、凝練、生動的文學形象,為讀者提供一個涵詠回味、放飛想象的翅膀的廣闊空間。它是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產(chǎn)物。王國維認為,意境乃文學之最高成就,抒情文學尤其是詩歌,“意境之有無與其深淺”是衡量其高下優(yōu)劣(“工”或“不工”)的主要標尺。
白居易有句名言:“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正因為情感是詩歌的根本,所以郭沫若才把詩人稱作“感情的寵兒”。如果說,《東方的太陽》是一部“詩的史”,詩人傾其全部心血于營造一種雄渾、壯麗的“史的詩”的意境,那么,其一切意境之創(chuàng)造,都是為了最充分地表達、宣泄自已內(nèi)在的感情,這就是對黨、對人民、對人民領(lǐng)袖無限的忠誠和熱愛。正是這種純潔、崇高的“大愛”,化成了《東方的太陽》的詩魂。因此,可以說,詩人感情之真摯、強烈、深沉,是這部抒情長詩成功的又一決定因素。
抒發(fā)感情,可以通過語言直接表達。當詩人豪情滿懷,不吐不快時,他會直攄血性,發(fā)出來自內(nèi)心深處的聲音。由于感情本身具有感性的特質(zhì),只要詩人抒發(fā)的是真情實感,而非虛妄矯飾之情,那么,他筆下的詩句也會呈現(xiàn)出天然的形象化的色彩,使讀者產(chǎn)生美感,引起共鳴。如第二章《噴薄日出》,寫馬克思主義被傳播到中國以后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就具有這樣的感染力:
呵 這片古老的山河
這片古老的土地 自從真理的光芒照耀
就有多少志士仁人在默默地
接受真理圣光的洗禮 他們懂得真理
如同生命如同陽光如同雨露
會讓生命之樹長青會讓萬物生長
會讓世界光明
抒發(fā)感情更有力的手法,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把主觀之“情”附麗于客觀之“物”(物象)上,創(chuàng)造一種情景交融、神與物游、天人合一的意境,使讀者在審美享受中潛移默化,獲得思想的啟迪、感情的凈化和精神的升華。這就是間接抒情——一種層次更高的抒情表達方式。應(yīng)該說,《東方的太陽》中運用得最多也最成功的是這種手法。它顯示出詩人不同一般的悟性、靈性和才氣,也就是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表達力。
“夕陽芳草尋常事,解用全成絕妙詞?!保ㄔ硬耪Z)詩人很善于從宇宙萬象、大千世界中,從人們不以為奇的一草一木、一川一石、一片蛙聲、一星螢火中觸發(fā)靈感,尋覓到詩之美。于是,瀟湘云水,君山竹淚,棗園的窯洞,雁門的飛雁,香港的月亮,澳門的雨……都融入了他的詩篇,甚至被吟成了令人神往、發(fā)人深省的好詩。這些篇章中觸發(fā)靈感,最富詩情畫意的還是走在改革最前列的安徽鳳陽縣那個小山村——小崗村的美麗圖景:
山溪終于漲起了滿河春水
潑出了一幅嶄新的圖畫
彩色的雨 籠住了希望的土地
彩色的陽光 照進了山洼人家
門前花如云霞泛異彩
屋后桔似紅燈枝頭掛
玻璃窗上蝴蝶飛
牽?;ㄅ噬蠅︻^吹喇叭
我心上流過彩色的河流
眼前飛濺著彩色的浪花
在這彩色的月夜
有一曲“小康夜曲“正撥響姑娘心靈的琵琶
這不宛然是改革開放后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的一支《春江花月夜》?怎不令你我陶醉!
楊朔說得好:“杏花春雨,固然有詩;鐵馬金戈的英雄氣概,更富于鼓舞人心的詩力?!保ā稏|風第一枝》小跋)毛澤東一些氣吞山河的詩篇,就是在馬背上吟成的。如果說,《東方的太陽》有鳳陽山村的“小康夜曲”這樣的詩章,不失婉約之美,那么,從總體上看,具有恢弘的氣勢,富于黃鐘大呂之聲的高昂、豪放、陽剛之美,才是構(gòu)成這部抒情長詩的更醒目的風格特色。
詩人既然把他所謳歌的走過了90年光輝歷程的中國共產(chǎn)黨,比喻為“在燃燒的火焰中涅槃”的東方的火鳳凰,那么,他就必然要寫風云,寫血火,寫靈與肉的搏擊,寫共產(chǎn)黨人和人民大眾艱苦卓絕、前赴后繼的探索、追求和奮斗。因此,那些描寫南昌起義、反圍剿、萬里長征和抗日風云的詩篇,就成了《東方的太陽》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正是這些篇章,從硝煙烽火、金戈鐵馬、悲歌狂飚中開掘出了詩意和詩之美,營造了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特有的風雷激蕩、昂揚悲壯,充滿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氛圍的意境,有力地抒發(fā)了詩中人物——也是詩人自己對革命必勝的堅強信念。
紅軍長征途中的湘江之戰(zhàn),紅軍損失過半,戰(zhàn)士的鮮血染紅了湘江。毛澤東拄著拐杖越過老山界,在恭城書院,他沐雪和張聞天、王稼祥仰望夜空的月亮,作出了從通道轉(zhuǎn)兵西進貴州的戰(zhàn)略決策。詩歌以氣壯山河的語言這樣寫道:
紅軍向何方何方有太陽
毛澤東指著通道的山嶺就像是用
手在辟開一條通道西進
向敵人兵力薄弱的貴州
毛澤東的聲音震撼著崇山峻嶺山溪流泉
一句話一個手式一次談心一片真誠
決定了一支軍隊的命運決定了一個黨的命運
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命運決定了未來世紀的命運
這種語言,這種意境,傳達出一種勇往直前、力挽狂瀾、眾志成城、無堅不摧的革命信念和大無畏精神。它是義薄云天的銅琶鐵板之聲——那個年代最富于時代精神和震撼力的主旋律!
