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多瑙河波光粼粼,音樂之都維也納充滿浪漫情懷,美麗的奧地利可謂人杰地靈。莫扎特、舒伯特、貝多芬和約翰?施特勞斯父子蜚聲樂壇,弗洛伊德、卡夫卡和茨威格譽滿天下。而奧地利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瑪麗亞?特蕾西婭女王(1717—1780),堪稱德意志民族最杰出的女性君主。她能夠匹敵一代軍事天才弗里德里希大王,用“開明專制”變革國家,深刻影響了18世紀中后期的歐洲格局。
這位女王的父親是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也是奧地利大公國、匈牙利王國和波希米亞王國的君主。此君在與土耳其、西班牙和法國等積年征戰(zhàn)之余,一心延續(xù)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統(tǒng)治。他在壯年之時便唯恐自己絕嗣后王權旁落,于是處心積慮地炮制出一份《國本詔書》。其主要內(nèi)容是家族的世襲領地奧地利、匈牙利和波希米亞不得分割,如無男嗣則由長公主及其后代繼承大位。但因女性繼承大位有悖日耳曼傳統(tǒng),故而他運用種種手段,到1739年總算說服英國、法國、俄國和普魯士等歐洲主要國家全都簽字同意。
這份關系重大的文件出臺后四年,查理的長女瑪麗亞?特蕾西婭出生。說來也巧,查理的擔心成了無情的現(xiàn)實,他最終只有兩個女兒而沒有男嗣。幸好特蕾西婭美麗聰慧,勤奮好學,能講拉丁語、法語、波西米亞語和意大利語等。這位公主性格剛烈豪爽,能歌善舞,喜歡騎上烈馬奔馳。查理六世與女兒關系融洽,有一次他編寫了一個歌劇,特蕾西婭則在劇中跳芭蕾舞。在婚姻大事上,查理六世也給了女兒充分的選擇權。1736年2月,特蕾西婭與自己選定的丈夫洛林和巴爾公爵弗蘭西斯?斯蒂芬完婚。但是她沒有接受過嚴格的政治訓練,對軍旅之事和近代科學成就了解甚少,此點對她日后產(chǎn)生了嚴重的不利影響。1740年10月29日,心力交瘁的查理六世駕崩。23歲的特蕾西婭公主隨即繼任奧地利大公、波希米亞國王和匈牙利國王,開始了她40年的王者生涯。
特蕾西婭即位后,按照當時慣例照會各國,要求承認自己的合法地位。孰料法國、西班牙、普魯士、巴伐利亞和薩克森等國公開翻臉,斷然否認《國本詔書》的合法性。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更是徑自突然出兵,一舉占據(jù)了奧地利的經(jīng)濟中心西里西亞,延續(xù)八年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zhàn)爭由此拉開了序幕。此后法國和西班牙也紛紛出兵進攻哈布斯堡家族的各處領地,一時間特蕾西婭面臨亡國的危險。在強者為尊的時代,在戰(zhàn)爭中無所作為的君主只能黯然退場,不能捍衛(wèi)自己安全的民族難有生存空間。年輕的女王在臣民面前發(fā)誓,決心在上帝安排的荊棘密布、充滿痛苦和淚水的王者道路上前進。奧地利在德意志諸邦中本來疆域最大,人口最多,奈何此時情況十分不妙。特蕾西婭本人沒有弗里德里希二世那樣的軍事才能,奧地利軍隊裝備近乎乞丐,缺乏訓練而且士氣低落。好在她用一系列讓步獲得了匈牙利的5萬生力軍,又得到了英國的貸款和俄國的軍援。在一次次的失敗后,女王終于頂住了敵人的攻勢,并發(fā)動了數(shù)次卓有成效的反攻。她還不失時機地于1745年9月把丈夫推上了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位置。誠如伏爾泰所言,神圣羅馬帝國既不神圣,也不在羅馬,更不是帝國。但是誰獲得了帝國皇帝寶座,誰就能在德意志境內(nèi)擁有正統(tǒng)。1748年,交戰(zhàn)各方簽訂和約,歐洲各國都承認了特蕾西婭的地位。
