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樂在經(jīng)歷了18世紀古典主義時期、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之后,到了20世紀步入多元化發(fā)展時期。這·時期,各種新的音樂創(chuàng)作、表演實踐理念和藝術流派層出不窮,以往所有音樂基礎所遵循的一整套原則在這一時期開始瓦解,音樂實踐領域中“古典與現(xiàn)代的碰撞”則愈演愈烈,而輕音樂便是這一碰撞產(chǎn)生的重要成果。
相對于古典音樂而言,輕音樂是用通俗的手法進行改編,將古典音樂厚重的織體、龐大的結構規(guī)模,以及凝重的樂思內(nèi)涵轉化為輕盈的織體、明快的節(jié)奏、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輕音樂追求的是帶給人們輕松的享受和溫馨浪漫的情調(diào),并不刻意追求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相對于流行音樂而言,輕音樂不同于流行歌曲太過鮮明的時代性,它優(yōu)美的旋律會經(jīng)久不衰,因而輕音樂的出現(xiàn)恰好成為古典與流行之間最精妙的銜接點,也有人稱之為介于古典和流行之間的“第三種勢力”。
輕音樂發(fā)展至今,已涌現(xiàn)出眾多優(yōu)秀樂團,其中意大利曼托瓦尼樂團、法國保羅·莫里亞樂隊、德國詹姆斯·拉斯特樂隊被視為輕音樂界的三大頂尖樂團,它們曾以不同的演奏風格將輕音樂發(fā)展推向高潮,對輕音樂發(fā)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輕音樂之鼻祖——曼托瓦尼樂團
成立于1935年的曼托瓦尼樂團以極為柔和動聽、優(yōu)美醉人的旋律和絕妙的演奏風格著稱,該樂隊由阿努佐恩·波羅·曼托瓦尼一手創(chuàng)立,他是這個樂團的核心人物、靈魂和關鍵所在。曼托瓦尼1905年生于威尼斯,水城旖旎的風光熏陶出他最初的藝術情懷。曼托瓦尼的父親是一名小提琴家,曾擔任米蘭斯卡拉管弦樂團的首席小提琴師。家庭強烈的藝術氛圍使音樂夢想在小曼托瓦尼心中扎根,但父親最初更希望他成為一名工作穩(wěn)定的制圖師,曼托瓦尼在第一次拿起小提琴試奏時,便以自己表現(xiàn)出的天賦改變了父親的想法。1912年,曼托尼瓦舉家遷往英國倫敦。他本人在倫敦特里尼蒂音樂學院學習,師從奇蒂和培斯凱教授,學習鋼琴、和聲及對位法。14歲時,曼托瓦尼開始正式學習小提琴,父親以及名師的指導使他受到了嚴格的古典音樂教育,這為他以后音樂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畢業(yè)后,曼托瓦尼組建了自己的樂隊,并在伯明翰公開演出,由此開始了職業(yè)演奏生涯。他本人很快便擔任了獨奏的角色,并于1930年在艾奧連音樂廳舉行了獨奏會,反響熱烈。次年,他在倫敦的女皇大廳再次舉辦了音樂會,贏得滿堂喝彩,但隨之而來的經(jīng)濟大蕭條使他不得不放棄音樂會這種較為高雅的演奏方式,重新組織樂隊到各地宣傳演奏?!岸?zhàn)”爆發(fā)前,他的樂隊已經(jīng)風靡英格蘭,成為BBC播放和現(xiàn)場演奏中最受歡迎的樂隊,他本人也成為最著名的音樂指揮家。正是在這一時期,樂隊在曼托瓦尼的指揮下,在樂手編制與選曲編曲上逐漸定型,發(fā)展出自身的演奏風格,曼托尼瓦也將自己的名字冠于樂隊之前,著名的曼托瓦尼樂團誕生。
