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納米藥物載體轉運藥物通過血腦屏障的研究進展

2011-12-09 21:08闕中有綜述審校
醫(yī)學綜述 2011年15期
關鍵詞:內皮細胞靶向載體

闕中有(綜述),王 萍(審校)

(1.中國醫(yī)科大學臨床醫(yī)學五年制,沈陽 110001;2.中國醫(yī)科大學基礎醫(yī)學院神經生物學教研室,沈陽 110001)

近一個世紀以來,神經科學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系列重大進展,人們對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認識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中樞神經系統在結構與功能上的復雜性導致了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臨床治療進展緩慢,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依然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疾患。血腦屏障的存在使得治療藥物難以到達病變的腦組織發(fā)揮治療作用。納米給藥系統有望克服這一障礙,已經成為了研究的熱點。

1 血腦屏障的基本結構與功能

血腦屏障是位于中樞神經系統的毛細血管與神經組織之間的有動態(tài)調節(jié)功能的界面,是維持大腦內環(huán)境穩(wěn)定的重要生理元件。血腦屏障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屏障功能,其屏障作用不僅僅是被動性保護,還能選擇性地泵出腦內的代謝廢物和有害物質(包括藥物)。血腦屏障的屏障功能主要是由腦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及其細胞間緊密連接所承擔的。其結構分為三層:內層為無孔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及其之間的緊密連接,中層為基膜和周細胞,外層為星形膠質細胞足突和極為狹小的細胞外間隙共同組成的細胞復合體[1]。由于其特有的結構特征,腦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的透過性遠低于其他內皮細胞。實驗表明,其他組織的跨內皮電阻只有3~33 Ω/cm2,而腦血管內皮細胞可產生1500~2000 Ω/cm2跨內皮高電阻,這使得基于水溶液的細胞旁擴散減低[2]。

除此之外,內皮細胞表面的載體、相關受體介導的物質轉運系統和酶屏障高度協同進一步完善了血腦屏障的屏障功能。例如,P-糖蛋白是位于腦毛細血管內皮細胞膜上的轉運蛋白,許多藥物分子在進入腦實質之前就被這種功能強大的轉運蛋白從內皮細胞胞質中清除[3]。在血腦屏障表面,包括單胺氧化酶、γ谷胱甘肽轉肽酶、芳香氨酸脫羧酶等在內的酶類也發(fā)揮了重要的屏障作用,它們參與了腦內神經遞質的降解過程[4]。例如,腦血管內皮細胞胞質中的單胺氧化酶和芳香氨酸脫羧酶有效地阻止了單胺類神經遞質及其前體通過血腦屏障。

研究表明,藥物通過血腦屏障的能力高度依賴于藥物分子的大小、脂溶性、親水性、解離度等性質。大部分藥物無法透過血腦屏障,只有脂溶性高且相對分子質量<400的小分子藥物可以通過血腦屏障[5],這嚴重阻礙了腦腫瘤、帕金森、阿爾茨海默病等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臨床藥物治療。因此,血腦屏障成為了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藥物治療的瓶頸,轉運藥物通過血腦屏障的研究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2 目前藥物通過血腦屏障的方法

