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俠,王冕
(1.廣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廣西桂林541004;2.沈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遼寧沈陽110102)
奧運村建設思想歷程研究
高俠1,王冕2
(1.廣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廣西桂林541004;2.沈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遼寧沈陽110102)
從城市社會學的角度對奧運村建設理念進行了梳理,奧運村由概念到實體的產生歷經了一個歷史過程,呈現(xiàn)出非線性的特點。歷屆奧運村的概念和指導思想各異,在其發(fā)展的某個階段領袖人物或者大眾的愿望會發(fā)生作用,其背后是深層次的社會價值和社會行動。奧運村既關注有形的物理空間的建設,亦關注無形的社會文化空間的塑造,成熟的奧運村是二者的有機結合。被譽為奧林匹克運動心臟的奧運村是奧林匹克運動最有活力的場所,由此使得帶有某種形式的紀念寓意的奧運村有別于城市的其他區(qū)域。
奧林匹克;奧運村;城市社會學;建設思想歷程
奧林匹克村又稱選手村、運動員村?!秺W林匹克憲章》第5章第39條規(guī)則指出:“為使所有運動員、隨隊官員和其他工作人員住在一起,奧運會組委會必須在國際奧委會執(zhí)行委員會確定的一段時間內提供一座奧運村?!边@里不僅是運動員的生活住所,還承載著奧林匹克的理想。奧運村是奧林匹克運動的心臟,各主辦國對于奧運村的概念和理念的多樣性解讀,對奧運村價值的多元化追求,體現(xiàn)了奧林匹克運動的國際性和民族性,推動了奧林匹克運動的發(fā)展,奧林匹克精神充分體現(xiàn)在奧運村的建設之中[1]。奧林匹克村是一個演變和發(fā)展的產物,既受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城市建設理念的影響,又不囿于其束縛,甚至能夠突破時代的局限,帶給現(xiàn)代城市以靈感。同時,被譽為“迷你城市”[2]的奧運村,作為一個示范性的舞臺,展現(xiàn)了超前的理念、技術的先鋒、人文的關切。這里體現(xiàn)了人類技術的光輝,努力回應人類內心的感受,承擔時代的使命,這里始終是人類先進理念閃光的、可實現(xiàn)的烏托邦。
斯賓格勒認為:“人類所有的偉大文化都是由城市而來的。第二代優(yōu)秀人類,是擅長建造城市的動物。國家、政府、政治、宗教等等,無不是從人類生存的這一基本形式(城市)中發(fā)展起來并附著其上的”[3]。城市是社會的組成部分,作為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心臟的奧運村也是城市的組成部分,如果說認識城市是認識社會的基礎,那么認識奧運村也是認識城市和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基礎。奧運村被譽為“城市之城[4]”、“沒有稅收和法庭的城市”[5],既表達了人們對于奧運村美好感情的寄托,也反映了奧運村的內涵,其堪比城市。城市為奧林匹克運動的發(fā)展提供了條件。顧拜旦曾說過:無法想象奧運會在一個遠離城市的地方舉辦[6]。因此離開城市無法了解奧林匹克運動的發(fā)展;離開城市,也無法深刻地認識奧運村。
對于城市的研究形成了一門專門的學科即城市社會學(Urban Sociology),也稱為都市社會學,是以城市社會為研究對象的社會學分支學科。作為一門學科,城市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有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城市社會問題、城市化、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社會關系等。城市社會學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是縱向研究法,又被稱為歷史研究法,即用歷史的、動態(tài)的觀點分析社會現(xiàn)象,揭示各種社會因素和社會力量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的作用。在城市社會學研究中,采用縱貫研究來探討城市發(fā)展歷史和進程,分析城市發(fā)展的推動或制約因素,在此基礎上把握城市發(fā)展脈絡的整體性、系統(tǒng)性和動態(tài)性,探索城市發(fā)展的正確方向。本文即以城市社會學的縱向研究法對奧運村的建設思想歷程進行梳理,沿著時間軸展開,力圖從立體層面展示在漫長的近八十年的時間長河中,奧運村的發(fā)展狀況和特點,力圖描繪其整體的圖景。對奧運村建設思想歷程從城市社會學理論加以解讀,如管中窺豹,既可以洞見城市發(fā)展的軌跡,亦可以看到奧運村發(fā)展歷程的特殊性,其間的閃光點、充滿人類智慧與靈感的奧運村給予現(xiàn)代城市不乏以啟示,這既有益于主辦城市對于未來承辦大型社會活動的城市也會從中受到啟迪。
