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詞浩如煙海,名篇佳作卷帙浩繁。詩詞成為了中華文化的瑰寶,已經融進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之中,滲透到了炎黃子孫的靈魂深處。詩詞以其語言精練、語意含蓄、節(jié)奏明快、意蘊豐富、跳躍性強而深受廣大中學生喜愛,但由于歷史文化積淀、審美角度取向的差異,一度使最具賞析韻味的教學變成了枯燥乏味、毫無引力的技術課。學生只停留在對詩詞淺層的理解上,未能把握作家濃郁深厚的情感基調和深含在情感背后的意蘊指向,更無法體驗到詩詞文字承載出的智慧和靈性的美感。
教師如何有效進行教學活動,增強學生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操和精神境界,值得我們深思和探討。在教學實踐中,我注意從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方式中尋找切入點,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協(xié)調學生的手腦眼耳鼻,結合誦讀、爭鳴和再創(chuàng)讓學生去領悟詩詞本身蘊含的智慧,尋覓詩詞的另一番風景。
一、在誦讀中體察音韻美
詩源于勞動人民的口語,最初是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是配樂演唱的。詩詞自然就帶有了音樂的特質,其韻律之感、簡約之美需要借助抑揚頓挫、疾徐有致、嘹亮多情的聲音來表現(xiàn)。誦讀詩詞應該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首班車。只有大膽大聲地誦讀,才能體味到那種特殊的音韻感,才能領略到作品蘊涵的精神和風采,感知詩人高低起伏的情感脈動和靈魂深處的悸動和悲喜。學生誦讀詩詞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思索的過程、抒情的過程、靜心的過程和審美的過程。靜心潛心的誦讀,詩詞的清香味才會飄忽而至、撲面而來、怡人性情、沁人心脾。
因此,誦讀成了打開文學大門的金鑰匙,是踱步詩詞殿堂的敲門磚,是語文課堂上一道永恒而亮麗的風景,是教師時刻抓牢的一條教學生命主線。只有在聲情并茂、入情入境的誦讀中,才能把握狂放不羈的李白從“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悲壯詩句中傾吐走出翰林后的郁悶憤激之氣;傷時憂民的杜甫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雄渾畫卷中嘆惋高歌;豪邁灑脫的蘇軾在“大江東去”的壯麗山河前奏響生命的最強音;婉約纏綿的柳永在“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溫柔繾綣中揮灑離別的淚水。感同身受的誦讀,才會有感同身受的體悟,實現(xiàn)了作者與讀者的間接對話和情感交流。
我在教學柳永的《雨霖鈴》時是這樣引導學生誦讀的:才華橫溢的詞人柳永,因仕途碰壁,心灰意冷,帶著自己的才情和怨情決定離開京城,但一想到要和自己曾經擁衿暖被、淺斟低吟、互訴衷腸的紅顏知己共同品嘗和忍受相思的愁悶時,冰冷的心意縈繞了本就痛苦難堪的心扉。因此,這首詞的基調低沉、苦悶、哀婉、凄楚。“寒蟬凄切”的“切”字表明了蟬自感生命無幾,哀鳴不止。又和有情人揮手作別,更覺樂是無章,聲是亂嘶。讀“切”時要作稍長的停頓,要把聲嘶力竭、聒噪不止的情讀出來?!岸奸T帳飲無緒”、“今宵酒醒何處”應作為一個樂段,讀時要緩慢和拉長些?!傲魬偬帯薄ⅰ澳钊トァ?、“楊柳岸”、“便縱有”相當于八分或十六分休止符,讀時應聲斷而氣不斷。誦讀本首詞時還要發(fā)揮自己的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捕捉情意彌深的字眼,用重讀的方式來表現(xiàn)分手時萬分悲痛之狀。
融情于詞的指導誦讀,讓學生感受到了難以言狀的韻律美,領略到了詞的豐富內涵,激活了學生濃厚的朗讀欲望,達到了當堂背誦、理解和記憶的效果。
二、在爭鳴中體味語言美
反復誦讀讓學生捕捉到詩詞語言的靈性,但學生并未真正感知到詩詞精神內核的豐富性,故且停留在感性認識上,對詩詞的“神”美有一種“欲說還休”的無奈之感。要想深入地走進詩詞建構的語言世界里,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詩詞中所蘊涵的別樣的美。學生正處在詩樣年華的時代,對詩詞的認識領悟本身就充滿了一種濃郁的詩意,不同個性的學生對詩詞的視覺觀察、字面理解、意境把握等就存在著多面性、差異性。對詩詞的解讀呈現(xiàn)落英繽紛、絢麗多姿的特點。因此,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和引導學生深入鉆研詩詞內容,學會用理性的語言大膽地談自己的認知、感受,用智慧的語言描述隱含在詩詞字面背后的“難言”之言。
如在講授《念奴嬌·赤壁懷古》下闋時,我這樣啟發(fā)學生:下片著力寫周瑜的才華和功勛,但詞人卻蕩開一筆,用“小喬初嫁了”一句來破題開門,似乎顯得特別突兀,該怎樣理解這句話?