曼托瓦尼樂團是以弦樂為主的龐大管弦樂團,曼托瓦尼利用他對小提琴表現(xiàn)方式的充分了解,恰如其分地操縱了整支管弦樂團,并在團隊的幫助下找到了一種富有特殊色彩的音響,進而樹立了樂隊的標志。在他40余人的樂隊中,弦樂部28人,小提琴有20支,木管、銅管均為單管制,同敲擊樂器一樣只起點綴作用,因而演奏時弦樂部分極為厚重。而依托大量弦樂器織成的“弦瀑”更成為該樂團的標志性音效。曼托瓦尼將小提琴分成三組,從高到低漸次增加音量,營造出一種瀑布般由高處向低處傾瀉的音響效果?!跋移佟彼T就的美妙音色沁人心脾,靜若流水潺潺,動若飛瀑流瀉,流暢中帶著跳躍,層次感分明,將小提琴的音色發(fā)揮到極致。樂隊演奏時形成了獨有的、如同行云流水般虛無縹緲的音響,其音樂被譽為“曼托瓦尼之聲”。
樂團演奏的大部分曲目都由曼托瓦尼選擇或改編創(chuàng)作,早年他所接受的嚴格古典音樂教育發(fā)揮了很大作用。樂團改編演奏了古典音樂的一系列經(jīng)典曲目,如《夜曲》《G弦上的詠嘆調(diào)》《匈牙利舞曲第五號》等,這些曲目由于眾多樂隊的頻繁演奏已經(jīng)失去了新鮮感,但經(jīng)過曼托瓦尼的改編和重新配器,原本音樂中厚重的織體變得輕盈,樂曲更加悠揚,音樂的情感也更加飽滿親切而非沉郁,演奏曲目既有古典音樂大師的遺風,同時又具備了鮮明的時代風格,充滿了浪漫閑適的氛圍。除了對古典音樂進行改編重奏,曼托瓦尼的選曲范圍還包括拉丁音樂、爵士樂、電影金曲、各式舞曲、各地民謠等幾乎所有種類的音樂,這些樂曲在曼托瓦尼的改編演奏下變得雅俗共賞、和諧悅耳。如《藍色探戈》是最著名的探戈舞曲之一,由美國作曲家安德森于1951年創(chuàng)作,被視為古典與現(xiàn)代通俗音樂相結合的橋梁作品之一,經(jīng)過曼托瓦尼樂團的改編演奏被賦予了別樣的情調(diào),小提琴演奏讓樂曲本身更為輕快,敲擊樂器營造出泉水叮咚作響之聲,再配以大提琴和管類樂器織成厚重的背景,使樂曲演奏層次感突出。作品《月亮河》改編自電影《蒂凡尼的早餐》主題曲,該曲曾獲得第34屆奧斯卡最佳電影歌曲獎,在曼托瓦尼樂團的演奏下儼然已成為輕音樂曲目中的經(jīng)典作品,樂曲經(jīng)改編后更加悠遠空靈,充滿了浪漫的情調(diào)。
成功的選曲編曲,加上樂團流暢舒展的演奏,使得曼托瓦尼樂團具有古典氣息同現(xiàn)代風格兼?zhèn)涞奶厣A麗而不艷俗,浪漫而不輕浮,既通俗易懂,又格調(diào)高雅、風度不凡,其營造的輕松自然的氛圍使人們沉醉其中。1935—1936年,曼托瓦尼以單曲“Red Sails in the Sunset”、“Serenade to the Night”走紅美國排行榜,因此被公認為“情調(diào)音樂之王”、“世界輕音樂教父”?!岸?zhàn)”后,曼托瓦尼開始專注于唱片的發(fā)行。1955年,唱片《Charmaine》問世,銷量破百萬,引起巨大轟動。曼托瓦尼獲得“金碟獎”;1957年獲得英國廣播界最高榮譽“伊博羅·諾貝羅獎”;1958年,他應英國女王邀請作御前演出;整個樂團在20世紀60、70年代達到全盛時期,享譽全球。樂團更連續(xù)15年到北美演出,在專輯銷量和音樂演奏場次上超過了以往任何音樂演奏家。其獨樹一幟的演奏風格經(jīng)久不衰,近半個世紀風靡世界各大洲的每個角落。1980年,曼托瓦尼辭世,但樂團仍受到世人的喜愛,并繼續(xù)發(fā)揚弦樂為主的風格。
曼托瓦尼樂團的影響是世界性的,其與中國的情緣始于上世紀70年代末。該樂隊的輕音樂成為改革開放以來首批引入的西方音樂,并由官方電視臺正式推出,讓那個時代的中國聽眾耳目一新,被視為上世紀80年代的文化符號之一。曼托瓦尼樂團注重專輯創(chuàng)作的模式不僅帶動了中國輕音樂的發(fā)展,也為中國流行音樂的普及和發(fā)展做了極好的鋪墊和引導。正是曼托瓦尼樂團打通了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的隔膜,使輕音樂迅速在古典與流行之間占據(jù)重要的一席,并成為最優(yōu)美的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