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備課組參與市級課題“語文活動課的創(chuàng)設與開展”研究已有兩年多了。兩年多來,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活動課作為一種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豐富學生情感體驗、鍛煉學生實踐能力、豐富學生積累的綜合型實踐課,深受學生的喜愛。它搭建起了一個平臺,密切了語文和生活的聯(lián)系,和社會的溝通,以及和其他學科的滲透。我們欣喜地發(fā)現(xiàn),一部分學生學習語文的方式方法改變了,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了,思維也活躍了,口語交際能力、綜合性學習能力都比過去增強了。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不少教師在組織教學上出現(xiàn)偏頗,忽略了語文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盲目地根據(jù)活動提綱引入不少其他學科的教學活動,把語文活動課組織為“生物活動”、“地理活動”甚至是“合唱活動”等。那么,應如何處理把握好活動課的“語文性”和“綜合性”呢?我有如下的一些思考。
一、語文綜合實踐課應該以“語文性”為主,還是以“綜合性”為主?
教學案例一:一位老師在上一節(jié)《漫談奧運》活動課時是這樣安排的:①課前布置學生收集有關奧運歷史、奧運名人、奧運建筑等方面的材料;②課上組織學生分組交流展示所收集到的材料;③發(fā)表感言:我要為奧運做什么。(其中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占用課堂30分鐘。)
分析與思考:應該說,該老師對語文綜合性訓練有追求,但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定義有誤讀現(xiàn)象。語文綜合性學習盡管提倡與其他學科相結合,但仍必須突出學習語文,其他學科只是為語文服務,語文課應以語文學習為本,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yǎng)為主要任務。在學習過程中不管涉及哪些領域、哪門學科、采取哪種方式,都必須為學習語文、運用語文服務。教學案例一,課已“變味”,迷失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本性。
教學案例二:一位老師在上《從古詩看古代交通》活動課時是這樣安排的:①學生朗讀詩歌《蜀道難》;②學生分組交流研究的成果;③學生表演古詩中描寫的離別的場景;④課堂小結,交流學習心得。
分析與思考:本節(jié)公開課,課堂的確熱鬧,形式多樣,但沒有重點從文字本身讓學生去領悟內容,忽視了古詩語言文字和古詩形式的積累,學生一節(jié)課下來,得到的又有多少呢?語文課堂應該是求真的課堂,要在語文課上求真知,抒真情,學樸實。本堂課的重點如果不是放在研究交通的歷史,而是讓學生置身于古詩那深情綿邈的優(yōu)秀的文化氛圍,濃郁的語言環(huán)境中,去體會古代交通中所蘊含的文化和特殊情感,那么活動課的“語文味”就凸顯出來了。
楊再隋教授在《追求語文本色》中說:“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它首先是語文課,是語文的一種課型,應具有語文課的一些基本屬性。發(fā)展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熱愛祖國的語言是它的價值取向;在語文實踐中掌握語文的規(guī)律是它的主要特點;自主、合作、探究是它的重要學習方法;開放有活動是它的課程特色。要分清語文課與綜合實踐課的不同點?!币虼?,我們必須明確,綜合實踐活動課還是語文課,只不過是語文課的一種類型。從內容上來說它基于語文教材的,從目標上來說是為了發(fā)展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方法來說而是語文的方法為主體,其他方法只是為語文服務。
二、語文活動課中應如何凸顯語文味?
1.教師課堂設計準確定位,找準綜合的“基點”。從性質上看,語文綜合活動課既要防止語文綜合性學習“唯語文”傾向,又要避免“去語文化”傾向。所以,首先教師在組織設計時就要知道哪些是屬于語文的,哪些東西是不屬于語文的,準確定位。那么,如何在“綜合性”與“語文性”之間尋求平衡,既真正實現(xiàn)各種資源的有效整合,真正體現(xiàn)“綜合性”的特點,又把握“語文性”的基本方向呢?史紹典先生是這樣論述的:“……真正意義的語文‘綜合性學習’,還必須提出切合語文學科性質的‘活動’要求。課程標準所說的‘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溝通’,不是要我們跑到別的學科去學習,不是要我們包辦、代替別的學科的學習,而是在語文學科的基點上,達成多學科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等的溝通與交融。強調的只是‘溝通’,而不是‘跨過’!”因此,找到幾個學科可以綜合并實現(xiàn)綜合的“基點”就至關重要了,而這個基點恐怕就要從語文的工具性入手,從語文的“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入手來具體思考了。只有這樣,活動課的主導方向才不會偏離,從而體現(xiàn)出“語文味”。
2.教師的指導必須具有導向性。語文課是什么?語文課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課;是學生學習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是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實踐課;是引導學生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課。因此,語文教學的中心是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整個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該凸顯語文的這個中心。因此,教師在具體的指導時應該結合語文教學的中心,體現(xiàn)語文味。例如,一位老師在教學《橋》時,要求學生重點展示形形色色的橋,展示和橋有關的詩詞歌賦,展示和橋有關的故事,展示自己對隱藏在故事背后的獨特認識,這樣的指導就極具導向性,體現(xiàn)了語文味,值得我們學習。
3.教學過程應是以語文學科為主開展跨學科活動式教學的過程。這種新開設的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它是讓學生在專題性的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母語聽說讀寫能力的課型。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只需考慮如何以語文為出發(fā)點,拓展語文的外延,開拓一條豐富多彩的語文教學路徑,特別是如何將聽、說、讀、寫整合于活動之中。比如,培養(yǎng)學生聽、讀能力,我們可以設計:與人聊天,看電視,閱讀有關資料,收集材料,獲得相關信息,等等;培養(yǎng)說的能力:收集材料后,進行組內討論,對此材料進行篩選、梳理,以及在班上交流發(fā)言,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培養(yǎng)寫的能力:學生將篩選后的語言材料編輯成集,同時在討論和交流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獨特感受寫一篇活動總結;又如,在學生提交的學習成果展示中,不但要注意評價他們探究創(chuàng)新所得出的結果,而且要注意評價他們呈現(xiàn)成果時的書寫是否規(guī)范、美觀,語言表達是否準確,是否有錯別字,是否有病句,等等。這樣,活動課的“語文味”就有了,學生也能從這種綜合性的學習中逐漸培養(yǎng)語文能力及語文素養(yǎng)了。
“生活處處有語文”,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語文,然后將語文運用回生活中去,語文活動課就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可如果一不留神把語文活動課上成“沒語文”,可就成了千古罪人。課程標準給我們糾正語文教學中的錯位、越位乃至不到位的問題提供了原則,我們要扎實、平平淡淡、輕輕松松地上好語文課。