城市社會學理論認為城市既指轄區(qū)又指居民,既指物質環(huán)境又指集體生活單位,既指有形對象的配置,又指社會主體之間的關系結合,既指有形的物理空間,又指無形的社會關系空間。事實上,城市社會關系空間是以有形的物理空間為依托構建起來的,其建設和完善應該與城市物理空間的完善相聯(lián)系??茖W而具有人文精神氣質的城市建設既包括物理空間的設計,也包括社會關系的規(guī)劃。城市的多元功能滿足了人們多樣的需要,如德國社會學家韋伯在《論城市》一文中指出:城市具備貿易、軍事、法律、社交、政治等多方面的功能,強調城市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城市不僅具有生產性和服務性的功能,同時具有象征性和表達性的功能。備受城市社會學理論界推崇的學者萊維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這位被稱為“最后一位偉大的人文主義者”[7]指出城市的設計和經濟功能,相比于城市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類社群的精神價值只能是第二位的。在《歷史上的城市》一書中他指出:城市首先是一個劇場,一個喪失其戲劇對話感覺的都市文明注定有其不幸的最后一幕。這不禁令人聯(lián)想到發(fā)生在慕尼黑奧運村內的慘案,就令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蒙上陰影,曾經讓人們憂心忡忡:這是最后一屆奧運會。作為20世紀城市設計最具有靈感的學者、城市社會學家凱文·林奇(Kevin Lynch)認為人們可以感覺城市環(huán)境,專業(yè)設計師可以回應最深層的人類需要,他相信環(huán)境對人有教化作用,環(huán)境訓練我們的眼睛,培育我們的趣味,塑造我們的經驗方式,如人人都感親切和熟悉的有名有姓的環(huán)境,將成為大家共同記憶的符號源泉,人們因此而被聯(lián)合起來并得以互相交流。人們對于城市的認識不斷深化,城市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亦推動著城市社會學的發(fā)展和理論建設,城市社會學的發(fā)展強調研究成果的應用性,強調運用城市社會學的研究成果去分析城市的發(fā)展,去指導城市生活,解決城市問題,以此推動城市的進步,使人們得以盡享美好的城市生活。
奧運村作為專門為運動員設立的居住場所,還承載著文化的交流、友誼的傳遞、奧林匹克理想的傳播,它的形成和發(fā)展模式與城市的發(fā)展密不可分,與城市的發(fā)展理念相輔相成。奧運會住宿問題的解決方案從最開始臨時性、權宜性到奧運村雛形的出現(xiàn),再到成熟的現(xiàn)代住宅區(qū)的奧運村,直至被譽為“迷你城市”,每一屆的奧運村多多少少附著著當時的城市社會學理論的烙印,并折射出城市的現(xiàn)實問題。奧運村的建設與規(guī)劃體現(xiàn)在建筑物和城市先鋒的理念上,因此奧運村建設及發(fā)展的表現(xiàn)形式即是城市高度發(fā)展的濃縮和精華,奧運村的建設理念反映了城市社會的思想和意圖,盡管有的囿于當時的歷史局限沒有得以實現(xiàn),但是其中的進步思想、美好愿望已然閃爍著人類對于美好城市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追求進步,推動社會發(fā)展,使更多的人們從中受益是其始終追求的使命。
運動員的食宿問題是歷屆奧運會組委會和各國奧委會之間討價還價的問題,國際奧委會則始終認為這一難題無法解決。運動員參賽人數(shù)的持續(xù)增加是1932年洛杉磯奧運村出現(xiàn)的現(xiàn)實要求,而當時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是促成奧組委修建奧運村的經濟動因,關鍵人物直接促成奧運村的產生。美國奧委會委員Garland和本屆奧委會秘書長Farmer提出“宇宙之村village of universe”或是“夢之村village of dreams”的概念,并向國際奧委會呈交“奧運村計劃”,提出向全體運動員統(tǒng)一提供食宿。這一“違反傳統(tǒng)的理念”[8]最后獲得國際奧委會的通過令人驚訝。奧運村的建設用地明確為臨時性用地,不得破壞地表。占地面積達到250英畝的奧運村地表沒有植被覆蓋,缺乏起伏變化,烈日炎炎之下令人“十分乏味”,“感覺遲鈍”。被稱為小木屋的奧運村室內酷暑難當,運動員無法忍受。洛杉磯奧運村更多地展示了技術的光輝和力量:全部住房均為統(tǒng)一的預制結構,標準組件在工廠流水線下線后統(tǒng)一完成組裝,快捷高效,賽后的拆除同樣迅速。奧運村的居住模式:來自全世界的運動員,其中23位擁有貴族爵位能夠居住在一個屋檐下,沒有歧視沒有隔閡,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正是顧拜旦所憧憬的:運動員來自一個人類大家庭[6]。
奧運村的概念是1932年奧運會最為成功的亮點,本屆組委會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項提名。作為新建筑,奧運村是歷史造就的,“是由理性決定的,新建筑代表了時代精神,新建筑是年輕的,并在自我更新?!保?]