在這次戰(zhàn)爭中,特蕾西婭受命于危難頻仍之際,隨時面臨躓蹶傾覆的危機。女王最終沒有收回祖產(chǎn)西里西亞,但是使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逃過了一劫。戰(zhàn)爭結(jié)束時國內(nèi)形勢穩(wěn)定了,她的地位鞏固了,軍隊也變得強大了。女王報仇雪恥的信念和戰(zhàn)備,又成為規(guī)模宏大的七年戰(zhàn)爭(1756—1763)的導火索。這次大戰(zhàn)幾乎把所有歐洲國家都卷了進來。奧地利軍隊在戰(zhàn)爭初期取得了輝煌勝利,俄奧聯(lián)軍還占領了普魯士的首都柏林。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導致財政嚴重惡化,奧軍再次上演接二連三的大潰敗。女王只能再次接受無情的現(xiàn)實,承認平庸的和平也好過輝煌的戰(zhàn)爭。女王在位期間的最后一次軍事行動是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zhàn)爭(1778—1779)。女王的老對手弗里德里希大王再次挑起戰(zhàn)端,休養(yǎng)生息多年的奧軍終于在戰(zhàn)場上獲得了決定性優(yōu)勢。戰(zhàn)爭以有利于奧地利的和約而告終。
特蕾西婭女王有好士兵的膽識和勇氣,但是缺乏將領的才華和素養(yǎng)。她在戰(zhàn)爭中的表現(xiàn)只能說勇氣可嘉,她的外交活動則充分顯示出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手段。奧地利地處中歐,是四顧皆敵的戰(zhàn)略要地。故而處理與歐洲主要國家的關系,是奧地利當權者必須考慮的重大戰(zhàn)略問題。在父親駕崩之后,特蕾西婭憑借自己的堅毅和智慧,首先贏得了奧地利貴族和民眾的支持,又獲得了匈牙利人的鼎力援助。為了說服吃夠了哈布斯堡家族統(tǒng)治苦頭的匈牙利貴族,她特意穿上精心準備的匈牙利民族盛裝,以楚楚動人的美貌和哀怨悲憤的神情出現(xiàn)在他們面前。之后她抱著年幼的長子約瑟夫向他們展示,要求他們保衛(wèi)將來的匈牙利國王。匈牙利貴族們被她打動了,熱血沸騰地高呼“為我們的女王去死”。在七年戰(zhàn)爭之前,特蕾西婭成功地與本是死敵的法國波旁王朝結(jié)盟,引起一場歐洲外交的革命。1772年,普魯士和俄國聯(lián)手準備瓜分波蘭,特蕾西婭本來出于勢力平衡而持反對態(tài)度。她看到自己無能為力后,干脆也加入其中分了一杯羹。弗里德里希大王諷刺說,她流著眼淚拿走了她那一份。
特蕾西婭得以名垂史冊,不僅在于她是奧地利王位繼承戰(zhàn)爭和七年戰(zhàn)爭中的核心人物,更在于她是一位“開明專制”君主。她在啟蒙思想家影響下執(zhí)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力地提升了國力。普魯士攻占西里西亞后,德意志政治局勢從奧地利一家獨大變成了哈布斯堡家族與霍亨索倫家族雙雄對峙。面對威脅巨大的敵人,特蕾西婭滿懷朝氣地勵精圖治,迅速開始重振國家的努力。
