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珍
(河池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廣西 宜州 546300)
仫佬族農(nóng)村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diào)查
劉雪珍
(河池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廣西 宜州 546300)
調(diào)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羅城仫佬族農(nóng)村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采用的方法是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對羅城仫佬族自治縣431名仫佬族農(nóng)村小學生進行問卷調(diào)查。分析其結(jié)果如下:仫佬族農(nóng)村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陽性檢出率為0.5%,八個分量表中至少有一項呈陽性的檢出率為59.2%;心理健康問題女生高于男生,單親兒童高于非單親兒童,留守兒童高于非留守兒童,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年級問題檢出率最低,5年級其次,6年級最高。這些結(jié)論表明,仫佬族農(nóng)村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學校、家庭、社會應(yīng)特別關(guān)注女生、單親家庭兒童與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仫佬族;小學生;心理健康
小學兒童各方面的發(fā)展正處于被塑造而尚未定型的時期。這一時期是他們?nèi)松鷺O為重要的關(guān)鍵期,這一階段由于身心發(fā)展變化比較快,加之文化知識及社會經(jīng)驗不足,他們對自我意識、情感、意志等心理方面的認識會存在種種矛盾、困惑,這些矛盾和困惑如果得不到及時調(diào)節(jié),容易產(chǎn)生不健康的心理,其主要表現(xiàn)為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等心理偏差和障礙,影響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嚴重的還會使小學生出現(xiàn)行為障礙或人格缺陷,甚至會直接影響其成年后的社會適應(yīng)。目前關(guān)于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調(diào)查研究很多,然而,直接針對仫佬族農(nóng)村小學生的研究還未見報道,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仫佬族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把握仫佬族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特點和規(guī)律,為仫佬族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論依據(jù)和一些參考。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從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仫佬族人口居住最集中的四把小學、四把民族小學、下里小學三所邊遠農(nóng)村學校分別抽取4—6年級的仫佬族學生為研究對象。以班為單位進行問卷測試,共回收問卷431分,剔除無效問卷39份,獲得有效問卷392份,有效回收率為91.0%。其中,男生189人,女生203人。
采用華東師大心理系周步成等修訂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手冊”[1],該測驗信度和效度較高,科學性、實用性、操作性強。量表共100個條目,由8個內(nèi)容量表和1個效度量表構(gòu)成。8個內(nèi)容量表分別是: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8個內(nèi)容量表的總分表示個人焦慮的一般傾向,其對心理健康水平的評分分為3個等級:分數(shù)在1-53分之間為正常;在54-64分之間為心理狀態(tài)欠佳或有問題傾向;65分以上為心理問題傾向較嚴重,需要進一步分析,并進行輔導。此外,被試在各分量表上得分≥8的表示在該項目上有癥狀,需要制定特別的個人指導計劃。效度量表(說謊量表)≥7分者,為不合格量表。問卷的重測信度系數(shù)為r=0.796,有較高的信度。
將被試集中于教室,經(jīng)知情同意后,由主試讀指導語,學生無記名自行填寫,隨即收回。測試時間約40 min,用SPSS 17.0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
392名仫佬族農(nóng)村小學生測查結(jié)果表明:363名學生的總分在1-53分之間,占被測學生的92.6%,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是正常的;27名學生的得分在54-64之間,占被測學生的6.9%,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欠佳或有問題傾向;2名學生的得分在65分以上,占被測學生的0.5%,他們屬于高焦慮者,這些學生需要心理咨詢與心理輔導。其他各分量表的陽性檢出率依次是學習焦慮(50.3%)、過敏傾向(13.8%)、自責傾向(15.6%)、身體癥狀(10.2%)、對人焦慮(7.7%)、恐怖傾向(5.4%)、沖動傾向(4.1%)、孤獨傾向(0.3%)。在八個分量表中至少有一項得分≥8的仫佬族農(nóng)村小學生有232名,占總?cè)藬?shù)的59.2%。
從表1可以看出,女生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及量表總分上得分高于男生,且在學習焦慮、量表總分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在恐怖傾向上存在極其顯著差異(P<0.001),其他因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不同性別仫佬族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M±SD)