四年后奧運會來到了柏林,盡管有納粹的喧囂,但是在奧運會發(fā)展史上,奧運村服務的完備、景觀設計等均達到了“很高的層次”[10]。柏林奧組委將奧運村稱為“奧林匹克之家the Olympic Home”,是運動員參賽期間的第二個家。奧運村選址由德國防御部部長van Reichenau將軍直接選定,“是一處極有吸引力的地點”,van Reichenau將軍本人在年輕時是一個相當活躍的體育選手。柏林奧運村不同于洛杉磯奧運村,強調理性,從住宅到家具極力體現(xiàn)舒適、簡單與潔凈的理性思想,真實、實用而冷靜,絲毫不存在奇幻的成分。奧運村所在的地形有坡度,設計師有意使用路橋,意欲讓動物從橋下悠然而過,人與動物和平相處。奧運村內的每間住屋都由一個德國城市名來命名。藝術系學生的畫作掛在墻壁上,反映該市的生活?!斑@些人人都感親切和熟悉的有名有姓的環(huán)境,成為大家共同記憶的符號和源泉”[11],這里帶有藝術性的符號,帶有城市的象征,表達了德國地方傳統(tǒng)栩栩如生的城市意象,為運動員帶來心理的愉悅。“我們正生活在天堂里?!保?2]
作為最初的奧運村,洛杉磯奧運村已經不復存在,柏林奧運村賽后成為一處軍隊駐地。奧運村從概念變?yōu)閷嶓w歷經36年,洛杉磯奧運村和柏林奧運村設立了現(xiàn)代奧運村的價值典范,1949年奧運村的法律地位得以確認,而作為一項傳統(tǒng)則是到了1956年[13]。
1948—1952 年是奧林匹克運動的戰(zhàn)后振興期,1948年倫敦奧運會時值英國重建家園,生活物質十分匱乏,經濟不景氣,食品住房問題是一個社會難題,英國政府提倡“勝利之挖掘運動Dig for Victory”,號召居民理性使用物品,優(yōu)先考慮維持基本生存的碳水化合物食品。在這種艱難局面下,英國奧組委與英國政府多次協(xié)商后,最終不得不放棄修建奧運村的想法。
1952年赫爾辛基成為奧運會主辦國,在取得國際奧委會同意后,本屆奧組委決定只允許田徑運動員入住奧運村。奧組委指出:“我們今天還無法實現(xiàn)顧拜旦的理想,即將所有的運動員匯集一處共同居住在奧運村內,為他們專門提供良好的設施:住房、商店、餐廳、廚房等等。那樣的話,組委會將不得不修建一個城市而不是一個村子。”[14]市政府將奧運村作為一個公共事業(yè)建設項目,納入社會住房政策中。奧運村設施齊全,內設體育公園,這是首次出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體育公園的概念,如此布局減少了與會人員在交通上的消耗,提高了賽會的效率,同時也減輕了城市的負擔。將奧運村從二次使用考慮的思路進行建設始于本屆奧組委,并對未來的奧運村產生了影響。
1954年奧運會來到南半球,墨爾本奧組委起初設想利用體育場附近的市屬大學作為奧運村,后來又決定修建奧運村。澳大利亞聯(lián)邦政府從“聯(lián)邦國家住房計劃”中為維多利亞州政府提供無息貸款修建奧運村,賽后歸維多利亞州政府作為一般住房。為了便于清潔打掃,奧運村被劃分為6個區(qū)域,6個區(qū)域又被劃分為26個分區(qū)。同時首次在奧運村中使用8路公交專線。奧運村已然呈現(xiàn)出大型化的跡象。由于奧運村全然沒有考慮到綠化和訓練用地與設施,運動員感到十分不滿。
1960年代西方社會出現(xiàn)了大眾消費與休閑文化,與此同時旅游和體育成為熱潮,體育休閑進入大眾消費領域,奧林匹克運動成為二者的結合點,因此有計劃地提供體育設施和服務成為時代的要求。參賽運動員人數(shù)猛增給奧運村帶來的壓力導致奧運村向大型化發(fā)展,堪比城市,被稱為“迷你城市”,其選址成為一個敏感的政治問題。大型化、豪華式成為這一階段的價值取向。同時,奧運村的雙重用途即賽時為運動員服務,賽后為居民服務已經成為主辦國的共識,但是尚未取得國際奧委會的“正式認可”[15]。
Martin Wimmer將1960年代的羅馬奧運村定義為“第一個現(xiàn)代化的住宅區(qū)”,是奧運村發(fā)展的一道分水嶺,奧運村建設首次出現(xiàn)專門規(guī)劃的理念。羅馬奧運村建設規(guī)模十分龐大,除了技術方面以確保奧運村功能完善之外,特別提出綠化和美化的概念,優(yōu)先考慮奧運村、運動場及其相鄰區(qū)域。奧運村組織管理中首次設立“社交與娛樂辦公室”,首次正式提出休閑的主題并進行規(guī)劃。當時城市建設中出現(xiàn)的新概念,如公園、宜人環(huán)境、綠化和美化等都體現(xiàn)在奧運村的建設思想中。
