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了幾節(jié)公開課,有學唱歌曲的音樂課,有設計郵票的美術課,還有更換Windows桌面的電腦課,都屬于活動性課程。多元的可關聯(lián)素材、多樣的媒體呈現(xiàn)手段、豐富的感官刺激,使教師擁有較大的施教靈活度。但是,與語數(shù)學科相比較,過度的情景創(chuàng)設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對教學的重難點把握不準講授不精,使教學有效度不高。教師對課堂教學的設計重視外在形式、忽視教學本質(zhì)。
片段一:三年級“電腦桌面巧裝飾”課,任務是學會使用桌面快捷菜單更換Windows桌面背景。教師先讓學生看書學習操作,然后請一位學生使用教師機進行全班示范操作。學生剛剛點擊了一下鼠標,老師就喊:“停?!比绱朔磸蛢纱?。每次叫停后,教師就講解剛才學生點擊的按鈕叫什么,同時把名稱寫在黑板上——“選項卡”、“瀏覽按鈕”、“列表框”……
從知識目標分析,對于只有9歲的兒童,知不知道自己點擊的按鈕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會使用桌面屬性菜單更換Windows桌面背景,在自己親手改變桌面背景的實踐中體驗操作過程。從過程方法分析,學生經(jīng)歷了獨立閱讀文本,理解操作步驟,完成操作實踐的過程;請一名學生在全班進行示范操作是模仿學習,目的是針對閱讀文字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設計的,希望這類學生通過觀看操作示范,記住操作步驟,模仿著完成實踐操作,從而也能獲得操作體驗。讓學生先看書自學,然后再提供示范操作,這個環(huán)節(jié)設計得非??茖W合理。然而,合理的目標、有效的方法又被教師不合理的行為打亂,一個簡單的操作序列,被教師強制地打斷,硬性地切開,這會導致學習者什么樣的學習結果呢?我們再從學生角度來分析一下,當一名學生在教師的電腦上進行操作時,其他學生首先要盯著自己的電腦屏幕觀看同學的示范操作,然后轉(zhuǎn)過臉看黑板上老師寫的字、聽老師的講解;接著,再轉(zhuǎn)回頭看自己電腦屏幕上同學的示范操作,再轉(zhuǎn)過頭看黑板。如果老師所講的是學生格外關注、渴望知道的,他們的注意力還會一直保持;如果是學生不太理會的、不以為然的,他們的注意力就很難在多次的視覺變換中保持一致了。這樣的示范結果,看書沒有學會操作的學生,或許知道了幾個按鈕叫什么,但是,很難回憶起設置背景圖片的完整操作步驟。
片段二:在學生學會設置桌面背景效果之后,教師又引導學生設置動態(tài)背景,學生操作的結果是有的把圖片平鋪放置,有的拉伸放置,還有的居中放置。為了說明平鋪、拉伸和居中的區(qū)別,教師廣播了一臺學生機的畫面:一個平鋪效果的動態(tài)桌面,滿屏幕跳動著彩色的圖案。同時請一名學生解釋,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清晰地解釋出三個專業(yè)名詞在背景設置中的區(qū)別,全班學生在聆聽同學的解釋時一直盯著滿屏跳動的彩色圖案。這么抽象的概念,這位學生能如此清楚地加以解釋,一定早已學會。但其他學生如他一般嗎?全班100%都能達到他的實踐能力和認知水平嗎?顯然是不可能的。那么,僅僅讓這名學生用語言解釋一遍,其他學生就能理解嗎?也是不可能的。這時候,教師應當提供什么樣的學習支持呢?三年級學生尚處在形象思維發(fā)展階段,教學時要盡量把抽象的概念直觀化、可視化。教師如果能事先做好一個課件,將三種位置效果所設置的桌面背景進行直觀對比,學生一看就完全明白了。遺憾的是在備課時教師沒能對這個重要的知識點做出預設準備。
反思片段一,教師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對學生的有效學習產(chǎn)生了干擾,教學目標與教學結果混淆。反思片段二,在學生有認知困難時教師沒有發(fā)揮導學的作用。一節(jié)課兩個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所起的作用一個是負效應、一個是零效應。分析原因,思想觀念決定行為方式,教師的教育理念控制著教學行為。所以,必須更新理念、重新認識教育教學目標。教師要有“學生”意識,要把“我要創(chuàng)設的情境是……”變成學生在什么情境中能夠進行最有效學習;將“我的教學任務是……”變成學生的學習任務是……;把“我的教學目標是……”變成學生要達到的學習效果是……;把圍繞“我的”所想變成圍繞學生的學習去思考;從學生的角度研究教的方法,從學生的實踐活動結果發(fā)現(xiàn)他們的困惑,一切從學生的有效學習出發(fā)。
課堂講授不論是現(xiàn)在還是過去都是最重要的教學手段,但是對于實踐性課程,我們必須堅持一個基本原則:學生能探究學會的就不必非要求看書學;能看書學會的就不要再示范操作,只需要對個別學生示范的不要在全班集中講;講了也不會的不要講,與學習目標無關的統(tǒng)統(tǒng)不要講。實踐性課程是讓學生自主實踐自我探究真實體驗獲得經(jīng)驗建構知識,教師的講授是提醒、激勵,是連接學生學習的紐帶。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旅程的旅伴,不到關鍵時候,不要輕易做“導游”;反之在最關鍵時候,又必須準確高效地“導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