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大約二三十年前,“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喊得震天響。為彌補失去的時間,這當然是好的,但后來卻不時演變成了一味追求速度,片面求快,以為“快就是效率”,于是大家又感嘆——我們這個時代是個浮躁的時代!
這種浮躁風也刮進了語文教學的課堂,我們語文老師一味強調(diào)多媒體教學,一味強調(diào)書法速成、快速閱讀、快速作文。那么,效果怎么樣呢?
先看一味強調(diào)多媒體教學。本來多媒體只是教學的一種手段,其工具性質(zhì)與一支粉筆并無二致,它只能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但我們偏有人把它捧得神乎其神,特別是語文教師認為多媒體對語文教學格外有幫助,于是很多教師上課“機(電腦)不離手”,到了只要停電就上不成課的地步了,完全忘記了學生的接受情況。一方面,總是多媒體,學生產(chǎn)生了感官疲勞;另一方面,多媒體教學容量大、信息多,學生眼花繚亂,手足無措,筆記不知怎么做,思考消化來不及,或霧里看花終隔一層,或暴飲暴食吃壞腸胃。當然,教師會說:學生歡迎多媒體教學。這也是可能的,但也要分析歡迎的原因是什么。譬如,看電視、上網(wǎng),有的學生上了癮,晚上就寢時間還冒險翻圍墻出去,這樣的一味追求感官刺激的所謂“歡迎”,我們能接受嗎?
一支粉筆,慢是慢了點,但也有它的優(yōu)勢。教師從容不迫地朗讀、講解、提問,工工整整地板書,學生不緊不慢地聽取、思考、回答,認認真真地記錄,師生互動,特別是情感得到充分交流,形成和諧的課堂氣氛,這不能不說是一種享受、一種收獲。潛移默化中,學生學到了知識,陶冶了情感,鍛煉了思維,真正做到了“心悟”,語文水平實實在在提高了。而這種從容的收獲,是在光電的喧囂、機器的壓迫下難以得到的。
能說多媒體無所不能,做它的“奴隸”嗎?能說粉筆一無是處,徹底拋棄嗎?
再看這書法速成、快速閱讀、快速作文。
書法能速成嗎?相信很多人從小就聽長輩或老師講過王羲之“臨池學書”的故事,被諄諄告誡學習要持之以恒,莫只有三分鐘頭腦發(fā)熱。還有王獻之和七缸水的故事,被警示凡事莫貪圖捷徑,只有苦學苦練苦干,才能成就一番事業(yè)??墒乾F(xiàn)在我們卻淡忘了這簡單的道理,于是我們學生寫的字越來越差,越來越難認,不成“方塊”,成了“天書”,往往一班學生找不到兩個字寫得好的。更讓人遺憾的是,很多學生對老師的提醒采取漠然的態(tài)度,認為寫字是雕蟲小技,不值得大驚小怪!何況電腦里什么漂亮的字沒有?
至于閱讀,我們不能過多地拿“信息時代”、“知識爆炸”來嚇唬學生,有些東西是恒久的。更多的時候,我們要指導學生靜下心來進行“精讀”,掌握基本知識,培養(yǎng)基本能力,將基本的東西真正吃透。只有這樣,才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養(yǎng)成自學的良好習慣,培養(yǎng)較好的自學能力。譬如鑒賞古典詩歌,務必細細品味,注意意象的暗示性與多義性,由形象而思想情感,如果表面化、簡單化,就會鬧出笑話。古人所說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半部《論語》治天下”決不是率爾之論。
還有作文,我們當然羨慕“七步成詩”、“倚馬可待”、“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但這種功夫,是長期艱苦磨練的結果,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沒有前因,哪有后果?沒有“厚積”,怎能“薄發(fā)”?初學為文者怎能盲目效仿?
現(xiàn)實是,現(xiàn)在學生的作文,語言越來越不通,材料越來越貧乏。為此,我們要強調(diào)的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板凳要坐十年冷”!要下慢功夫,學好語言;下細功夫,積累材料。要勤學苦練,而不是總想著“快”!“磨刀不誤砍柴工”,“功到自然成”,基本功扎實了,文章才會寫得又快又好。
當然,近一百多年以來,“西方世界鞭先著”,我們的民族落后了,吃夠苦頭,歷盡磨難,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于是奮起直追。但在探索的過程中,我們有盲動,有“大躍進”,付出了代價。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我們又面臨著如何處理經(jīng)濟發(fā)展“快”與“好”的關系的新課題,就如我們的高速公路怎么才能既修得快,又耐得久?
而語文課堂不是凈地,面對浮躁的世風,語文教師在現(xiàn)有體制機制的控制下,要淡化成績看輕評比、避免急功近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作為青少年的重要的“傳道”者,我們有責任早點自覺。學語言,是一個長期艱苦的積累過程,非得有點鐵杵磨針的工夫不可。我們要敢于領風氣之先,率先這樣做,以使我們的教育改革的實驗和探索少走彎路,減少損失,為民族語言的教學事業(yè)盡我們的微薄之力。
(作者單位:漣源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