墨西哥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從申辦之初即受到外界的質疑,由此激發(fā)了墨西哥人民的熱情,提出本屆奧運會將遠遠超出一般性標準,提供前所未有的服務。在綜合化思想指導下,本屆奧運村功能、設計和結構都達到了很高的程度,甚至被視為一個頂點。墨西哥設有兩處奧運村,依據(jù)住宿人員劃分為五個區(qū)域:一區(qū)為仲裁員和裁判員,二區(qū)為文化團體,三區(qū)為媒體,四區(qū)為軍事分遣隊,五區(qū)為行政管理人員。奧運村的龐大使得管理成為一個難題,從奧運村區(qū)域功能劃分考慮,分區(qū)是管理細化的有效手段,同時分區(qū)也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標志著奧運村建設向大型化和綜合化方向發(fā)展。墨西哥將休閑和娛樂場所集中布局,運動員們常常在比賽之余匯集于此,這種開敞的空間、國際俱樂部形式的場所深受他們的歡迎,是先期奧運村中不曾有過的場景。熱鬧的場面、豐富的文化活動、精彩紛呈的演出、熟悉的藝術家、甚至有奧運體操冠軍Vera Caslavska和捷克田徑明星Josef Oldozil的婚禮慶典。這些有意識塑造的社會文化空間促進了各國運動員之間的交流和友誼,感受主辦國家的文化魅力,墨西哥奧運村由此被視為一個標志,是成熟的奧運村的范例,是物理空間和社會關系空間的統(tǒng)一體。
1970年代城市生活推崇城市文化環(huán)境。激進主義強調龐大綜合體作為居住單元和城市基礎,突出功能多元化,強調設施和服務的完善,具有自主生命力,能夠刺激所在區(qū)域的發(fā)展,提升其品質和價值。在這種理念的影響下,慕尼黑將奧運村建在市區(qū),試圖刺激城市中心的活力和生命力。早在1968年年初奧組委組建了一個專家組,規(guī)劃出詳細而全面的奧運村的功能和空間(包括物理空間和社會關系空間),強調審慎和理性,關注長期綜合性設計思想。此前尚沒有一流專家針對運動員體驗進入奧運村的設計理念,本屆奧運村首開先鋒,4名運動員進入專家組,從運動員自身的真實體驗出發(fā)提出對奧運村的建議。同時奧組委指出奧運村必須置于居民住宅之下,服從未來居民的需要,而非僅僅滿足運動員的一時之需。奧運村內實行人車分離,興建地鐵,與火車站相連,劃分出國際區(qū)和住宅區(qū),這些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新使得慕尼黑奧運村功能設施完備,規(guī)模十分龐大。運動員識別駐地成為難題,為此采用了簡單而醒目的標志。奧運村的景觀和開敞空間十分注意從休閑的角度加以考慮,盡顯休閑安逸之風。大型化和奢侈化的建造使得奧運村的費用一再追加。巨大的經濟壓力下,人們預言:未來奧運會申辦城市將會減少。甚至國際奧委會主席在慕尼黑奧林匹克大會上也坦言:“我們不想讓奧運村成為組織者越來越大的困難和沉重的負擔”。[15]人們質疑奧組委似乎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比以往任何一屆奧運會都更加鋪張、更加雄偉、更加昂貴也更加奢華。這樣的價值取向使得奧組委為自己設立了一道道障礙,而遺忘了運動員的內心真實需求,即安靜的環(huán)境、最佳的訓練和比賽條件。運動員不關心賓館式的奢華、眼花繚亂的菜譜,運動員需要的僅僅是簡單而舒適的村子,如同在家里一般,有朋友的陪伴,享受盡可能的寧靜和從容,獨處而不受打擾,將運動員天然的權利還給他們。安全是奧運村的生命和價值所在。作為全球關注焦點的奧運村成為斗爭的所在,面對慕尼黑奧運村慘案,布倫戴奇悲哀地預言:這將會是最后一屆奧運村。慘案使慕尼黑奧組委其他的努力工作黯然無光,由此改變了奧運村的安全保護思路。
人們反思并由此深入地認識奧運村,作為一個人工結構的集合體,奧運村的建設是一次創(chuàng)造性行動,不僅僅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樓房,更是為了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的氛圍,有益于每一個種族、每一個信仰、每一種膚色。奧運村并非僅僅通過界定它的物理特性人們就可以清晰地理解什么是奧運村。如同顧拜旦所期望的那樣,年輕人歡聚在一處,奧運村是運動員休息和歡聚的場所,是運動員第二個家,同時奧運會影響力的全球化使得這里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場所、是權力斗爭的場所、是主辦國優(yōu)先表達傳統(tǒng)與文化的場所,是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各屆組委會應該承擔責任,為此提供有形和無形的手段,而后者尤為重要,確保安全則更是第一位的。既要保證安全,又要顯示出輕松的氛圍,這是一對矛盾,與輕松的外觀相比較,安全的實質更為重要,意義更為重大。全球公認的未來學和城市社會學研究權威喬爾·科特金在其《全球城市史》中早已給出了警示。