長久以來,人們經過大量的動物實驗與臨床研究已經發(fā)現了許多有臨床應用潛力的能夠開放血腦屏障的藥物,以及給藥方法。例如,有研究表明,甘露醇的應用可以暫時性地開放血腦屏障。其機制依賴于甘露醇注射后對滲透性的影響。甘露醇影響血腦屏障開放的因素有甘露醇的濃度、給藥速度、時間以及藥物注入后的保留時間。甘露醇開放機制主要是通過收縮血管內皮細胞,增加血腦屏障通透性,對中樞神經系統不會造成不可逆的損傷[6]。在動物試驗中,遠端靜脈輸注甘露醇以后的10~30 min指示劑通過血腦屏障的效果明顯,60 min后效果減弱,120 min后幾乎無作用,提示甘露醇對血腦屏障的開放作用是暫時性的。另外,罌粟堿作為一種阿片類的生物堿,可以通過抑制血管平滑肌的收縮使腦血管舒張,還可以通過抑制環(huán)磷酸鳥苷磷酸二酯酶或環(huán)磷酸腺苷磷酸二酯酶的活性來增加環(huán)磷酸鳥苷或環(huán)磷酸腺苷的水平,增加血腦屏障的通透性,而一些炎性因子的產生則促進了這一過程[7]。血管緊張素Ⅰ和血管緊張素Ⅱ對血腦屏障的通透性也有重要的影響。血管緊張素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影響血腦屏障的通透性,既可以通過直接作用于受體改變血腦屏障通透性,也可以通過其他因素共同影響處于病理狀態(tài)下的血腦屏障,因此血管緊張素也成為研究改變血腦屏障通透性的重要方向[8]。除此之外,能改變血腦屏障通透性的方法還有使用中藥冰片、癸酸鹽及超聲波等[9]。

但是,由于上述改變血腦屏障通透性的方法都是在全腦范圍內調節(jié)血腦屏障通透性,可能會導致各種嚴重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大大提高,如感染、血壓升高等,限制了上述方法的臨床應用。然而,隨著納米技術的誕生,具有靶向性的納米藥物載體從根本上改變了這一現狀。

3 納米藥物載體通過血腦屏障

納米藥物載體作為一種生物納米材料,由納米粒子(或納米結構單元)組成。納米粒子一般是指尺寸在0.1~100 nm之間的微粒,處于原子簇和宏觀物體的過渡區(qū)域,屬于典型的介觀系統。納米材料由于其極細微的晶粒,大量處于晶界與晶粒內缺陷中心的原子,以及其本身具有的小尺寸效應、量子尺寸效應、宏觀量子隧道效應、表面效應等,而擁有很多既不同于微觀的原子,又不同于宏觀物體的理化特性,在光學、磁學、力學、熱學、電學以及化學性質方面與大塊固體相比有顯著不同。

3.1 納米藥物載體的特點 與傳統藥物載體相比,納米藥物載體具有靶向性、可控釋放性、生物相容性與生物可降解性的特點。

靶向性:納米藥物載體具有可以改變藥物體內分布、藥物釋放速率、生物利用度、膜透過性與局部滯留等特點,體現了體內分布的靶向性。脂質體的表面還可通過修飾,通過抗原-抗體特異性親和作用,使之具有主動靶向性。

可控釋放性:可控釋放性即控制釋放給藥系統(controlled release drug delivery system,CRDDS)是指通過改變制劑結構使藥物在一定時間內自動按恒定速率釋放于靶組織,使藥物濃度在較長時間維持在有效濃度內。

生物相容性與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指材料對機體無毒,與機體的組織血液系統無反應,不會引起炎癥、凝血等變化,對機體無損傷。與之類似的是,可降解意味著納米聚合物會在體內最終降解為無毒的產物,不會引起積累中毒。

3.2 納米藥物載體通過血腦屏障的可能機制 納米藥物載體透過血腦屏障的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但是相關的實驗研究已經提出了許多可能的藥理機制。

研究表明,納米藥物載體在血管內滯留時間長,并且可以被血管內皮細胞吸收。增高的濃度梯度能夠增強納米顆粒通過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神經系統,而且經過修飾的納米顆粒的表面活性劑能夠導致毛細血管內皮細胞膜脂質流動性增大,使藥物滲透血腦屏障的能力進一步增強。由于內皮細胞之間的緊密連接承擔了血腦屏障的主要機械屏障功能,而納米微??梢源蜷_內皮細胞間的緊密連接,使得藥物分子能夠通過血腦屏障[10]。另外,血液中的蛋白載脂蛋白B和載脂蛋白E可以吸附納米微粒,之后再被內皮細胞通過受體調節(jié)的胞吞方式攝?。?1]。更為關鍵的是納米藥物載體表面的包被劑(如聚山梨酯80)可以阻礙血腦屏障上的以P-糖蛋白為代表的泵出系統[12]。盡管納米藥物載體透過血腦屏障的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但可以肯定的是多種機制共同參與了納米藥物載體通過血腦屏障的過程。

