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慧 孫 霞 朱慶華
鄭州大學護理學院 鄭州 450052
兒科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和理論性很強的學科,培養(yǎng)目標主要是面向應用、面向實踐,這樣舊的教學模式就必須向著強調素質培養(yǎng)為目的的教學新模式轉變,隨之教學方法也相應做相應改革。案例教學法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已經在醫(yī)學各學科被廣泛采用,它是根據(jù)不同的教學目標來選擇不同的案例,并通過各式各樣的案例讓學生身臨各種各樣的臨床環(huán)境,在實際教學中摸索、學習處理各種臨床醫(yī)學問題的經驗,從而高效、快速地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增強直面教學實踐的本領、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創(chuàng)造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及對臨床實踐中的問題做出科學決策的能力。這里所說的案例教學法指的是經典案例教學法,通常對教學條件要求比較嚴格,由于我院學生多、兒科護理學教師少、課時相對不足,無法較多地使用經典案例教學法,因此我們在我院的兒科護理學教學實踐中嘗試了多種案例應用形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包括經典案例教學法和其他案例應用形式的教學方法,其他案例應用形式有:課前案例應用導入新課、課中案例穿插作為舉例、課后案例討論留為作業(yè)等,多種案例應用形式相結合的教學,取得很好效果。
1.1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2007級四年制本科學生92名,其中女85名,男7名,年齡最小20歲,最大25歲,平均年齡為22歲。本課程于第6學期開設,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醫(yī)學基礎知識和專業(yè)知識,為在《兒科護理學》教學中利用案例進行教學奠定了基礎。
1.2 教學方法
1.2.1 經典案例教學法:是指以案例為基礎、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導向的小組討論式教學方法。我們的具體做法是由教師選取有代表性的案例,9~10名學生為一組,每3組配備1名導師,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收集信息進行個人自學、小組成員討論和匯總、課堂上由任課教師組織引導學生小組代表進行有針對性的匯報,最后任課教師進行總結,并有具體案例提升為抽象理論。
1.2.2 其他案例應用形式的教學法
1.2.2.1 課前案例應用導入新課 :結合教學過程見表1,在導入新課時引出案例,啟發(fā)學生進入角色,讓學生假設自己作為責任護士來考慮該如何接診這個患兒,又該如何進行護理評估,從而教師一步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學習該疾病,過程中教師始終結合這個案例進行講授和啟發(fā)。在講護理診斷或問題時,根據(jù)情況可以進行課堂討論,讓學生自己制訂相應措施并闡述理由,常規(guī)護理措施內容可由學生總結發(fā)言,也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及勇氣,新涉及到的知識由教師補充。健康教育內容可以讓學生思考、討論制定,最后教師總結。
表1 課堂安排與教學方法實施
1.2.2.2 課中案例穿插作為舉例:在講解某些疾病過程中為了便于學生學習和理解相關知識,用案例以舉例的方式穿插講解,如在學習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病因和臨床表現(xiàn)時分別結合門診常見的該疾病案例來講,以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還有如在學習急性腎小球腎炎時,講完該病的病因、發(fā)病機制、臨床表現(xiàn)、治療原則后給學生展示一個案例,一方面相當于把前面所講知識進行了總結,另一方面也為學生思考該病的護理診斷和護理措施提供了素材,教師以此案例來合理組織該病相關護理知識的學習。
1.2.2.3 課后案例討論留為作業(yè):由于課時不足,部分章節(jié)在課堂上沒有時間給學生展示完整案例,下課后通過學生的公共郵箱發(fā)給學生相關案例,并附上思考題作為作業(yè),讓學生自主完成,作業(yè)是鞏固新知識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可以根據(jù)學生完成作業(yè)的情況,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并因此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1.2.3 評價方法
1.2.3.1 學生成績:仍然采取閉卷考試的形式,但是在試題形式上較往年做了適當改動,增加了考核綜合運用能力的題量,加大了卷面難度,卷面成績占總成績的80%。平時成績的給予是依據(jù)作業(yè)完成情況和課堂表現(xiàn),占總成績的20%。
1.2.3.2 問卷調查:課程結束后采用根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自行設計的問卷,對2007級92名本科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問卷由帶教老師統(tǒng)一發(fā)放,學生填完后現(xiàn)場統(tǒng)一收回。共發(fā)放問卷92份,回收90份,回收率為97.83%,90份問卷均為有效問卷。
2.1 學生成績 2007級學生最高分95,最低分66分,成績在90~100分9名占9.8%,80~90分37名占40.2%,70~80分40名占43.5%,60~70分6名占6.5%。
2.2 學生評價 90名學生對兒科護理學多種案例應用形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的評價結果,見表2。
表2 90名學生對兒科護理學多種案例應用形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評價 [例(%)]