進入1980年代,奧運村受到全球力量的影響,即可持續(xù)發(fā)展思想。《21世紀議程》和《地球憲章》體現(xiàn)了當代人對于可持續(xù)發(fā)展理論認識深化的結晶,之后可持續(xù)發(fā)展思想進入不同學科相互滲透。國際奧委會專門設立體育與環(huán)境委員會,制定出版《奧林匹克運動21世紀議程》,提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原則,這一思想深刻地滲透到奧運村的建設思想中。
1984年奧運會再次來到洛杉磯。和1932年一樣,在奧運村概念上洛杉磯再次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大學校園作為“曇花一現(xiàn)的奧運村”,奧組委認為奧運村的生命如同玫瑰花一般短暫而美麗,校園奧運村為大學留下一筆豐富的資源,顯示出積極的靈活性。為未來的奧運村建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理性、節(jié)約的理念給予啟迪。盡管是校園奧運村,但是奧組委極力創(chuàng)造一種格調,引入裝飾元素,不僅僅是道路、建筑物的路標,而且也給予人們一種心理認同感,創(chuàng)造一種同質感。充分利用裝飾性視覺元素統(tǒng)一奧運村格調,并具有鮮明的識別作用。奧運村住宅區(qū)被劃分為五種顏色區(qū):紅、藍、綠、黃和紫色。住宅樓全部用數(shù)字和顏色加以區(qū)分,這種指示方向的手段超越了語言和文化的障礙,消除運動員內心的不安定感和臨時感,給運動員以輕松和愉快的感覺。
1988年首爾奧運村與當時正在實施的城市更新計劃相關聯(lián),奧運村作為城市化發(fā)展和新城市空間設計的契機選址在漢河衰敗地區(qū),首爾東南的Chamsil,這里常年遭遇洪水淹沒,破敗不堪,污染嚴重。1983年實施的漢河發(fā)展規(guī)劃對于奧運村建設起到了指示作用。奧運村承擔了時代的使命復興這一地區(qū)。奧運村村長Kim Yong-shik說:奧運村是一個沒有法庭和稅務辦公室的宏偉的城市[5]。遵照同樣的使命,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村選址在一片沒落的海濱地區(qū),這里的衰敗十分嚴重,蟲子有手指頭般粗細,社會矛盾極為突出,彌漫著絕望的氣息。這片曾經的工業(yè)區(qū)古老而且已然失去了生命力,搖搖欲墜的廠房、破敗的倉庫、橫亙被廢棄的鐵路將這里與城市的其他區(qū)域隔離開。奧運村選址在此意欲喚起歷史的記憶,重新展示西班牙曾經的海上霸主的風范。建成后的奧運村成為一處海濱休閑勝地,提升了這里的價值,使危機中的這塊地域重獲生命。利用奧運村選址在城市衰敗區(qū)域,平息社會矛盾和動蕩,調整經濟產業(yè)結構,完成順乎自然的城市更新,為更多的人提供一個既關注物理空間又關注人文社會關系空間的社會公共場所,復興城市的活力,抓住關鍵環(huán)節(jié),以四兩撥千斤的態(tài)勢,傳承歷史文化,與現(xiàn)代相容,這遠遠比建設幾棟高樓要更加有意義。
新世紀的悉尼奧運會出現(xiàn)了近年來開始的回轉趨勢,先前明星運動員放棄住宿奧運村而下榻豪華賓館,現(xiàn)在他們選擇入住奧運村,以避開媒體的關注,同時享受大家庭的友誼。成功運作奧運村是一個艱巨的任務,這里是需要提供全方位服務的“城鎮(zhèn)”。現(xiàn)代奧運史上第一次全體運動員住在一個奧運村內在悉尼實現(xiàn)了,奧運會期間悉尼奧運村被譽為新南威爾士的第15大“城市”,奧運村內的敏感、文化、語言、宗教和政治背景的多元化和復雜性不遜于整個世界。首次奧運史上奧運村內的街道用奧運會和殘奧會運動員的名字來命名,這種獨特的向運動員表達敬意的方式,在賽后將會留下來而成為奧林匹克永久的記憶。住宅區(qū)被嚴格限制,分為五個顏色區(qū),每個顏色區(qū)又分作若干小區(qū)域,用澳大利亞動物來命名,既增強了奧運村的方向感,也增加了運動員對于澳大利亞的直觀感受和認識,倍感親切和溫馨。悉尼奧運村指出對于運動員而言奧運村是一個獨特的體驗,在奧運村運動員歡聚一處是奧林匹克理想的核心。奧運村強化了全世界精英運動員的身份,他們屬于那個賦予他們身份與自我價值的特殊“城市”,奧運村里的體驗成為一種榮譽、一筆珍貴的財富,在奧運村的統(tǒng)一平等的服務,不論項目、國籍、地位、名聲或者經濟背景如何,體現(xiàn)了對人的平等的理念,對人性的尊重,對人的天然權力的尊重。為實現(xiàn)奧林匹克理想,奧運村無疑搭起了一個良好的平臺。由于住房和城市規(guī)劃對于現(xiàn)代社會十分重要,奧運村提供給每一個主辦城市一個契機:為其所在的社區(qū)留下一筆重要的遺產,這份遺產引領著設計的先鋒理念和技術。一個成功的奧運村對于一個奧運會是關鍵的,對于主辦城市的發(fā)展和更新更是一個契機,可以借此反省城市發(fā)展的正確方向。
