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樹凱
從“九號院”看“農民的政治”
——寫在《農民的政治》出版之際
■ 趙樹凱
檢視長期以來的農村政策,不論是改革以來還是改革以前,都以從農民利益出發(fā)相期許,都強調以為農民謀幸福為目標。從這個角度看,不能說政策設計者心里沒有農民,甚至說故意要折騰農民。但是,農村發(fā)展的歷史道路和現實境遇卻顯示,有相同的政策出發(fā)點,卻往往有大相徑庭、大異其趣的政策設計。即便在當下,有諸多初衷美好的體制安排,結果卻往往事與愿違,甚至蛻變?yōu)榧雍τ诿竦膼赫?。其中原因何在,這是一個殊難解答的問題。關于這個問題的探究,便是《農民的政治》寫作的根本理由。
近幾年,圍繞改革進程中農民與政策的關系,本人試圖做出一些探索。探索的思路,既求索于歷史演變的追溯,也求索于現實生活的觀照;既著眼于政治高層政策制定過程的體察,也著眼于底層社會現象的探析;既就教于西方學者的研究,也就教于中國學界的成果。答案尚不清晰,探索仍在繼續(xù)。基本看法是,之所以出現這種政治初衷與制度安排相悖離、政策目的與政策結果相悖離的情況,大致原因在于,在政治的權利格局中,農民作為最大的社會階層,缺乏應有的位置。在很多時候,農民本來作為政治服務的對象,卻反而成為政治活動的手段,農民本身的幸福與否變得無關緊要。農民成為高層決策者任意擺布的對象,甚至淪為高層權力博弈的工具,這顯然是一種政治權力的異化。農民陷入這種政治上的困境局面,可以歸結為農民本身作為政治力量沒有有效進入國家的政治過程。
《農民的政治》分五編28篇。這些篇章,有一些重在展現和透視高層政治現象,既鋪敘人物活動,也揭示政策制定過程;有一些重在刻畫分析基層政府改革進程,或者透視那些直白瑣碎的鄉(xiāng)村公共事務;還有一些是屬于筆者的讀書和研究心得,如基層民主、鄉(xiāng)村治理、農民研究的方法和策略等問題。這些文章主要是作者本人生活和工作經歷的體察和提煉??傮w來看,篇章之間的題材、體裁、敘事方式等各有特色,文風則努力追其輕松生動。
第一編,高層政策制定過程觀察。這組文章取材于作者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工作經歷,那個時期農村政策研究在地理上的標志可謂是“九號院”。改革前的政策思想斗爭,特別是改革破冰階段若干重大政策的醞釀形成,九號院是風云際會之地。這組文章試圖從特定的角度考察高層政策定制過程中的某些內在邏輯,結合一些人物和事件,討論政治是什么,農民與政治是什么關系。文章有4篇,前兩篇直接以“九號院”為題,描述九號院里的高層政治人物和政治生活,從一個小的側面展現改革進程的風云變幻,并從中透視改革進程的某些機理;后兩篇則分別記述農村改革破冰階段的重要人物,即萬里和王郁昭,他們都是與九號院淵源頗深的人物。本編在文字上占了全書篇幅的約三分之一,在內容上也構成全書的重點。
第二編,基層政府改革體驗。作者曾有兩年在地方工作,置身縣市領導之列,直接參與基層政府改革的實際過程。這組文章正是來自于這一階段的基層經驗。本編有六篇,主要結合親歷的具體工作案例,討論基層政府改革的歷程、重點、動力和目標等問題。觀察理解一個特定層級的政府運行,比較起觀察理解若干農戶或者特定村莊的生活,難度顯然不可相提并論。這個過程不僅需要研究者的知識經驗積累,還需要溝通技巧和體制內閱歷。本人的體會是,政府研究不能只從法規(guī)典章出發(fā),更重要的是參與式觀察,研究首先要努力走近政府運行的“真相”。
