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意境是中國古典詩詞的精髓,本文結合許淵沖和林語堂的兩首譯作為例,闡述了文化差異對詩歌意境翻譯的影響及意境翻譯中“美”與“真”的和諧統(tǒng)一與情感共鳴。
關鍵詞:詩詞翻譯;意境;文化差異;美;真;和諧統(tǒng)一
作者簡介:童美茹,女(1979-),任職于西安科技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主要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英語文學。
[中圖分類號]:H1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39(2011)-16-0134-02
詩詞是人類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所積累的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詩人在抒發(fā)情感時往往采用簡潔而富有情感的語言和新穎生動令人浮想聯(lián)翩的意象來抒發(fā)情感。由于中西方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在詩歌的翻譯中會出現其他文體在兩種語言轉換過程不曾遭遇的一些壁壘和障礙,而形成這一障礙的很重要的因素來源于詩歌藝術的靈魂——意境。意境是詩歌情與景的交融。詩人憑借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通過景的意象營造出豐富而又真摯的情感世界。但詩人抒發(fā)的情感世界又遠非語言能完全表達的,因此意境往往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痹娙烁Mx者能置身于其用詩化文字所締造的意境中,在解讀詩人情感的同時也引發(fā)出讀者自己心中的感情,從而與詩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詩詞的賞析中,即使與作者具有同源文化的讀者在跨越了時空的距離來解讀詩歌的意境時都有一定的困難,譯文讀者更是如此。如果一萬個人心目中會有一萬個哈姆雷特,那么不同讀者對心目中的“綠肥紅瘦”也都有著自己不一樣的注解。
一、文化差異對詩歌意境翻譯中的影響
對于非本族語的讀者來說,其一,由于地域差異許多自然景物或者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通過景物的搭配所營造的寫意目的是外國譯者沒見過也無法領會的,比如“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等詩歌的文字,堆積在一起本身就是一幅很有意境的寫意畫。就好像中國的園林文化中所強調的“園中有園”,“小中見大”的布局手法與“曲徑通幽”和“天人合一”的文化意蘊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其二,形成各個不同文化圈中的詩人在意象選擇和感知方式上存有差異。 又如唐人的“魚嚼梅花影”,這
與傳統(tǒng)國人的“閑適”情結是分不開的。養(yǎng)花、觀魚、遛鳥、作畫吟詩,品茗飲酒這是傳統(tǒng)文化圈中的中國人特有的一些審美情趣,是國人千年來為擺脫俗務與塵世的喧囂所培養(yǎng)的一些獨有的文化情結,文人墨客士大夫在這些情趣中將那個與世界分離的自我從熙攘喧囂的凡塵中超脫出來并寄情于詩歌,充滿了感性之美。這是慣于理性思考與居住在幾何式園林中的西方讀者很難理解的。這就要求譯者不僅要有雙語能力,而且還要有雙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識,特別是對兩語言的民族心理意識、文化形成過程、歷史風俗傳統(tǒng)、宗教文化等一系列互變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只有這樣,譯者才能找出最佳關聯(lián),正確理解原文的信息意圖,對譯文讀者的閱讀期待及認知環(huán)境有較準確的了解,順應并以符合譯文讀者的文化背景和滿足他們的閱讀期待為目的,進行具有最佳語境效果的翻譯,將原文作者的意圖傳達給譯文讀者。這種影響必須要求譯者能夠熟知并貫通中西方文化。
二、“美”與“真”在詩詞意境轉換中的和諧統(tǒng)一
作為特殊文學形式的詩歌,在其翻譯時存在著諸多困難。我們可將關聯(lián)理論與詩歌翻譯相結合。這種關聯(lián)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一方面在語言風格措辭格式上要盡可能的靠近源語作者,來傳達源語作者的表達意圖,另一方面還要在熟悉并深入理解譯文讀者的文化背景下最大程度得滿足讀者的閱讀期待、審美需求,并且在意境的轉換中要找到文化差異中的切入點。詩歌的審美本質在于其意境的傳遞。而意境卻需要譯者能在兩種文化中充分聯(lián)想,從而達到情感上的鏈接。漢語是由表意文字的集合,其詞匯具有超脫語法規(guī)則和詞性約束的極大自由。這使中國古典詩歌能夠直接呈現事物和景象,不必有語法的限定,因而顯得含蓄空靈,意蘊超凡。所以,即使懂漢語的英美譯者能夠準確地把握原詩歌的意義,也很難真正對原詩歌所渲染的意境有所“感”,有所“悟”,有“最大近似”的感受。所以詩歌意境的翻譯一定要情景交融,既要強調情景以及與源語作者遣詞造句風格上的盡量一致,即“真”,也要注重意境的美。在這一方面林語堂先生非常擅長。他將詩詞中句式以及韻律上的美感一方面真實再現,另一方面在意境的翻譯上又突破了原來詩詞中意象的限制與目的讀者的文化盡量契合,達到了“形真”與“意美”的完美結合。