悉尼奧運村體現(xiàn)了綠色奧運的期望,是奧林匹克運動的第三大支柱。在設計、建筑、廢物管理利用、能源和水節(jié)約方面,悉尼奧運村成為環(huán)境保護的范例。奧運村內90%的廢棄物都是可回收再利用的,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以太陽能為動力的“城市”。在奧運會期間,奧運村內隨處可見關于環(huán)保的信息和提示,奧運村居民和工作人員受到積極引導參加環(huán)境保護,這些努力獲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運動員們紛紛在綠色和平奧林匹克環(huán)境宣言上簽字,保證在環(huán)境保護上作出的承諾。7次奧運會獎牌得主Shirley Strckland de la Hunty說:“如果10 000人從悉尼奧運會帶回關于環(huán)境保護的信息,那么這本身就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2008年中國成功圓夢,現(xiàn)代奧林匹克來到中國。北京奧運村被譽為“世界第一村”,其設計理念是將人和環(huán)境融為一體,地理位置十分優(yōu)越。對于奧運村的選址有人提出異議,指出這樣的選址有利于北京申奧勝出,但是加劇了北京南北城市發(fā)展的差距。奧運村四個住宅區(qū)沿著一個生態(tài)走廊而建,遵循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原則,使用低能耗材料、太陽能技術、水資源保護和自然通風設施。同時極力傳遞東方文化的神韻,住宿區(qū)做了細部處理,分別雕有朱雀、貔貅、雙魚和龍的圖騰紋飾。
2006年6月7 日倫敦奧組委向國際奧委會提交了奧運村計劃,將奧運村選址在倫敦下利河谷。這里是一個殘破的貧民工業(yè)區(qū)。利河貫穿其中,污染嚴重,工業(yè)設備落后。這里也是英國最貧窮,公共健康狀況最為糟糕的區(qū)域之一,人口素質低下,失業(yè)率極高。奧運村將有力地推進英國有史以來最大規(guī)模、效果最為顯著的一次城市更新運動,再次承擔了歷史的使命。
作為現(xiàn)代奧林匹克有機體的奧運村,是歷史和社會的產物,其建設思想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鮮明的時代和地域特點,從單一建筑思維到多維度的建設理念的發(fā)展,反映了人們對于奧運村認識的深化和進步;同時不同主辦城市為奧運村的概念做出不同的解讀,豐富了奧林匹克運動的國際性、統(tǒng)一性和差異性。
[1]任磊.百年奧運建筑[D].上海:同濟大學,2006.
[2]高俠,唐元,謝瓊桓.奧運村誕生始末[J].體育學刊,2008,15(10):19-22.
[3]康少邦,張寧.城市社會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23-26.
[4]安東尼·吉登斯.社會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545-560.
[5]樸世直.我策劃了漢城奧運會[M].姜镕哲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120-127.
[6]顧拜旦.奧林匹克理想—顧拜旦文選[M].詹汝琮譯.北京:奧林匹克出版社,1993:42-46.
[7]于海.城市社會學文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12-15.
[8]David C.Young.A brief history of the Olympic games[M].Malden,MA:Blackwell Pub,2004:22-30.
[9]李少林.西方建筑史[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123-124.