3.3 幾種重要納米藥物載體通過血腦屏障的研究進展

3.3.1 以生物降解的聚合物類納米微粒透過血腦屏障 能夠以確定的速率轉運藥物分子的聚合物類納米藥物載體的誕生,對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臨床藥物治療產生巨大的影響。將化療藥物結合到水溶性的大分子聚合物上可以提高藥物通過血腦屏障的能力,延長在腦內的駐留時間。聚合物納米顆??梢蕴岣叽蟛糠炙幬锏闹委熜Ч?,并且降低其毒性。靜脈注射包被聚山梨酯80的載有阿霉素的納米微??梢蕴岣唢B內植入膠質母細胞瘤大鼠的生存率[13]。另一項研究表明,聚乙二醇化的聚十六烷基氰基丙烯酸酯顆粒在通過血腦屏障方面表現更佳,且還不改變血腦屏障的滲透性。還有,在不減少藥物治療必需劑量的前提下,載有丙戊酸的納米微粒能通過阻礙有毒代謝產物的生成而降低藥物的不良反應[14]。

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有研究表明聚合物納米顆粒可以作為多肽類藥物的轉運載體。Kreuter等[15]就證實了多種藥物可以通過聚山梨醇酯(吐溫類表面活性劑)包被的聚丁基氰基丙烯酸酯(polybu-tylcyanoacrylate,PBCA)納米粒而在腦組織中發(fā)揮靶向作用。實驗通過將氚標記的亮啡肽類藥達拉根(Dalargin)裝載到聚山梨酯80修飾的PBCA上,給小鼠靜脈注射,通過測定不同組織的放射性,發(fā)現腦中的達拉根含量有顯著提高,起到了鎮(zhèn)痛作用。但如果直接給小鼠靜脈注射達拉根或者僅裝載達拉根的PBCA,均不易通過血腦屏障[16]。由聚山梨酯80包被的PBCA納米藥物載體也能夠使得替莫唑胺通過血腦屏障的能力大幅提高[17],并且研究指出聚山梨酯80包被的PBCA納米藥物載體不會使血腦屏障的完整性受到破壞[18]。另外,納米微粒所帶的電荷極性以及親脂性對于納米藥物透過血腦屏障的能力也有重大影響。相關研究表明,脂質雙分子層包裹的陰性納米顆粒透過血腦屏障的能力比未包裹脂質雙分子層的陰性納米粒子高3~4倍,脂質雙分子層包裹的陽性納米顆粒透過血腦屏障的能力比未包裹脂質雙分子層的陽性納米粒子高27倍,而中性納米粒子無顯著變化。

近年來,還誕生了載有白細胞介素2的可降解聚合物納米微球用于細胞因子的局部給藥方法,用于腦腫瘤的免疫治療。由聚合物運載細胞因子的方式具有轉染細胞運載方式不具備的諸多優(yōu)點,如無需轉染細胞因子的基因,體內細胞因子釋放時間長,可產生更多的可再生的細胞因子釋放。聚合物納米微球還可以通過腦立體定向的方法在不傷及腦組織的情況下植入到腦內精細的功能區(qū)域,從而避免了手術[19]。

聚合物類納米藥物載體通過血腦屏障的機制與其能夠在血漿中吸附載脂蛋白E的性質有關。吸附了載脂蛋白E的藥物很可能具有類似脂蛋白顆粒的性質,以內吞的方式透過了血腦屏障。Muller等[20]通過聚丙烯酰胺2D電泳觀察到,當納米顆粒聚山梨醇酯80與人血漿共同孵育后,納米顆粒表面富集載脂蛋白E,而其他表面活性劑則未發(fā)現有載脂蛋白E的吸附。因此,輸送藥物入腦的效率取決于表面活性劑的性質。聚山梨醇酯80或20以及泊洛沙姆類的表面活性劑有增大藥物顆粒在腦內的效果[21]。目前借助納米藥物載體通過血腦屏障的藥物還包括洛哌丁胺、阿霉素與筒箭毒堿等[22]。