MHT檢測結(jié)果顯示,單親家庭小學生在所有因子上得分高于非單親,且在對人焦慮上存在極其顯著差異(P﹤0.001),在身體癥狀存在極顯著差異(P﹤0.01),在沖動傾向、量表總分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其他項目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單親與非單親仫佬族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M±SD)
表3顯示:除過敏傾向外,留守與非留守仫佬族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所有因子存在顯著差異(P﹤0.05),且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自責傾向、量表總分上差異極其顯著(P﹤0.001)。
表3 留守與非留守仫佬族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M±SD)
表4 不同年級仫佬族小學生MHT單因素方差分析(M±SD)
方差分析結(jié)果顯示,不同年級學生在學習焦慮上存在極其顯著差異(P﹤0.001),在身體癥狀和量表總分上存在極顯著差異(P﹤0.01)。經(jīng)過事后多重比較(Scheffe)得知,6年級小學生的學習焦慮、身體癥狀及MHT總分顯著高于4年級,且差異顯著;5年級小學生的學習焦慮得分低于6年級,且差異顯著。從表4還可看出隨著年級的升高,小學生的焦慮程度也在不斷加大。
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仫佬族農(nóng)村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陽性檢出率為0.5%,另有6.9%的學生心理狀態(tài)欠佳或有問題傾向;與國內(nèi)其他研究結(jié)果相比,這一比例相對較低[2-3]。但總體上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心理問題,表現(xiàn)在至少有一項呈陽性癥狀的仫佬族農(nóng)村小學生人數(shù)比例高達59.2%;學習焦慮是影響仫佬族農(nóng)村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首要問題,其陽性檢出率為50.3%;而自責傾向(15.6%)、過敏傾向(13.8%)、身體癥狀(10.2%)是影響仫佬族農(nóng)村小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問題。我們認為,其主要原因:一是“應(yīng)試教育”的大環(huán)境沒能從根本上改變,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素質(zhì)教育,在減負方面也作了很多努力,但很多學校變通方法,從不同方面給學生施加學習壓力,造成學生心理負擔過重。二是讀書還是當?shù)睾⒆痈淖兠\,走出大山的最有效方法。因此,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管教過嚴,疏于溝通,甚至有些家長除了孩子的學習,其他問題一概不管。結(jié)果是,來自學校、家庭的重壓使很多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過度焦慮,而學習焦慮又通過身體癥狀、自責傾向等表現(xiàn)出來[4]。因此,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努力,提高認識,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心理負擔,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從根本上防治學生的心理問題。
調(diào)查表明,女生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及量表總分上得分高于男生,且在學習焦慮、量表總分上存在顯著差異,在恐怖傾向上存在極其顯著差異。這可能與仫佬族地區(qū)重男輕女的傳統(tǒng)觀念有關(guān),這種觀念導致女生在潛意識里的自我期望值低。而重男輕女的傳統(tǒng)觀念,使只有女孩子家庭總感覺有那么一點“遺憾”,甚至感覺自己不如他人,這種“感覺”會不知不覺地轉(zhuǎn)化為父母對孩子的高期望,希望通過女兒的出人頭地來彌補。女孩自我期望值低和父母的高期望使女生受到的壓力更大,心理更易出問題。因此,學校要加強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
調(diào)查顯示,仫佬族單親家庭小學生在所有因子上得分高于非單親,且在對人焦慮、身體癥狀、沖動傾向、量表總分上存在顯著差異。單親家庭兒童的家庭結(jié)構(gòu)本來就不完整,他們的父親或者母親,雖然本身既“當?shù)之攱尅?,可是父親或者母親的角色是無法代替的,單親家庭的留守兒童會因缺少父愛或母愛而變得心理失衡。而在由于離棄而造成的單親家庭中,由于父母沒有處理好彼此關(guān)系而造成的相互怨恨,也會影響到孩子,有的孩子甚至會對另一方極度仇恨,容易產(chǎn)生沖動情緒,導致心理問題。
調(diào)查表明,仫佬族留守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不如非留守學生,除過敏傾向外,仫佬族留守與非留守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所有因子存在顯著差異,且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自責傾向、量表總分上差異極其顯著。造成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主要有:首先,大量研究表明,“父母關(guān)愛是兒童人格發(fā)展的基石”[5],留守學生長期缺少父母的關(guān)愛,得不到父母強有力的親情支持與鼓勵,對父母的思念很容易造成孩子的情緒波動;自卑、焦慮、孤獨等消極情緒長期困擾著他們,久而久之,他們由最初對父母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轉(zhuǎn)向了對社會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這些都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4]。其次,監(jiān)護人在實際生活中很為難,管得松了,留守兒童就不聽他們的;管得嚴了,又容易引起留守兒童不滿,監(jiān)護人監(jiān)護力度難以把握,也會導致留守兒童出現(xiàn)行為和心理問題。此外,在我們的調(diào)查中,近92%留守學生的代養(yǎng)人為祖輩,其中,近60%為文盲或半文盲。