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地是一份紛繁復雜的政治拼圖。轄境內(nèi)有日耳曼人、馬扎爾人、捷克人、意大利人和尼德蘭人等眾多民族,宗教信仰、語言文化和政治訴求大相徑庭。她采取分別對待、循序漸進的辦法,著力學習對手普魯士,強化君主的權力,增加國家的財力和軍力。鑒于難以剝奪維也納宮廷中一批死氣沉沉的元老重臣的權力,女王干脆轉(zhuǎn)而自行組建一套為自己服務的中央機構(gòu)。她建立公共和宮廷事務樞密院,管理所有領地的行政和財務。她以強化地方行政官的辦法來改善地方政府的運作,在奧地利和波希米亞共設立了47個行政區(qū)。他們執(zhí)行女王的命令,負責為軍隊提供食宿、維持地方治安和一切有關的公共事務。她小心翼翼地沒有觸動匈牙利的議會和法律,而是盡可能地培養(yǎng)出一個支持自己的貴族派系。而意大利和尼德蘭的領地,依舊由當?shù)乜偠絹碡撠熣乒堋E跻彩俏恢厣讨髁x者,鼓勵開辦手工工場和新興產(chǎn)業(yè),積極支持奧地利東印度公司的業(yè)務。女王建立了一所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軍事學院,旨在提高軍官的素養(yǎng)。在很短時間內(nèi),奧地利軍隊發(fā)生了質(zhì)的飛躍。甚至弗里德里希大王也從她這里學習了諸多治軍之道。
七年戰(zhàn)爭以后,特蕾西婭進一步深化改革。她在1771年和1775年頒布詔書,取消王室領地上的農(nóng)奴制,采取了一系列減少農(nóng)民負擔的措施。她禁止地主擔任征稅人,對領主裁判權加以限制。女王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但是向教士征稅,反對教皇在奧地利發(fā)號施令。女王利用耶穌會的財產(chǎn)推行基本教育,奧地利的許多兒童享受到了教育。女王也推動了維也納的音樂藝術的發(fā)展,她曾邀請音樂神童莫扎特進宮中演奏。
特蕾西婭處處強調(diào)自己的女性身份,她也是女性君主中罕有的一位賢妻良母。她不像英格蘭的伊麗莎白一世那樣寧愿孤獨一生,也不像俄國的葉卡捷琳娜二世那樣心狠手辣。在最艱難的時期里,女王與丈夫弗蘭西斯伉儷情深,在國事上配合默契。1765年弗蘭西斯病逝之后,女王悲慟不已,至死都身穿黑衣以示哀悼。女王一生生育子女達16人,而且從來沒有因之停止國務活動,堪稱一個罕見的奇跡。她安排子女們嫁娶的都是歐洲的王公貴胄,所以有人戲稱她是“歐洲的岳母”。其中長子約瑟夫與妻子茜茜公主是皇室難得的天成佳偶。而特蕾西婭的小女兒瑪麗卻上演了一出悲劇。她嫁給法王路易十六,因貪圖享受而被蔑稱為“那個奧地利女人”,最終在大革命的風暴中被送上了斷頭臺。
1780年11月29日,在歐洲舊秩序行將崩潰之際,一生爭強好勝的特蕾西婭女王病逝。特蕾西婭是一位典型的舊式君主,相信自己有責任蔭庇臣民,其內(nèi)心深處充滿公正的信念。她具有卓越的政治才干,清醒精明的頭腦,知人善任的政治眼光,也有高超的政治手腕。她在需要主動出擊的情況下,總是堅定不移和不屈不撓,甚至達到了固執(zhí)的程度。而在需要和平交往和從容說服的場合,其所作所為真是令人贊嘆。
特蕾西婭繼承了一個爛攤子。在她的“開明專制”改革下,各領地與中央的矛盾緩和了,奧地利的財政收入持續(xù)增長,呈現(xiàn)出繁榮昌盛的興旺景象。在特蕾西婭統(tǒng)治后期,奧地利成為歐洲大陸的決定力量之一。
特蕾西婭與弗里德里希大王同年繼位,二人龍爭虎斗較量了40年。她在作戰(zhàn)中經(jīng)常處于不利狀況,情勢常常是危在旦夕。憑借智慧和謹慎,半路出家的特蕾西婭經(jīng)受住了職業(yè)軍人弗里德里希大王的挑戰(zhàn)。
今天,特蕾西婭女王留下的金碧輝煌的美泉宮,仍舊無言地向世人講述著這位女王的傳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