有的學生聯(lián)系《三國演義》說:小喬是周瑜的所愛,是江南的美人。用小喬嫁給周瑜,烘托出周瑜的年少有為、年輕俊美、才華出眾。
有的學生說:大喬嫁給孫策,小喬嫁給周瑜,孫策與孫權是兄弟,周瑜與孫權自然有了一定特殊的姻緣關系,他能夠躋身富貴之列博得孫權的絕對信任,這也是其能建立功業(yè)的一個重要條件。
有的學生說:唐代杜牧的《赤壁》詩中寫道“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突出表現(xiàn)了周瑜在赤壁一戰(zhàn)中的重要作用,而年輕的周瑜卻能夠力扛九鼎,力挽狂瀾,不辱使命,御辱于外,表現(xiàn)出了他的謀略和膽識。美人嫁英雄是自然之理,用小喬反襯周瑜的豐功偉績和英雄氣概。
有的學生說:作者寫小喬,是對周瑜娶小喬而成就功名的艷羨,也是對自己年過半百而時運不濟功業(yè)未就的嘆惋。感傷自己未能與皇室宗親聯(lián)袂,致使自己朝中無親、提攜無人,空懷一腔熱忱的報國情卻難以施展。
最后我點撥總結:同學們說的都在理,我同意大家的看法。作者十分景仰周瑜,用一句細膩的筆法“小喬初嫁了”來烘托周瑜英雄年少,初出茅廬就建立功勛。相比之下,作者日漸“繁霜鬢”而一事無成,徒有多情意而無報國門。在壯麗山河前,一強一弱,一明一暗,一個春風得意一個壯志難酬,對照鮮明地表現(xiàn)了作者一面傾慕不已一面黯然神傷,一位耿如日月的愛國詞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地佇立在我們面前。
學生對詞句理解暢所欲言,從不同角度解析了詞句的魅力所在,彰顯了語言的感召力。學生也由原先對詞句字面理解上升為理性思辨。
三、在再創(chuàng)中體悟意境美
詩詞的最高藝術境界就在于創(chuàng)設出深邃豐富而意味悠遠的意境。所謂意境就是具有虛實相生、意與境諧、深邃悠遠特征的一種情景交融的詩意空間。學生在對詩詞中的重點字詞句的鑒賞后,似乎還有些“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韻味。為滿足學生對知識渴求的探究和需求,挖掘出詩詞意境中隱藏的美感,教師要審時度勢帶領學生向詩詞的縱深處開掘,領略詩詞不為人知的另一番美景,切實感受詩人的匠心獨運。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去再造詩詞的風景、情景和意境,讓學生體悟詩詞中不可言之情、不可述之理的意會言傳。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詩詞搭建的特質舞臺,不附帶任何條件地讓學生自由發(fā)揮,用獨特的視角、靈性的智慧和生花的妙筆把詩詞“詩中有畫”、“詩情畫意”的內容用文字固定下來。這種鑒賞過程,實際上也是一次感受詩詞意境美的過程,也是一次咀嚼消化吸收再釋放的過程,更是讀者與作者心靈交流默契相通的對話,屬于高層次的精神領域方面的再創(chuàng)活動。此時寫就的文字,應是激情亢奮的文字,此時的文章也應是情辭并兼的美文。
如在學完王維的《山居秋暝》后,學生仍沉浸在和諧靜謐清新的詩意中,被其中的藝術魅力震撼和感染。詩人寄情寓景,以詩入畫,寫了空山、新雨、天氣、晚秋、月色光照、清泉流淌等優(yōu)美自然風光,而淳樸開朗的浣女、樸實勤勞的漁夫置身其中,為靜謐安詳?shù)沫h(huán)境增添了許多人氣和生機,構成了一副雨后山村晚景圖。學生在領略和體悟到這首詩的意境后即席寫到:“在一個叢林茂密人跡罕至的山野之中,驟雨初歇,在暮色漸起之際,我只身登山,呼吸著雨后清新溫柔的氣息,伴著皎潔柔和的秋月銀輝,踏著新雨過后的潮濕山石拾階而上。暮色漸濃,蒼莽的松林間升騰起沉沉的霧靄,兩旁的溪流奏起了一串串歡快悅耳的樂曲,我迷戀著山石,盡情地飽覽著天賜的良辰美景。竹林深處,隱隱地傳來了浣女洗衣歸來的爽朗笑聲,蓮葉的婀娜搖曳想必是漁父蕩舟水上,順流而捕魚去了吧!留戀在大自然的懷抱中,陶醉在天籟的美妙里,我還有什么割舍不下的?!畾w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的聲音漸趨清晰,也讓他作為我的人生選擇吧!”
這樣的再造,并非僅停留在詩詞的表層,而是憑借詩意蕩漾的年齡深入地走進了詩詞的文化腹地,再造一個全新的意境,在詩韻中放飛詩性,文思泉涌,文采飛揚,無須刻意寫作而寫作立成。
總之,詩詞教學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人文教育。詩詞的魅力無窮,教學的模式就不會有定型。在教學中,我們關注了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體悟感受和再造活動,重視學生內在精神的呵護和培養(yǎng),細心地捕捉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拓展學生的認知范圍和想象空間,使詩詞教學流程中的三部曲成為教學的主旋律,語文課堂也就本色而自然地散發(fā)出濃郁芬芳的“語文味”。
?。ㄗ髡邌挝唬壕蘼箍h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