3.3.2 配體介導的納米藥物載體透過血腦屏障分子生物學研究發(fā)現,腦血管內皮細胞上存在至少50種受體與載體,包括ATP結合盒轉運蛋白、有機陰離子轉運體、轉鐵蛋白受體以及一些基本營養(yǎng)因子的轉運體,如葡萄糖、氨基酸、膽堿等[23]。由于血腦屏障高表達這些營養(yǎng)因子轉運體,因此這些載體蛋白常常作為藥物輸送入腦的靶點以克服血腦屏障的阻礙作用[24],經過特定配體修飾的納米藥物載體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例如,水溶性的硫胺是細胞生長發(fā)育所需的基本微量營養(yǎng)物質,所有的真核細胞都具有特異的硫胺轉運體,因此可以考慮以硫胺作為細胞特異性配體的靶向納米藥物載體。事實上硫胺配體在腫瘤靶向治療中早有研究。研究表明,硫胺包被的釓納米微粒能與表達硫胺轉運體和人乳腺癌細胞特異結合[25]?;谘X屏障硫胺配體的特異性結合能力,硫胺配體也可以應用在納米藥物載體上,協助藥物通過血腦屏障。其機制包括通過促進轉運機制或提高被動擴散,其次是結合血腦屏障上的硫胺轉運體使藥物在血腦屏障界面的濃度梯度增加。兩方面協同作用共同促進藥物通過血腦屏障。硫胺配體與血腦屏障的硫胺轉運體結合后,可以通過轉運體的主動運輸和后續(xù)的被動擴散提高細胞對納米粒的攝取,Lockman等[26]發(fā)現硫胺配體修飾的納米粒在大腦中的滯留量提高了2倍。

乳鐵蛋白屬于轉鐵蛋白家族。Hu等[27]發(fā)現,將60 mg/kg的經乳鐵蛋白修飾的納米粒子經過小鼠尾靜脈輸入小鼠體內,24 h后與未經修飾的納米粒子相比,乳鐵蛋白納米粒子在大腦皮質、紋狀體、腦室等部位的含量是未經修飾的納米粒子的2.98倍。而且,研究還表明乳鐵蛋白納米粒子具有生物可降解性,生物毒性較低。

3.3.3 可用于基因治療的納米藥物載體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fā)展,人們對于基因的認識也日益深入??蓱糜谂R床的基因治療也成為了藥物研發(fā)的熱門領域?;蛑委熇锰囟ǖ倪\載工具將目的基因轉錄到相關的組織當中,使其可以表達大量有益于疾病治療的蛋白。而納米藥物載體則因其靶向性、可降解性被用于基因治療當中,充當高效且安全的藥物載體。目前,作為基因載體的納米病毒顆粒在基因治療中應用最為廣泛。

例如,在體內轉染單純皰疹病毒胸腺激酶基因進入腫瘤,然后使用抗皰疹藥物更昔洛韋治療。由于瘤內注射轉染了反轉錄病毒載體,該載體含有胸腺激酶基因,使腫瘤對更昔洛韋更加敏感[28]。國內曾報道用含單純皰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的反轉錄病毒載體生產細胞注入和羥甲基無環(huán)鳥苷全身給藥的方法治療25例腦膠質細胞瘤患者,經2~5年隨訪證實,腦膠質瘤基因治療的近期療效要優(yōu)于常規(guī)治療療效[29]。

其他用于中樞神經系統基因治療方法的納米藥物載體還包括有反轉錄病毒、腺病毒。雖然這些方法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藥物治療上有很大的潛力,但是由于血腦屏障的存在、宿主細胞的無效轉染以及目的基因的非選擇性表達與有害調控等不利因素限制了它的應用。