第三編,基層民主讀書札記。為了準備給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的講解,作者曾有一段時間集中全部精力于基層民主的調研、閱讀和思考。在經典的民主理論中,基層民主并不是一個重要的領域,因為作為國家制度的民主根本上是一種高層民主。比較而言,基層民主在中國實踐中的蓬勃發(fā)展,成為中國政治發(fā)展的重要特點。對基層民主中若干問題的認識和理解,無法脫離中國基層的具體情況。作者在準備講解期間的心得體會訴諸文字,構成了本編的主要內容。本編共8篇,圍繞中國基層民主的發(fā)展,討論了黨政基層組織、非政府組織、民主與法治建設、民主與社會穩(wěn)定、民主進程中的國際因素等問題。
第四編,村莊治理實務認知。作者在地方工作時,曾不止一次被告誡不要輕易進村,他們說作為縣委領導進了村,一旦介入問題處理,經常會被糾纏得難以脫身,可謂“進村容易出村難”,往往出不了政績反而惹出麻煩。我有重點地進入了一些村莊,并參與了一些工作安排和矛盾處理,直接組織了一些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公共秩序的恢復維持、村民和干部之間沖突的調處等。其中有幾次進村的工作經歷饒有興味,引發(fā)了若干聯想,記錄下來便成為這組文章,有5篇。
第五編,農民研究歷程領悟。本編文章有5篇。在農村政策和農民研究中,歷史的視角非常重要,歷史的梳理往往會令人清醒和明智。在三十年的改革歷史中,就本人的親歷而言,農村上訪現象和農民工流動現象的變遷過程,可以給人們諸多啟示。西方學者關于中國鄉(xiāng)村沖突的研究歷程,也給我們很多學術理路的啟迪。通觀這些問題本身及其政策的演變,更便于討論農民在國家政治生活或者政策過程中的位置。
為了系統(tǒng)表達有關思考,作者寫作了本書的“前言”。一定程度上,“前言”是關于中國農民與中國政治的系統(tǒng)思考,或者說是作者面對一些重大問題的困惑與迷茫:在當代中國,農民的政治屬性是怎樣的,農民在政治中的角色是怎樣的,農民的政治能力將怎樣展現,政治制度與農民的關系是怎樣的等等。“前言”并沒有清晰明確的理論觀點,只能是在有限的理論視野和現實觀察基礎上開展討論,或者說是將作者自己的困惑呈現出來。
農民與政治的關系問題,是底層問題,也是高層問題,是實際問題,也是學術問題。這些問題既表現在鄉(xiāng)間阡陌之上,也表現在京華宮闈之內。要而言之,《農民的政治》與作者此前出版的學術專著《鄉(xiāng)鎮(zhèn)治理與政府制度化》相比,盡管研究策略和寫作方式不同,但就討論的基本問題來說,可以成為姊妹之作。這兩部著作討論問題的視角有不同,《鄉(xiāng)鎮(zhèn)治理與政府制度化》側重政府的角度,《農民的政治》則側重農民的角度,其核心關懷并無二致。
在未來中國的政治發(fā)展歷程中,農民究竟將扮演什么角色,或者說,農民的政治前途和中國政治發(fā)展的趨勢是什么,這是目前尚無答案的問題。雖然,社會發(fā)展也許并非不可預見,但是,從根本上,歷史發(fā)展過程本身一直在無情地嘲諷那些自以為洞察了歷史玄機的人。沒有什么人可以參透甚至掌握歷史演進的規(guī)律和邏輯,更沒有什么人可以設計、規(guī)制、掌控社會前進的目標和路線。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可以放棄研究和探索。歷史進程的這種撲朔迷離,正是研究本身的意義和價值所在。對于中國的農民與中國政治之相互關系的研究,正是這宏大的歷史課題之一。這種研究過程使人困惑也令人愉悅。
(注:本文系作者為《農民的政治》出版而作?!掇r民的政治》,趙樹凱著,商務印書館2011年5月出版。《鄉(xiāng)鎮(zhèn)治理與政府制度化》,趙樹凱著,商務印書館2010年12月出版)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