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針對數(shù)學中的具體例題,探討兩種不同的解析方法,以期拋磚引玉。
【關(guān)鍵詞】 多種方法; 解析實例; 培養(yǎng)提高; 思維能力
筆者曾聽過一位小學數(shù)學老師用多種方法解析同一例題,聽后很受啟發(fā),其清晰的解題思路,通俗易懂的解題方法,以及靈活多變的解題技巧,讓筆者真正感受到多種方法解題對于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所在。為此,筆者也想用兩種不用的方法解析一教學實例,以期待讀者看后能有所感悟。
甲公司是乙公司的母公司,2008年9月15日甲公司將成本為80萬元的一批庫存商品,以100萬元的價格出售給乙公司,至2008年12月31日該批商品乙公司全部未出售,其可變現(xiàn)凈值為110萬元;2009年12月31日該批庫存商品仍未出售,其可變現(xiàn)凈值為95萬元;2010年12月31日該批庫存商品還是沒有對外售出,其可變現(xiàn)凈值為76萬元。甲公司與乙公司的所得稅稅率均為25%,所得稅核算方法均采用資產(chǎn)負債表債務法,會計與稅法對發(fā)出存貨的計價方法相同。甲公司于每年年末編制合并報表。
一、2008年
1.乙公司個別會計報表中(表1)
2008年末,該庫存商品的成本為100萬元,可變現(xiàn)凈值為110萬元,該項存貨沒有發(fā)生減值,乙公司不需要計提存貨跌價準備,所以該存貨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chǔ)相等,不會產(chǎn)生暫時性差異。
2.甲、乙企業(yè)集團合并報表中(表2)
在合并報表中存貨的賬面價值為80萬元,計稅基礎(chǔ)為100萬元,可抵扣暫時性差異20萬元(屬于發(fā)生),應確認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對所得稅費用的影響,甲公司在編制合并報表時,應進行如下的會計處理:
借:營業(yè)收入 100
貸:營業(yè)成本80
存貨20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5 (20×25%)
貸:所得稅費用 5
上述關(guān)于遞延所得稅會計處理的另一種解題方法是:
2008年末存貨的計稅基礎(chǔ)=100(萬元)
2008年末存貨的賬面價值=計稅基礎(chǔ)-抵銷分錄中調(diào)減的存貨金額=100-20=80(萬元)
2008年發(fā)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20(萬元)
2008年編制合并報表時,應作如下會計處理: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5 (20×25%)
貸:所得稅費用 5
二、2009年
1.乙公司個別會計報表中(表3)
2009年末,存貨的成本為100萬元,而可變現(xiàn)凈值為95萬元,乙公司計提5萬元的存貨跌價準備,期末賬面價值為95萬元,計稅基礎(chǔ)保持不變?nèi)詾?00萬元,雙方將發(fā)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5萬元,乙公司在個別中通過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確認了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對所得稅費用的影響金額1.25萬元,并作了如下的會計處理: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1.25(5×25%)
貸:所得稅費用1.25
2.甲、乙企業(yè)集團合并報表中(表4)
從合并報表的角度看,期末存貨的成本為80萬元,可變現(xiàn)凈值為95萬元,企業(yè)集團并沒有發(fā)生存貨減值,不需要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存貨期初與期末的賬面價值均為80萬元,期初與期末的計稅基礎(chǔ)均為100萬元,本期既沒有發(fā)生也沒有轉(zhuǎn)回暫時性差異,甲公司在編制合并報表時應作如下會計處理:
借:未分配利潤——年初20
貸:存貨 20
借:存貨跌價準備 5
貸:資產(chǎn)減值損失 5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5
貸:未分配利潤——年初5(上年確認本期重復確認)
借:所得稅費用1.25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1.25(5×25%)
上述關(guān)于遞延所得稅會計處理的另一種解題方法是:
2009年末存貨的計稅基礎(chǔ)=100(萬元)
2009年末存貨的賬面價值=計稅基礎(chǔ)-抵銷分錄中調(diào)減的存貨金額+抵銷分錄中調(diào)減的存貨跌價準備金額=100-20+5=85(萬元)
2009年末可抵扣暫時性差異余額=100-85=15(萬元)
2009年初可抵扣暫時性差異余額=100-80=20(萬元)
2009年轉(zhuǎn)回可抵扣暫時性差異=5(萬元)
2009年編合并報表時,應作如下會計處理:
借:所得稅費用1.25(5×25%)
貸:遞UXIsTj8AeTM/JqhH3cQ8p47tdJ/gLRzH9bO1dsSj+5A=延所得稅資產(chǎn)1.25
三、2010年
1.乙公司個別會計報表中(表5)
2010年末,存貨的成本為100萬元,可變現(xiàn)凈值為76萬元,乙公司2010年末實際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為19萬元,期末存貨賬面價值為76萬元,期末存貨計稅基礎(chǔ)仍為100萬元,2010年發(fā)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19萬元,乙公司在個別報表中已通過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確認了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對本期所得稅費用的影響金額4.75萬元,并作了如下的會計處理: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4.75(19×25%)
貸:所得稅費用 4.75
2.甲、乙企業(yè)集團合并報表中(表6)
從合并報表的角度看,期末存貨成本為80萬元,可變現(xiàn)凈值為76萬元,企業(yè)集團應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為4萬元,本期發(fā)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4萬元,甲公司在編制合并報表時,應作如下的會計處理:
借:未分配利潤——年初20
貸:存貨 20
借:存貨跌價準備 5
貸:未分配利潤——年初5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5
貸:未分配利潤——年初5
借:未分配利潤——年初1.25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1.25
借:存貨跌價準備 15 (19-4)
貸:資產(chǎn)減值損失15
借:所得稅費用3.75(4.75-1)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3.75
上述關(guān)于遞延所得稅會計處理的另一種解題方法是:
2010年末存貨的計稅基礎(chǔ)=100(萬元)
2010年末存貨的賬面價值=計稅基礎(chǔ)-抵銷分錄中調(diào)減的存貨金額+抵銷分錄中調(diào)減的存貨跌價準備金額-抵銷分錄中的調(diào)增的存貨跌價準備金額=100-20+5+15=100(萬元)
2010年末可抵扣暫時性差異余額=0
2010年初可抵扣暫時性差異余額=15(萬元)
2010年轉(zhuǎn)回可抵扣暫時性差異=15(萬元)
2010年編合并報表時,應作如下會計處理:
借:所得稅費用 3.75(15×25%)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3.75●
【參考文獻】
[1] 財政部.中級會計實務[M].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10.
[2]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xié)會.2010年度注冊會計師全國統(tǒng)一考試輔導教材《會計》[M].中國財政經(jīng)濟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