另外,作為非病毒介導的基因治療載體,陽離子納米微粒在基因藥物載體方面的研究也廣受重視。Lu等[30]研究發(fā)現,經過共價修飾的聚乙二醇清蛋白陽離子納米微粒(cationic albumin-conjugated pegylated nanoparticles,CBSA-NP-hTRAIL)注射植入了膠質瘤細胞的小鼠體內,24 h后腦皮質以及腫瘤組織均可發(fā)現hTRAIL-mRNA,而且在膠質瘤細胞中表達水平更高。當前,納米技術蓬勃發(fā)展,各種新型的納米藥物載體不斷涌現,還誕生了像磁性納米微粒、固體脂質納米粒、納米膠囊等生物納米材料[31]。關于其在體內產生的藥理、毒理等方面的研究也在廣泛開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納米藥物載體必將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臨床治療中發(fā)揮巨大的作用[32]。

4 問題與展望

隨著納米技術的突飛猛進,藥用生物納米材料取得了空前的進步。納米藥物載體在透過血腦屏障用藥物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方面顯示出了巨大的應用前景。盡管人們已經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大部分納米藥物載體還處于實驗階段,距離真正的臨床應用為時尚早。在納米材料的制備、生物毒性、穩(wěn)定性、可控性等方面有更多的研究工作尚待開發(fā)和完成。

[1]Ueno M.Mechanisms of the penellration of blood-borne substances into the brain[J].Curr Neuropharmacol,2009,7(2):142-149.

[2]Lo EH,Singhal AB,Torchilin VP,et al.Drug delivery to damaged brain[J].Brain Res Rev 2001,38(1/2):140-148.

[3]Zhou SF.Structure,function and regulation of P-glycoprotein and its clinical relevance in drug disposition[J].Xenobiotica,2008,38(7/8):802-832.

[4]王順蓉,張英,李菁華.血腦屏障的結構與功能研究進展[J].四川生理科學雜志,2005,27(2):88-89.

[5]Spencer BJ,Verma IM.Targeted delivery of proteins across the blood-brain barrier[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7,104(18):7594-7599.

[6]孟然,周晉,王德生,等.甘露醇暫時滲透性開放血腦屏障的研究[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3,20(4):350-352.

[7]喬文芳,劉坤,薛一雪.罌粟堿與緩激肽配伍開放血腫瘤屏障機制的初探[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8,24(11):1436-1440.

[8]黃錦宇,李瑾,趙博.血管緊張素對血腦屏障影響的研究進展[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0,17(23):14-15.

[9]姜海洋,楊楊,付建平,等.選擇性開放血腦屏障的相關方法研究[J].醫(yī)學綜述,2010,16(11):1661-1663.

[10]Olivier JC.Drug transport to brain with targeted nanoparticles[J].Neuro Rx,2005,2(1):108-119.

[11]Sun W,Xie C,Wang H,et al.Specific role of polysorbate 80 coating on the targeting of nanoparticles to the brain[J].Biomaterials,2004,25(15):3065-3071.

[12]Dong X,Mattingly CA,Tseng MT,et al.Doxorubicin and paclitaxel-loaded ipid-based nanoparticles overcome multidrug resistant by inhibiting P-glycoprotein and depleting ATP[J].Cancer Res,2009,69(9):3918-3926.

[13]Steiniger SC,Kruter J,Khalansky AS,et al.Chemotherapy of glioblastoma in rats using doxorubicin-loaded nanoparticles[J].Int J Cancer,2004,109(5):759-767.

[14]庫馬爾.藥用生物納米材料[M].梁偉,譯.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329

[15]Kreuter J,Alyautdin RN,Kharkevich DA,et al.Passage of peptides through the blood-brain barrier with colloidal polymer particles(nanoparticles)[J].Brain Res,1995,674(1):171-174.