[10]岑傳理.五環(huán)旗下的奧運會[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1:44-45.
[11]Kevin Linch.A Theory of Good City Form[M].MIT Press,1981:12-14.
[12]Rupert Kausr.A Part of heaven[J].Journal of Olympic History,2003,11(1):10-11.
[13]Francoise Zweifel.Opening Speech of the Symposium[R].Lausanne:University Autonoma de Barcelona,1995.
[14]Frenckell Eric von.About the Olympic Games in 1952[J].Olympic Review,1982,15:30-32.
[15]Metthew J.Burbank,Gregory D.Andran,Charles H.Heying.Olympic dreams:the impact of mega-events on local politics[M].Boulde Colo:Lynne Rienner Publishers,2001:43-44.
責任編輯:劉紅霞
Evolution of Thoughts on Olympic Village Building
GAO Xia1,WANG Mian2
(1.Sports Department,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Guangxi,China;2.Postgraduate Department,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Liaoning,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sociology,the definition of the Olympic village building has been analyzed.As a historical process,it has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The concept and guidelines of every Olympic village are various,while the leaders or the masses’wishes will work in a certain period of its development,behind which is the deep level of social value and action.Olympic villages concern the physical space construction,as well as the social space construction,while the mature one is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both of the above ideas.As the heart of Olympic movements,Olympic villages are the most dynamic location,thus making them have certain commemorative meanings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areas of the city.
Olympic movement;Olympic village;urban sociology;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ought on building
G811.211
A
1004-0560(2011)01-0034-05
2010-08-12;
2010-10-21
廣西師范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
高俠(1968-),女,講師,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體育社會學、奧林匹克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