這些代養(yǎng)人文化水平低,教育觀念陳舊,方法簡單,對孩子的照顧往往只局限在生活上,難以給予孩子學習和心理成長必需的幫助和指導,特別是祖輩代養(yǎng)人的過于溺愛、放縱,更容易使一些孩子養(yǎng)成膽小、懦弱等不良的人格特征。為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隨著年級的升高,仫佬族小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總分呈上升趨勢,心理健康總體情況逐漸變差,其中,4年級問題檢出率最低,5年級其次,6年級最高;在學習焦慮上存在極其顯著差異,在身體癥狀和量表總分上存在極顯著差異。經(jīng)過事后多重比較(Scheffe)得知,6年級小學生的學習焦慮、顯著高于4、5年級,6年級小學生身體癥狀顯著多于4年級。由此看出年齡因素、年級因素與心理健康有密切的關(guān)系。這一結(jié)果表明:伴隨著學生生理年齡的自然成長,年級的升高,心理健康狀況會呈現(xiàn)一定的發(fā)展特點。了解和研究這些特點并尋找其心理健康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對我們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幫助。我們應(yīng)根據(jù)學生這些心理健康變化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科學地、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增強其教育效果。
[1]周步成.心理健康測驗手冊[Z].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5-10.
[2]高屹,于新紅,張瑞凱.北京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diào)查[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2):36-42.
[3]程龍,柳友榮.巢湖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diào)查[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9,(5):465-466.
[4]劉雪珍,鐘乃良.仫佬族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調(diào)查[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1,(1):99-100.
[5]宋書文.發(fā)展心理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98.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Rur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of the Mulao Nationality
LIU Xue-zhen
(Teacher Education School,Hechi University,Yizhou,Guangxi 546300,China)
The research aims to find out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the rur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of the Mulao nationality.By using the“Mental Health Test(MHT)”,a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was launched into 431 rur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of the Mulao Nationality in Luocheng Mulao Autonomous County.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ositive ratio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f these students is 0.5% ,and 59.2%of the students have problems in at least one dimension of the eight sub-scales.Th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f girl students are more than those of boy students;the problems of the children in single-parent families are more than those in normal families;and the problems of home-left children are more than those of the children staying with their parents;these differences hav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 0.05);the problem prevalence of Grade Four is the lowest,Grade Five comes next,and Grade Six is the highest.All these indicate tha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these children,schools,families and society shoul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f girl students,children in single-parent families and home-left children.
the Mulao nationality;primary school students;mental health
B844.2
A
1672-9021(2011)05-0111-05
劉雪珍(1966-),女,廣西羅城人,河池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少數(shù)民族青少年心理發(fā)展與心理健康教育。
2011-09-27
[責任編輯 劉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