[16]張陽德.納米生物技術學[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226-227.

[17]Tian XH,Lin XN,Wei F,et al.Enhanced brain targeting of temozolomide in polysorbate-80 coated polybutylcyanoacrylate nanoparticles[J].Int J Nanomedicine,2011,6:445-452.

[18]Rempe R,Sandra C,Hüwel S,et al.Transport of Poly(n-butylcyano-acrylate)nanoparticles across the blood-brain barrier in vitro and their influence on barrier integrity[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11,406(1):64-69.

[19]Benoit JP,Faisant N,Venier-Julienne MC,et al.Development of microspheres for neurological disorders:from basics to clinical applications[J].J Control Release,2000,65(1/2):285-296.

[20]Muller RH,Luck M,Kreuter J.Medicament excipient particles for tissue-specific application ofa medicament:United States.US6288040 B1[P].2001.9.11

[21]Kulkarni SA,Feng SS.Effects of surface modification on delivery efficiency of biodegradable nanoparticles across the blood-brain barrier[J].Nanomedicine(Lond),2011,6(2):377-394.

[22]Kreuter J.Transport of drugs across the blood-brain barrier by nanoparticles[J].Curr Med Chem Central Nervous Syst Agents,2002,2(3):241-249.

[23]Linnet K,Ejsing TB.A review on the impact of P-glycoprotein on the penetration of drugs into the brain.Focus on psychotropic drugs[J].Eur Neuropsychopharmacol,2008,18(3):157-169.

[24]Béduneau A,Saulnier P,Benoit JP.Active targeting of brain tumor using nanocarriers[J].Biomaterials,2007,28(33):4947-4967.

[25]Oyewumi MO,Liu S,Moscow JA,et al.Specific association of thiamine-coated gadolinium nanoparticles with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 expressing thiamine transporters[J].Bioconjug Chem,2003,14(2):404-411.

[26]Lockman PR,Oyewumi MO,Koziara JM,et al.Brain uptake of thiamine coated nanoparticles[J].J Control Release,2003,93(3):271-282.

[27]Hu K,Li J,Shen Y,et al.Lactoferrin-conjugated PEG-PLA nanoparticles with improved brain delivery:in vitro and in vivo evaluations[J].J Control Release,2008,134(1):55-61.

[28]Raffel C,Culer K,Kohn D,et al.Gene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recurrent pediatric malignant astrocytomas with invivo tumor transduction with the herpes simplex thymidine kinase gene/ganciclovir system[J].Hum Gene Ther,1994,5(7):863-890.

[29]朱誠,盧亦成,顧健人,等.胸腺激酶基因治療腦膠質瘤25例報告[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02,1(2):111-115.

[30]Lu W,Sun Q,Wan J,et al.Cationic albumin-conjugated pegylated nanoparticles allow gene delivery into brain tumors via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J].Cancer Res,2006,66(24):11878-11887.

[31]姜志峰,邵君飛.載藥納米系統腦腫瘤靶向給藥研究進展[J].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0,7(2):110-112.

[32]Tucker IG.Drug delivery to the brain via the blood-brain barrier: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some recent patent disclosures[J].Therapeutic Delivery,2011,2(3):311-327.

猜你喜歡
內皮細胞靶向載體
有氧運動和精氨酸補充對高血壓的干預作用及其與內皮細胞功能的關系
創(chuàng)新舉措強載體 為僑服務加速跑
土槿皮乙酸對血管內皮細胞遷移和細胞骨架的影響
新型抗腫瘤藥物:靶向藥物
如何判斷靶向治療耐藥
上調SIRT1減少同型半胱氨酸誘導的血管內皮細胞凋亡
HMGB1基因對高糖誘導的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的影響
攜IL-6單克隆抗體靶向微泡破壞技術在兔MI/RI損傷中的應用
堅持以活動為載體有效拓展港澳臺海外統戰(zhàn)工作
創(chuàng)新代表履職載體 充分發(fā)揮代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