3.1 有利于教學模式的轉變 醫(yī)學教學模式由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不但要具備現(xiàn)代的教學思想、教學內容,而且還需要具備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建立新型的臨床醫(yī)學教學模式[1],其中主要倡導的教學方法就是案例教學法,但經典案例教學法與傳統(tǒng)教學法比較,占用學時較多。要讓每位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和有發(fā)言的機會,就要有充裕的時間作保證。如果學生人數(shù)多,花費時間就長,教學任務則難以按時完成。由于實際教學中還有較多其他限制,如??平處熒?、課時少、實驗室面積有限、文獻檢索資源缺乏、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等,另外還要考慮不同學生的實際能力,每章均采用經典案例教學法就不切實際,因此我院兒科護理學教學采用了多種案例應用形式相結合的方法,既改變了以往單純“填鴨式”及“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也結合實際改革了教學方法,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特點。
3.2 有助于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兒科護理學屬于實踐性較強的臨床護理課程。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知識、經驗大多數(shù)是由教師直接灌輸給學生,學生缺乏實踐,對所學知識只會死記硬背,對知識的掌握不會融會貫通,不能靈活運用,只是為了考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求知、積極探索等主體性人格,案例教學就是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一種體現(xiàn)[2]。學生在結合案例進行學習過程中,能將問題的解決作為學習動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但大量的原有知識被激活,而且還獲取了大量應用知識的機會。另外,疾病知識結合著案例來講解時,會更生動、形象、易懂、易掌握。因此,在兒科護理學授課全過程中,精心設計多種案例應用形式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有助于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3.3 突出專業(yè)課特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有計劃、合理地運用案例對兒科護理學的內容進行講授,既保證了在有限課時內教學計劃和目標的完成,又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較大程度的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多種案例應用形式相結合進行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案例、參與討論,從解決問題的目的出發(fā),主動、積極地查閱文獻和自學,在討論中尋找最合適的答案,把新接觸的知識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學會運用這些新知識,以達到掌握這些新知識。這樣就把教學的重點從“教”轉移到“學”上來,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這也符合對本科生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在本次調查中學生均認為多種案例應用形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激發(fā)了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96.7%的學生認為這種教學方法提高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在用經典案例教學法和以及布置課后案例討論時,學生必需進行文獻檢索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學習任務,而在文獻檢索的過程中學生不但能獲取新知識,而且還能逐漸學習到一些文獻檢索方法,對學生來說可謂是一箭雙雕,自主學習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更激發(fā)了她們自覺主動學習的熱情,學生們切實感受到“既授之以魚,又授之以漁”的教學方法對培養(yǎng)她們自學能力的重要。
3.4 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創(chuàng)新思維 綜合能力與創(chuàng)新思維是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培養(yǎng)起來的,而多種案例應用形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其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就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臨床護理中的實際問題,所有學生均認為通過對案例分析,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93.3%的學生認為在討論中提高了溝通交流能力,96.7%學生認為分小組討論還提高了團隊協(xié)作能力,95.6%的學生認為在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中還有助于增強責任感和競爭意識,94.4%的學生認為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因此,盡可能利用各種形式給學生展示案例能夠使學生在短期內接觸并學習到大量的實際問題,可明顯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給學生提供進行創(chuàng)新思考的機會。
[1] 張曉波,陳超,黃國英,等.PBL教學法在《兒科學》教學中的初步實踐[J].醫(yī)學教育探索,2006,1:82-83.
[2] 曲海英,王麗萍,孔令玲.案例教學—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體現(xiàn)[J].醫(yī)學教育探索,2007,6(10):917-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