語言形式的形象感、節(jié)奏韻律的音樂美和內(nèi)在思維的形象性水乳交融所構(gòu)成的動人心弦、耐人尋味的韻味,是漢語文學尤其是詩歌最寶貴的特點。詩歌語言的表現(xiàn)力和魅力,來自詩人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修辭。
古人論詩,有“詩句以一字為工”之說,講的是對詩的語言必須多加錘煉,才能“點石成金”,達到“靈異不凡”的高境界。(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郭沫若在談到文學語言的運用時,也說過:“詩的語言恐怕是最難的,不管有腳韻無腳韻,韻律的推敲總應(yīng)該放在第一位。和諧是詩的語言的生命。”(《怎樣運用文學的語言?》)這些都說明,要寫出上好的詩歌,對詩的語言必須字斟句酌,有“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執(zhí)著精神,而不可等閑視之。
《東方的太陽》是很注重修辭的,語言豐富、優(yōu)美、清新、鮮活而又富于思辯色彩,具有很強的表達張力和感染力,是作品獲得成功的又一重要因素。
詩人除擅于運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來營造情景交融、多姿多彩的詩的意境之外,他最喜歡用也用得最出色的修辭手法,是對于對偶、排比句式的妙用。這種語言結(jié)構(gòu)形式,在詩篇中俯拾即是,而且一節(jié)比一節(jié)更精彩。請聽,詩人是怎樣贊美《可愛的中國》的作者、偉大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方志敏烈士的赤子情懷的:
這是世界上最寶貴的精神礦石
這是人世間最耀眼的生命火炬
這是夜空中最神圣的靈魂月亮
這是江河上最潔白的青春風帆
這是三十六歲的方志敏最壯麗的英雄詩篇
這蘊藏著雷電和火焰的思想
這澎湃著深愛和向往的柔腸
這洋溢著憧憬和堅韌的追求
這置生死于度外的清貧正氣浴火吶喊
定然要飛出牢籠為祖國的光明注入一縷金光
再聽,詩人接下來是怎樣謳歌《囚歌》的作者、北伐名將、新四軍軍長葉挺的:
這是一顆心如日月的將星
這是一柄刺破黑暗的利劍
這是一首正氣浩蕩的血性壯歌
這是一尊搏擊惡浪的中流砥柱
這是一團要燒毀舊世界的熊熊烈火
是生的莊嚴崇高 玉潔
是死的慷慨悲烈 神圣
是活的赤誠坦蕩 忠勇
是夢的絢爛遼闊 幽遠
是一條永遠閃耀生命光輝的河流呵
這些詩句,大氣磅礴,音調(diào)鏗鏘,既有深邃的思想內(nèi)涵,高遠的意境,又有大體整齊劃一而又錯落有致的形式美,還有抑揚頓挫、充滿音樂美的節(jié)奏韻律。多種因素熔冶于一爐,煥發(fā)出不同凡響的審美魅力。它們有如廬山飛瀑,一泄千丈;有如黃河之水天上來,奔騰澎湃;有如春雨灑花,淋漓盡致;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聲聲入耳,動人心弦……
如果要說詩篇的美中不足,我不揣冒昧,也講一點:作為謳歌中國共產(chǎn)黨90年奮斗歷程和光輝業(yè)績的“詩的史”和“史的詩”,它必然要涉及黨史上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和有代表性的重要歷史人物。但詩歌畢竟不是黨史,不能要求它面面俱到。這是不言而喻的。不過,話又說回來,為了尊重歷史,黨史、軍史上那些曾經(jīng)影響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和舉足輕重的領(lǐng)袖人物,仍然應(yīng)當進入詩人的視野,融入詩篇。忽略了,遺漏了,將有損于更全面地展現(xiàn)“東方太陽”的偉大光輝。像解放戰(zhàn)爭三大戰(zhàn)役中人民群眾的偉大作用和貢獻,那如林的擔架、如潮的推車匯成的“鐵流”,以及百萬雄師過長江之類威武雄壯、可歌可泣的歷史畫卷,詩中未著力抒寫,而對于周恩來這樣的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也只是在寫張學良時一筆帶過。對此,我和許多讀者一樣,總不免感到有遺珠之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