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沖突和對合兩方面分析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涉及的出世和入世的古典哲學主題。
關鍵詞: 中學語文教材 古典哲學主題 出世 入世
翻開中學語文初高中教材,一些經(jīng)典篇目穿越千年的歷史塵埃和新中國成立以后數(shù)十次教材改革的浪潮映入眼簾,如《醉翁亭記》、《歸園田居》、《歸去來兮辭并序》、《赤壁賦》、《蘭亭集序》等。一方面它們作為中華文學精髓被選入語文課本可謂字字珠璣,其生命能量滲入基礎教育田地將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成為其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食糧。另一方面令廣大一線語文教師大為頭疼的是如何詮釋這些經(jīng)典篇目的主題思想。現(xiàn)行通用的教材和教參一般是將“積極”的思想提煉出來,比如胸懷抱負、愛民如子、淡泊名利、寄情山水,而將“消極”思想一筆帶過,成為“盲點”,比如“流露了一些避世的情緒”,“作者思想中的封建糟粕是我們需要拋棄的”。如此這般,易造成學生對中國古典哲學流派紛爭的誤解和理解的斷層。中華民族是一個早熟的民族,其早期哲學的思想光輝舉世聞名、璀璨奪目,成為西方很多殿堂級學府熱衷研究的對象,本國國民身在其中卻一知半解或完全規(guī)避不解,是中學語文教育應該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李白辭官去都而作《夢游天姥吟留別》,蘇軾被貶黃州而作《赤壁賦》,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出現(xiàn)在中學語文課本中選錄的作者都有相似的境遇。人生之初莫不是懷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出發(fā)的,中途遇挫才徜徉于山水之間,思考人生和生死的問題。他們的人生觀在彼時彼刻是矛盾的,正是由于這種詰問,才有了文學史上不朽的名篇。這不是一個巧合,這恰恰體現(xiàn)了中國古典哲學兩種思想在歷代文人生命中不斷博弈的過程,即孔孟和老莊在心靈中的選擇和對話。
儒家思想志在樹立一個理性化的封建社會,將政治和倫理合一,以個人修養(yǎng)為本,以道德為基礎,以個人正心修身為社會修明的途徑。他所推崇的人格,好學深思,泰然從容,謹言慎行。這些標準貫穿于中國古代文人生命歷程的始終,也以各種外在形式表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比如初中語文課本收錄的《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梢哉{(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唬汉温??”君子對于追求和外在物質(zhì)辯證關系的認識躍然紙上,只要志同道合之人能坐在一起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陋室之陋何陋之有呢?這和《論語》瑞安貧樂道的思想不謀而合:“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比缡珍浽诟咧姓Z文課本中的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床頭里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在這房屋不能蔽體的情況下,詩人仍然是十分宏大的心懷:“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边@就應和了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目標。這樣的主題在中學語文課本選錄的篇目中俯拾皆是,比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闡述了一個古典文人可能會遭遇的、兩種人生境況:居廟堂之高或處江湖之遠。但無論如何不能摒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之責。再如歐陽修《醉翁亭記》所描述的“與民同樂”,可謂是對于士的階層,即那個社會的知識階層所擁有的比較理想的人生境界的描述了。
如上思想,通常稱之為“入世”的思想,對學生是容易解釋的,因為它一直流傳在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今天不似古代進行系統(tǒng)的典籍教育,耳濡目染,也略知一二,因為這幾乎是一種類似精神基因的遺傳,在孔子去世后數(shù)百年間政治混亂思想分歧的時期,戰(zhàn)勝了道家、墨家、法家、自然派思想和其他林林總總的學派,一直處于顛撲不破的地位。但與之相伴的,如何向?qū)W生解釋很多古代作者在行文中間突然不再腳踏實地而趨于空靈的哲學之思,就成了一個巨大的難題,因為這涉及“出世”的思想,這就是老莊的哲學,在儒家盛行的兩千多年來一直晦暗又繁榮地存在著的另一條主線。
《赤壁賦》是一個大大的問號,蘇軾沒有逃脫多舛的命運,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被小人誣陷,住在破廟,以前日日唱和的朋友杳無音信,人生困頓不言而喻,于是才有了著名的“主客問答”。主客都是蘇軾內(nèi)心的觀照:“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這是人生如夢的悲哀?!短m亭集序》則反之,王羲之生在玄學盛行的魏晉時期,卻對“一死生,齊彭殤”的生命觀提出了指斥。這就是中國古典文學中不能回避的,長存于歷代作者心中的另一種思想。儒家的人文主義不能抹殺人類本能的對宇宙生命這些不流于世俗的問題的探索,生活于禮教之下而無對生命哲學的思想云游,將是莫大的痛苦。
這兩種思想看起來是十分對立的,其實互相各有融合。初中語文課本曾收錄了《論語》的“侍坐”篇,這是語錄體著作《論語》中比較罕見的段落較長的篇目,大意是孔子和他的學生們談理想。孔子不贊賞冉有、公西華的理想,卻贊成曾點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似乎不同于從前我們對于入世思想立志的判讀。只有幾個朋友,在春天的時候穿著新衣服去沂水邊洗洗澡,唱著歌回家了,這對家國濟世能有什么益處呢?其實孔子在這里強調(diào)的是人的內(nèi)心。立志治理一個國家,立志做一個祭祀的官員,這些理想都必須建立在內(nèi)心的精神狀態(tài)上,也就是一種自然的從容。這和道家出世思想推崇自然關注內(nèi)心是有相似之處的。
中學語文課本收錄不少的田園風的文學作品,明顯地充滿了出世哲學的情調(diào)。王維的《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種向往自然的情緒,差不多流露在中國所有時代的詩歌中,卻也是儒家學說的一部分。儒家學說是典型的家國結(jié)構(gòu)。家是國的雛形,在家中長幼有序,在朝堂中君君臣臣,而家的理想環(huán)境,卻常常是簡單的田園環(huán)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掘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中國人心目中之幸福,為享樂此簡樸田野的生活而能和諧地與世無怵。
高中語文教材選錄了《莊子·養(yǎng)生主》中的名篇《庖丁解?!贰b叶〗馀5囊x在于“以無厚入有間”,莊子想傳達的是避讓的哲學,就是說解牛如果能避開那些牛骨牛筋,人如果能避開那些阻礙和麻煩,就能在養(yǎng)生的道路上暢通無阻,甚至不會傷害到手上的工具:“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如果用入世和出世思想對合的角度來解讀這篇小寓言,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庖丁,而大千世界就是那頭牛。心中有見地,那么生命就自然會衍生出這樣一把銳利的好刀,充分認識了自己和牛的本質(zhì),就能以出世的境界解開入世的謎團,從而達到游刃有余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蒙.莊子的快活.中華書局,2010年8月北京第1版.
?。郏玻莸笊?莊子文學新探.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郏常堇畲笫?百年反思——語文育人功能檢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