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 The weather, now warm, now cold, Makes it harder than ever to forget…-----Forlorn
這是林語堂翻譯的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聲聲慢》中的一部分,原詞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英譯本是“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 ”。這些英文單詞單個來看沒有一個準確表達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或是凄凄慘慘的意思。顯然林語堂并非著意表達原詩尋覓徘徊而不得,凄冷悲催而神傷的字面意思,他一方面巧妙得通過壓“頭韻”的修辭手法將李清照原詞中的七個疊詞譯成了雙聲詞,讓英語讀者跨越了語言的障礙感受到了原詞中抑揚頓挫反復重疊的詩詞的音律之美。在形式上契合了原文的措辭特點,達到了翻譯過程中“形”的“真”。而單詞 dim(黯然的), dark(無光的), dense(惆悵的), dull(百無聊賴的), damp(沮喪的),dank(凄冷的),dead(無望的)組合在一起的時候,林語堂更是通過它力透紙背的語言功力讓讀者置身于千般惆悵,萬種凄然的情境中,穿越了時空感受到了這個女子在國破家散,夫君傷亡的冷秋所感受到的悲涼惆悵,哀婉無依。恰似原詩詞的開篇,在沒有用一個“愁”字的情況下讓讀者卻置身于愁緒滿懷欲說還休的基調中。
三、意境的營造與情感的共鳴
詩歌是情感世界的象征。意境則是情感與景致的融合,同時也是主觀想象與客觀景致的完美統(tǒng)一。中國古典詩歌大都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達十分含蓄。這些清新明快含蓄之作,大多借助有關物象去抒發(fā)感情,去托物言志。由于處于不同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具有不同的心理結構,在英漢詩歌的翻譯過程中,譯者在遣詞造句時也應通過以有形表現無形,以實境表現虛境, 以有限表現無限, 使得詩歌的藝術意境韻味無窮。從而把生活的境界升華為藝術的境界, 把蘊含在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如晚唐詩人李商隱著名的無題詩“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薄甀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 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 The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 sick heart; The candle burned to ashes has no tears to shed.這首詩,以女性的口吻抒寫愛情心理,在悲傷、痛苦之中,寓有灼熱的渴望和堅忍的執(zhí)著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綿邈,極為豐富。原詞首句的“別”字是指既成的被迫分離。兩個“難”字,第一個指相會難,第二個是痛苦難堪的意思。所以許淵沖先生選擇了兩個不同的詞“difficult”和“hard”而“meet”和“part”與“difficult”中的“t”形成了詩歌的韻律美?!癮nd”的承接將因為“相見時難”而“別亦難”的感情,表現得更為曲折入微。第二句的“too …to”結構搭配“weak”和“dead”以及動詞“revive”的使用將羸弱的東風欲將而不能使凋零的百花得以復蘇的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烘托出了詩人離別時肝腸寸斷萬般無奈的情境。第三句用春蠶只有到死才會停止吐絲來象征對對方經久不衰,至死不渝的情感, 原詩中的“絲”譯為“silk”,“思”譯成“l(fā)ove- sick”, 而“sick”和“ silk”不但音近而且形似, 譯文的巧妙處理讓讀者領略到了“思絲”切切而不斷,情意綿綿而不絕的藝術意境。最后一句“蠟炬成灰淚始干”譯者采用了直譯的方式。將詩人那種為不能相聚而承受的痛苦比喻成蠟淚直到蠟燭燒成了灰方始流盡一樣。向讀者傳達出思念不止,眷戀彌深的脈脈情懷。許先生譯作中利用獨特的音律美與流暢自然的措辭結構將詩歌中終其一生而深愛的情感和傾其一世而不渝的愛戀躍然紙上展現在譯文讀者的面前,亦引發(fā)其產生出聚散依依至死靡它的情感共鳴,可謂譯品中的上作。
四、結語
中國的古典詩詞是世界文學藝術中的瑰寶,翻譯工作者只有不斷提高個人的文化積淀與文學修養(yǎng)才能將詩詞藝術的靈魂-----“意境”通過其“美”與“真”的和諧統(tǒng)一再現給譯文讀者,從而引發(fā)起出譯文讀者的情感共鳴,為我國古典詩詞藝術的跨文化交際搭建起一座橋梁。
參考文獻:
[1]馮慶華. 實用翻譯教程(增訂本) [M ].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2
[2]李翠娟. 漢英詩歌翻譯中的意境轉換[ J]. 河南工業(yè)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6(6):53-55
[3]王小衛(wèi). 中國古典詩歌翻譯中意境的傳達[ J].語言學,2006(10):170-171
[4]許淵沖. 中國古詩精品三百首(英漢對照) [M ].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